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档案资料》是根据上海图书馆收藏的盛宣怀档案资料整理编辑的,由于内容多、数量大,按专题分卷出版,本书系《盛宣怀档案资料》第二卷。收集了盛档中有关义和团和八国联军的资料,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时期,盛宣怀在幕前虽不活跃,但却是一个幕后的风云人物。这是历史的机遇造成的。以电报局总办留驻在上海的盛宣怀俨然成了这一时期北京议和代表、西安行在、各省将军、督抚和各驻外公使之间电讯交汇的总枢纽。处事精细的盛宣怀把他经手的来去电报都留存了副本或底稿,这些材料成了中国近代史中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一套罕见的珍贵史料。
主编前言
本书收集了盛档中有关义和团和八国联军的资料。它们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刊出,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在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时期,盛宣怀在幕前虽不活跃,但却是一个幕后的风云人物。这是历史的机遇所造成的。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与光绪出走西安,不久就在西安组成了以荣禄、王文韶、鹿传霖为首的军机处,仍然掌握着中国的最高权力。但是孤悬在西安的行在基本上是与世隔绝的。当时大理寺少卿兼中国电报局总办的盛宣怀正滞留在上海,他所掌握的中国电报局成了逃亡的清政府与外界交通信息的唯一渠道。代表清廷在北京议和的全权大臣奕劻和李鸿章,只有通过北京至大沽的陆上电线与由大沽至上海的海底电缆将议和和进展情况通知盛宣怀,再由盛宣怀经由上海至西安的陆线传递给逃亡在西安的慈禧与光绪;而北京的议和代表又通过这一渠道得到慈禧等对议和条件审定的旨意。
各省的将军、督抚,特别是像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有势力的封疆大吏,也都是通过盛宣怀以电讯与西安行在保持密切联系。
在这期间,中国驻欧、美、日各国公使只有依靠了盛宣怀在上海的中转,才能及时得到西安行在的指示并向西安行在和清政府在北京议和代表报告各国政府的态度与动向,这些驻外公使自然也是通过盛宣怀与各疆吏之间互通消息、交换意见。
因此,以电报局总办留驻在上海的盛宣怀俨然成了这一时期北京议和代表、西安行在、各省将军、督抚和各驻外公使之间电讯交汇的总枢纽。处事精细的盛宣怀把他所经手的来去电报都留存了副本或底稿,这些材料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中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一套罕见的珍贵史料。
此外,盛宣怀长期担任海关道,素有精于洋务、善于同洋人打交道的名声,又领有清政府会办商务大臣驻沪办事的官衔。因此,在那时候很自然地成为清政府和东南各省督抚在上海的外交代表。当时很多震惊中外的外交事件,如东南互保、衢州教案、日军厦门登陆等都是在盛选还直接参与下处理的。因而在盛档中还保存了有关这些历史事件的材料。有些材料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超过了官方档案。如日军在厦门登陆受到英、美海军的联合抵制,而被迫撤出厦门的经过,在美国国务院档案中虽有所反映,但其始末详备的程度远不及盛档。还有一些史料,如《中国国会自立军勤王讨贼的檄文》,也是其他中国近代史资料书所未见的。
季平子、傅德华、吴民贵、陈宗海等教授在酷暑严寒中对浩若烟海的盛档进行了爬梳整理,再次均致以谢意。
这套丛书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图书馆等单位的协作项目。盛档自开始出版到现在已二十余年了,“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当年本丛书三个主编中的陈旭麓、顾廷龙先生已先后作古。但当初“筚路蓝缕”创业艰苦之功不可没。今幸得一机遇能将此稿付梓,一可慰已故者在天之灵,一可飨海内外学者。
上海图书馆,特别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朱金元编审对这研究项目始终呵护关怀,使盛档出版在四分之一世纪后又得与读者重新见面。抚今追昔,本项目虽历经曲折而不堕,我愿与编者读者一道向你们深致谢意。
汪熙
2001年5月
于复旦校园
一口气读完《盛宣怀档案资料·第二卷:义和团运动》,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堆枯燥的历史资料,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风云激荡时代的真实面貌,也让我对盛宣怀这个人物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我尤其着迷于书中那些关于他如何处理义和团运动的具体细节。 我记得有一段,详细记录了他如何试图安抚那些狂热的信徒,同时又在暗中与清廷沟通,争取支持。他写给督抚的信,字字珠玑,既要表达自己的担忧,又要提出可行的建议,其中的分寸感拿捏得恰到好处。还有他与外国公使团的往来电报,更是精彩绝伦。在那个信息爆炸却又信息混乱的年代,他能够凭借敏锐的洞察力,迅速判断局势,并做出最有利的决策。他与西方列强的周旋,没有简单粗暴的抗拒,而是充满了策略和智慧,既要维护国家尊严,又要避免进一步的冲突。我看到了他身上那种实业家特有的务实和精明,也看到了他作为一名官员,在巨大压力下的担当和无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人物并非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都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思考。
评分读完《盛宣怀档案资料·第二卷:义和团运动》,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冒险。盛宣怀,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原本有些模糊,但通过这本书,他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着迷于书中那些关于他如何处理义和团运动的细节。 我仔细研究了他与朝廷、地方官员以及外国公使的通信。从中,我看到了他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试图做出最有利的决策。他写的奏折,字字珠玑,既有对局势的分析,又有具体的建议。而他与外国公使的周旋,更是充满了智慧和策略。他既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又要尽量避免冲突的升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收录了一些关于他如何安抚和约束义和团的记录。他并非简单地一味镇压,而是试图通过分化、引导等方式来化解危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盛宣怀,也让我对义和团运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部《盛宣怀档案资料·第二卷:义和团运动》真是一部沉甸甸的著作,捧在手里,仿佛就承载了那个时代的厚重感。我一直对晚清那段历史颇感兴趣,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宏大的叙事,缺乏了人物的微观视角。这本书恰好弥补了这一点。盛宣怀,这个在历史中扮演着复杂角色的官员,通过他留下的档案,展现出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形象。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他如何与各方势力周旋的内容。他一方面要应对义和团带来的混乱,另一方面又要处理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同时还要顾及朝廷的命令。这种多线作战的压力,从他那些密集的电报和信件中扑面而来。我看到他在处理义和团问题时,既有原则,又有策略。他并非一味地镇压,而是试图通过安抚、分化等手段来化解危机。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收录了他与一些外国公使的往来函件,那些充满智慧的对话,展现了他过人的外交才能。他能够抓住对方的心理,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尽量避免冲突的升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盛宣怀作为一个实业家和官员,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所展现出的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评分不得不说,《盛宣怀档案资料·第二卷:义和团运动》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更像是一座史料的宝库,需要你花时间和精力去挖掘。我并非历史科班出身,但当我翻开这本书,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拉入了那个动荡的年代。盛宣怀,这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通过这些珍贵的档案,鲜活地展现在我眼前。我特别着迷于书中那些关于他如何应对义和团运动的细节。想象一下,在那个信息闭塞、人心惶惶的时代,他如何通过有限的渠道了解真相?他又是如何权衡利弊,在维护国家利益、地方安宁和自身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的? 我记得其中有一部分,详细记录了他与外国公使团的周旋。那些谈判的电文,充满了机锋和试探。他需要既表现出大清的立场,又不能激怒对方,更要为自己的实业发展争取空间。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让我叹为观止。而且,书中并没有回避盛宣怀在义和团运动中的争议之处。比如,他对待义和团的态度,时而强硬,时而又似乎有所利用,这种复杂性,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这本书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而是把一个立体的、多侧面的盛宣怀呈现在我面前,让我去品味,去思考。我看到了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努力挣扎,试图抓住一切机会的中国官员,他的决策,他的挣扎,他的无奈,都让我感同身受。
评分《盛宣怀档案资料·第二卷:义和团运动》这部书,实在是一部瑰宝。它以盛宣怀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那场波澜壮阔的义和团运动。我一直对历史的细节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一点。盛宣怀,作为晚清时期一个关键的政治和经济人物,他的判断和决策,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他如何处理与外国公使关系的记录。那些电报和信件,充满了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在那个时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盛宣怀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他既要维护国家的利益,又要避免与列强的正面冲突。我看到了他在处理义和团问题时,表现出的那种冷静和理性。他能够准确地把握形势,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同时,我也看到了他身上的矛盾和挣扎,他既想利用义和团来对抗外国侵略,又担心其失控带来的后果。这本书,让我对盛宣怀这个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义和团运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盛宣怀档案资料·第二卷:义和团运动》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仿佛穿越到了晚清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盛宣怀,这个名字之前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历史符号,但在这本书的引领下,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努力挣扎的舵手。我特别着迷于书中那些关于他如何应对义和团运动的原始记录。 我认真地看了他与各地方官员、甚至是一些江湖人士之间的通信。从中,我看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对义和团的复杂态度,有支持、有恐惧、有利用。而盛宣怀,则始终试图在混乱中保持一份清醒,他一方面要安抚情绪,另一方面又要为国家争取利益。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收录了他与一些外国公使的往来电报。那些电文,充满了智慧的博弈,他既要表现出大清的立场,又要避免激怒对方,更要为自己的实业发展争取空间。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让我叹为观止。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把一个立体的、多侧面的盛宣怀呈现在我面前,让我去品味,去思考。我看到了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努力挣扎,试图抓住一切机会的中国官员,他的决策,他的挣扎,他的无奈,都让我感同身受。
评分《盛宣怀档案资料·第二卷:义和团运动》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原本以为,义和团运动就是一场简单的反帝爱国运动,但通过阅读盛宣怀的档案,我才意识到,事情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盛宣怀,作为晚清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这场运动的介入和看法,以及他在这其中的挣扎,都为我们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原汁原味的档案材料,它们没有经过过多的加工,直接呈现了当时的信息和人物的真实想法。 我仔细阅读了盛宣怀关于如何处理义和团问题的电报和信件。我看到了他如何在朝廷的命令和地方的实际情况之间进行权衡,如何在西方列强的压力和国内民众的情绪之间寻找平衡。他的一些决策,在今天看来或许会有争议,但当我们将其置于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就能理解他的苦衷和无奈。我被书中关于他如何与外国公使打交道的记录所吸引,那些充满智慧的谈判,展现了他作为一名优秀的实业家和外交家的一面。同时,我也看到了他对义和团的态度,从最初的有些轻视,到后来的警惕,再到试图将其纳入控制范围,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反映了他对形势的不断判断和调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历史人物,也让我对义和团运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刚刚翻完《盛宣怀档案资料·第二卷:义和团运动》这本书,内心感慨万千。我之前对盛宣怀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只言片语,知道他是晚清一个重要的洋务派官员,但具体他在义和团运动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有何思想,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立体和生动的答案。 我被书中那些原汁原味的档案材料深深吸引。盛宣怀写给朝廷的奏折,字斟句酌,既要表达自己的担忧和建议,又要顾及政治上的得失,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如履薄冰的审慎,让我对为官之道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他与各方人士,包括外国公使、地方官员的往来信件,则展现了他作为实业家和外交家,在复杂局势下的灵活手腕和高超的谈判技巧。我尤其关注他对于义和团的认识变化过程,从最初的警惕、担忧,到试图利用、安抚,再到最后的清醒认识到其破坏性和危险性,这一系列转变,不仅是他个人认知能力的体现,也折射出整个晚清政府在面对内外压力时的摇摆不定。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好”或“坏”的结论,而是将大量的史料堆叠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梳理、去思考,去还原历史的真相。
评分刚刚翻完了《盛宣怀档案资料·第二卷:义和团运动》的这本大部头,说实话,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盛宣怀这个名字,很多人或许只停留在历史课本上那些零星的片段,知道他是个晚清重要的实业家、外交家,但具体他的思想脉络、他如何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做出决策,尤其是面对义和团这样一场席卷全国的、充满复杂性和争议性的运动时,他的视角是怎样的,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鲜活、立体、甚至是令人震撼的答案。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那些来自盛宣怀亲笔书信、电报、奏折以及官方文件中的原始资料。阅读这些材料,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信息传递的艰难,以及他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判断力,在巨浪中掌舵。他写给朝廷的奏折,字斟句酌,既要表达自己的忧虑和建议,又要顾及政治上的得失,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如履薄冰的审慎,让我对为官之道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他与各方人士,包括外国公使、地方官员、甚至是江湖人物的往来信件,则展现了他作为实业家和外交家,在复杂局势下的灵活手腕和高超的谈判技巧。我尤其关注他对于义和团的认识变化过程,从最初的警惕、担忧,到试图利用、安抚,再到最后的清醒认识到其破坏性和危险性,这一系列转变,不仅是他个人认知能力的体现,也折射出整个晚清政府在面对内外压力时的摇摆不定。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好”或“坏”的结论,而是将大量的史料堆叠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梳理、去思考,去还原历史的真相。
评分读完《盛宣怀档案资料·第二卷:义和团运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并非是书本上那些简化的叙述,而是一团团错综复杂的线索,需要我们去一点点地梳理。盛宣怀,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原本有些模糊,但在这本书的引领下,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风暴中心运筹帷幄的智者。他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从最初对“拳匪”的蔑视,到后期意识到其潜在的破坏力,再到如何试图利用其反帝情绪,同时又极力阻止其失控,整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 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他与地方官员、教会人士之间的通信。这些书信,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各界对义和团的不同态度和反应。我看到了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也看到了教会人士的惊恐不安,而盛宣怀,则始终试图保持一种相对理性的立场,尽管身处漩涡之中,但他依然在思考如何减少损失,如何保全国家和个人的利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收录了一些关于盛宣怀在处理义和团问题时,如何与英国、法国等国公使进行沟通的电报。那些电文,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精明的博弈,他在试图利用国际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时刻警惕着被利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盛宣怀个人,更是通过他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晚清时期那场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的全景图,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