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流失 [The Loss of Happiness in Market Democracies]

幸福的流失 [The Loss of Happiness in Market Democraci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罗伯特·莱恩 著,苏彤,李晓庆 译
图书标签:
  • 幸福感
  • 市场民主
  • 社会变迁
  • 不平等
  • 消费主义
  • 心理学
  • 社会学
  • 政治经济学
  • 现代社会
  • 幸福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068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604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Loss of Happiness in Market Democraci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8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际政治心理学学会、美国政治学协会、政策研究学会主席罗伯特·莱恩扛鼎力作!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绍光联合推荐!
  为表彰罗伯特·莱恩做出的杰出贡献,美国政治学协会特设“罗伯特·莱恩奖”!

内容简介

  西方社会病了,生了一种叫做“GDP崇拜症”的病。症状表现为:你不幸福,我不幸福,大家都不幸福;你抑郁了,我抑郁了,大家都抑郁了。
  据世界卫生组织新的统计,目前全球各年龄层共有约4亿人患有抑郁症,且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不发达国家。以号称市场制和民主制典范的美国为例,有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国民幸福指数和抑郁症的发病率之间呈现出一种微妙的此消彼长之势。尽管当前发达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民主和市场制)是基于幸福的功利哲学——为尽可能多的人谋取尽可能多的利益——制定的,但这些体制似乎并没能发挥其功效,即填补人们的欲求之壑,反而将人们引向了一种更加不幸的境地。那么这一切又是怎么发生的呢?本书将在深入阐释上述现象的同时对此做出回答。

作者简介

  罗伯特·莱恩(Robert E. Lane),美国政治学家和政治心理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员。曾任国际政治心理学学会、美国政治学协会和政策研究学会主席。于耶鲁大学执教近50年,就职期间曾两度任政治系主任。罗伯特所著图书已被翻译成7国语言在全世界出售。此外,为表彰其在政治心理学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自1994年起,美国政治学协会设立罗伯特·莱恩奖,颁给每年的政治心理学图书作者。莱恩本人的这本《幸福的流失》于2001年获此奖。

目录

第一部分|引 言
第一章 地上的影子 ......................................................................003
第二部分|幸福与抑郁
第二章 现世的不幸 ......................................................................015
第三章 幸福如天赐:进化,人类的堕落和孩子的贬值...........041
第三部分|收入与情谊
第四章 为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金钱并不能买到幸福?...........067
第五章 情谊还是收入? ..............................................................089
第六章 在市场民主体制中寻找缺失的情谊 ..............................113
本章附录 ..........................................................................................135
第七章 舍不得收入,得不到幸福? ..........................................140
第四部分|市场让我们不幸福
第八章 市场民主制度下的物质主义 ..........................................157
第九章 幸福是否是市场的外部产品? ......................................176
第十章 消费者天堂中的痛苦与孤独 ..........................................193
第五部分|民主是不幸的来源吗?
第十一章 在民主盛宴中不断涌现的问题 ..................................215
第十二章 民主进程是否促成了不幸? ......................................237
第十三章 民主中的自我决定的痛苦 ..........................................253
第十四章 友伴型民主 ..................................................................272
第十五章 幸福的政治学理论 ......................................................285
第六部分|个人主义
第十六章 我们是自身幸福的最佳评判者吗? ..........................305
第十七章 自我激发的痛苦 ..........................................................321
第七部分|结 论
第十八章 回家的路 .....................................................................339
附录 对幸福和抑郁的测量 ...........................................................................356

前言/序言

  市场、民主与幸福
  1990年,我到耶鲁大学政治系任教时,罗伯特·莱恩已经从尤金-梅耶讲座教授的位置上退休了。凡是在美国修读过政治学的人对他的名字都不会陌生,因为他曾经担任过三个主要学会的会长,即美国政治学协会(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政策研究学会(the Policy Studies Organization)和国际政治心理学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olitical Psychology)。为了表彰他在政治心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1995年英国科学院(the British Academy)推选他担任院士。
  老人退休后仍住在离系不远的一幢公寓里。在校园里,人们经常能看到他提着老式布制书袋漫步的身影。在各类学术研讨会上,他总是静静地坐在一个角落,认真听讲,却很少发言。大概是在1998年,有一次系里举办例行的午餐研讨会,莱恩也来了。那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民主制度,主讲人是另一位退休教授,另一位前美国政治学协会会长,即以研究民主理论闻名于世的罗伯特·达尔。虽然退休多年,但是达尔几乎每天都来系里,其精力之旺盛、思路之敏捷,一点也不像年过八旬的老人。达尔最著名的书是他那本1956年出版的《民主理论的前言》,但我认为真正能够展现其对民主问题的深邃思考的却是他65岁以后出版的书,如《经济民主的前言》《论民主》和《美国宪法到底有多民主?》。每次与他交谈,我总能受到某些启发。因此,他主讲的研讨会当然不能错过。
  但是,那次研讨会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达尔,而是莱恩。达尔具体讲了什么,我现在已记不清楚。只记得,他讲完后,莱恩破例举手提问:“巴伯(罗伯特的昵称),你关于民主制度的好处讲得很系统,也很深入。不过,如果民主制度真像你说得那么好,它应该能够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到幸福,不是吗?”达尔答道:“那当然!”莱恩:“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暂且不提其他国家,近几十年来,咱们美国人当中感到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变得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听到这里,我突然有一种开窍的感觉。民主制度研究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二十年的显学。各国学者对民主制度的方方面面都进行过探讨。民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人研究过,民主与稳定的关系有人研究过,民主与自由的关系有人研究过,民主与平等的关系也有人研究过,但从来没有听说有人研究过民主与幸福的关系。美国的国父们在《独立宣言》中曾庄严宣布:“人生而平等,享有造物主赋予的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追求幸福如此重要,那么为什么那些研究民主的学者从未想过探讨民主与幸福的关系呢?莱恩能从这个被人们忽略的角度提出问题,真不愧为大家。那天研讨会是怎样结束的,我已印象全无。只记得自己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为莱恩的问题对我的启迪而兴奋。
  兴奋之余,脑海里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美国感到幸福的人真的减少了吗?在多大程度上减少了?这种心理变化与民主制度到底有什么关系?如果民主不能带来幸福,那么什么可以带来幸福?我本人没有能力回答这些颇具挑战性的问题,便向莱恩请教。他让我耐心等一下,说他的新书将系统回答我的问题。几年之后,耶鲁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莱恩的新书,题为“The Loss of Happiness in Market Democracies”。该书出版的第二年,美国政治学协会将该书评为政治心理学类最佳学术著作。
  两千多年前,希腊哲人很重视“幸福”(happiness)这个概念。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东西。然而,进入中世纪,幸福这个概念几乎不再被提及。因为那时人们追求的是来世上天堂,而不是今世浑浑噩噩地生活(不管这种生活方式有多幸福)。文艺复兴重新激发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兴趣,但直到边沁(1748—1832)的功利主义学说出现,追求幸福的意义才被提升到哲学的高度。边沁认为,“避苦求乐”是个人行为的基础和区分行为善恶、是非的准则。他主张,个人利益的满足(利己主义原则)是保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利他主义原则)的手段。其后,经济学家们谈论过一阵幸福。但从马歇尔(1842—1924)开始,在经济学里,“幸福”这个概念逐渐被“效用”(utility)所替代。“效用”是一个经济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也是现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按照《麻省理工学院现代经济学词典》的定义,“效用”是“福利”(welfare)和“满足”(satisfaction)的同义词,偶尔也指“幸福”。不过,“幸福”基本上已远离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他们关心的只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增加人们的“福利”。其未加言明的假设是:一旦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了,福利水平提高了,他们还能不幸福吗?于是,幸福与人们占有多少商品,拥有多少财富划上了等号。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心理学家开始了对幸福的实证研究。之前,心理学家关心的只是心理疾病;此后,幸福成了心理学中一个热门话题;再往后,社会学发展出了生活质量研究这个分支,并把“幸福”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指标。但到目前为止,幸福这一问题还没有引起政治学者们的注意。莱恩恐怕是唯一的例外。莱恩相信,幸福才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其他人们为之奋斗的东西,包括金钱、财富、自由、民主,不过是实现这个终极目标的手段而已。
  幸福之所以被忽略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这个概念难以被衡量。一个人赚了多少钱,一个家庭拥有多少财产,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有多高,这些都可以衡量,政府甚至保存着翔实的数据。幸福却因人而异。在一些人看来,一边喝酒,一边看“世界杯”简直幸福死了;而在另外一些人看来,这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不错,幸福只是一种主观感受,无法找到客观的指标。不过,了解社会上到底有多少人感到幸福仍然是有意义的和有可能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通常用来考察人们的主观感受的问题是:“总的来说,你是感到非常幸福,有点幸福,还是不太幸福?”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一些国家就已经开始收集相关的数据。
  莱恩整本书立论的基础是一个简单的观察:在1972—1994年间,报告称自己感到“非常幸福”的美国人——特别是女性、青年、黑人和其他少数群体——越来越少(随后一项研究显示,在1960—2000年间,按不变价格,美国人均收入翻了三番,但报告称自己感到“非常幸福”的美国人却从40%下降到30%左右)。 在一些欧洲国家,尽管幸福指数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但是患抑郁症的人数却在急剧增加。如果考察人们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感受,情况也差不多:报告称自己对婚姻、对工作、对经济状况、对居住环境感到“非常满意”的人数都在减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欧美人需要依赖药物以保持身材、提高“性”趣、帮助睡眠、清醒头脑、逃避无聊和控制抑郁。
  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莱恩进行分析的第一步是考察什么因素与幸福无关,什么因素与幸福有关。一般人认为,经济增长、收入水平提高可以使更多的人感到幸福。莱恩承认贫穷不能使人幸福。但通过分析各国的数据,他得出了一些出人意料的结论。在概念上,他将经济增长和由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提高区别开来。经济增长的过程往往是痛苦的,因此它本身并不会增加幸福。收入水平提高在发展中国家则会产生增加幸福的效果。如果进行跨国分析,很明显,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幸福指数也较高。这正是主流经济学家喜闻乐见的结果。但莱恩进一步指出,收入水平与幸福之间并不是直线相关,而是曲线相关。在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前,收入提高会增加幸福;而当收入超过一定水平后,它的进一步提高未必会增加幸福。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在众多发达国家中,人均购买力最高的国家不一定是最幸福的国家;在一国之内,最富的人群不一定是最幸福的人群。莱恩对此的解释是,当人们对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不太可能感到幸福。因此,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前,收入每提高一些,就会使人感到更幸福一些。但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对幸福的购买力就会开始减弱。收入水平越高,这种购买力就越小,以致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这一发现对政策设计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如果收入对幸福的购买力会逐步减弱,那么政府在分配政策上应向低收入阶层倾斜,因为收入减少对高收入阶层的幸福不会有太大影响,而收入增加对低收入阶层的幸福却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 福”。
  如果金钱不一定能买到幸福,那么什么才是幸福的源泉呢?莱恩的回答很简单:情谊(companionship)。他在书中引用了19世纪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句:“鸟儿有巢,蜘蛛有网,人类有友谊。”当然诗句不能用作社会科学的证据。不过,诗人的敏感往往使得他们能够凭借直觉对事物的本质作出准确的判断。根据各国在各个时期的研究,莱恩发现,婚姻关系稳固、家庭关系和谐、邻里关系和睦、朋友来往密切是人们感到幸福的主要原因。相反,感到不幸福的人往往是那些经历了离异、分居、丧偶和孤独的人。例如,有若干项研究表明,朋友的数量比个人收入或家庭收入更能预测他/她是否感到幸福。
  在确定幸福的直接决定因素后,莱恩切入了该书的主题:市场和民主会增加人们的幸福,还是会减少人们的幸福?
  按照经济学流行的说法,市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让人们在自己财力许可的范围内自由地作出选择,满足人们的偏好,从而将“效用”和“福利”最大化。换句话说,市场应该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莱恩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从四个方面证明:虽然市场经济可以带来不少好处,如减少贫困、改善健康、延长寿命、普及教育、促进自由,但它却不可能带来幸福。
  第一,市场经济是滋生物质主义的土壤,物质主义会使人不幸福。物质主义(materialism)是指将物质追求作为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被物质主义俘虏的人往往会暗想:那些拥有豪宅、名车的人真让人羡慕;如果我有钱买更多我喜欢的东西该多幸福呀;看到喜欢的东西却买不起真让人难受;上街买东西给我带来很大的快感。经济学家相信,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市场之所以能运作的前提。的确,如果人们都不把追求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目标,那么我们很难想象市场有什么用处。但经济学家同时相信,每个人都竭力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才能实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莱恩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对。他列举了多项实证研究,这些研究都表明,物质主义者更容易陷入抑郁和焦虑,更难感到幸福。
  为什么物质主义会妨碍人们获得幸福呢?首先,物质主义者往往更自私。在一项调查中,人们会被问及“你会如何花费一笔两万美元的横财”。结果表明,物质主义者花在自己身上的金额要比非物质主义者多两倍,愿意捐献给慈善机构、教堂的金额,或者花在家人、朋友身上的金额也比非物质主义者少。自私的人也许熟人很多,但朋友很少。他们也许渴望亲情和友情,但对金钱和物质的渴望却更加强烈。按照莱恩的理论,缺乏亲情和友情的人是难以感受到幸福的。其次,物质主义者追求的是“外在目标”(extrinsic goals)而不是“内在目标”(intrinsic goals)。外在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与外人、外力有关,不受自己控制,因此便难以享受到自我满足的乐趣。再次,物质主义者追求的是“结果满足”而不是“过程满足”。他们工作的目的就是赚钱,而不能享受工作本身所带来的乐趣。最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恐怕是不可能满足的。得到一样新东西的快感马上就会被对更多东西的企盼所淹没。这四个原因加在一起便产生了恶性循环:物质主义者很难感到幸福;不幸感或抑郁使他们远离人群,更加孤独;缺乏亲情和友情使他们感到更加不幸。
  第二,市场并不把人看作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活生生的存在,而是把人看作诸多生产要素中的一种。因此,庇古说,金钱是市场用以衡量人的价值的准绳;奈特说,在市场交易中,人往往将其他人看作赌博的老虎机。既然人只被看作一种生产要素,那么自然他们与其他生产要素(如资本)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一切取决于怎样做更有利可图。既然他人只是自己赚钱所需利用的工具,那么我们不难想象这样一类人的出现,即他们交友只是为了赚钱,然后又想用赚的钱来买朋友。然而,一旦受到铜臭玷污,亲情和友情就不复存在了。更重要的是,市场服从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其中完全没有乡情、亲情和友情的位置。梅因在《古代法》中,滕尼斯在《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中都曾谈到市场经济是如何逐步瓦解传统的家庭、宗族和邻里关系的,如何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一场“所有人对抗所有人的战争”的。韦伯则更加直截了当,他指出市场对人没有尊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则说得最为透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撕掉了蒙在家庭上那温情脉脉的面纱,将家庭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第三,人们从劳动力市场很难感受到幸福。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指出,失业是最大的市场失灵。但他说的只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实际上,失业还是破坏个人和家庭幸福的最大杀手。即使不看学术性的研究,我们也知道失业对人的精神打击有多大。而各类研究都表明,失业往往与酗酒、离婚、抑郁症、精神失常、自杀等高度相关。失业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经济安全问题。在经济学和社会学关于收入分配的研究中,研究者的重点一般放在收入水平上,而忽略了收入保障。赚多赚少固然重要,但对一般人来说,能否维持一份稳定的收入则更为重要。一旦饭碗不保,谁还可能感到幸福呢?哪怕没有遭遇失业,劳动力市场仍然可能给人们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压力。比如说分工,从劳动力市场发展和提高效率的角度来看是十分必要的,但分工却会导致去技能化,即是说,将有创意的生产过程变成枯燥乏味的事情(卓别林的电影就是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这种生产过程有多么摧残人)。又如,从提高人们竞争意识的角度来讲,拉大收入差距也许十分必要,但它却可能会对同事间的关系造成严重的损害,并且会增加人们工作中的心理压力。
  第四,如果说在劳动力市场人们得付出的话,那么消费者市场则理应是他们获得回报的地方。那么消费者市场能否给人们带来幸福呢?莱恩的回答是否定的。美国据说是消费者的天堂,那里的购物中心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中学的数量。在莱恩看来,这正好说明消费主义浸透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许消费可以给一些人带来快感,但要在成千上万种商品中挑选自己中意的东西却会使很多人面临“认知超载”,并挤占他们与家人和朋友团聚的时间。除此之外,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国度里,人际关系可能被买卖关系所取代,金钱可能变成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市场中必要的猜疑态度可能演化为人生态度。在这个意义上,市场本身就是造成社会疏离的内在原因。
  在经济学中,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干预就名正言顺了。上面的分析证明,使人幸福也是市场失灵的一个方面。那么,政府干预,或者更具体地说,民主政府的干预能给人带来幸福吗?莱恩对此似乎不太确定。因此,他给本书第五部分的标题加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民主是不幸的来源吗?”他的判断是,幸福与否取决于微观世界的经验,而不是宏观政治领域的经验。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一个国家是否民主与该国民众是否幸福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也对莱恩的判断给出了相关支持。
  通过三个层面的分析,莱恩得出结论:民主制度并不一定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就民主的过程而言,它充满了痛苦。例如:(1)所有麻烦的社会问题都是民主必须处理的问题;(2)当政府决定做一件事时,总是只与冲突各方的一方站在一边,因此而得罪其他各方;(3)民主政府要做好事就必须征税,但没有人喜欢交税;(4)行使公民权(包括最宝贵的投票权)需要克服一些困难,付出一些成本(如时间和精力)。就民主决策的性质而言,它所能满足的是“要求”(demands),而不是“需求”(needs)。哪个利益团体的声音最大、影响政府决策的能力最强,其要求就最可能被政府满足。而弱势群体尽管有实实在在的需求,但由于其影响政府决策的能力甚微,因此常常得不到政府的注意。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大概不会感到幸福。就民主的结果而言,有相当多的公民并不满意。这表现在:在西方社会中生活的人对他们天天与之打交道的民主制度似乎越来越没有信心,认为自己对于政府的所作所为毫无发言权的人越来越多,认为政府受到特殊利益集团操纵的人越来越多,认为政府对老百姓的事非常关心的人越来越少,相信政府的人越来越少。这一切使得不少人对民主政治产生了无力感、无助感和疏离感。这些增加了人们的烦恼,却没有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莱恩的这本书对一些被人奉为圭臬的观念提出了挑战。这些年来,中国最时髦的词汇是 “增长”“发展”“市场”“自由”“民主”“改革”“转型”等。我们把它们作为目标苦苦追求。莱恩提醒我们,现有的经济理论和政治理论都错把手段当作了目标,陷入了“手段拜物教”。其实,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幸福,其他一切只不过是手段而已。更加激发我们的思考的是,莱恩用逻辑推理和各国多年来积累的实证研究证明,我们所钟爱的“增长”“市场”和“民主”未必能给我们带来幸福。那么,什么才是幸福的源泉呢?莱恩的回答很简单:情谊。两百多年前,法国大革命打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号。从那时起,右派偏爱“自由”,左派偏爱“平等”。莱恩既不是右派,也不是左派,他强调的是“博爱”。同时,在如何实现博爱理想的问题上,莱恩绝不是怀旧派,并不主张回到过去。他清楚地知道,田园诗般的过去根本就不曾存在过。莱恩也不是乌托邦派,他知道,过分强调情谊也会造成很多令人不愉快的现象,如感情负担、裙带关系、法纪松弛等。莱恩主张,对现实进行改造,尽量增加其中的情谊;在追求其他阶段性目标的时候,尽量避免损毁情谊。最后,我认为,对仍然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为了争取一个幸福的未来,记住这个忠告尤为重要。
  王绍光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讲座教授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浮生万象:都市角落里的生命轨迹》 城市,如同一张巨大的网,编织着无数交错纵横的生命轨迹。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人们如同奔波的蚂蚁,追逐着各自的目标,也在不经意间,构成了这幅宏大而又细微的都市画卷。本书《浮生万象:都市角落里的生命轨迹》并非宏大叙事的史诗,也非冰冷的社会学分析,它聚焦于都市中最寻常不过的个体,捕捉他们生活中的点滴片段,展现他们在各自的轨道上,如何承受、如何前行,又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光亮。 故事从一个寻常的清晨开始。太阳刚越过高楼的缝隙,晨光如同流动的金液,洒向还未完全苏醒的城市。李明,一个在中年危机边缘徘徊的白领,正站在挤满乘客的地铁车厢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汗味和疲惫的气息,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匆忙和思索。李明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思绪却早已飘回了几个小时前的家庭餐桌。妻子责备他工作太晚,儿子对他的关心显得生疏而敷衍。他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仿佛肩上扛着整个家庭的重担,却又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无法真正点燃家人的笑颜。他曾经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人创造一个更舒适富足的生活。然而,现实的柴米油盐、工作的尔虞我诈,一点点消磨着他的热情,留下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那些曾经闪闪发光的梦想,是否早已被岁月的洪流冲刷得面目全非? 车厢里,一位年轻的母亲正紧紧抱着怀中的婴儿。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宠溺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她是一名刚刚产假结束的职业女性,每天奔波于公司和家之间,努力平衡着事业与家庭。每当看到熟睡的儿子,她都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幸福感,但这份幸福感常常伴随着对未来的担忧。她担心自己无法给予儿子足够的陪伴,担心自己不够优秀,无法成为儿子心中的榜样。她也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去追寻那些被搁置已久的个人爱好,但现实的束缚让她寸步难行。她常常在深夜里,对着手机屏幕上朋友们光鲜亮丽的生活照片,感到一丝羡慕,也有一丝莫名的焦虑。她知道,生活不全是完美的滤镜,但她依旧希望,自己能成为那个有力量,能够抵御现实风雨的母亲。 同样在这节车厢里,还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佝偻着身子,手里紧紧握着一个陈旧的布袋。老人名叫王福,退休多年,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他一个人住在这座城市里。日子过得平淡而寂静,唯一的慰藉就是每天早晨到附近的公园散步,和几个老伙计下下棋,聊聊家常。然而,最近他感到身体越来越不如前,膝盖的疼痛让他走路都变得困难。他开始害怕孤独,害怕生病,害怕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他常常回忆起年轻时的岁月,那时他意气风发,为家庭辛勤付出,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如今,看着窗外快速变化的城市,他感到自己仿佛成了一个被遗忘的旧物件,格格不入。他渴望儿女的陪伴,但又不想打扰他们的生活。他只是默默地承受着岁月的侵蚀,等待着下一个日升日落。 城市的另一角,一家小小的咖啡馆里,年轻的店主林晓在咖啡机前忙碌着。她曾经是一个怀揣艺术梦想的大学毕业生,因为家庭的经济压力,不得不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选择创业。她喜欢咖啡的香气,喜欢看到顾客在咖啡馆里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放松。然而,创业的艰辛远超她的想象。高昂的租金,激烈的市场竞争,还有那些要求苛刻的顾客,让她疲惫不堪。她常常在深夜,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咖啡馆里,看着窗外霓虹闪烁的街景,感到一种深深的孤独。她也曾有过男朋友,但因为聚少离多,加上对未来的迷茫,这段感情最终无疾而终。她不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停下脚步。她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够在这座城市里,为自己开辟出一片属于的天地。 本书并非要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也不是要揭示什么深奥的哲理。它仅仅是捕捉这些普通人生活中的瞬间,记录他们在这座庞大都市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所承受的压力与困惑,以及他们在各自的平凡生活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希望。 在李明每日疲惫的通勤路上,在年轻母亲温柔的凝视中,在王福老人回忆的眼神里,在林晓忙碌的身影间,我们看到了无数张熟悉的面孔,听到了无数种相似的低语。他们是这座城市最鲜活的组成部分,他们的生活,构成了都市最真实的肌理。 《浮生万象:都市角落里的生命轨迹》旨在带领读者走进这些普通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情感起伏,理解他们的生活困境,并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共鸣和力量。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喧嚣的都市,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复杂情感和生命轨迹。 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人物故事,展现都市生活的多元面向。我们会看到,为了生计奔波的上班族,在日复一日的劳碌中,如何维系家庭的温暖;会看到,初为人母的女性,在事业与育儿的双重挑战下,如何寻找自我;会看到,年迈的独居老人,如何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中,寻找生命的慰藉;也会看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在现实的磨砺中,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 这些人物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们却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他们承受着生活的压力,也品味着微小的幸福;他们会感到迷茫,也会寻找方向;他们会经历失落,也从未放弃希望。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温和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都市生活中最真实的情感图谱。它不刻意放大痛苦,也不过度渲染欢乐,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充满人文关怀的态度,去呈现每个个体的生命状态。通过这些故事,读者或许能够更加理解自己,理解身边的人,理解这个我们共同生活着的庞大而复杂的城市。 《浮生万象:都市角落里的生命轨迹》并非要提供某种解决方案,也不是要灌输某种人生道理。它只是一个观察者,一个记录者,用文字搭建起一座桥梁,连接起读者与这些普通人的心。它希望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温暖,一种理解,以及一种来自平凡生活中的力量。 这本书,献给每一个在这座城市里,努力生活着的你,和我。它告诉你,无论你的生活多么平凡,你的故事都值得被讲述,你的生命轨迹,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在这浮华的都市中,我们都是各自故事的主角,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浮生万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上的沉思之旅。那种深沉的蓝色调与略显斑驳的字体组合,立刻营造出一种既现代又带着一丝怀旧的复杂氛围。它不像那些畅销书那样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排版来吸引眼球,反而用一种近乎禁欲的克制感,让人在书店货架前不自觉地驻足,好奇这“流失”的究竟是何种光景。装帧的质感也做得非常到位,那种微微磨砂的触感,拿在手里分量十足,传递出内容厚重且值得细品的信号。特别是书脊上的烫金工艺,在灯光下若隐若现,像是对那种逝去的美好进行了一种低调而又庄重的纪念。整体来看,这套外在的包装语言,已经为读者设定了一种严肃、内省的阅读基调,仿佛在暗示,你即将面对的不是轻松的消遣,而是一次对现代社会精神内核的深度探究。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无疑体现了出版方对作品价值的尊重,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相信作者必然是怀揣着极大的诚意与洞察力来构建这部作品的。

评分

这本书的后记部分,尤其值得称赞。在主体内容收束之后,作者并没有立刻结束,而是用了一种非常克制的笔调,总结了这份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提出了一些开放性的设想。这种不给自己盖棺定论的做法,展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良知和谦逊态度。许多非虚构类作品,在抵达高潮后往往会陷入一种自我满足的陈词滥调,但这本书的收尾处理得非常高明,它没有给出任何简单的答案或空洞的口号,而是将“如何继续寻找幸福”这个沉重但又必须面对的命题,巧妙地抛回给了每一个在市场民主社会中努力生存的个体。这种开放式的结尾,反而比任何明确的结论都更有力量,因为它促使读者走出书本的物理边界,将书中的洞察力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审视自身的困境。这使得整部作品的价值得以延伸,成为了一种持久的思考工具,而非仅仅是一段暂时的阅读经历。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高明,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让人望而却步,而是巧妙地在严谨的论证与引人入胜的故事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作者在展开论述时,经常会穿插一些时代侧影或者历史性的案例作为佐证,这些“小插曲”非但没有打断主要的思想脉络,反而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让复杂的社会学概念更容易被大众所消化。我特别欣赏他处理时间维度的方式,他总能将几十年跨度的社会变迁,浓缩在几页的文字里,清晰地勾勒出“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路径图。读到一些关键转折点时,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合上书本,反复咀嚼刚刚读到的观点,那种思绪被强行拉拽,重新审视自身处境的冲击感,是少数书籍才能给予的。这种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它不追求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鼓励读者与作者一同,耐心地、一步步地构建起对现实更坚固的理解框架。

评分

从排版和印刷质量来看,这本书的出版商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纸张的厚度恰到好处,既有足够的质感,又不会因为太重而不便携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页边空白的处理,这种宽裕的处理方式,为读者留下了充足的思考和批注空间。在那些需要深入思考的段落旁,我习惯性地会画线或者写下自己的疑问和感触,而这本书的布局完美地迎合了这种互动性阅读的需求。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更像是一场与作者的隔空对话。每一个被圈起来的句子,都像是作者在对我耳语,引导我走向更深层的思考。相较于那些为了追求便携性而将字体压得很小的版本,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极大地提升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和专注度。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本被设计成“值得被反复翻阅和标记”的书籍,而非一次性的消费品。

评分

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陷于一种莫名的焦虑之中,总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在快速变化,而我却抓不住那个核心的平衡点。这本书的名字,如同一个精准的信号弹,一下子击中了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感。我立刻被那种‘幸福的流失’这个概念深深吸引,因为它不仅仅指向个人层面的情绪波动,更暗示了一种宏大叙事下的结构性缺失。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似乎拥有一种将宏大理论具象化的天赋。书中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描述,细致到令人心惊,比如对日常通勤中人与人之间疏离感的刻画,对消费主义陷阱中那种空洞满足感的剖析,都让我有种‘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么想’的强烈共鸣。这种感觉,就像是长久以来在迷雾中摸索,突然有人点亮了一盏灯,虽然光芒微弱,却足以照亮脚下的路。它提供的不是廉价的安慰剂,而是清晰的病理分析,这对于一个渴望理解世界运行逻辑的人来说,是极其珍贵的体验。

评分

嗯,不错。。。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好书,可以和《增长的极限》一并来看。

评分

速度快

评分

用肉在十五人做最肉在人转切也我

评分

买书成瘾,如果你阶段性浮躁莫名焦虑强烈推荐此书。

评分

赶上活动实惠,服务快捷到位,书的质量也没问题,很好!

评分

绝对是好书,价格也便宜,很值得一读。

评分

书写得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