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听管理界的弗洛伊德讲述,如何反思自我洞察他人,修炼变革型的高效领导力。
企业家有哪些典型人格?
什么是组织中的“神经质骗子”和“英雄傻瓜”?
面对全球化和新市场,组织领导力必须如何响应?
他,是管理界的弗洛伊德
他,告诉经理人如何反思自我、洞察他人
从而修炼出引导变革的高效领导力
内容简介
本书考察的是某些重大的现代领导力问题。什么造就了领导者?什么是有效领导?什么是无效领导?如果领导者变质,组织会发生什么事情?成功的领导者和失败的领导者分别对追随者和组织有什么影响?面对全球化和新市场,组织领导力必须如何响应?曼弗雷德在组织背景下考察了几类不良人格。本书中的英雄和坏蛋有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夏卡.祖鲁、理查德.布兰森、杰克.韦尔奇,还有大量到作者沙发上坐过(接受精神分析治疗,或者仅仅接受访谈)的经理人。
作者简介
曼弗雷德·凯茨·德·弗里斯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领导力发展与组织变革方面著名的临床教授,也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全球领导力中心的创始人。该中心是全世界的一家领导力发展中心。此外,他还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领导力与培训专家,以及咨询公司凯茨·德·弗里斯工作室(KDVI)的负责人。
曼弗雷德是组织设计/转型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师,曾为美国、加拿大,欧洲、非洲以及亚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公司提供过指导。英国《金融时报》、《经济学人》,法国《资本》杂志,德国《经济周刊》评价他为“管理思想家世界五十强之一”、“人力资源管理界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曼弗雷德还是首位因“对领导力培训和董事会治理作出杰出贡献”而获得“国际领导力奖”的非美籍获奖者。他被认为是在世界范围内使领导力发展列为单独领域与学科的创始专家之一。
精彩书评
“曼弗雷德对领导者的动机以及领导者如何分析问题、制定决策和采取行动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仔细思考了全球化背景下的领导力以及全球化给领导者带来的挑战,这些思考对领导者有很大的启示。他的方式既创新又有根据。在世界经济论坛,我们也用这种方式培训全球领导力会员。”
——Gilbert Probst教授,世界经济论坛领导力办公室与学术事务部常务董事
“曼弗雷德直奔主题:性格!不是虚构的完美领导者的理想化性格,而是偶尔有一丝光亮的灰暗人生塑造而成的多面的、模糊的并且往往是变化的性格。”
——Pierre Guardian,麦肯锡咨询公司资深合伙人
“我们都力图打造持续高绩效组织,这意味着发现或造就领导者,就是那些具有“魔力”能让组织变得特别或者对组织造成巨大破坏的人。任何人,只要想更好地理解并管理高层经理人,都必须读一读这本书。”
——John Stewart,澳大利亚国家银行前集团CEO
目录
前言
第1篇 领导者、傻瓜和骗子
第1章 企业家人格
第2章 轻躁狂人格
第3章 述情障碍人格
第4章 骗子症
第5章 神经质骗子:觉得自己是骗子
第6章 组织傻瓜:帮助领导者戒狂戒骄
第2篇 领导力病理学
第7章 领导力的囚徒
第8章 独裁主义精神:理解暴君的内心世界
第9章 恐怖统治:寻找阁楼里的夏卡祖鲁
第3篇 变革型领导
第10章 解析亚历山大:一位伟大征服者的领导力课程
第11章 有所建树的领导者
第12章 浅谈如何管理富有创造力的人
第4篇 全球化背景下的领导力
第13章 全球公司内部的领导者发展
第14章 寻找新的欧洲商业领导者
第15章 借鉴“狂野东方”:俄罗斯人性格和俄罗斯领导力
结语 打造高绩效组织
精彩书摘
扮演组织傻瓜我在组织里做研究或干预的时候,经常有人想通过我向上面反映问题。很多组织有种报喜不报忧的文化,积累一些问题,常年得不到解决,甚至得不到关注。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知道如何扮演明智的傻瓜、提高领导者的现实检验(reality-testing)区分内心幻想和外界现实。
我说的傻瓜,是那种充当领导者镜子的长者,每个领导者都需要一个傻瓜。自古至今,傻瓜扮演着帮助国王、皇帝或者其他类型统治者明正视听的传统角色。例如,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身边就有个明智的傻瓜。傻瓜习惯点醒领导者,提醒领导者权力不常在。他靠插科打诨阻止愚蠢行为和群体思维。幽默能拉近人际距离,让人容易接受意见,因此是强大的变革工具,下面我用一个故事阐释一下。一对夫妻逛集市,看到一个算命机。丈夫投入一枚硬币,得到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他有多大年纪、是什么样的人。他露出沾沾自喜的笑容,把卡片上的内容读给妻子听:“你聪明,有魅力,女人都会爱上你。”妻子从他手中抢过卡片,翻过来看了一下,说:“天啊,它把你的年纪也搞错了。”
所有领导者,都需要一个这样的人,愿意对他讲真话,告诉他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是傻瓜的工作。有效的组织,需要敢于和领导者唱反调的人,需要能够随意表达意见和想法的人,需要能与领导者互相迁就的人。如果领导者想听真话,那么他应该问问自己,是否为傻瓜创造了生存空间。扮演这个角色的经常是配偶,但是效果不佳。然而,我有时能在组织内部看到明智的傻瓜。
通常,傻瓜是个年长的经理人,要不了多久就退休,或者是退休返聘人士,不参与岗位竞争,既不怕别人的威胁也不会对别人造成威胁,经常会提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例如,最近,我在一家投资银行见到一个人,我发现,这个人没有任何实际职务,但是很受董事长倚重。他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后来我发现,他是组织傻瓜。他经常提一些与众不同的问题,有时还提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董事长容忍并鼓励他这样做,因为这很有用。问尴尬的问题,他不会受到打击报复,因为他不对任何人造成威胁。然而,他的作用很重要。每七次会议中,总有一次他会切中问题要害。
面对来访者,我扮演的就是组织傻瓜的角色。我可以说愚蠢或挑衅的话,试着让他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因为外人更好这样做。幸福就是,照镜子时觉得看到的东西很舒服、很自在。我就是那个拿镜子的人。
……
前言/序言
《影响力:说服的心理学》 核心内容简介 《影响力:说服的心理学》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深入剖析了人类行为中那些驱动我们做出决策的无意识心理机制。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一位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揭示了六种普遍存在的“影响力武器”,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我们的购买行为、人际交往乃至社会互动。这本书并非简单罗列说服的技巧,而是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这些技巧为何会奏效,以及我们如何在不知不觉中被它们所操控。 六大影响力武器的详细解析 1. 互惠(Reciprocity): 这是人类社会中最古老、最强大的原则之一。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回报恩惠”,而这种心理倾向在我们成年后依然根深蒂固。书中详细阐述了互惠原则是如何在各种情境下发挥作用的:从商家赠送免费样品,到朋友间的互相帮助,再到政治家间的妥协与让步。西奥迪尼博士解释了互惠为何如此强大,因为它能制造一种心理上的亏欠感,使我们倾向于答应那些向我们提供帮助或赠予我们礼物的人的要求。书中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互惠原则在销售、慈善捐赠以及个人关系中的应用,同时也警示了如何识别和抵制那些利用互惠原则进行不当说服的策略。例如,通过“拒绝-后随”(Rejection-then-retreat)技巧,先提出一个过分的要求,被拒绝后,再提出一个相对较小的、但原本就想达成的要求,对方会因为感到“让步”而更容易接受。 2. 承诺与一致(Commitment and Consistency): 人类具有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即在言行上保持一致。一旦我们做出了承诺,无论是公开的还是私下的,哪怕是很小的承诺,我们都会努力让自己的后续行为与这个承诺保持一致,以维持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这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一原则的运作方式,从市场营销中的“小恩小惠”策略(如免费试用、低价预购),到政治宣传中的信息灌输,都巧妙地利用了人们追求一致性的心理。西奥迪尼博士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实验和生活化的例子,揭示了微小的承诺如何能够逐渐引导人们做出更大的、甚至是不符合自身最佳利益的行为。例如,在某些健康项目中,鼓励人们首先公开表达自己的目标,这种公开承诺会大大提高他们达成目标的可能性。书中也强调了“主动的、公开的、需要付出努力的”承诺,其约束力更强。 3. 社会认同(Social Proof):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会参考他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种“跟随潮流”的心理机制,在现代社会尤为普遍,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本书详细剖析了社会认同原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购买决策、娱乐选择甚至道德判断的。书中举例说明了,当看到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时,我们会倾向于认为这件事是正确的、是值得效仿的。这在产品评论、畅销书排行榜、慈善募捐的“跟风效应”以及儿童行为模仿等方面都有体现。但同时,作者也警告了“傻瓜效应”——即群体中的每个人都依赖于其他人,结果导致群体采取集体性的错误行动。例如,在紧急情况下,旁观者越多,个体提供援助的可能性反而越低,这被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4. 喜好(Liking): 我们更容易被那些我们喜欢的人所说服。那么,什么因素会让我们产生好感呢?《影响力》一书列举了几个关键因素:外貌吸引力、相似性、赞美、熟悉感以及合作。书中详述了这些因素是如何在销售、谈判以及人际关系中被有意无意地使用的。例如,销售人员会试图找到与客户的共同点,或者对客户进行赞美,以建立亲切感,从而更容易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合作。研究表明,拥有相似背景、价值观或兴趣的人更容易相互吸引,这种“物以类聚”的心理同样适用于说服。甚至连“我喜欢你”这种简单而直接的赞美,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方的态度。 5. 权威(Authority):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尊重权威,听从权威人士的指导。这种对权威的服从,在许多情况下是高效且有益的,但也可能导致盲从和被操纵。本书深入探讨了权威符号(如头衔、衣着、汽车等)是如何轻易地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为的。西奥迪尼博士通过大量的社会实验,如斯坦福监狱实验和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的简化版,揭示了权威对个体决策的强大影响力。在医学、法律、教育等领域,权威人士的建议往往被无条件接受。本书旨在让我们认识到,识别和评估权威的真实性和动机至关重要,避免成为被符号蒙蔽的牺牲品。例如,医生、教授、警官等身份本身就能带来一种天然的信任感,即使他们并非在该领域拥有绝对的专业知识。 6. 稀缺(Scarcity): “物以稀为贵”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当某个物品或机会变得稀缺时,它的吸引力往往会大大增加,我们会认为它更有价值,并急于获得。本书详细阐述了稀缺原则是如何被营销人员用来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例如“限量发售”、“限时优惠”、“最后机会”等。研究表明,那些我们认为难以获得的,似乎就更有可能使我们失去,因此,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去争取。这种“害怕失去”的心理,常常导致人们在冲动下做出决策。书中也提醒我们,要区分真正的稀缺性与人为制造的稀缺性,避免被商家的营销策略所蒙蔽。例如,“最后一件”的商品往往会引发消费者的抢购行为。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影响力:说服的心理学》的价值在于其科学的洞察力和普适的应用性。它不仅揭示了各种说服策略的内在机制,更重要的是,它教会读者如何识别和抵制这些策略,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本书对于销售人员、营销人员、谈判专家、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职业人士来说,无疑是提高专业技能的宝贵参考。同时,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它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互动,更清晰地认识自身行为模式,以及更有效地保护自己免受不当影响的“心理防御指南”。 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将复杂而微妙的说服艺术,用清晰、易懂且充满说服力的方式呈现出来,并提供了丰富的证据支持。它鼓励读者不仅要学会如何使用这些影响力原则,更要学会如何辨别和抵制它们,成为一个更独立、更自主的个体。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我们每天都在被这些“影响力武器”所左右,而一旦你了解了它们,你就能在各种情境下更加游刃有余,做出真正符合自己意愿的选择。它强调了“了解即是力量”的理念,让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够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知识,提升生活品质,改进人际关系。 结论 《影响力:说服的心理学》是一本关于人类决策和行为的深刻洞察的书籍,它通过对六大影响力原则的细致剖析,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理解和运用说服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如何说服他人”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不被他人说服”的教科书。它用科学的严谨性、丰富的案例以及深刻的哲学思考,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说服和影响力的认知,成为了人际交往、商业沟通乃至社会心理学领域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阅读此书,将使你拥有洞察人性、理解行为、做出更优决策的强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