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

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力丹 编
图书标签:
  •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经典
  • 媒介研究
  • 理论学习
  • 陈力丹
  • 大众传媒
  • 新闻学
  • 学术著作
  • 文化研究
  • 传播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305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48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5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恩格斯说:“新闻事业使人浮光掠影,因为时间不足,就会习惯于匆忙地解决那些自己都知道还没有完全掌握的问题。”不论外部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读书对于弥补新闻从业人员的缺陷都是必要的。为鼓励读书,自2011年8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在《青年记者》主持“读新闻传播学书”栏目,形式为陈力丹导读按语+3篇学生的读书笔记,组织学生读了53本书,共发表读书笔记162篇。经过进一步筛选,《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将书目压缩至41部,新组织了2组我国新闻传播学界不熟悉的传播学格拉斯哥学派的两个系列书(共5本)的读书笔记(共5篇)。这样,本书共涉及关于46本书的128篇读书笔记,这些书的选择和关于这些书的读书笔记,对于在读的和未来的新闻传播学本科生、研究生,在读书方面会有一定引导意义。本书所列,大部分是与新闻传播专业有关的书,按大的主题分为9个专题,从马克思的经典论著到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涉及新闻生产与传播、传播主体、传播史、传播理论、传播政策、传播现象、电视批判等方面。

作者简介

  陈力丹,男,1951年2月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研究方向: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中外新闻史、舆论学。出版独著、**署名著作和独编著51本。发表论文200多篇,一般文章1900多篇。

前言/序言

  写在前面
  中国人民大学为鼓励本科生读书,要求各学科的理论基础课设置1学分的读书笔记作业。新闻学院的两门理论基础课“新闻理论”和“传播理论”都有这样的要求。我是这两门课的主讲教师之一,最初与其他教师一样,要求同学任选一本书,写出一篇8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给个分数就完成了任务。但在批阅的时候发现,有些学生认真读了书,谈到读书对提升自己很有帮助,希望老师进一步指导。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组织同学读书,开列建议阅读的书目。为激励同学读书,我与《青年记者》杂志联系,从2011年8月起,以我的名义开辟了一个“读新闻传播学书”专栏,每期组织3位(个别情况下4位)同学读同一本书,我写一则关于这本书的按语,3位同学则从不同角度谈读这本书的体会。凡是愿意按照我建议的阅读书目写读书笔记的同学,自愿组合为3人组,我要求写2000字以上而不是800字以上,3人的主题要有所差别。我对学生的读书笔记逐字逐句地修改,删减到平均每篇1200字。修改中,有的稿子需要与同学进行好几个来回的讨论。
  由于读书笔记均为学生单独署名,所以尽管这个栏目花费了我很多精力,但在科研上是什么都不算的,属于自找的事情。我与该刊谈好,我不要稿费,杂志也不要向学生收取版面费。2015年,杂志通知我这个栏目办到当年12月为止。算下来持续做了4年5个月,我组织同学读了53本书,写了53则关于书的按语,共发表同学们的读书笔记162篇。读书笔记的作者,大多数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本科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少数是硕士研究生,也有少量其他学院的本科生;还有个别河北大学、辽宁工业大学、渤海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
  此栏目开办后,发表的第一组文章的第一篇被中央党校报纸《学习时报》全文转载,随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采访作者兰青的镜头。发表第100篇读书笔记时,《青年记者》发表一则纪念性的编者按。结束“读新闻传播学书”专栏时,该刊发表了我的《新闻传播学科文献基础》。


新闻传播学经典:理解世界、洞察真相的钥匙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与传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宏观的国际局势到微观的社区动态,从严肃的政治事件到轻松的生活娱乐,信息流如潮水般涌来。然而,信息繁杂,良莠不齐,如何在这个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辨别真伪,理解事件发生的深层逻辑,并最终成为一个知情的、有判断力的公民?这正是新闻传播学所要解答的核心问题。 本书并非直接为你呈现某位学者对某部经典的解读,而是试图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新闻传播学殿堂的大门。我们将一同探索那些塑造了我们理解新闻本质、揭示传播机制、思考传播伦理的 foundational theories and influential works。这门学科不只关乎记者的报道技巧,更是一门关于权力、社会、文化、技术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深刻学问。它帮助我们理解新闻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为什么会以这样的形式呈现,它又如何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一、 认识新闻传播学的“根”:早期思想的奠基 新闻传播学的根基可以追溯到早期对于公共领域、信息传播以及媒体角色的思考。在印刷术出现并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政治家、哲学家们开始关注报纸在塑造舆论、影响民众决策中的作用。 1. 思想的萌芽:早期对公共舆论的关注 在启蒙运动的浪潮中,人们开始重视公共领域的形成,而报刊作为公共领域的重要载体,其影响力不容忽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虽然不是直接的新闻传播学著作,但其对于市场经济下信息流动和竞争的论述,间接提示了信息在社会运转中的重要性。更直接的,像约翰·洛克(John Locke)等启蒙思想家对言论自由的强调,为新闻传播的独立性奠定了哲学基础。他们认为,个体拥有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政府不应过度干预,这是公民社会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 2. 早期媒体的角色与批判 随着报纸的兴起,关于报纸的社会功能和潜在弊端的讨论也随之而来。早期的观察者们看到了报纸作为社会“放大镜”的作用,它们能将信息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激发公众的讨论。然而,他们也敏锐地发现了报纸可能被用于煽动、误导,甚至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这些早期的观察,虽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却为后来的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研究方向。例如,对于“第四权”(the Fourth Estate)概念的早期萌芽,就预示了媒体作为监督政府、维护公众利益的特殊角色的重要性。 二、 理论的诞生:传播学理论的早期发展 进入20世纪,随着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成熟,以及技术的发展(如广播、电影的出现),对信息传播的研究开始系统化,逐渐形成了新闻传播学这一独立的学科。 1. 传播的线性模型与单向影响 早期的传播研究,尤其是在20世纪初和中期,倾向于将传播视为一个相对简单的、线性的过程。受“子弹理论”(Bullet Theory)或“魔弹理论”(Magic Bullet Theory)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传播媒介能够直接、有效地将信息注入受众的头脑,受众如同被子弹击中一样,轻易地受到媒体信息的影响。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在1948年提出的“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的传播过程分析模型,虽然具有开创性,但其侧重于单向传播和传播效果的线性视角,也反映了早期研究的特点。 2. 传播效果的初期探索 面对20世纪初美国政治宣传的强大攻势,以及大众传媒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学者们开始认真研究传播效果。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的“有限效果论”(Limited Effects Theory)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转折。通过对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他发现传播媒介的影响并非是无限的,而是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例如个人态度、社会群体、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s)的中介作用等。这标志着研究开始从“媒介说了算”转向“受众有什么反应”。 3. 传播的社会功能与批评 在对传播的积极效果进行研究的同时,对传播的负面影响和潜在风险的担忧也从未停止。例如,关于宣传(Propaganda)的研究,特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揭示了大众媒体如何被用来进行大规模的思想操纵。霍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媒介即信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的观点,虽然在当时有些超前,但他强调媒介本身(而非其承载的内容)才是真正影响人类感知和思维方式的关键,为我们理解媒介的深层力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三、 理论的深化:传播过程的复杂化与受众角色的转变 随着研究的深入,传播过程的复杂性被日益认识,受众的角色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参与者。 1. 意义的建构与解释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社会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传播研究开始更多地关注意义的产生和解释过程。约翰·杜威(John Dewey)强调传播作为一种社会过程,是经验的共享和文化的传递。受此启发,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人们如何通过传播来理解和建构现实。例如,媒介现实理论(Media Reality Theory)认为,我们所了解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经过媒介塑造的现实。 2. 议程设置与框架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Agenda-Setting Theory)由麦克斯韦尔·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和唐纳德·肖(Donald Shaw)提出,指出媒体不一定能告诉我们“怎么想”,但很可能能够影响我们“想什么”。媒体通过选择报道哪些议题,并赋予其不同的重要性,来影响公众对议题重要性的感知。而“框架理论”(Framing Theory)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认识,它认为媒体在呈现信息时,会采用特定的“框架”,即特定的叙事方式、角度和语言,从而引导受众以某种特定方式来理解和解释事件。 3. 受众的积极性与文本解读 受众不再被视为被动的信息接收器,而是被看作积极的意义建构者。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的“编码-解码”(Encoding-De-coding)模型,提出了受众在接受媒体信息时,可能存在三种解读模式:协商式解读(Negotiated Reading)、对抗式解读(Oppositional Reading)以及支配式解读(Dominant Reading)。这表明受众并非全盘接受媒体的预设意义,而是会根据自身的经验、背景和立场进行解读和回应。 四、 传播的社会影响与伦理反思 新闻传播学不仅关注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更深入地探讨传播对社会、文化、政治等各个层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伦理规范。 1. 传播与权力 传播活动与权力结构紧密相连。谁控制了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就掌握了话语权。传播学研究揭示了媒体在维护现有社会秩序、制造意识形态、影响公众政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例如,批判性传播理论(Critical Media Theory),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理论,就深刻地批判了大众媒体如何通过制造同质化的文化产品,来麻痹民众的批判性思维,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 2. 传播伦理:真相、公正与责任 在信息传播活动中,伦理问题始终是核心关注。新闻从业者如何追求真相?如何做到公正客观?如何平衡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这些都是新闻传播伦理的核心议题。关于新闻真实性的定义、道德困境的抉择、信息来源的核实,以及媒体在社会危机中的责任担当,都构成了传播伦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3. 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传播形式和模式不断涌现,对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理论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的研究机遇。社交媒体的兴起、算法推荐的普及、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都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传播的机制、效果以及伦理边界。例如,关于“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和“回声室效应”(Echo Chamber Effect)的讨论,揭示了算法可能加剧信息碎片化和观点极化的问题。 结语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充满活力的学科。它提供了一套分析和理解我们所处信息环境的有力工具。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辨析信息、理解社会、参与公共事务,并最终成为一个更具批判性、更负责任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本书的目的,正是希望能够引导你踏上这条探索之路,去发现新闻传播学的智慧,去理解信息时代的关键命题,去拥抱知情、理性与独立的思考。希望你能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对世界更深刻的洞察,以及对传播的力量更清晰的认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展现了一种非常现代的学术对话姿态。它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将作者的观点高高在上地陈述出来,而是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前辈在引导你进行一场与历代学者的“对话”。你常常会发现,作者在阐述一个观点后,会立刻引入一个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观点,或者指出某个理论在当代面临的局限性。这种“立体辩论”式的写作,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让人不得不保持警觉和批判性思维。它避免了知识的单向灌输,迫使读者主动去权衡不同观点的合理性,这对于培养一个合格的传播学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单方面接受知识,而是在一个充满思辨的沙盘上进行推演,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别致,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油墨质感,让人一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我本来以为会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排版,没想到内页的字体选择和行间距都经过了精心考量,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是那些复杂的理论模型和案例分析,作者(或编者)很巧妙地用图表和旁注进行了视觉上的梳理,使得那些晦涩的概念一下子变得立体起来。比如,在讨论某个传播学流派的演变时,那种时间轴的呈现方式,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这说明在内容组织上,下了不少功夫去考虑读者的实际阅读体验,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在“如何高效地吸收知识”上下足了功夫。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觉得这是一本真正用心打磨出来的作品,不是那种匆忙赶工出来的教材。光是翻阅这本实体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是在电子阅读中无法替代的。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传播学领域中那些“棘手”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在涉及到伦理、权力结构以及媒介资本化等敏感议题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成熟和老练。他没有采取简单地“谴责”或“赞美”的态度,而是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复杂动因和多重利益关联。这种中立而深刻的剖析,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思辨层次,避免了流于肤浅的社会批评。它教会了我,真正的学术力量,不在于站队,而在于能够穿透现象的迷雾,看清结构性的力量是如何运作的。读完后,我对当前媒介环境中的许多乱象,有了一种更为冷静、但也更具穿透力的理解视角。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案例时的那种“反直觉”的选材策略。通常,介绍某个传播理论时,大家都会选择那些最经典、最广为人知的案例,比如早期的大众媒体实验或者著名的政治传播事件。然而,这本书中穿插的很多案例,似乎是从更日常、更微观的社会互动中提炼出来的,它们乍一看似乎与宏大的理论不直接挂钩,但细细品味,却能精准地击中理论的核心要义。这种“小切口看大世界”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思考兴趣,让我开始学着用传播学的透镜去重新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社交媒体上的热点争论,还是家庭内部的沟通模式。它不是在教你“记住这个理论”,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将理论的方法论融入了你的观察框架,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具实践性和趣味性。

评分

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对基础概念的界定上,那种近乎“吹毛求疵”的严谨性。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传播学术语,比如“信息茧房”或者“媒介依赖”,在不同的语境下其实有着微妙的内涵差异。这本书没有满足于给出简单、标准的定义,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异”和“演化”。作者似乎在反复提醒我们:传播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被实践所修正的学科,任何静态的定义都可能成为理解新现象的桎梏。这种审视的深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对一些基础理论的理解,感觉像是被带进了一个知识的“精密仪器室”,看到了那些理论基石是如何被精心打磨和测试的。这种对基础的尊重和深挖,是很多入门读物所欠缺的,也正是其价值所在。

评分

有价值有深度包装不错?

评分

感觉比较简单,像是课程作业合集

评分

很不错的书,赞一个!

评分

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

评分

有价值有深度包装不错?

评分

经典好书

评分

有价值有深度包装不错?

评分

啊巴拉巴

评分

书中干货很多,物流也很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