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套《历代名家碑帖临习技法精解》丛书,精选我国古代传世精品碑帖来深入解读其中的书法技艺和魅力。丛书共30种,31册,所选名家作品以楷、行、草、篆为主,基本上贯穿整个书法发展历史,书法家也无一不是极具深厚传统技艺,同时又能够开宗立派、自有风貌的一代大家。
丛书特别邀请著名书法家及书法理论家周世闻先生主持编写。他集结了一批在当代书坛卓有成绩的书法家,对每一本书有代表性的例字都进行专业解读、反复推敲,力求将碑帖中的艺术精髓更细致、精准地普及给读者。
本套丛书的出版以其宏大高远的视野,严谨细致的态度,全面多维的内容,准确通俗的分析,势必会为书法的传承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
宣传语——
答疑解惑,学书津梁。
揭示诀窍,金针度人!
白龙,男,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锦都书画院研究员,西安黄河中学书法教师,编辑有《明清状元扇面书法》等书。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诗人、画家、大臣,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并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但实际上王献之是了不起的一代书法大家,因为他并没有在父亲的巨大光环笼罩下而墨守成规、故步自封,靠父亲的余荫混迹于书坛,相反他还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与聪明才智走出了一条自己的书法新路,从这一点来说,王献之是非常伟大的。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对书法最大的贡献在于将用笔从“内擫”转为“外拓”。其笔法自然流畅,简洁明了,因势利导,烂漫自然。在显示其过人禀赋的同时,表现出其基于右军书法体系这一捷径而变得娴熟流便的特色。他还自创“破体”之书——行草体。即打破楷书、行书、草书之界限,有的作品以行书为主,辅以楷书,则称之为“行楷”;有的作品以草书为主,辅以行书,则称之为“行草”。
王献之的草书与其父书法风格基本一致——遒媚雄秀,这与张芝、卫瓘、索靖的草书等确有质、妍之区别,与卫、索相比在书体上又有章草今草之不同。张芝的书法堪称今草、狂草之滥觞。因羲之服膺张芝,在自己的行书作品中增加了线的连绵和字的连缀,脱去了章草中的隶书尾巴。而王献之更是在其父亲的基础上将草书进一步脱去章草的痕迹。
本书所选例字就选自王献之的名作:《淳化阁帖》第九卷。《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其中第九卷为王献之书。
从技法而言,尽管现在名为是王献之的作品许多为唐人或后人的摹本,但我们仍可以从这些作品的梗概中看出其出奇、出新的创新意识——如他的《江州帖》《诸舍帖》《奉别帖》等都在用笔上采用“外拓”的技法,在结构上极力舒展,在章法上则连绵跌宕、豪放纵逸,这种绝妙的狂草笔致对后世“一笔书”以及对米芾、王铎的书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王献之的书法之所以会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有原因的,首先他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其父并列的艺术地位。他说的“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赞美稽山镜水的名句,其实也可看作是他书法学习上的肺腑之言。其次在于王献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其父王羲之书艺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中和,即在多种对立因素之中调和统一。他在书法的形质(如肥瘦、方圆、短长、骨肉等)方面能无过无不及,在书法的神采(如奇正、气度、韵趣等)方面无乖无戾。项穆《书法雅言》云:“逸少一出,揖让礼乐,森严有法,神采攸焕,正奇混成也。”而王献之则是有意识地改变其父的创作思想,他将“中和”转为“失衡”,走向以“奇”、以“险”争胜的新境界。项穆也认为“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思想上的提升加上实践的锤炼,使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终成一代书法巨匠。
所以,学习书法除了要学习王羲之的以外,王献之的也要深入学习,并将父子两人的书法进行比较分析,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取得良好的效果。
初次翻阅时,我立刻被它对基础功的强调所吸引。它并没有急于展示那些高深的技巧,而是回归到了最根本的“执笔”与“运腕”的探讨上。作者似乎深谙初学者在面对碑帖时那种无从下手的焦虑,因此,书中对于如何感知墨的浓淡干湿、如何控制线条的粗细变化,都有非常详尽的图解和文字描述。我特别欣赏它引入的一种“触感模拟”的教学方法,通过描述性的语言引导读者去想象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的阻尼感和提按的力度变化,这比单纯地看图描摹要有效得多,因为它激活了学习者的本体感觉。这种由内而外的训练思路,使得练习不再是机械地复制,而是在体悟古人创作时的心手相应,让人感觉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耳边悉心指导,非常贴心。
评分作为一名对书法史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时代风格演变”的考量。它没有将临习视为孤立的行为,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作者巧妙地将不同时期的用笔习惯和审美取向融入到具体的技法讲解中,使得我们不仅知道“怎么写”,更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种深层次的文化解读,极大地丰富了临帖的内涵,不再是单纯的手工模仿,而是在与古人精神层面的对话。每当学习到某一特定结体时,作者总能引经据典,将其与当时的书法思潮联系起来,这种人文的厚度,让整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的技法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对传统的敬畏。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非常到位,细腻光滑,即便是反复摩挲也依然能保持原有的光洁度。更值得称道的是印刷的精细度,那些墨色的层次感和笔触的细节都被完美地复刻了下来,即便是放大观察,那些飞白和枯笔的微妙变化也清晰可见,这对于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毕竟在临帖过程中,对原帖细节的把握是功力提升的关键。从封面到内页的版式排布,都体现出设计者深厚的审美功底,既尊重了古代法帖的原貌,又在现代阅读体验上做了优化,让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枯燥的抄录。这样的用心,足以让任何一位对书法抱有真诚热情的学习者心生赞叹,也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为不同水平的学习者都提供了进阶的阶梯。对于初学者,它提供了坚实的“地基”;而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试图突破瓶颈的中高级学习者,书中更是提供了许多精妙的“心法”。例如,关于如何处理章法的疏密关系、如何通过墨色的变化来引导读者的视线、如何在保持帖意的同时注入个人的“意趣”等方面,都有非常独到和深刻的见解。它鼓励的是一种积极的、有思想的临习,而非僵化的复刻。这种既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又不失鼓励创新的教学理念,使得这本书成为案头常备的工具书,每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体悟和启发,让我对未来的练习方向更加清晰和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在技法解析上展现出的系统性和层次感,着实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要点”,而是将一笔一画的结构拆解成若干个微小的动作单元进行分析。比如,对于某一特定点画的起笔,书中会细致到手腕应有的角度、手指的松紧程度,甚至是呼吸的配合。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它对“气息连贯性”的论述,指出书法中的“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无数个精准控制的微小动作串联而成的。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对比图,将正确的运笔方式与常见错误进行直观对比,这种“正误对照法”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能迅速帮我定位自己的症结所在,避免了走弯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