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200多所高校使用教材
大量研究主题与不同理论流派相融合
发现是什么使我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探索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永玉倾力推荐
?目前,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已经从19世纪弗洛伊德所创立的对神经症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开端的大理论,发展到21世纪对更加具体的人格维度的探索。同时,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也从对情绪障碍患者的个案研究,转向了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对更加广泛人群的研究。
本书主要特色
从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毕生发展、基因、人本主义、认知、行为和社会学习角度展示了代表性人物的理论,以及相关临床和实验研究。
每一个理论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介绍,分别聚焦一个人格理论家的生平、理论、评价和反思。
在"研究集锦"栏目中对许多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列出了重要的观点,有利于读者对众多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化和比较分析。
增加了大量关于子女教养、性别、民族与文化影响人格发展、考试成绩以及更为广泛的人性概念的材料。
探讨了人格的一些具体层面,包括控制源、感觉寻求(比较受关注的感觉寻求形式包括刺青、穿孔以及网络成瘾等)、习得性无助、乐观/悲观主义、积极心理学、幸福感以及成功等。
本书介绍了每种理论的假设、定义、核心概念与研究方法,并揭示出这些心理学家的个人生活与专业研究怎样影响他们各自理论体系的建构,还探讨了在人格研究与人格评估中种族、性别与文化因素的交互作用,提供了大量案例、图表与数据,强化了读者对问题的认识。
本书适合心理学专业师生、相关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可以让读者轻松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
杜安·舒尔茨
(Duane P. Schultz)
曾为南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教授。本科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硕士毕业于雪城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大学华盛顿校区。著有三本大学教材,即《人格心理学》《现代心理学史》《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均已更新至10版或以上的高版次,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他与妻子西德尼·艾伦·舒尔茨合著的教材都深受读者喜爱。
西德尼·艾伦·舒尔茨
(Sydney Ellen Schultz)
作家、编辑、研究人员,已经为出版商、政府机构、学校和专业协会开发了许多数字出版物和教材。她和她的丈夫杜安·舒尔茨均为优秀的教材作者。
译者简介
张登浩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基础心理学专业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方向博士毕业(导师王登峰教授)。研究兴趣为人格与心理健康、积极人格特质、人格评价准确性以及社会排斥。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联项目等。已发表SSCI和CSSCI论文近30篇、学术专著1部、译著3部。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人格:评价、研究与理论 1
人格研究 2
人皆有之 2
描述你的人格 2
人格是如何建立的 2
人格在心理学史中的地位 3
对意识的研究 3
对行为的研究 3
对潜意识的研究 3
对人格的科学研究 4
人格的定义 4
他人眼中的我们 4
稳定性与可预测性 5
独特性 5
人格、互联网和社交网络 5
人格的种族与性别问题 6
跨文化心理学 7
人格评估 7
信度和效度的概念 8
人格的自我报告测验 8
线上施测 9
投射技术 9
临床访谈 11
行为评估 11
思想和经验取样 12
评估中的性别和种族问题 12
人格研究 16
临床法 16
实验法 16
虚拟研究法 17
相关法 18
人格理论 19
正式理论和个人理论 19
人格理论中的人 20
人性问题 21
本章小结 23
第一部分 精神分析取向
第2章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26
弗洛伊德的生平(1856—1939) 26
早年 26
可卡因阶段 27
神经症的性基础 27
儿童期性虐待:事实还是幻想 27
弗洛伊德的性生活 28
成功的巅峰 29
本能:人格的驱动力 30
本能的类型 30
人格的层次 31
人格结构 31
本我 31
自我 32
超我 32
焦虑:对自我的威胁 33
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33
焦虑防御 34
人格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35
口唇期 36
肛门期 37
生殖器期 37
潜伏期 39
生殖期 39
人性问题 39
弗洛伊德的人格评价理论 40
自由联想 40
梦的分析 40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研究 41
弗洛伊德概念的科学效度 42
弗洛伊德理论的扩展 50
自我心理学:安娜·弗洛伊德 50
客体关系理论:海因茨·科胡特和梅兰妮·克莱因 51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反思 52
本章小结 53
第二部分 新精神分析取向
第3章 卡尔·荣格:分析心理学 56
荣格的生平(1875—1961) 56
不幸的童年 56
梦与幻象 57
学医之路 57
与弗洛伊德一起的那些年 57
神经症时期 58
心理能量:对立、守恒和熵 59
人格体系 59
自我 60
态度:外向与内向 60
心理功能 60
心理类型 60
个体潜意识 61
情结 61
集体潜意识 61
原型 62
人格发展 63
童年到成年早期 63
中年期 64
个性化 64
人性问题 65
荣格的人格评价理论 65
词语联想测验 66
症状分析 66
梦的分析 66
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类型 66
对荣格理论的研究 67
心理类型 67
梦 69
个性化 69
女性的中年危机 69
对荣格理论的反思 70
本章小结 71
第4章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72
阿德勒的生平(1870—1937) 72
童年与青春期 72
成年期 73
自卑感:人类奋斗的源泉 74
自卑情结 74
优越情结 75
追求卓越或完美 75
虚构目的论 75
生活风格 76
自我的创造力 76
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以及社会利用型 76
社会兴趣 77
出生顺序 77
长子女 77
次子女 78
幺子女 79
独生子女 79
人性问题 79
阿德勒的人格评价理论 79
早期回忆 80
梦的分析 80
社会兴趣的测量 81
对阿德勒理论的研究 81
对阿德勒理论的反思 85
本章小结 87
第5章 卡伦·霍妮:神经症需要和倾向 88
霍妮的生平(1885—1952) 89
对爱的寻觅 89
婚姻与职业 89
精神分析与补偿 90
童年期的安全需要 90
基本焦虑:神经症的基础 91
神经症需要与倾向 92
顺从型人格 92
攻击型人格 93
分离型人格 93
理想的自我意象 94
女性心理学:母亲的足迹还是职业路径 95
子宫妒羡 95
女性成年期的飞跃 95
俄狄浦斯情结 95
做母亲还是要事业 96
女性心理学的文化差异 96
人性问题 96
霍妮的人格评价理论 97
对霍妮理论的研究 97
神经症倾向 98
女性心理学 98
应该的专横 98
神经症竞争 98
对霍妮理论的反思 99
本章小结 100
第三部分 毕生取向
第6章 埃里克·埃里克森:认同理论 102
埃里克森的生平(1902—1994) 102
个人同一性危机 102
儿童发展研究 103
同一性混乱 104
人格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 104
信任对不信任 105
自主对怀疑和羞怯 105
主动对内疚 106
勤奋对自卑 106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同一性危机 106
亲密对孤独 107
繁殖对停滞 107
自我完善对失望 107
基本弱势 108
人性问题 108
埃里克森的人格评价理论 109
心理历史学分析 109
心理测验 109
对埃里克森理论的研究 110
游戏建构 110
信任和安全感 110
心理社会性阶段 111
青少年发展 111
虚拟同一性 113
性别和自我同一性 114
同一性危机 114
繁殖感 114
成熟 115
种族同一性 117
性别偏好认同 118
对埃里克森理论的反思 119
本章小结 119
第四部分 遗传取向
第7章 戈登·奥尔波特:动机与人格 123
奥尔波特的生平(1897—1967) 124
孤立与认同 124
大学时代 124
奥尔波特与弗洛伊德的会面 124
特质研究 125
人格的本质 125
遗传与环境 125
两种不同的人格 125
人格特质 126
个体倾向 126
动机:机能自主 126
持续性机能自主 127
统我性机能自主 127
童年人格发展:独特自我 128
发展阶段 128
亲子互动 128
健康的成人人格 129
人性问题 129
奥尔波特的人格评价理论 130
个人记述研究 130
价值观研究 130
对奥尔波特理论的研究 131
表现性行为 131
面部表情的文化差异 132
面部表情的计算机识别 133
对奥尔波特理论的反思 133
本章小结 134
第8章 雷蒙德·卡特尔、汉斯·艾森克以及其他特质理论家 135
卡特尔的生平(1905—1998) 136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取向 137
共同特质和独特特质 137
能力、气质和动力特质 137
对每一版教科书而言,为重要的就是要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为了保持作为教学工具的有效性,教科书必须反映相应学科领域的新进展,并不断地给读者以启迪。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已经从19世纪弗洛伊德所创立的对神经症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开端的大理论,发展到21世纪对更加具体的人格维度的探索。同时,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也从对情绪障碍患者的个案研究,转向了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对更加广泛人群的研究。当前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反映了人格在性别、年龄、性取向以及民族、种族、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差异。
新增加的内容本版的主要变化在于,新增了理论家的生平材料。这是因为理论的发展受到理论家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的影响。科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客观的。它们初可能只是起源于理论家的直觉和个人经验,后来才通过更加理性和逻辑的程序得以提炼和拓展。本版同时也提及了社会文化对于理论家关于人性看法的影响。
本版对人格研究部分也进行了更新,增加了350多个新的参考文献,继续强调人格心理学当前的研究主题。在“研究集锦”栏目中对许多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列出了重要的观点,有利于学生对众多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化并进行比较分析。
本版还增加了大量关于子女教养、性别、民族以及文化影响人格发展、考试成绩以及更为广泛的人性概念的材料。我们提供了大量跨文化研究结果,所涉及的被试来自世界大约50个国家,不仅涉及母语为英语的国家,也包括欧洲、亚洲和中东、非洲和南美的国家。我们同时将人格评估也扩展到非裔、亚裔、西班牙裔以及印第安人等人群中。
第1章增加了社交网站,比如脸书是如何塑造和反映个体人格的内容的。网络使用(或滥用)与攻击行为、去抑制、控制点、感觉寻求、主观幸福感、梦的内容、网络欺凌与拖捕等具有相关性。
人格评价部分增加了在线施测以及使用个人电子设备来记录思想和行为样本等技术,还更新了使用网络来收集更多样本和更加多样化的被试,并且讨论了对维基百科所发表文章的争议,介绍了罗夏墨渍测验。
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增加了有关潜意识、自我控制、自我韧性、替代性攻击以及作为发泄愤怒情绪的方式之一的宣泄等影响的材料。我们讨论了梦的文化差异,包括对伊斯兰文化下梦的探讨。精神分析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精神分析师在不断努力以使弗洛伊德的众多概念能与中国社会的价值观相融合。
对于荣格,我们讨论了有关迈尔斯–布里格斯人格类型量表的研究,以及作为心理类型的一种机能的行为差异方面的研究。我们不仅增加了有关女性中年危机的研究,而且增加了更多荣格的心理分析的案例。对于阿德勒,我们增加了有关早期记忆、出生顺序以及社会兴趣方面的新成果。对于霍妮,我们增加了有关神经症竞争力的内容。对于埃里克森,我们补充了其个人简介,增加了认同的心理社会阶段、民族认同、性别偏好认同、寻求认同的文化差异以及网络在建立虚拟认同中的作用。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出现了更多对中年期的生成性阶段和老年期的自我整合阶段的研究。
对于奥尔波特,我们讨论了更多关于表现性行为、情绪表达的文化差异,面部表情和情绪的计算机识别,以及通过使用“情绪符号”的面部表情的计算机传输。为了加强有关人格基因基础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呈现了基于艾森克人格理论和五因素模型的新研究成果。我们还介绍了人格的六因素模型,即HEXACO,这一模型已经引发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在介绍马斯洛理论的章节,我们补充了关于自尊的研究。在有关斯金纳的部分,我们增加了关于迷信行为和自我控制的研究。在有关班杜拉的部分,我们增加了有关父母自我效能感、自尊的文化差异、观看视频游戏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说唱音乐对于攻击行为的影响等方面的材料。在有关罗特的部分,我们加入了关于控制点的新研究。
在第14章中,我们探讨了人格的一些具体层面,包括控制点、感觉寻求、习得性无助、乐观/悲观主义、积极心理学、幸福感以及成功等。新的感觉寻求形式,比较受关注的包括刺青、穿孔以及网络成瘾等。同时,这一章还介绍了乐观/悲观主义的文化差异、积极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以及不同类型的幸福感及其与成功的关系。
本书的结构第10版保留了本书一直以来面向对人格理论没有任何了解的本科生的取向,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这些初学者能够轻松地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我们选择了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毕生发展论、遗传、人本主义、认知、行为和社会学习取向的代表性人物的理论,以及相关临床和实验研究。在后一章,我们对以上这些描述人格发展的不同理论进行了回顾,并提供了一些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结论,同时通过他们的研究来终获得对这些理论的理解。
本书当中的每一个理论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介绍的。虽然我们知道,在具体的知识点上对不同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非常重要,但我们认为问题取向的教材更适合高年级的学生,而理论取向的教材对初学者而言更为容易一些,更有利于他们掌握基本的概念以及把握整体。我们试图清晰地呈现每一个理论,介绍重要的思想、假设、定义和方法。我们对每一个理论家的评价方法以及实证研究进行了讨论,并对每个理论进行了评价和反思。除了将弗洛伊德按照时间顺序排在位之外,并没有按照重要性来安排其他理论的顺序。对于每一个理论,我们都用竞争性的视角进行讨论。
关于多样性的说明个综合性人格理论的提出者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是19世纪的神经科临床医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的诊疗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他的理论被称为精神分析,主要建立在对富有的欧洲白人女性的研究之上。这些欧洲白人女性向弗洛伊德抱怨情绪痛苦以及令她们苦恼的思想和行为。弗洛伊德根据对她们病情好转或者并没有好转过程的观察,提出了解释所有人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理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他所提出的很多概念已经成为现在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以及他的理论所招致的反对,这激发了许多其他理论家去检验和提升他们自己的人格理论。
现在,人格理论家和研究者都已经承认,基于一个同质的小样本所建立的理论不能被应用到整个世界多样化的群体中。这种情况就和医学一样。例如,医学研究者承认,一些药物和治疗方法适用于青年人,却并不适合小孩子和年纪比较大的人。在特定族群中流行的疾病在其他族群却几乎看不到,这就需要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医学筛查和检验来了解他们的差异。现代人格理论努力追求包容,研究年龄、性别、种族、血缘、宗教信仰、性取向以及育儿方式的影响。这种多样性的体现贯穿全书。
本书的特点我们在每章为学生提供了“欢迎登录”“研究集锦”“本章小结”“复习题”以及“推荐阅读”等栏目。
致谢感谢许多同事和学生为我们这版教材所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以下各位审稿人:查理斯·查普尔(索尔兹伯里大学)、特拉维斯·兰利(亨德森州立大学)、帕梅拉·马尔德(马歇尔大学)、肯·皮尔斯(加州浸会大学)以及琳达·兰盖尔(纽约理工学院)。
杜安·舒尔茨西德尼·艾伦·舒尔茨
哇,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人类行为理解的一扇窗!我一直对“人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样子”这个问题感到好奇,这本书从一个非常宏大且系统的角度入手,把我带入了心理学殿堂的深处。它不像一些流行的心理学读物那样浮于表面,而是扎扎实实地构建了一个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它在梳理不同流派理论时的那种严谨态度,把弗洛伊德、荣格、人本主义那些听起来玄乎的概念,用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串联起来,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思想家是如何一步步构建他们的理论大厦的。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侦探,拿着这些工具去解析我身边的人,甚至是自己的行为模式。这本书的深度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式知识,它更像是给我配了一套高倍显微镜,让我能更细致地观察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它没有给我一个“标准答案”,但它教会了我如何提出更深刻的问题,那种探索欲被极大地激发了。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我最初对“了解人格理论”的期待。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自我发现”的工具书,尽管它没有直接提供“如何改变自己”的步骤,但它通过展示人类心灵的多种可能性,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自身潜能和局限的认知。每读完一个流派,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对照自己和身边的人进行一场无声的思辨。比如,当我理解了特质理论的稳定性和情境理论的动态性后,我看待自己行为的矛盾性时,心态变得平和了许多。我不再试图用单一的标签去定义自己或他人。这本书让我明白,人格不是一块固定的石头,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流,它受到内在驱动力和外在环境的持续塑造。这种辩证的、流动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我是谁”这个古老命题的理解,它是我书架上近期翻阅频率最高的一本“思维导图”式的著作。
评分我向来对那种过度简化人类复杂性的“心灵鸡汤”式书籍感到不屑,而这本书恰恰相反,它拥抱了复杂性,甚至可以说是赞美了复杂性。它没有试图把人简化成几个标签或一套代码,而是非常坦诚地展示了心理学界在解释“人性”这件事上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某些被现代心理学视为“过时”的理论时,依然保持着一种学术的尊重,并深入分析了它们对后续研究的启发意义。这种包容和历史观,让这本书的格局瞬间提升。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关于理论本身,更是关于“如何做研究”和“如何思考”的方法论。我开始意识到,所谓的“科学”不是排斥那些看起来不那么科学的直觉,而是要用最审慎的眼光去检验和整合这些直觉。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清晰地引导我从宏观走向微观,再回到宏观的循环思考中去。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厚厚的书,我内心是有点抗拒的,担心又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读进去之后,发现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他不是简单地堆砌理论,而是非常巧妙地将历史背景、关键人物的生平,以及他们理论诞生的时代思潮糅合在一起。这种叙事方式让理论鲜活了起来,不再是冰冷的公式。比如,在讨论某些特定理论时,作者会插入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的描述极其生动,让我很容易就能对号入座,理解某个理论在现实中是如何运作的。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比较的框架”。很多书只介绍一种理论,但这本书把主要的流派并置对比,让我能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异同、优势和局限性。这种“多视角审视”的能力,对于我来说比记住任何一个具体名词都来得重要。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张心理学流派的卫星地图,我不再是迷路在某一个角落的徒步者了。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令人敬佩,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对读者的“友好度”。我本来以为阅读过程中会需要查阅大量的辅助资料,但作者的行文风格,尤其是对于核心概念的界定和解释,做得非常到位。它有一种魔力,能把原本感觉像是“哲学思辨”的议题,硬生生地用清晰的逻辑和可操作的定义拉回到“经验科学”的范畴内。我不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但读起来感觉很顺畅,这得益于作者在构建章节时所采用的递进式教学法。它像是为初学者量身定制了一套攀登雪山的装备,既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又不断地提示你前方的危险和下一段的路径。我尤其喜欢其中讨论到“跨文化差异”的部分,它提醒我,我们习以为常的“人性”观念,很可能只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这种自我审视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评分嗯
评分专业书籍,专门买的。
评分正版书,送货快,能刷卡,有发票
评分感觉像是教材类的,不是读物
评分很好,很全面的一本书,对个人的收益很大的!
评分人性的探讨
评分送的很快
评分包装设计都很好。书慢慢看。
评分这个版本的是最喜欢的,一本优秀的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