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向死而生: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

P2P向死而生: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文 著
图书标签:
  • P2P金融
  • 互联网金融
  • 科技金融
  • 投资银行
  • 金融科技
  • 金融创新
  • 风险投资
  • 创业
  • 金融危机
  • 行业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26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209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48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全面反思P2P的兴起、疯狂、回归理性历程
  系统展望新监管体系下P2P的转型求生之路

内容简介

  2015年年末的e租宝事件成为“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里程碑。在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启动、监管办法落地之际,P2P这一小额信贷和互联网结合的时代宠儿的未来如何?是昙花一现走向毁灭?还是痛定思痛,在创新与变革中迎来涅槃重生?
  本书作者作为P2P行业的长期观察者,兼具自律监管、理论研究以及实际操作经验,梳理了P2P国内外发展历程,还原了P2P从兴起到疯狂再到冷静的全景,认为P2P创新更多应被界定为投资银行模式的衍生。此外,作者从产融结合的角度,探索了P2P的创新方向。

作者简介

  陈文,百舸金融论坛发起人,北京大学新金融和创业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金融信息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培养博士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博士。著有国内*一本P2P理论研究专著——《网络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以及*一本探讨P2P机构投资人的专著——《P2P:中国式高收益债券投资指南》,在《经济研究》《金融学季刊》《投资研究》《新金融》等期刊发表小额信贷与P2P领域文章近40篇。曾参与筹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目前就职于某国有金融控股集团,从事互联网金融相关业务规划和产品设计工作。

精彩书评

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围绕资金端、项目端可以开展更加平等、更加多元化的合作。从业机构应充分利用协会自律组织的平台,建立利益相关者合作共赢、供需主体有效互动的生态理念,建设兼具包容性和竞争性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和产业链。
  ——陆书春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 秘书长

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在优化金融体系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创新异化的问题。对于绝大多数P2P平台而言,在规范发展后,理应更加成熟,不再盲目追求“大而全”,更多将精力集中于打造“小而美”的项目资产供应商。
  ——刘俏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副院长

P2P延续信用中介模式的畸形创新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引发了互联网金融的专项整治。作者将P2P定位为科技投行,推动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脱媒,为P2P信息中介模式的打造提供了有价值的新思路。
  ——杨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 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

科技金融融合创新是移动互联网演进的必然结果。科技与金融融合吸引着互联网公司跨界进入金融领域,也驱动着商业银行持续创新。在这个流变共生的时代,大象不仅要跳舞,还要冲浪。
  ——侯本旗 英凡研究院研究员

在P2P行业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关键转折期,这本探讨P2P平台转型求生的著作,无疑给迷茫困惑中的新金融企业家们带来启迪。针对部分平台解决产品合规的需求,作者真知灼见地指出了可能的路径。
  ——新望 经济观察研究院院长


赞誉

监管政策落地后,一站式金融理财平台必须以多种金融牌照为支撑。网信集团基于原有网贷投融资业务,依托母公司多元化的金融牌照,致力于打造综合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努力做好“加法”。

——李焕香 网信集团董事长

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会坚持信息中介的属性,促使资产资金两端能够更为有效合理地匹配,从而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传统金融的痛点不仅仅在于小微企业融资领域,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创新业务模式,在普惠金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周治翰 开鑫金服CEO

互联网金融应定位为产融结合的手段,脱离实体产业支撑的互联网金融服务难以拥有核心竞争力。玖富的愿景是打造场景化的普惠金融生态链,依托实体产业持续输出优质项目资产,这与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孙雷 玖富金融CEO

有利网秉持网络借贷小额分散的理念,在消费信贷、汽车金融领域耕耘多年。作为行业典范,有利网一直将优质资产视为P2P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对线下优质资产端的创建、收购和整合,并依托金融科技手段,不断提升基于数据和系统的信用评估及风险控制能力。

——吴逸然 有利网CEO

基于e租宝事件,本书对国内P2P创新异化的成因做出分析,认为行业看门人的缺位使得风险无法得到前置性的化解,值得深思。融360作为市场化第三方服务机构,自2015年年初以来定期发布网贷评级报告,推动投资人教育普及工作。

——叶大清 融360 CEO

随着监管收紧,线上理财平台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在资产和流量方面不具有优势的平台退出行业是必然选择。2016年是行业崭新的一年,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跑路平台,还有些平台主动、良性退出了市场,这是一种理性的回归。

——田维赢 网贷天眼CEO

本书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互联网金融应强调延续性创新,无需言必称颠覆——并建立了严谨的理论逻辑。互联网金融经过整顿与规范依然会滚滚向前、不断创新,前进的每一步,都应伴随独立的研究、深刻的反思和宽广的视野。

——柏亮 零壹财经CEO


目录

赞誉
推荐序 曹凤岐
前言
第一部分 P2P:“点对点”模式的解析
第1章 P2P模式的兴起 // 2
第一节 P2P的前身:小额信贷 // 2
第二节 P2P的最初模式:Zopa与Kiva // 10
第三节 P2P的技术内涵:超越小额信贷 // 18
第2章 P2P的进阶:互联网投资银行 // 27
第一节 Lending Cub的模式打造 // 27
第二节 P2P:金融脱媒3.0的开端 // 44
第三节 科技投行:应用大数据的P2P // 50
第3章 P2P:延续性创新的金融形态 // 60
第一节 “互联网+”中的破坏性创新与延续性创新 // 60
第二节 P2P的创新界定:更多是延续性创新 // 67
第三节 P2P估值回归与创新反思 // 76
第二部分 P2P:国内商业模式之殇
第4章 国内P2P模式的演进 // 88
第一节 国内P2P创业的激荡历程 // 88
第二节 国内P2P的主流模式 // 95
第三节 国内P2P商业模式的痛点 // 102
第5章 e租宝事件及P2P模式之殇 // 113
第一节 e租宝事件解析 // 113
第二节 e租宝事件对于P2P行业的影响 // 123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与P2P监管 // 129
第三部分 P2P:国内模式再创新
第6章 项目资产端的创新 // 140
第一节 以项目资产解读国内P2P商业模式 // 140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探索 // 154
第三节 P2P向一站式金融发展的可能性 // 161
第7章 资金获取端的创新 // 171
第一节 国外P2P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概况 // 171
第二节 国内P2P机构投资者的现状分析 // 181
第三节 P2P企业与传统金融合作寻求共赢 // 190
第8章 创新展望:P2P与产业的融合 // 201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时代产融结合新形式 // 201
第二节 互联网企业:互联网时代产融结合主力军 // 207
第三节 P2P创新中的加法与减法 // 218
后记 // 230

精彩书摘

  《P2P向死而生: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
  相比较投资人之间发生借贷关系而言,作为信用中介,商业银行的存在意义在于三点:第一。收集信息并对于贷款进行监督。在直接发生借贷关系行为中,由于搭便车问题,没有出借人会仔细甄别借款人是否靠谱,也没有出借人会愿意付出巨大成本去监督借款人的履约行为。银行中介的存在,一是能够事先甄别借款人是否靠谱,降低逆向选择问题;二是能够监督借款人履约还款,降低道德风险问题。这里面产生的银行中介成本由所有出借人平摊,最后附加到借款人利息支出中。
  第二。流动性转换与期限转换。在直接发生借贷关系行为中,如果没有一个二级转让市场,出借人只能持有其债权项目到还款期,无法提前变现。而在银行的实际经营中,往往是存在大量期限错配,短借长贷,提高储户债权资产的流动性。除此之外,银行往往还允许出借人在放弃定期存款收益的前提下提前赎回债权,更是提高了债权的流动性。
  第三,风险分散与信用转换。在直接发生借贷关系行为中,由于出借人寻找借款人存在成本支出,往往只能将资金投向少数信贷项目,一旦出现违约,出借人将面临巨大损失。而在银行的实际经营中,储户的资金往往投向大量项目,储户购买的产品可以视为银行所有债权项目打包拆分的份额,其资金的信贷风险被充分分散化了。同时,储户承担的个别项目风险转换为银行兜底能力风险,从而实现信用转换。(二)商业银行中介信贷模式的问题商业银行的兴起在推动西方经济自文艺复兴之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到了20世纪,商业银行信贷中介模式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第一,效率低下。在传统商业银行中介信贷模式下,借贷的效率取决于商业银行服务的效率。不可否认,商业银行的诞生曾经有力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了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但在新技术不断涌现、企业与个人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升级的当下,商业银行的服务效率捉襟见肘,尤其是在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方面。收益覆盖成本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第二,危机频繁。在传统商业银行中介信贷模式下,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作为中心而存在的商业银行身上,一旦商业银行出现问题,金融体系就会面临崩溃。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泡沫崩溃使得商业银行陷入困境,大量商业银行的破产与规模缩减使得整个社会的信贷量大幅度下降,进而导致美国实体经济的衰退。为防范金融体系的风险,美国政府通过《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切断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从而保障商业银行这个社会信贷大动脉枢纽的安全性。但美国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储蓄银行危机说明了商业银行中介信贷模式的固有缺陷。2007年爆发的次债危机更是将这一缺陷凸显出来。
  ……

前言/序言

  推荐序
  推荐序
  陈文是我的学生,这几年一直在做小额信贷与P2P领域的研究,他的研究贯穿国内P2P野蛮发展与规范整顿的全过程。在《P2P向死而生》一书中,他基于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与P2P监管政策落地的背景,就P2P的转型与创新做了积极的探讨,形成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和结论。
  在陈文的论述中,P2P作为一种新兴融资模式,仍未脱离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范畴,其是作为类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还是类投资银行的信息中介存在只是模式选择问题。国内P2P发展乱象的根源在于过度强调颠覆式、破坏性的创新,而忽视对于金融基本规律的尊重。陈文这本新书将P2P重新拉回延续性创新的正途,给出了P2P依托全牌照发展线上综合金融超市以及基于产融结合打造“小而美”的项目资产供应商等两种转型思路,研究深入而有见地。对此,我表示认可和鼓励。他邀我为本书作序,我欣然应允。
  我在不同场合强调,包括P2P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是对金融现有运营模式的变革,但是有些人一直没有正确理解这里面的两层意思。在互联网金融转型整治如火如荼推进的当下,我有必要做个重申。
  第一层意思是,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其创新不应突破现有监管规定。互联网金融的部分业态已覆盖了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汇功能,但却没有与商业银行一样接受有关部门监管,也不遵守开展这些业务所要求的缴纳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满足资本金和充足率等监管指标要求以及制定严格的风险控制规定等。此外,“虚拟货币”、“虚拟信用卡”和白条透支等已带有创造货币、创造信用性质,改变了传统货币创造过程,引发了对货币政策调控、正常金融秩序的冲击。这些突破现有监管规定、野蛮生长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必须予以整顿与规范。
  第二层意思是,互联网金融并非是对传统金融的简单延续,其革新传统运营模式的积极意义需要得到肯定与包容。以定位为信息中介的P2P为例,其缘起于小额信贷的线上化,却以全新的商业模式推动着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脱媒,是对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有益探索。不能因为互联网金融领域出现的诈骗和跑路,就认为互联网金融一无是处,将所有互联网金融创新企业一棒子打死。要认识到,这些风险和问题的存在是因为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到位、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的自我约束不到位,要学会在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中解决其野蛮生长带来的一系列社会与经济问题。
  多年来,我一直积极呼吁统一监管,互联网金融创新使得统一监管落地实施的迫切性更加突出。当前金融监管的一大挑战在于大量的金融创新主体为游离在监管视野之外的新兴创业企业,这些机构从其出生起就带有混业经营的倾向,很难界定这些机构的监管主体应该是人民银行,银监会,还是证监会。此外,监管部门只有在不断跟踪金融市场最新状况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将这些机构及其相应业务纳入监管,但在纳入监管之时,这些机构可能就已经从“太小以至于被监管忽视”(too Small to Care)成长为“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以P2P为例,它在诞生之初给人的印象是线上版的小额贷款公司,并未引起过多关注,但短短几年内,P2P行业的贷款余额已经逼近小额贷款公司的整体贷款规模,部分平台的贷款余额高达百亿之巨,体量可以匹敌城商行。这些平台从“太小以至于被监管忽视”快速发展到涉及百亿资金、百万投资人的“大而不倒”,背后原因是分业监管格局下的监管缺位以及监管滞后。
  金融的历史是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线上经济的蓬勃发展必然要以线上金融的兴盛为支撑。当前的互联网金融转型整治和监管政策的落地并不意味着互联网金融的死刑,而是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基础上会迎来更快的发展。新时代的金融企业家们在牢守金融经营风险底线的同时,要抓住时代机遇,借互联网的东风扬帆起航,肩负起构建“美好金融社会”的历史使命。
  总之,陈文的这本书指出了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规范发展和监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是一本可读的书,相信会对读者和相关部门有所启示和启发。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
  前言
  前言
  P2P的产生缘于小额信贷线上化,而国内大多数P2P平台实质上办成了信用中介,它们可以被看作未持有牌照的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机构对于P2P信息中介的定位与P2P大多办成信用中介的现实存在冲突,P2P行业的整体转型无可避免。从美国金融市场来看,Lending Club这样的P2P平台推动的是个人消费者的脱媒,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由于中国的垃圾债券市场仍不存在,国内P2P平台承担着推动中国小微企业与个人消费者脱媒的双重重任,作为信息中介的P2P平台应当向投资银行模式积极转型。在金融科技浪潮中,P2P大量应用互联网科技手段开展业务则有望打造“科技投行”。
  在这本新书中,笔者一方面试图勾画出P2P的模式演进,回答为什么之前的P2P模式是一条死路,而未来的P2P应该如何运作;另一方面,笔者试图与读者分享这3年对于包括P2P在内的互联网金融的一个整体评估,评估结果包括两点:
  第一,包括P2P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应当更多地提倡延续性创新,而非破坏性创新。互联网金融提倡破坏性创新带来了两种恶果:一是树敌过多,使得传统金融缺乏安全感,传统金融困惑于互联网金融是不是会革自己的命,双方的合作浅尝辄止,并未深入开展;二是创新畸形,金融市场的体量越来越大,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的负的外部性越来越明显,金融市场的破坏性创新带来的可能是许多颗随时引爆的原子弹,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可能万劫不复。按照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官方实际上也是将互联网金融更多地视为传统金融可以大有所为的延续性创新,相应的监管也基于现有监管框架。
  第二,包括P2P在内的互联网金融本身不应当是独立的金融业态,而是产融结合的手段。商业银行为什么没法开展好互联网金融业务,而蚂蚁金服反而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标杆性企业,根本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缺了相关产业的支撑。互联网金融本身不会对传统金融带来威胁,而产融结合的去传统金融中介化才是对传统金融的真正威胁。要开展好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企业就必须补足短板,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花大力气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也是一种补短板的体现。产业短板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先前绝大多数P2P平台都不具备核心竞争力。这些平台为做互联网金融而互联网金融,没有产业的支撑,因此很难发展成阿里小贷这样至少在自身场景内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模式。值得欣慰的是,部分平台已经在积极布局场景化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将金融服务与产业深入融合。
  本书主要受众定位于包括P2P在内的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尤其是创业者。对于创业者,笔者也做了一些评估,希望在这里做些交流。在笔者看来,一个合格的引领时代潮流的互联网金融创业者首先应当是有理念、有坚持、有担当的人。
  有理念是指在创业之前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创业,这个创业项目解决了哪些商业痛点问题,实现了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而不是人云亦云,跟风创业。创业项目的差异源自理念的差异,如果在着手创业之时,内心一点理念都没有,这个项目能够走多久也就不难想象。做这样没有理念的项目只是在浪费社会资源,虚耗自己宝贵的生命。
  有坚持是指在创业过程中能够百折不挠地坚持下去。任何时代、任何行业,创业绝不可能是平坦大道,金融创业则更是困难重重。早些年,民间金融创新的头上一直悬着非法集资的利剑,这些年由于政府对于金融创新的开明态度,已经很少看到有对相关事件过于严厉的处分,但政策门槛不会消失。在国内金融市场越发开放的当下,金融创业需要不忘初衷,贵在坚持。
  有担当是指在创业失败后勇于担当。金融创新失败存在一定负面的外部性,创业者并不能只想着创业成功自己摘得胜利果实,创业失败就由政府来买单。创业者应当肩负道义与责任,牢牢树立对于投资人负责的意识,才能有效约束自己,不会只顾把摊子铺大,好尾大不掉、大而不倒,把失败的成本转嫁给全社会。
  最后,在监管政策落地之际,笔者想对广大P2P从业人员说的是:我们先前所认识的P2P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死去,未来还能存活的P2P必然有所不同,活下来并做大做强的平台必然会以全新的商业模式扎根于实体产业。
  陈文
  北京大学新金融和创业投资研究中心







P2P向死而生: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 一、 时代浪潮下的抉择:颠覆与重塑 在这个信息爆炸、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传统金融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深刻地动摇了金融业的根基。P2P(点对点)模式,作为一种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金融服务新范式,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搅动着资本市场的风云。然而,伴随机遇而来的,是前所未有的风险与严峻考验。P2P的“向死而生”,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洞察与预警。 曾经,P2P网贷平台一度野蛮生长,成为连接借贷双方的“鹊桥”,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渠道。然而,监管的滞后、信息不对称、信用风险、欺诈行为等一系列问题,使得部分平台走向了“暴雷”的深渊,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让整个行业蒙上了阴影。这种“向死而生”的阵痛,正是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洗礼。 二、 科技投行的破局之路:拥抱创新,重塑价值 在P2P行业经历洗礼与重塑的关键时刻,一股新的力量正在崛起,它们是那些积极拥抱技术、具备前瞻视野的“科技投行”。它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只关注撮合交易的平台,而是将科技作为核心驱动力,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安全、透明、高效的金融生态系统。 1. 技术赋能,构建坚实风险防线: 科技投行深知,风险是P2P行业的生命线。因此,它们不遗余力地投入技术研发,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应用于风控环节。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构建更为精准的信用评估模型,识别潜在的欺诈行为,实时监测项目风险,从而大大提升风险抵御能力。例如,利用AI技术分析借款人的行为画像,比对历史交易数据,可以有效预测还款能力;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确保交易数据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增加平台的透明度。 2. 场景驱动,拓展多元化金融服务: 传统的P2P平台往往局限于单一的借贷场景,而科技投行则着眼于构建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它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提供简单的信息撮合,而是深入渗透到产业的各个环节,结合具体场景,提供定制化的金融解决方案。 供应链金融: 科技投行可以利用其技术优势,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对真实交易数据的分析,评估整个供应链的信用风险,为上游供应商提供账款融资,为下游经销商提供库存融资,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消费金融: 结合电商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等,科技投行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灵活的消费信贷产品,满足其即时性需求。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秒级审批,提升用户体验。 资产证券化: 将符合条件的信贷资产打包成资产支持证券(ABS),在合规的平台上进行发行和交易,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的投资选择,同时也为平台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实现了风险的分散。 数字资产与区块链应用: 积极探索数字资产的合规化管理与交易,以及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更多创新应用,例如基于智能合约的自动化执行、数字身份认证等,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与安全性。 3. 合规经营,赢得市场信任: 在经历了行业的阵痛后,合规成为P2P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科技投行将合规经营置于首位,严格遵守国家金融监管政策,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工作,构建透明、合规的运营体系。它们主动引入第三方合规审计,确保平台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合规体系,不仅能够规避监管风险,更能赢得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夯实长期发展的根基。 4. 用户为本,重塑金融服务体验: 科技投行深知,优质的用户体验是留住客户的关键。它们致力于打造人性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平台,通过优化产品设计、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为用户提供无缝的金融服务体验。 智能化交互: 利用智能客服、机器人助手等技术,提供24/7的在线咨询与服务,快速解答用户疑问。 个性化推荐: 基于用户画像和行为分析,为用户推荐最适合其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信息透明化: 在保障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向用户披露项目信息、风险提示等,增强用户的知情权。 三、 赢得大未来:科技投行的新征程 P2P行业的“向死而生”,并非终结,而是新生。那些能够真正拥抱科技、坚守合规、以用户为中心的科技投行,必将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赢得属于自己的大未来。 它们将成为连接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的重要桥梁,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它们将利用科技的力量,重塑金融的边界,创造出更多颠覆性的产品与服务。它们将引领行业走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投资者带来更可靠的收益,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P2P向死而生,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这不仅是一个行业的预言,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一场关于金融科技、风险控制、模式创新与合规运营的全面升级。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科技投行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见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充满戏剧性的画面。P2P,这个曾经在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掀起巨浪的模式,如今似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向死而生”四个字,带着一种悲壮的美感,暗示着一种在绝境中寻求突破的决心和勇气。它让我好奇,作者是否在深入剖析P2P行业当前面临的困境,那些导致其“走向死亡”的根本性原因?是模式的弊端,是监管的压力,还是技术迭代的冲击?而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在这一片“死亡”的阴影中,挖掘出“生”的希望?这种希望,是否来自于对P2P底层逻辑的深刻理解,对其核心价值的重塑,或是对其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创新?紧随其后的“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则为这个故事注入了强烈的时代感和前瞻性。我理解的科技投行,已经不是传统的金融机构,它们更像是金融科技的先锋,是技术与资本的结合体,是能够识别并赋能新兴产业的战略投资者。我非常渴望了解,这些科技投行是如何在P2P这个“生死关头”,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它们是否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为P2P解决曾经难以逾越的瓶颈?它们是否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为P2P找到新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从而真正“赢得大未来”?这本书的吸引力就在于,它将一个充满挑战的当下,与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紧密连接,并以科技投行作为关键的驱动力,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金融变革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声饱含深意的宣言,直击我内心最深处的思考。“P2P向死而生”,这简单的几个字,却勾勒出一种在严峻挑战中寻求突破的史诗感。P2P,这个曾经承载了无数金融创新梦想的模式,如今仿佛被推到了悬崖边,但“向死而生”却赋予了它一种不屈的生命力。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剖析P2P行业走到这一境地的根本原因?它是否触及了行业最核心的痛点,比如信任危机、风控难题,或是技术瓶颈?而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将如何描绘“生”的可能?这种“生”是否来自于对P2P底层逻辑的重塑,对其价值主张的再定义,或者是在新的技术浪潮中寻找新的应用场景?紧随其后的“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则为这个故事注入了强大的时代驱动力。在我看来,科技投行不仅仅是资本的提供者,更是技术、信息和战略的整合者,它们是能够预见未来趋势、赋能新兴产业的关键力量。我极其期待,作者将如何描绘科技投行在P2P转型中的作用?它们是否能够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为P2P解决曾经难以逾越的难题?它们又将如何通过资本运作和战略布局,引导P2P走向一个更加健康、更具竞争力的未来?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一个行业的生死考验,升华为一场由科技驱动的未来金融生态的构建,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和对未来的大胆设想,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一探究竟。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如同一幅充满矛盾与张力的油画,让我驻足品味。首先,“P2P向死而生”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于P2P行业过去十年的复杂情感。我曾亲历过它的辉煌,也目睹过它的阵痛。从最初的普惠金融梦想,到后来的野蛮生长,再到如今的泡沫破裂和转型阵痛,P2P似乎总是在生死边缘徘徊。“向死而生”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模式的描述,更是一种哲学上的反思,它暗示着一种在极度压力和挑战下,反而能激发潜能、寻求突破的强大生命力。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这“死亡”的泥沼中,发掘出P2P的“生”机?它是否涉及到对P2P底层逻辑的重新解读,对其核心价值的深刻挖掘,以及对其商业模式的颠覆性重塑?而“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的后半句,则为这个故事注入了现代科技的强大驱动力。在我看来,科技投行早已超越了传统金融的范畴,它们是懂技术、懂资本、懂产业的战略家,是能够精准识别并赋能未来趋势的引领者。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些科技投行是如何将P2P从“死亡”的边缘拉回,又是如何利用其在技术、数据、风控等方面的优势,为P2P注入新的生命力?它们是否能够构建出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金融生态,让P2P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生,并最终在未来的金融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本书的吸引力就在于,它不仅描绘了一个行业在困境中求生的故事,更预示着科技力量如何驱动金融变革,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评分

“P2P向死而生: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这书名本身就像一个充满哲学思辨的引子,又像一个直指未来的行动指南。当我看到“P2P向死而生”时,脑海中立刻闪过无数关于P2P行业起伏跌宕的画面,那些曾经的风光无限,那些令人心痛的暴雷事件,以及无数从业者和投资者在迷雾中摸索的身影。我觉得“向死而生”这个词,极其精准地概括了P2P行业当前所处的困境,但这四个字又带着一种不屈的韧性,暗示着一种在绝境中寻找生机的可能。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深入剖析P2P行业为何会走到“死亡”的边缘,它是否触及了行业最根本的痛点?而更重要的是,作者又将如何描绘“生”的路径?是依靠技术创新,还是模式的颠覆?是监管的引导,还是市场的重新洗牌?而“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这句话,则为这个故事注入了强大的现代驱动力。在我理解中,科技投行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它们是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洞察未来趋势、整合资源、驱动创新的关键力量。我非常想了解,这些科技投行将如何介入P2P的转型过程?它们是否能够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解决P2P曾经面临的难题,如风控、合规、信任危机?它们又将如何通过资本的力量,扶持那些具有潜力的P2P企业,引导它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是对一个行业现状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未来金融生态的战略性预判,充满了变革的力量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声振聋发聩的警钟,又似一束穿透迷雾的曙光。我反复咀嚼“P2P向死而生”这几个字,脑海中瞬间涌现出近十年来P2P行业跌宕起伏的画面。从最初的野蛮生长,到后来的监管收紧,再到如今的转型与调整,P2P的每一步都牵动着无数投资人和从业者的神经。而“向死而生”四个字,却赋予了这个经历“寒冬”的行业一种别样的悲壮与坚韧。这让我不禁思考,作者究竟是如何将这种“死亡”的压力转化为“新生”的动力?它是否涉及到对P2P核心价值的重新审视,对商业模式的深度创新,抑或是对风险控制体系的颠覆性革新?而“科技投行”这个概念,更是将这个故事推向了一个更广阔的维度。我理解的科技投行,已经不仅仅是提供资金支持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连接技术、资本与产业的桥梁,一个能够洞察未来趋势、引领行业变革的战略伙伴。它们如何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为P2P注入新的生命力?它们又如何通过对科技企业的深刻理解,构建出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金融生态?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科技投行如何与P2P模式碰撞出火花,如何共同谱写“赢得大未来”的篇章。这种跨越式的思考,以及对未来金融业态的深度展望,是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记响亮的号角,瞬间点燃了我对金融科技和行业未来的好奇心。“P2P向死而生”,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便勾勒出一幅充满张力的画面。P2P,这个曾经承载了无数普惠金融梦想的模式,在经历了一轮轮的洗礼后,似乎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而“向死而生”,则意味着它并非走向终结,而是在最严峻的考验中,孕育着新的生命力。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P2P在经历“死亡”的阵痛后,其本质的价值是如何被保留,又有哪些部分需要被彻底颠覆?它是否触及了P2P模式的根本性缺陷,又如何通过技术、制度或市场的力量,实现凤凰涅槃?而“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则为这个故事增添了更宏大的叙事维度。在我看来,科技投行是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产物,它们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前沿的技术应用能力。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些科技投行是如何为P2P的“新生”提供动力的?它们是否能够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重塑P2P的风控体系,解决其长期存在的信任难题?它们又将如何通过资本的运作,引导P2P行业进入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从而真正“赢得大未来”?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将一个经历生死考验的行业,与一个引领未来的科技金融力量紧密结合,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金融变革图景,让我对阅读充满期待。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所蕴含的“破局”的勇气。在当前信息爆炸、观点林立的时代,很少有书籍敢于直面“死亡”这个字眼,并将其与一个商业模式和未来发展联系起来。“P2P向死而生”这句话,直接点燃了我内心的探究欲。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关于P2P行业过去的起起伏伏,那些曾经的辉煌,那些令人扼腕的陨落,以及那些在风口浪尖上挣扎求生的身影。作者是如何在如此复杂的局面下,找到“向死而生”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模式的探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挑战,一种面对困境时如何寻找出路的哲学思考。而“科技投行”的加入,则为这个命题注入了新的活力。我理解的科技投行,并非简单的技术加金融,而是对技术发展趋势有着敏锐洞察,能够将前沿技术转化为金融服务能力,并理解科技企业独特发展逻辑的金融机构。它们或许能够为P2P模式注入新的技术血液,优化其风险控制,拓宽其融资渠道,甚至重塑其价值链。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科技投行在P2P转型过程中的具体角色,它们是如何克服传统金融的束缚,如何运用数据和算法的力量,为P2P的“新生”提供强大的支撑。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不仅仅提供答案,更在于它激发读者去思考问题,去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商业模式背后的逻辑,以及未来金融发展的无限可能。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是那种张扬浮夸的风格,而是用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色调,传递出一种深刻的思考。书名“P2P向死而生: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将P2P这种看似正在经历寒冬的模式,与“向死而生”这样的哲学意涵结合,又指向了“科技投行”和“大未来”,这勾勒出的画面感非常强烈,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矛盾的元素串联起来,并从中挖掘出新的可能性。我尤其好奇,在如今全球经济格局变动、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P2P模式,究竟是如何在“死亡”的边缘找到新的生命力,又如何被科技投行这种新兴的力量所重塑,最终为未来的金融格局贡献力量。这种对危机与机遇辩证关系的探讨,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判,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我设想,作者一定对P2P行业的兴衰史有着极为深入的洞察,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那些被掩盖在喧嚣之下的本质问题,并在科技的赋能下,为这些问题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同时,“科技投行”这个概念本身也充满了想象空间,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而是融合了技术、数据、算法以及对新兴产业的深刻理解,这预示着金融服务将发生颠覆性的变革。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科技投行是如何利用其独特的优势,重新定义P2P的生存逻辑,甚至超越P2P,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金融发展道路。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标题就是一种强烈的暗示,它承诺着一场关于金融创新、技术变革以及未来方向的深刻解读,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被吸引的是它那颇具冲击力的书名——“P2P向死而生: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这两个词的组合,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辩证的张力。P2P,这个曾经在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掀起巨大波澜的模式,如今似乎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洗礼”。“向死而生”这四个字,精准地捕捉到了P2P在当前环境下所面临的困境,但同时又暗示着一种在绝境中孕育新生的强大生命力。我十分好奇,作者将如何深入剖析P2P行业走到这一步的根本原因,是模式本身的缺陷,是监管的收紧,还是技术迭代的冲击?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在“死亡”的阴影中,找到“生”的曙光?这种“生”是否源于对P2P核心价值的重新审视,对其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创新,抑或是对其风险控制体系的革新?而“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则为这个故事注入了强大的时代感和前瞻性。我理解的科技投行,并非传统的金融机构,它们更像是金融科技的引领者,是技术与资本的融合体,是能够识别并赋能新兴产业的战略投资者。我非常渴望了解,这些科技投行将如何扮演关键角色,在P2P的转型过程中,利用其在技术、数据、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它们是否能够打破传统金融的壁垒,为P2P开辟出一条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从而真正“赢得大未来”?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一个行业的生死存亡,与科技金融驱动的未来发展紧密相连,充满了智慧的启迪和对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犹如一个引人入胜的哲学命题,又像一个极具前瞻性的行业预言。“P2P向死而生”这句话, immediately evokes a sense of urgency and transformation. It suggests that the P2P model, which has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volatility and scrutiny, is not necessarily at an end, but rather at a critical juncture where it must confront its mortality to find a new path to survival and relevance. I am intensely curious about how the author will explore this concept. Will it delve into the fundamental flaws and systemic risks that have plagued P2P, leading to its current predicament? Or will it focus on the resilience and adaptability of the P2P spirit, highlighting how it can evolve and reinvent itself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The subsequent phrase, "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 (Technology Investment Banks Win the Big Future), adds another layer of intrigue. My understanding of technology investment banks is that they are more than just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they are strategic partners who understand the interplay between cutting-edge technology, capital markets, and emerging industries. I am eager to discover how these tech-savvy institutions will leverage their expertise to guide the P2P sector through its "death" and toward a brighter future. What innovative financial products, technological solutions, or strategic partnerships will they forge? How will they redefine the landscape of digital finance, ensuring that P2P, or its evolved form,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financial ecosystem of tomorrow? The book's promise to explore this dynamic interplay between crisis and innovation, driven by the ascendant force of technology investment banking, makes it a compelling read.

评分

很满意的一次购物,物流很快!

评分

不错 好书值得购买和学习!

评分

这东西不错,下次还会购买的

评分

就是看看哦自己喜欢的家啊看

评分

支持大蚊子,微信公众号粉丝前来购书,从业人员必读

评分

良心创作,支持青年学者。

评分

书的内容通俗易懂

评分

买来给公司员工了解行业知识的,还没看,物流很快!

评分

陈文出品,必须精品,赞赞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