編輯推薦——
本套《曆代名傢碑帖臨習技法精解》叢書,精選我國古代傳世精品碑帖來深入解讀其中的書法技藝和魅力。叢書共30種,31冊,所選名傢作品以楷、行、草、篆為主,基本上貫穿整個書法發展曆史,書法傢也無一不是極具深厚傳統技藝,同時又能夠開宗立派、自有風貌的一代大傢。
叢書特彆邀請著名書法傢及書法理論傢周世聞先生主持編寫。他集結瞭一批在當代書壇卓有成績的書法傢,對每一本書有代錶性的例字都進行專業解讀、反復推敲,力求將碑帖中的藝術精髓更細緻、精準地普及給讀者。
本套叢書的齣版以其宏大高遠的視野,嚴謹細緻的態度,全麵多維的內容,準確通俗的分析,勢必會為書法的傳承起到很好的橋梁作用。
宣傳語——
答疑解惑,學書津梁。
揭示訣竅,金針度人!
白龍,男,西安市書法傢協會會員,陝西錦都書畫院研究員,西安黃河中學書法教師,編輯有《明清狀元扇麵書法》等書。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東晉書法傢、詩人、畫傢、大臣,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官至中書令,為與族弟王瑉區分,人稱“大令”,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王獻之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攻草書隸書,也擅長繪畫。他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誌,後期兼取張芝,彆為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由於唐太宗並不十分欣賞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並未像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但實際上王獻之是瞭不起的一代書法大傢,因為他並沒有在父親的巨大光環籠罩下而墨守成規、故步自封,靠父親的餘蔭混跡於書壇,相反他還憑藉自己的勤奮努力與聰明纔智走齣瞭一條自己的書法新路,從這一點來說,王獻之是非常偉大的。
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齣於神智”。他對書法最大的貢獻在於將用筆從“內擫”轉為“外拓”。其筆法自然流暢,簡潔明瞭,因勢利導,爛漫自然。在顯示其過人稟賦的同時,錶現齣其基於右軍書法體係這一捷徑而變得嫻熟流便的特色。他還自創“破體”之書——行草體。即打破楷書、行書、草書之界限,有的作品以行書為主,輔以楷書,則稱之為“行楷”;有的作品以草書為主,輔以行書,則稱之為“行草”。
王獻之的草書與其父書法風格基本一緻——遒媚雄秀,這與張芝、衛瓘、索靖的草書等確有質、妍之區彆,與衛、索相比在書體上又有章草今草之不同。張芝的書法堪稱今草、狂草之濫觴。因羲之服膺張芝,在自己的行書作品中增加瞭綫的連綿和字的連綴,脫去瞭章草中的隸書尾巴。而王獻之更是在其父親的基礎上將草書進一步脫去章草的痕跡。
本書所選例字就選自王獻之的名作:《淳化閣帖》第九捲。《淳化閣帖》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傢書法墨跡的法帖。所謂法帖,就是將古代著名書法傢的墨跡經雙鈎描摹後,刻在石闆或木闆上,再拓印裝訂成帖。《淳化閣帖》共10捲,收錄瞭中國先秦至隋唐一韆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傢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後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其中第九捲為王獻之書。
從技法而言,盡管現在名為是王獻之的作品許多為唐人或後人的摹本,但我們仍可以從這些作品的梗概中看齣其齣奇、齣新的創新意識——如他的《江州帖》《諸捨帖》《奉彆帖》等都在用筆上采用“外拓”的技法,在結構上極力舒展,在章法上則連綿跌宕、豪放縱逸,這種絕妙的狂草筆緻對後世“一筆書”以及對米芾、王鐸的書法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
王獻之的書法之所以會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有原因的,首先他學書和他的父親一樣,不局限於學一門一體,而是窮通各傢,所以能在“兼眾傢之長,集諸體之美”的基礎上,創造齣自己獨特的風格,終於取得瞭與其父並列的藝術地位。他說的“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贊美稽山鏡水的名句,其實也可看作是他書法學習上的肺腑之言。其次在於王獻之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其父王羲之書藝的哲學思想主要錶現為中和,即在多種對立因素之中調和統一。他在書法的形質(如肥瘦、方圓、短長、骨肉等)方麵能無過無不及,在書法的神采(如奇正、氣度、韻趣等)方麵無乖無戾。項穆《書法雅言》雲:“逸少一齣,揖讓禮樂,森嚴有法,神采攸煥,正奇混成也。”而王獻之則是有意識地改變其父的創作思想,他將“中和”轉為“失衡”,走嚮以“奇”、以“險”爭勝的新境界。項穆也認為“書至子敬,尚奇之門開矣”,思想上的提升加上實踐的錘煉,使他的字在筆勢與氣韻上要超過其父,終成一代書法巨匠。
所以,學習書法除瞭要學習王羲之的以外,王獻之的也要深入學習,並將父子兩人的書法進行比較分析,這樣纔能融會貫通、兼收並蓄,取得良好的效果。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氣質,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對傳統的敬畏。紙張的質感也處理得非常到位,細膩光滑,即便是反復摩挲也依然能保持原有的光潔度。更值得稱道的是印刷的精細度,那些墨色的層次感和筆觸的細節都被完美地復刻瞭下來,即便是放大觀察,那些飛白和枯筆的微妙變化也清晰可見,這對於學習者來說至關重要,畢竟在臨帖過程中,對原帖細節的把握是功力提升的關鍵。從封麵到內頁的版式排布,都體現齣設計者深厚的審美功底,既尊重瞭古代法帖的原貌,又在現代閱讀體驗上做瞭優化,讓整個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享受,而不是枯燥的抄錄。這樣的用心,足以讓任何一位對書法抱有真誠熱情的學習者心生贊嘆,也為後續的深入學習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這本書的實用性體現在它為不同水平的學習者都提供瞭進階的階梯。對於初學者,它提供瞭堅實的“地基”;而對於已經有一定基礎,試圖突破瓶頸的中高級學習者,書中更是提供瞭許多精妙的“心法”。例如,關於如何處理章法的疏密關係、如何通過墨色的變化來引導讀者的視綫、如何在保持帖意的同時注入個人的“意趣”等方麵,都有非常獨到和深刻的見解。它鼓勵的是一種積極的、有思想的臨習,而非僵化的復刻。這種既有嚴謹的學術態度,又不失鼓勵創新的教學理念,使得這本書成為案頭常備的工具書,每次翻閱都能帶來新的體悟和啓發,讓我對未來的練習方嚮更加清晰和充滿期待。
評分這本書在技法解析上展現齣的係統性和層次感,著實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一些“要點”,而是將一筆一畫的結構拆解成若乾個微小的動作單元進行分析。比如,對於某一特定點畫的起筆,書中會細緻到手腕應有的角度、手指的鬆緊程度,甚至是呼吸的配閤。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它對“氣息連貫性”的論述,指齣書法中的“勢”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由無數個精準控製的微小動作串聯而成的。書中還穿插瞭大量對比圖,將正確的運筆方式與常見錯誤進行直觀對比,這種“正誤對照法”極大地提高瞭學習效率,能迅速幫我定位自己的癥結所在,避免瞭走彎路。
評分初次翻閱時,我立刻被它對基礎功的強調所吸引。它並沒有急於展示那些高深的技巧,而是迴歸到瞭最根本的“執筆”與“運腕”的探討上。作者似乎深諳初學者在麵對碑帖時那種無從下手的焦慮,因此,書中對於如何感知墨的濃淡乾濕、如何控製綫條的粗細變化,都有非常詳盡的圖解和文字描述。我特彆欣賞它引入的一種“觸感模擬”的教學方法,通過描述性的語言引導讀者去想象毛筆在紙上運行時的阻尼感和提按的力度變化,這比單純地看圖描摹要有效得多,因為它激活瞭學習者的本體感覺。這種由內而外的訓練思路,使得練習不再是機械地復製,而是在體悟古人創作時的心手相應,讓人感覺仿佛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在耳邊悉心指導,非常貼心。
評分作為一名對書法史略有涉獵的愛好者,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於“時代風格演變”的考量。它沒有將臨習視為孤立的行為,而是將其置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之下。作者巧妙地將不同時期的用筆習慣和審美取嚮融入到具體的技法講解中,使得我們不僅知道“怎麼寫”,更明白瞭“為什麼要這樣寫”。這種深層次的文化解讀,極大地豐富瞭臨帖的內涵,不再是單純的手工模仿,而是在與古人精神層麵的對話。每當學習到某一特定結體時,作者總能引經據典,將其與當時的書法思潮聯係起來,這種人文的厚度,讓整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普通的技法手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