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文学作品倾向“哀愁”的作家。
★为何美的事物最终都会悲哀地消逝?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以纤细诗意的笔触书写绝望的美、徒劳的爱、无望的等待。
★经典之作《美丽与哀愁》与《蒲公英》共同收录,不幸与不幸之间似乎有某种关联,流转的时光中,记忆回环。
《美丽与哀愁·蒲公英》收录了川端康成晚期作品——《美丽与哀愁》和《蒲公英》两部中长篇小说。文字清新淡雅,优美细致,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
《美丽与哀愁》
二十年前,已婚的青年作家与纯情少女的一段爱恋,以少女早产女婴夭折、精神崩溃终告破灭。而后,作家将这段情感经历真实地呈现在了一本畅销书中,从此改变了两个家庭中每个人的生活。在除夕钟声的袅袅余音中,爱情、婚姻、家庭这人生三部曲也随之奏响,于浮世里荡漾。
《蒲公英》
生田町的生田病院如同蒲公英花朵般美丽,地暖人和,洋溢着田野的芬芳。听,那渺远的钟声,是出自患有人体缺视症的稻子之手吗?在虚无缥缈的梦境中看到的东西,与现实之中看不见的东西,到底哪个才是真实存在的呢?桃色的彩虹化作细小的气泡,若隐若现,移动着,消失了。
川端康成(1899—1972)
日本著名小说家,新感觉派代表作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笔端常含感伤,喜用纤柔、清丽的语言表现自然物象和人的宿命。作品洋溢着独特的日式美学观念和细腻的感情,极富抒情性。
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美丽与哀愁》等。
“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川端康成是个永恒的旅游者”;“生于日本的艺术家,被迫对日本文化不断的进行批判,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中清理出真正属于自己风土和本能的东西,只有在这方面取得切实成果的人是成功的。”
——三岛由纪夫
谈论川端先生的人一定要接触到美的问题。谁都说他是一位美的不倦探求者、美的猎获者。能够经得起他那锐利目光凝视的美,是难以存在的。但是,先生不仅凝视美,而且还爱美。可以认为,美也是先生的憩息,是喜悦,是恢复,是生命的体现。
——东山魁夷
接触到川端康成的作品时,我就喜欢上这位日本作家了。我喜欢他,是喜欢他作品的味,其感觉、其情调完全是川端式的。
——贾平凹
美丽与哀愁1
蒲公英201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盛宴,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却又不失现代的锐利。我很少看到有哪部小说能将如此华丽的辞藻与如此赤裸的生存困境并置在一起。那些描绘日常劳作和细微情感的段落,读起来就像是听一曲经过精心打磨的巴赫赋格,每一个音符(词语)都有其确切的位置和作用,层层叠叠,构建出一个复杂而和谐的听觉(阅读)体验。特别是关于“失去”的主题,作者没有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而是通过大量的意象——比如一只折断的翅膀、一盏熄灭的灯火——来传达那种绵长而深沉的失落感。这种“不着痕迹”的高级感,让整部作品的格调立刻提升了一个层次。我甚至会因为某个句子结构的美感而反复阅读几遍,仿佛在品尝一种陈年的佳酿。它要求读者慢下来,去体会文字背后的呼吸和韵律,绝非可以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之作。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读这本书时,我被它的开篇情节所吸引,那种悬念的设置非常抓人。但随着情节的深入,我逐渐发现,作者真正的野心并不在于制造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而在于探讨“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可塑性与局限。书中的配角群像塑造得异常成功,每一个次要人物都有其独立的逻辑和难以言喻的动机,他们并非工具人,而是活生生的个体,共同构成了那个复杂世界的生态系统。例如,那个看似冷漠的邻居,在关键时刻流露出的瞬间的善良,比主角长期的挣扎更具震撼力。这种对“复杂性”的坚持,使得故事拒绝给出简单的道德判断。它强迫读者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去直面人性的灰色地带。这种对深度挖掘的执着,使得读完后留下的思考余韵,远比故事本身更值得回味。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结构简直像是一张精巧编织的网,每一条线索都牵动着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作者对于环境的描摹达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那种潮湿、带着腐败气息的乡野景象,仿佛能透过文字渗出来,让人真切感受到角色们所处的压抑氛围。尤其赞赏作者对时间流逝的处理,它不是线性的推进,而是像记忆碎片一样不断回溯、跳跃,每一次回望都为当前的困境增添了新的注脚。主角的挣扎与选择,那种在道德边缘徘徊的犹豫,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到中段,我甚至会忍不住想,如果我身处彼时彼地,是否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是很多追求宏大叙事的作品所欠缺的。书中对“秘密”的运用也极其高明,它不是一次性揭露的炸弹,而是像慢性毒药一样,一点点腐蚀着人物关系的根基,直到最后爆发出令人心碎的真相。那种缓慢而不可逆转的悲剧感,让人在掩卷之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本书的节奏感处理得非常巧妙,它就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电影,时而快得令人喘不过气,时而又慢得仿佛时间凝固。情节的高潮部分,冲突的爆发力度十足,文字的密度和紧张感瞬间拉满,我几乎是屏息读完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然而,紧接着高潮的往往不是冗长的解释,而是几页近乎白描的、关于角色独自面对后果的场景。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成功地模拟了真实生活中的情绪起伏——即剧烈的事件过后,往往是一段漫长、压抑的消化期。正是这种对“余震”的细致捕捉,让角色的创伤显得格外真实可信。它没有急于将所有问题解决,而是将许多悬而未决的情绪留给了读者去收拾,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文学处理手法,显示出作者对叙事节奏的绝对掌控力。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对“记忆”与“身份”之间关系的探讨。主角似乎总是在不断地失去自我认知,每一次重要的事件发生后,他都会对“我是谁”产生新的怀疑。作者通过日记、梦境、以及被刻意遗忘的片段,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心理迷宫。我们作为读者,也必须像侦探一样,从这些破碎的线索中拼凑出主角的真实面貌,而拼凑出的形象往往也是不稳定、充满矛盾的。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成为了作品的主题之一。它探讨了身份并非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在持续的经历和选择中不断被重塑和颠覆的过程。这种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文学化表达,让这部作品的内涵远远超出了简单的情节驱动,上升到了对人类处境的深刻反思层面。
评分不是精装有点可惜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质量很好,封面很有质感
评分不错的小说。《美丽与哀愁·蒲公英》收录了川端康成晚期作品——《美丽与哀愁》和《蒲公英》两部中长篇小说。文字清新淡雅,优美细致,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
评分好书值得所有人看,感谢这次活动。
评分寒假补充精神食粮。接近年关时节,发货送货都很快,感谢京东工作人员。
评分川端康成作品新译本,买来一观!
评分文化传承功能,书籍使得古人的智慧结晶能保存下来并传给我们
评分书是正版书,纸质很好,快递小哥态度很好,很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