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字字帖系列·汉碑集字古诗(一)

集字字帖系列·汉碑集字古诗(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晓华,王宾 著,郑晓华 王宾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字帖
  • 汉碑
  • 古诗
  • 集字
  • 临摹
  • 传统文化
  • 艺术
  • 书法练习
  • 碑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70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772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集字字帖系列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24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汉碑集字古诗(一)》是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集字类书法碑帖。集汉碑隶书字体,收历代古诗,方便读者临习、创作。《汉碑集字古诗(一)》是“集字字帖系列”丛书之一,是上海辞书出版社书法字帖的又一力作。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集字字帖系列”,书体包括简帛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从历代碑帖中选取代表性书家,汇成楹联、诗词作品集,适合已有临帖基础,尚缺创作经验的读者使用。本书尊重原帖原字,通过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将字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做到上下贯通、左右呼应,为读者创作时提供参考蓝本。
  汉碑即汉代碑刻。碑文字体以隶书为主,碑额文字多用篆书。汉碑(包括拓本)流传甚多﹐包括有《华山庙碑》﹑《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等。
  本书通过集字成古诗集中展现汉碑隶书书法艺术,按字数多少、书写难易排列,便于临习。

作者简介

  郑晓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为我国首届书法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师从欧阳中石先生。长期从事书法教学、研究工作,著有《颜筋柳骨》、《书法艺术赏析》、“中国行草书鉴定字典大系”等专著。

前言/序言

  初学书法者必然先从临摹古人碑帖开始,点划结构风格务求酷似。临摹阶段以后则开始进入创作阶段。“从临帖到创作”是学书过程中必然面临的跨越,然而这一步跨越往往困难重重,有人可能一辈子都跨不过或者没有跨好而误入歧途。使用集字字帖来作为“从临帖到创作”的过渡,不失为一种简便快捷的好方法。为此,我们邀请资深书法教育家编辑出版一套从历代著名碑帖集字而成的楹联与诗帖,借助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将字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做到气息贯通、笔画呼应,力求以最完美的效果呈献给读者。
  汉碑书体和风格倾向大体可分为方拙朴茂、峻抒凌厉;典雅凝整、法度森严;奇古浑朴,诡谲多变三类。本书所选字体系出《曹全碑》、《乙瑛碑》、《孔宙碑》、《礼器碑》诸碑。编者耗数月之功,对每首古诗中的选字反复斟酌推敲,做到既忠于原著,所有点划仍出于原帖,无一笔代写,又不生搬硬套,适当运用电脑技术进行协调,终成此帖。因字源条件所限,有些在字形上尚存不足,我们且以较为宽松的眼光对待,还望读者见谅。

历代名家诗词鉴赏与书法实践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并提供一套系统性的书法临习指南。它并非专注于特定碑刻的字帖,而是将视野拓展至整个中国诗词文学的广阔天地,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风格演变,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鉴赏与实践平台。 第一部分:诗词的审美之旅——从先秦到近代的文学脉络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回顾中国古典诗歌的源流与发展,力求展现不同时代背景下,诗人如何通过文字捕捉瞬间的情感与永恒的哲思。 一、先秦风骨与汉魏气象 《诗经》与楚辞的奠基意义: 重点解析《诗经》中朴素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楚辞》中浪漫瑰丽的想象力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我们将挑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篇章,探讨其韵律结构与语言特色。 汉魏风骨的重塑: 详细解读汉乐府的民间疾苦叙事,以及建安文学中曹氏父子所展现的慷慨悲凉之气。这部分将讨论特定历史时期(如战乱)如何塑造了文学作品中的“悲壮感”。 二、盛唐气象的辉煌与中唐的转折 唐诗的巅峰: 集中探讨唐代诗歌的多元化发展。对李白的浪漫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禅意山水进行细致的个案分析。我们选取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深入剖析其意境的营造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强调诗歌如何成为“盛世之音”。 中唐的革新与反思: 考察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以及韩愈、柳宗元在古文运动背景下对诗歌主题和表达方式的探索。这部分着重分析文学如何开始关注社会结构和个体精神的内在冲突。 三、晚唐的细腻与宋词的转型 晚唐的余韵与别致: 分析李商隐、杜牧等诗人如何以精巧的笔触描绘朦胧之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叹。 宋词的兴盛与格律的解放: 详尽介绍宋词从婉约到豪放的流变,重点解读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激昂,以及李清照的闺阁心声。本书将对比唐诗的雄浑与宋词的韵外之致,阐明词体作为一种更适应音乐的文学形式所带来的语汇和句式上的突破。 四、元曲与明清诗歌的世俗化倾向 元曲的生命力: 简述元杂剧和散曲在语言上的通俗化和戏剧性,它们如何将文学带入更广大的市民阶层。 明清诗歌的守成与创新: 考察明清时期诗歌对前代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地方流派的兴起,以及在社会转型期文人精神面貌的变迁。 第二部分:中国书法的风格流变与实践指导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不再局限于某一种字体的临习,而是构建一个宏观的书法风格导览,帮助读者理解不同时代的书法形态与诗词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秦汉篆隶的基础功课 篆书的规范与意蕴: 概述小篆的基本结构,并介绍以《泰山刻石》为代表的经典范本。我们强调篆书作为“印章之源”所具有的古朴和庄重感。 隶书的成熟与隶意: 深入分析汉隶的波磔、蚕头燕尾等特征,重点选取《乙瑛碑》《曹全碑》等碑帖的局部结构进行解析,阐述隶书如何完成从篆书到楷书的过渡,体现出朴拙中的成熟。 二、楷书的鼎盛与风格的多元化 魏晋风度的初唐楷法: 探讨欧阳询、虞世南等初唐书家如何确立楷书的法度,以严谨的结构为后世楷书树立标杆。 盛唐气象的融入: 重点研究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颜体的雄浑开张、气势磅礴,被视为盛唐气魄在书法上的体现。我们将通过对颜楷结构中“外拓”与“内敛”的对比,指导读者如何把握力度与结构间的平衡。 宋元时期的“意”与“尚意”: 分析宋代书法家,如苏轼、米芾等人,如何强调个人性情在书写中的表达,以及他们如何突破唐楷的束缚,追求“意在笔先”的书写状态。 三、行草的连带与抒情表达 行书的实用与艺术: 介绍行书作为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在日常应用中的地位。我们将选取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作为范例,剖析其点画的呼应与笔法的灵动。 草书的艺术升华: 从章草的古朴,到今草(如怀素、张旭)的狂放不羁,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理解草书中的“连绵”与“断开”,以及如何通过笔势的起伏来表现诗词中强烈的节奏感和情感爆发点。 结语:诗心与笔意的统一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搭建一座诗歌文学鉴赏与书法实践之间的桥梁。它鼓励读者在学习古典诗词的意境时,亦能对照不同时代书法风格的演变,选择最能契合诗歌精神的书体进行习练。通过对中国文学史和书法史的宏观梳理,读者将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古典艺术的内在统一性,而非仅仅停留在对单个字形的模仿之上。本书提供的,是一套系统的、跨学科的文化视野,指导读者如何将“读诗”与“写字”融为一体,达到心手相应的境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字帖的实用性非常满意。它的尺寸拿在手里非常舒服,无论是放在书桌上还是携带外出,都很方便。我尝试着用不同的笔蘸墨量去试写,发现即便是用稍湿的墨,纸张的洇墨控制也相当出色,这对于练习那些力度变化较大的碑刻字体至关重要。记得有一次,我赶时间在咖啡馆里练习,光线不是特别理想,但因为字帖的印刷清晰度很高,即使是细微的笔锋转折处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减少了我因看不清细节而产生的误判。如果说有什么可以稍微改进的地方,也许是希望后续的版本能增加一些关于汉碑地域风格差异的简短对比介绍,那样对于进阶的书友来说,会更加有价值。但就目前的基础实用性而言,它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

评分

我最近发现,很多书法学习者在练习初期容易陷入误区,盲目追求“漂亮”而忽略了“力量”。这本《集字字帖系列·汉碑集字古诗(一)》恰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矫正机会。它里面的每一个字,都带着汉代工匠的凿痕和历史的沉淀,线条的粗细变化往往不是均匀的渐变,而是充满了力量的顿挫。我特别留意了其中一些横画的收尾,那种“蚕头燕尾”式的处理,在其他字帖中很少能看到如此原汁原味的呈现。它的临摹难度适中,对于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渴望突破现有瓶颈的书友来说,是一个极佳的“跳板”。每当我感到自己的笔法有些松懈时,翻开这本书,对着那些沉稳有力的汉隶遗风,立刻就能被拉回到一种专注、严肃的书写状态中去。这本字帖,称得上是一剂清新的“书法猛药”。

评分

这本《集字字帖系列·汉碑集字古诗(一)》的封面设计真是别具一格,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我当初选它,很大程度上就是被这封面吸引了。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光滑却不反光,非常适合用毛笔进行练习。拿到手的时候,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分量,装帧得很是考究,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确实下了功夫。我尤其欣赏它对字体选择的用心,那些取自汉碑的古朴笔法,苍劲有力,与我们现在常见的楷书有着截然不同的风貌。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碑刻艺术,体会那种金石气韵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入门平台。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字帖,更像是一部微型的碑帖选集,让人在临摹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汉代书风的雄浑与大气。翻阅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是很多印刷体字帖无法比拟的。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书法字帖的频率不算低,但能让我愿意反复摩挲、并推荐给朋友的并不多。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回溯”古意的路径。现在的楷书大多经过了唐代的规范化,多少带有一些规整的“匠气”,而汉碑的字体,则保留了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那种天然的拙朴和张力。学习它,就像是在给自己的书法“去油腻”,找回那种质朴的书写状态。我用它来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明显感觉到自己写楷书时,在起笔和收笔的处理上更加果断和自信了,那种笔画的“骨力”也增强了不少。这本字帖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写出特定的字形,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书写态度——那种面对石刻时,小心翼翼又充满敬畏的心情。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钻研书法的老书友,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选材角度非常独到。它没有局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颜筋柳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早期的汉碑,这对于拓宽书友们的视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每一页的布局都显得疏密有致,字距和行距的安排都充分考虑了古代碑刻的特点,读起来一点也不拥挤。更重要的是,编者在选取诗文内容时,似乎也做了一番精心挑选,既有气势磅礴的长篇,也有意境深远的短句,使得练习的节奏富有变化。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旁边附带的那些简短的释文和出处说明,虽然文字不多,但能让人在学习笔法的同时,对诗歌本身的内容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避免了纯粹的机械模仿。这种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大大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避免了单纯的枯燥练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