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在中国(1550—1900)(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科学在中国(1550—1900)(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艾尔曼(Benjamin A.Elman) 著,原祖杰 等 译
图书标签:
  • 清史
  • 科学史
  • 中国科学
  • 科技史
  • 明清
  • 文化史
  • 历史
  • 编译
  • 国家清史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95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98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页数:69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科学在中国(1550—1900)》一书,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本杰明?艾尔曼在对中国学术思想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1550—1900年科技发展史的一次重要探讨。17世纪初,欧洲人在钟表、杠杆和滑轮等重要机械制作上已经领先于中国了,但同时他们也在向中国人学习丝绸和瓷器的制作技术。基督教传教士对于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无论是耶稣会科学知识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嫁接,还是新教徒影响下欧洲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都为后来晚清改革者和国共两党精英所一致倡导的科学进步奠定了基础。与许多学者贬抑中西接触之前乃至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不同,艾尔曼从中国人的自然史观和学科分类等角度论证说,中国人对科学从来不乏兴趣,这也正是传教士介绍的欧洲科学能够在明、清朝野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艾尔曼在本书中重新审视了一个被学术界一直视为当然的观点,即科学在明、清时期的中国是失败的,而在欧洲、日本是成功的。为了剥离甲午战争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明、清中国科学失败论的外壳,艾尔曼以惊人的耐心和毅力考察了与中国科学以及中国人科学思维相关的各个领域,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重构现代科学的努力。

作者简介

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 1946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1980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方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教授(1986—2001)以及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历史系双聘教授(2002—)。主要从事中国文明史、清史和中国思想史的研究,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文化史(1000—1900)、中国科学史(1600—1930)、帝制晚期中国教育史以及中日文化史(1600—1850)。著作主要有《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1984)、《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1990)和《晚期中华帝国科举文化史》(2000)。

目录

地图、插图和图表目录
中国的朝代
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导言
导言
发现正确的概念坐标
文人的知识理论应该是什么?
商业扩张语境下的晚明经学
印刷技术与出版
异常现象在明代中国和早期近代欧洲的自然化

第一章耶稣会到达前夕的明代经学化
按照名字排序
收藏收藏家
晚明经世之道、数学和基督教
在文本中收集事物

第二部分博物学与耶稣会士

第二章晚明历法危机与格里高利改革
明代钦天监的发展
明代历法危机的演变
格里高利改革
耶稣会与晚明历法改革

第三章17世纪中国与耶稣会的通融政策
明、清时期中国的欧洲“科学”和自然研究
文人对清初历法改革的抨击
南怀仁与康熙皇帝

第四章18世纪早期西学的局限
康熙皇帝与梅文鼎
礼仪之争及其遗产
康熙朝的法籍耶稣会士
牛顿世纪与科学在中国传播的局限

第五章作为盛清时期绘图和工艺专家的耶稣会士
18世纪的测定法和绘图法
绘图法、中俄关系和清帝国利益
耶稣会在清朝技艺、器械和技术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考据学与博物学

第六章考据学和对古代学术的重建
清初对朱熹和王阳明的批评
医学著作及对古文物的恢复
陈元龙及其《格致镜原》
中国古代数学的复兴

第七章探求真理与盛清数学
盛清时期的格物观
考据时代的数学
本土主义和19世纪早期的数学

第四部分现代科学与新教徒

第八章1880年之前的新教徒、教育和现代科学
在中国的新教徒
上海的新教徒和现代科学
近代数学和微积分的介绍
上海格致书院

第九章中国晚清时期的现代科学建设
早期的科学入门书籍
艾约瑟的《格致启蒙》和中国的达尔文问题
从格致书室到课艺
有奖征文题目和它们的科学内容
1872年以来的医学传教和有奖征文中的医学问题
自然神学、达尔文和进化论

第五部分清代的改良主义与现代科学

第十章1860年后政府的兵工厂、科学和技术
从华人为传教士工作,到传教士为朝廷工作
后太平天国时期的改良派和晚清科学
上海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的技术学科
海战以及失败折射出的清朝改良
对洋务运动的再思考

第十一章20世纪被取代的传统中国科学和医学
经过日本中介的西学
科学与戊戌维新派
从传统数学到现代数学
中国的现代医学
明治日本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影响

附录1唐代算经
附录2一些有关化学的翻译,1855—1873
附录3《格致须知》,1882—1898
附录4中国部分军工厂纪年表,1861—1892
附录51886年《格致启蒙》目录
附录61886年《格致启蒙》中的23个学科
附录71877—1903年中国出版的各种科学丛书
附录8官方遴选的上海格致书院部分课艺题目
附录91915—1927年组织的科学协会
中日文参考资料
致谢
索引
译者絮语

精彩书摘

导言
在其刊于1966年的那部名3作的前言中,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言及了他在读到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一段话时的忍俊不禁,这段话向他展示的是“另一种思维的奇异魅力”。福柯对博尔赫斯的征引来自题为《天朝仁学广览》(Celestial Emporium of Benevolent Knowledge)的“某一部中国的百科全书”。在这部著作中,中国人将动物以奇特的方式进行分类,如“那些打碎花瓶的”或“那些远看像苍蝇的”,其顺序无从窥得。博尔赫斯将这部百科全书的题目和内容皆归之于福兰兹?库恩博士(Dr�盕ranz Kuhn)——德国的一位中国小说翻译家。福柯从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奇异揭示了我们思想体系的局限。例如,福柯注意到西方按字母顺序排列某一系列事物的方式,只是武断地将它们连在一起,置所有条目在自然属性上的联系于不顾。
博尔赫斯关于中国列举法的寓言对我们在各种事物中建立一种无懈可击的秩序的努力提出了挑战。博尔赫斯漫画般的手法使得福柯能够生动地重构18世纪早期近代欧洲人区分新鲜事物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可以说是给生命科学提供了新的精确性和研究范围。与此相比较,中国的自然史,更精确地说,是“对事物条目的历史性排列”(即所谓“博物”),4仍然类似于西方古典时期的自然史,即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界限尚不明确。
如同他们16世纪的欧洲古典主义同行一样,中国的自然史作者们试图用恰当的词句来辨识和区分自然现象。对于他们,所有现象源自构成世界之物(即所谓“气”),而这种“气”是在所有事物被创造(即所谓“造化”)的同时,由某种创造万物的终极力量(即所谓“造化主”)或者某种内在力量(即所谓“造物主”)所形成。他们致力于以其普遍接受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体系来诠释世界万物。
在耶稣会士到达之前,中国文人对自然的穷究和对已知、未知的界定是以“格物”和“致知”的传统方法为关键特征的。外国人在2世纪后向中国介绍佛教等新宗教时,发现“正确的概念坐标”也要求“探究涵义(meanings)、概念(conceptions)与思想(ideas)”(即所谓“格义”)。为此,中国学者依据本土学说来比照外来语汇,从而在二者之间确立一种系统的对应关系。
1600年以后,耶稣会士将中国人的“格物”与欧洲人的高深学问(scientia, 即哲学、神学和自然学等领域的研究)联系起来。前现代的中国自然研究长期以来将可见的事物、生理或心理现象乃至历史事件,皆归之于“物”。宋代(960—1279)以降,文人们论证说,“事”与“物”同义,表现的都是普遍的理。此后,中国的分类体系反映的是文人精英们(literati elites)的文化优先论。在他们看来,万物皆有其理。
物的范畴扩及“无名”之物,即那些异乎寻常的和鲜为人知的领域。文人们虽然对那些不可见和不可测的事物心存反感,却也没有把它们一笔勾销。自然奇迹也被看作自然物,如闪烁着黄色光芒的琥珀、价值连城的磁石(其字面意思是“慈石”)以及奇异的动植物。磁石的发现催生了1080年前后指南针的发明。指南针既被用于海上航行,也被用作陆地上风水选址的工具。如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一样,中国人也相信磁铁具有医疗功能。
一些具有医药用途的东西,如草药,或者一些被视为灵丹妙药的东西,也成为商品,或者在当地进行商品交换,或者在市场上进行买卖,或者被卖给商贩,或者被收藏在家中,或者直接被吃掉。如,自明以来,中国的厨师会在一些外来食品中添入鸦片。在前近代的中国类书(encyclopedias)中,作者们在行文中常常将事物以年代顺序或主题顺序排列,并附上评注,这样其重要意义便能够被广泛地了解。其结果,自然研究成为中国学者的一个研究领域,他们对自然、奇迹、现象和事件用语的语源学情有独钟。相应地,中国传统学者也习惯于以书面形式来表达事物的社会生命。
不同于将自然史日益囊括于博物馆中的早期现代欧洲科学文化,中国人对于物品、现象、事件和事情等(即所谓“博物”,字面意义指“关于事物的广博学问”)5词条进行历史性排列,这些文本中的词语体现了自然现象的细微差别,需要行家里手通过分析语言予以解码。每一历史或自然事件、自然事物或人造器具,以及心理或生理现象,都被以时间顺序加以描述,着眼于它们对于人类的用途和价值。这一章我们将着重强调物的文本生命(textual lives),以此为线索追踪帝制晚期的中国学者区分事物所基于的文化体系。我们也将对明代(1368—1644)晚期的经济货币化进行描述,因为它促成了所有物品的商品化,并将物品变成财富而非道德修养的对象。
通过认识知识阶层在这个多变的时代是如何表述事物的,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在1600年以后,“格物”既成为中国人学习耶稣会自然哲学的窗口,也成为耶稣会士学习中国学问的窗口。晚明通过阴阳两极的互动和“气”(构成世界之物)的五行演化来将异常现象(anomalies)或超常(supernormal)现象自然化的努力,与早期近代欧洲人将怪异的事物(prodigies),如超自然的奇迹(miracles)和怪物(monsters),转变成自然现象的做法异曲同工。
文人的知识理论应该是什么?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与《科学在中国(1550—1900)(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无关: --- 《中华文明的历程:从先秦到近代的思想与制度变迁》 作者/主编: [此处留空,或填入其他虚构/真实学者]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入其他虚构/真实出版社] 页码: 约850页 装帧: 精装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的历程:从先秦到近代的思想与制度变迁》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学著作,旨在深入剖析中华文明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核心特征、内在逻辑及其演变轨迹。全书聚焦于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哲学、思想文化和制度形态的连续性与断裂点,力图构建一个关于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立体化认知框架。 本书的结构围绕中华文明发展的几个关键历史节点展开,从先秦时期的思想奠基,经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制度确立,至魏晋隋唐的多元融合与发展,宋明理学的内省深化,直至近代社会的深刻冲击与转型。作者群通过对一手文献的细致梳理和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批判性吸收,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第一部分:思想的勃兴与秩序的奠基(先秦至两汉)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活水。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被视为中华文明基因的塑造期。重点分析了儒家思想如何从一种伦理学说,逐渐被纳入政治实践,成为塑造帝国治理模式的核心意识形态。墨家、道家、法家等流派的观点如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吸收或排斥,构成了早期中国政治哲学的复杂底色。 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不仅是疆域的整合,更是制度的定型。书中详细论述了郡县制、察举制等制度的形成过程,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政治文化的深远影响。作者认为,汉代构建的这种中央集权与儒家伦理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具有极强的韧性和适应性,为其后两千多年的王朝更迭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第二部分:融合、重塑与内在张力(魏晋南北朝至唐宋)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民族大迁徙和政权更迭的剧变中,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文化重塑。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是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文化事件。本书细致描绘了佛教教义如何与本土的玄学、儒学发生碰撞与融合,并最终催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等派别。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为隋唐的盛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唐代的高度繁荣,建立在开放包容的政治姿态和成熟的官僚制度之上。科举制的完善、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效率,以及国际性的文化交流,共同构筑了“天朝上国”的形象。然而,盛唐的内部矛盾,如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也预示着中央集权体系的潜在危机。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经济的空前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与军事上的相对弱势形成了鲜明对比。宋代哲学的复兴,特别是程朱理学的成熟,标志着思想界从关注外在的政治秩序转向对内在道德和宇宙本体的探究。本书强调,宋代的理学不仅是一种哲学体系,更是一种高度精细化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对后世的士大夫阶层产生了决定性的约束力。 第三部分:集权体制的精细化与文化保守主义(元明清早期) 元朝的统治虽然是异族入主,但其在行省制度的推广和对现有官僚体系的继承上,对中国地方治理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清两代的论述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将皇权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强化了特务机构的作用,这在制度层面反映了统治者对权力的绝对控制欲。同时,王阳明心学的兴起与随后八股取士制度的僵化,体现了思想领域从早期对个体能动性的探索,向高度规范化的官方意识形态回归的趋势。 清代在“康乾盛世”的表象下,文化控制达到了新的高度,如文字狱的广泛应用,显示了维护意识形态统一的极端努力。本书认为,这种在制度上日趋完善、在思想上日趋保守的集权体系,虽然在维护了庞大帝国的稳定方面发挥了作用,但也逐渐削弱了社会应对外部剧变(如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的内在活力与创新能力。 结语:历史的遗产与现代的张力 全书的最后部分对中华文明的几个核心特征进行了总结:极强的制度延续性、儒家伦理在社会结构中的渗透力、以及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表现出的内在整合性与抵抗性。作者指出,理解近代中国所遭遇的困境,必须回溯到这些深植于古代社会结构中的思想和制度基因。 本书不仅是历史学家的研究工具,也是普通读者理解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的思想地图。它以扎实的文献功底和清晰的逻辑脉络,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富有洞察力的中华文明发展史的解读。 ---

用户评价

评分

求索:未竟的探索与历史的迷雾 在阅读《科学在中国(1550—1900)》的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索欲望。这本书并非提供了一个完全封闭的答案,而是更像一个引路人,指引我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更多细节。我被书中那些未竟的探索和充满疑问的现象所吸引。例如,书中对某些科学理论的介绍,让我好奇其后续的发展如何,为何有些思想未能得到深入的延续。我也对书中描绘的一些知识传播的瓶颈感到困惑,为何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新知识的传播如此艰难,又为何有些引进的知识未能在中国生根发芽,而是更多地在西方得到了发展。这本书促使我去思考,在科学发展过程中,除了技术和理论本身,还有哪些社会、文化、制度层面的因素至关重要。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研究,尤其是关于科学史的研究,往往是不断深入和修正的过程。书中提供的资料和分析,只是一个起点,更广阔的探索空间仍待发掘。它激励我,要以一种更加批判性和探索性的眼光去审视历史,去追问那些“为什么”和“怎么样”。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不易,也看到了知识传承的复杂性。它不是一部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一次关于历史、关于科学、关于人类求知过程的深刻对话。我期待着,通过更多的阅读和思考,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段历史,以及它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评分

惊叹:智慧的火花与时代的印记 《科学在中国(1550—1900)》带给我的,是一种纯粹的惊叹。书中那些对明清时期科学实践的细致描绘,如同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古代中国智慧的火花。我被那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学者和技术人员所展现出的非凡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折服。书中对于一些具体技术发明和改进的介绍,比如在农业、军事、手工艺等方面的进步,都体现了他们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我看到了他们如何结合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并没有将这些科学活动简单地视为零散的事件,而是试图将其置于更宏大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它让我看到,在那个时代,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接受,往往与政治权力、宗教信仰、甚至是社会阶层紧密相连。那些在当时被视为“奇技淫巧”的学问,可能在后世被重新评估;而那些在当时看似微不足道的探索,或许埋下了日后重大变革的种子。这本书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进程并非直线向前,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复杂。而科学,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其发展轨迹更是多姿多彩,充满了时代的印记。我从书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是一种对人类智慧的由衷赞叹,以及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

评分

反思:历史的镜子与未来的启示 读完《科学在中国(1550—1900)》,我脑海中久久不能平静,涌起的是一种深深的思考。这本书宛如一面历史的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科学发展的曲折道路,也让我得以反思当下。书中描绘的科学在当时社会中所遭遇的种种阻碍,无论是来自保守的传统观念,还是来自政治上的不重视,都让我警醒。我看到了那些试图引入新知识、推动科学进步的先行者们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他们有时孤立无援的处境。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在任何时代,科学的繁荣都需要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持续的投入、以及对创新精神的尊重。书中对中西方科学交流的细致梳理,也让我看到了文化隔阂如何影响知识的传播,以及主动学习和批判性吸收的重要性。那些被动接受的知识,往往难以生根发芽,而经过本土化改造、与自身文化相结合的成果,才更有生命力。这本书并非简单地歌颂过去的成就,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呈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看似缓慢的时代,科学的种子也从未停止过萌动。而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推动科学发展、如何应对全球科技挑战,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鼓励我以更开阔的视野,去审视科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评分

沉浸:知识的海洋与思想的碰撞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发沉醉在这部著作所构建的知识海洋之中。《科学在中国(1550—1900)》所展现的,是一幅宏大而细致的科学画卷。它不仅仅罗列了当时的科学成就,更深入地挖掘了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部环境。书中对当时不同科学领域的介绍,如对农学、地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详细阐述,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实用技术和理论探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惊叹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对规律的初步把握,也看到了他们所面临的理论瓶颈和技术局限。更让我触动的是,书中关于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接受过程的描写。从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新知识,到中国学者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吸收、改造,再到其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这些都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知识转移过程。我看到了知识传播中的隔阂与误解,也看到了思想碰撞中的火花与融合。书中对科学与宗教、科学与哲学、科学与社会制度等关系的探讨,更是将科学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审视,极具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科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政治权力紧密相连的。我在这部著作中,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开始以一种更全面、更 nuanced 的视角来理解科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评分

初遇:历史的回声与思维的火花 第一次翻开这本《科学在中国(1550—1900)》,我仿佛置身于一段悠长的历史长河之中,聆听着那穿越时空的科学回声。书中描绘的并非枯燥的理论公式,而是鲜活的人物、跌宕的事件,以及那些在古老东方土地上萌发、成长、又或许湮灭的科学思想的火花。作者以其深厚的功力,将明清时期那段复杂而迷人的科学发展图景徐徐展开,让我不禁为之着迷。书中那些关于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甚至是一些早期技术探索的细节,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学派的争鸣、以及科学知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融合与碰撞的描绘感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科学史的著作,更是一扇观察中国古代社会变迁、文化思潮演进的窗口。读着读着,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在寂静书斋中孜孜不求索的学者,以及在宫廷内外为科学发展奔走呼号的先驱们的身影。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局限,都构成了一幅幅生动而深刻的历史画卷。这本书成功地让我看到了科学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让我重新思考,在那个西方科学浪潮尚未席卷而来的时代,中国本土的科学探索是如何在自身的土壤中孕育和发展的,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评分

汉学研究成果,主要是科学史,可以看看

评分

科学在中国,这个主题很好啊。

评分

清史编译丛刊做的很好

评分

估计最近看这本书都够消化了。

评分

艾尔曼作品。。。。。。

评分

不错的书,赶上活动,先进一批慢慢看吧。

评分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艾尔曼教授的大作。

评分

这本书是比较权威的,我认识该书作者,比较牛的美国汉学家。以前主要研究思想史,没想到现在研究内容如此广泛,到跨到科学史领域了,看看吧!

评分

昨天下的单今天就到,速度真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