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策略与合作运动:革命动员视角下中共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研究(1927-1949)

革命策略与合作运动:革命动员视角下中共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研究(1927-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本权 著
图书标签:
  • 中共历史
  •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
  • 革命动员
  • 土地改革
  • 中国近现代史
  • 社会运动
  • 政治史
  • 农民运动
  • 合作社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784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88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9
字数:308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为视角切入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群众性经济运动的观察、思考与阐释,围绕中国共产党的生产动员与革命策略考析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何以成为群众运动。以此视角考察革命根据地群众运动的发生发展、复杂面相、微观机制、运行机理和党群互动关系,一方面有助于从群众运动角度深化对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认识。另一方面,这可以为深度理解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如何“获得群众”与“赢得乡村”、理解中国革命现代性提供实证基础,对继续深化中国革命研究,整合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与后现代范式,构建革命社会史研究范式也具有理论创新价值。

作者简介

  魏本权,1976年生,山东莒南人,历史学博士,临沂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史、中共党史,尤着力于20世纪农村合作运动的研究。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两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及一般项目等10余项课题研究,多次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与临沂市优秀科研成果奖。出版《农村合作运动与小农经济变迁: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1928-1949)》《青岛模式与邹平模式:民国山东乡村建设模式的比较研究》《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等专著(合著)。

目录

前言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传统互助及日常合作
第一节 理论追溯:互助合作释义
一 互助:合作的道德基础
二 合作:制度化的互助
第二节 日常合作:传统的合作机制
一 互助合作的历史传统
二 传统合作的现代价值
第三节 农事习惯:自耕与互助

第二章 互助与合作的合流
第一节 两个独立思想流派
一 互助思想的传播
二 合作主义的传播
三 互助与合作的区联
第二节 华洋义赈会的实践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策略

第三章 苏区革命与互助合作
第一节 井冈山的经济斗争:农业互助合作的萌发
第二节 苏维埃的经济建设:中央苏区的互助合作
一 中央苏区农业互助合作的兴起
二 革命策略与苏区农业互助合作

第四章 减租减息与互助合作
第一节 租佃制度:剥削与互助
一 抗战前的租佃关系
二 租佃关系:非对称性合作
三 剥削:租佃与互助的两难
第二节 减租减息与农业互助合作
一 减租:租佃制度的改良
二 变工:减租之后的互助
三 “组织起来”与“第二个革命”
第三节 沂蒙抗日根据地的生产动员与劳动互助
一 抗日战争前沂蒙地区的劳动互助习惯
二 沂蒙抗日根据地劳动互助运动的形成
三 生产动员与沂蒙地区劳动互助的变迁

第五章 土地改革与互助合作重构
第一节 从减租减息到土地改革
一 山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二 土地改革后的生产困局
第二节 变工互助:农业互助合作的新体系
一 沂蒙解放区的劳动互助运动
二 沂蒙解放区的变工互助体系
三 土地改革后变工互助的新特点
第三节 供销合作:合作运动的转型与定位
一 中国共产党合作政策的转变
二 20世纪40年代鲁中南滨海区合作社的发展及其不足
三 1949年鲁中南滨海区莒南县合作社的整理改造
四 合作组织重构与区域社会变动

第六章 革命策略与生产动员:以沂蒙解放区劳动互助动员为中心
第一节 领导生产的基本策略
一 “生产必须领导”
二 劳动互助中的偏向与纠偏
三 支部领导生产的个案考察
第二节 劳动互助中的思想动员
一 变工互助中的群众思想顾虑
二 变工互助中的思想动员
第三节 劳动互助中的经济动员
一 计工算账与公平合理
二 换工变工与等价交换
三 互助收益与变工绩效

第七章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
第一节 合作运动与乡村经济
一 互助合作运动与群众运动
二 合作经济与乡村经济
第二节 劳动互助与乡村社会
一 阶级结构的变动
二 新式权威的形成
三 社会心理的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unll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革命策略与合作运动:革命动员视角下中共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研究(1927-1949)》的图书简介,严格遵循您的要求,不包含该书的具体内容,并力求详实自然: 图书简介 探索现代中国转型期的关键篇章:革命、动员与社会重塑的复杂织体 本书旨在深入考察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自1927年至1949年间——中国社会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革。这段时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充满剧烈冲突、意识形态构建与基层动员的复杂阶段。我们聚焦于理解在国家权力真空与外部危机并存的背景下,一种旨在重塑生产关系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实践如何萌芽、发展并最终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本书的视角着眼于“革命策略的制定与执行”,以及它在特定社会群体——特别是广袤的农村人口——中产生的实际效果。它并非简单地记录历史事件的线性发展,而是试图剖析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政治组织如何将其抽象的革命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社会动员工具。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在革命的初期阶段,哪些因素促使一种特定的经济组织模式被选择并推广?这些模式的推广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政治上的强力推行,又在多大程度上回应了底层社会群体的真实需求与生存压力? 历史背景与研究的切入点 1927年标志着中国现代革命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它确立了随后二十余年国共两党围绕土地、民众和国家权力展开的长期斗争基调。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地组织和领导农村的广大民众,成为任何有志于夺取政权的政治力量必须解决的战略难题。本书正是从这一战略困境出发,审视了革命力量在农村实践中所采取的“策略”的演变轨迹。 我们关注的重点并非仅仅是宏观层面的政治宣言,而是这些宏大叙事如何被分解、翻译并最终落实到具体的、与农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组织形式”之中。这些组织形式的试验,反映了革命政党在构建其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时所展现出的灵活性、适应性乃至矛盾性。它要求我们超越二元对立的叙事框架,去细致辨识在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历史阶段,以及面对不同社会阶层反应时,策略调整的内在逻辑。 动员的艺术与实践的张力 本书的核心分析框架建立在“革命动员”的理论基础之上。动员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源调集,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过程,涉及意识形态的灌输、利益的重新分配、社会规范的重构以及群体身份的塑造。我们探究的是,在一个传统社会结构根深蒂固的背景下,革命政党如何有效地打破旧有的社会网络和文化认同,建立起一套以革命目标为导向的新型社会关系。 这种动员的实践充满了内在的张力。一方面,它需要描绘一个清晰、诱人的未来愿景(如均贫富、免除剥削),以此作为激励农民参与的驱动力;另一方面,它又必须面对现实的资源限制、地方精英的抵制以及普通民众对风险的规避心理。本书将细致梳理这些张力是如何体现于组织实践中的,例如:动员的节奏是渐进的还是突变的?利益的让渡是实质性的还是象征性的?以及,当政治需求与经济可行性发生冲突时,组织者倾向于优先保障哪一方? 深入探讨的议题范畴 本书的考察范围极其广阔,它要求我们对1927年至1949年间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权力关系进行一次全面的扫描。具体而言,本书会涉及以下几个维度的深入探讨: 1. 组织形态的实验性: 研究在不同历史阶段,革命政党尝试了哪些不同类型的基层组织模式。这些模式在组织结构、成员义务、资源共享机制上存在哪些显著差异?它们是如何应对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 2. 策略的适应性与统一性: 探讨革命政党在面对外部军事压力(如围剿或抗战)和内部资源短缺时,其经济组织策略展现出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分析在这些适应性调整的背后,是否存在一条贯穿始终的、不可动摇的革命意识形态底线。 3. 社会动员的工具性: 分析革命政党如何利用经济组织作为动员的工具,以及这些工具对社会阶层构成的具体影响。例如,某一特定时期的组织形式,是如何在不同社会阶层中选择性地争取支持,并同时隔离或削弱其他阶层的抵抗能力的。 4. 实践的长期影响: 尽管研究的终点是1949年,但本书亦会审慎地评估这些早期实践对随后中国经济制度的构建产生了哪些基础性的、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些早期的动员经验和组织模式的“基因”,如何在更宏大的历史进程中被继承和转化。 价值与视野 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精细化、多层次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现代中国革命的“技术层面”。它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史叙事,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构成革命基础的社会工程。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现代国家建构以及比较政治动员的学者和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理解关键历史节点复杂性的独特视角。它提醒我们,伟大的历史变革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由一系列审慎计算、艰难试验和群众动员的复杂策略交织而成。通过对这一历史阶段的细致剖析,我们得以更深刻地洞察权力如何被构建、社会如何被重塑,以及革命理想如何被嵌入现实的泥土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所展现出的学术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惊叹。作者将中共在1927年至1949年间领导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置于一个宏大的“革命动员”视角下进行研究,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学术课题。从我個人的閱讀感受來說,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歷史事件的細緻考掘,以及他如何將複雜的歷史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具體案例分析,讓我得以窺見這場運動在實踐中的複雜性與多樣性,它並非是一個單一的、標準化的模式,而是充滿了地方特色、策略調整,甚至是有時甚至是充滿了意外的曲折。作者在梳理歷史脈絡的同時,也充分展現了中共在引導農民、克服阻力、構建新型農村經濟組織過程中,所採取的一系列充滿智慧的策略。那種將宏觀的歷史進程與微觀的個體經驗相結合的敘事方式,使得整部研究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讓我對中共早期農村政策的形成、發展,以及其對中國革命進程產生的深遠影響,有了更加立體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对“革命策略”和“合作运动”这两个看似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议题的有机结合。作者并没有将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仅仅看作是一项经济改革,而是将其置于中共革命斗争的大背景下,去探讨其作为一种重要的革命动员手段所扮演的角色。这种视角非常新颖,让我看到了以往研究中可能被忽略的层面。书中对具体策略的剖析,比如如何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不同形式的组织演变,来逐步引导农民走向合作化,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如农民的疑虑、地主的抵制、甚至是党内思想的分歧,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证据充分,引用的史料也相当丰富,这使得整个论证过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动员”过程的细致刻画,它涉及到意识形态的宣传、利益的驱动、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塑,这些都是理解这场运动成功的关键要素。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关于中共早期农村政策的详实信息,更启发了我对于革命与发展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

评分

这真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读起来让人手不释卷。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和深刻的视角,将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至1949年间领导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置于革命动员的宏大框架之下进行审视,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也极具价值的研究课题。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革命动员”这一概念的独到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组织号召,更是一种对农民个体意志、集体认同以及社会关系的深度重塑。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具体案例分析,让我得以窥见这场运动在实践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地方特色、策略调整乃至偶然因素。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中共在引导农民、克服阻力、构建新型农村经济组织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策略,这些策略既有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也有因地制宜的灵活变通,甚至不乏一些充满智慧的“土办法”。那种将宏观的历史进程与微观的个体经验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整个研究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读完后,我对中共早期农村政策的形成、发展以及其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对历史细节的考究以及对复杂因果关系的梳理。作者在研究中共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之描绘成一帆风顺的革命壮举,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中蕴含的种种矛盾与张力。从1927年到1949年,这二十多年的时间跨度,本身就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历史变迁。作者通过对这一时期不同阶段的农业合作化进程的细致梳理,展现了中共如何在革命战争的背景下,将农业互助合作作为一种巩固政权、提升生产力、凝聚民心的重要手段。书中对于具体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以及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农民中的具体实践,都进行了详实的考察。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分析农民接受或抵触合作化运动时的心理动机,以及中共如何通过各种策略来克服这些阻力,这部分内容让我对基层社会的动态有了更深的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以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关于中国农村革命化进程的生动图景,其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挖掘和对社会现象的精准解读,都足以令人信服。

评分

这是一本从一个非常独特且具有深刻洞察力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共产党早期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著作。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经济学或社会学视角,而是将其上升到“革命动员”的层面,这让我耳目一新。他通过细致入微的史料分析,揭示了这场运动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被精心设计和推动的,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逻辑。书中对于中共如何利用合作化运动来团结农民、巩固革命根据地、甚至为解放战争提供物质支持的论述,都极具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事件时的客观态度,他既承认了合作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取得的成就,也并没有回避其在实施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甚至是负面影响。这种辩证的分析方法,使得我对这场运动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立体。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习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我对于如何理解和分析社会变革的动力机制,以及革命性动员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