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指齣,二十一世紀政治科學尤其關注規則問題,即在一個“陌生人社會”中人們如何在政治係統和政治生活中互動,公共事務須按照什麼規則來運行等嚴肅問題。在“政權”和“治理”這兩項根本議題下,政治科學正在研究這些關乎國傢與社會管治根本層麵的問題。
作者簡介
閻小駿,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北京大學法學學士、碩士。現任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係副教授。2012年榮獲全球中國研究學術期刊、英國《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年度具原創性論文奬。同年入選香港特彆行政區研究資助局首屆傑齣青年學者計劃。他多年從事政治學教學工作,曾於2007年獲哈佛大學優秀教學奬,2013年獲香港大學傑齣教學奬。其首部中文專著《香港治與亂:2047的政治想象》榮膺《亞洲周刊》2015年度十大中文好書(非小說類)。
精彩書評
作者以廣博知識的精心養護,呈現齣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學、曆史學等眾多學科的智慧之光;汲取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在政治學這塊傳統西方學術文化領地裏,耕耘齣一片新的沃土。我們從《當代政治學十講》中所感受到的,不僅是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廣闊的國際視野,更有背後濃烈的人文關懷。
——袁明,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
閻小駿教授在本書就許多當代政治學的關鍵問題,如民主轉型、政權組織、市民社會、社會運動、政治身份等,撰寫瞭富有啓發性的篇章。對於這些看似龐雜的題目,他既全麵地綜述具重要影響的文獻,亦提供瞭其獨到的觀點。二十世紀至今,政治研究的範疇、深廣度和方法論都得到重大的擴展,作者現在把精彩紛呈的政治科學知識與動態介紹給讀者,亦當能造福學界。
——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學政府係亨利·羅索夫斯基政治學講席教授
目錄
1 第一講搖走進政治學
3 政權與治理
5 21 世紀的政治學
12 尋找因果聯係
17 比較的方法
20 政治學的解釋路徑
25 不完美的科學
29 第二講 發展理論:現代化之批判
31 “ 發展冶 的起源
37 南北鴻溝
44 現代化還是“ 西方化冶 ?
52 批判現代化
56 “ 四小龍冶 的挑戰
57 從“ 市場驅動冶 到“ 國傢引導冶
60 發展型國傢
64 “ 華盛頓共識冶 與“ 北京共識冶
68 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71 第三講 民主和轉型理論:現實與迷思
73 今天的民主
· 1 ·
當
代
政
治
學
十
講
74 民主的由來
81 什麼是民主?
85 民主的“ 能冶 與“ 不能冶
88 轉型的道路
93 “ 第三次浪潮冶
95 三種路徑
99 解釋民主轉型
105 第四講 政權組織形式:新製度主義的框架
107 製度主義
111 “ 製度冶 的奧秘
115 製度怎樣影響政治?
118 政權的組織
126 政黨製度
133 選舉製度
141 第五講 國傢理論:從利維坦到福利國傢
143 政體、政府和國傢
147 國傢:一種關鍵的製度存在
152 國傢性與國傢權力
155 失敗國傢
161 第六講 政治參與理論:為什麼和怎麼樣?
163 什麼是政治參與?
166 政治參與何以重要?
168 人們如何參與政治?
173 公民
177 第七講在國傢和市場之外:建設美好社會
179 在國傢和市場之外
183 什麼是市民社會?
186 市民社會能使民主運轉起來嗎?
192 “ 獨自去打保齡球冶
194 市民社會使民主失敗?
198 功能與基礎
201 第八講 社會運動理論:對抗性政治簡析
203 對抗性政治
206 社會革命
209 革命的緣由
214 “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冶
217 第九講 政治認同理論:我們是誰?
219 永恒的追問
221 什麼是政治認同?
224 認同政治的迷思
227 實踐中的認同政治
230 從“ 大熔爐冶 到“ 沙拉碗冶
235 認同政治與未來
241 第十講 寫在後麵的話
243 植根於人類曆程的政治學
245 政治學的輪廓
246 政治學與我們
252 後記
255 延伸閱讀書目
260 索引
前言/序言
序
北京大學燕京學堂院長 袁 明
閻小駿教授的 《 當代政治學十講》 , 對當代世界政治中的一些核心問題進行瞭梳理、 歸納和闡述。 本書視野開闊宏大, 論述深入淺齣, 思想深刻而激揚。 究竟什麼是政治科學? “ 現代化冶 是否是“ 西方化冶 ? 何謂 “ 民主冶 ? 政權、 政體、 政府與國傢之間是什麼關係? 日漸活躍的社會和社會運動將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 麵對經濟全球化的巨大挑戰, 世界各地的人們如何選擇自身的 “ 身份認同冶和 “ 政治認同冶 ?所有這些問題, 古典政治學都無法給齣答案。 因為現在地球上幾十億人麵對的挑戰, 遠遠超齣古典政治學奠基人所處的地域、 環境和認知。《 當代政治學十講》 , 直麵現代社會人們遇到的睏惑與問題,介紹瞭 “ 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政治學的主要理論冶 。 綜閤地看, 本書貫穿理論闡述和現實感知兩條主綫。 在理論闡述部分, 讀者可以充分領略政治學曆史發展的豐盈根基, 而在現實感知部分,讀者又可以不斷聆聽曆史的當下迴響。 閻小駿教授在本書中, 既激活瞭古代的精神資源, 又提齣瞭當下的時代課題, 如良政 ( good governance) 、 市 民 社 會 ( civil society ) 、 身 份 認 同 ( self identity )等。書中許多見識和論點可圈可點。 如: “ 當代政治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是政治認同理論冶 ; “ 人類社會通嚮現代化的道路可能遠遠不止一條, 真正的發展要以 ‘ 人爺 為中心冶 ; “ 現代社會中多元文化、 多種身份的並存, 是創新和發展的最根本驅動力。 現代的多元文化國傢必須要有寬容性和包容性冶 。在閻小駿教授筆下, 政治科學理論迴歸瞭它應有的五彩繽紛的樣貌。 《 當代政治學十講》 呈現給讀者的自然首先是政治學, 而且是政治科學這一主乾。 但是因為作者以廣博知識的精心養護, 它又呈現齣經濟學、 社會學、 人類學、 文化學、 曆史學等眾多學科的智慧之光。閻小駿教授本科就讀於北京大學, 後負笈美國, 在哈佛大學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 他汲取東西方文化的精華, 在政治學這塊傳統西方學術文化領地裏, 耕耘齣一片新的沃土。 我們從 《 當代政治學十講》 中所感受到的, 不僅是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 廣闊的國際視野, 更有背後濃烈的人文關懷。
二〇一六年七月於北京
《思辨的羅盤:現代政治的圖景與對話》 這本書並非一部梳理既有學術流派的集結,也非對某一特定理論進行深度挖掘的專著。相反,它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引導式對話,旨在點亮讀者在紛繁復雜的現代政治景觀中辨析方嚮的“思辨之眼”。它以一種開放式的姿態,邀請讀者一同審視那些塑造我們時代政治形態的核心議題,鼓勵我們超越既有的框架,以一種更加敏銳和批判的視角去理解政治的本質、運作邏輯及其所麵臨的挑戰。 全書圍繞著現代政治的核心關鍵詞展開,但並非簡單地定義和解釋,而是通過一係列相互關聯的“視點”來搭建起理解的骨架。 第一個視點:權力的多重麵相與無形之手。 我們往往習慣於將權力視為一種自上而下的、集中化的力量,似乎隻存在於政府、政黨或軍事機構手中。然而,這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探討權力的更為廣闊和隱秘的維度。它不滿足於對國傢權力、政黨權力等顯性權力的分析,更著力揭示那些滲透於社會肌體、文化結構、經濟交往乃至個人意識之中的“微觀權力”和“結構性權力”。從媒體的議程設置到教育的價值塑造,從消費主義的文化引導到技術進步帶來的“算法治理”,權力不再是鐵闆一塊,而是化為一股股流動的、無形的“力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認知、選擇和行為。書中會通過一係列鮮活的案例,比如不同國傢在信息傳播領域的博弈,社會群體如何通過集體行動挑戰既有權力格局,以及科技巨頭如何在看不見的地方重塑社會規則,來展現權力的復雜性和動態性。我們還將審視權力如何在閤作與衝突、壓迫與解放之間搖擺,以及個體如何在看似無法抗拒的權力網絡中尋找自主的空間。 第二個視點:民主的理想與現實的張力。 “民主”無疑是現代政治中最受推崇的價值之一,但它究竟意味著什麼?其真正的實踐又呈現齣怎樣的麵貌?本書不會局限於對代議製民主、直接民主等形式的介紹,而是更深入地探討民主在實踐中所遭遇的挑戰與睏境。它會反思早期民主理想中的公民參與、平等錶達等核心訴求,與當代社會在信息爆炸、民粹主義興起、政治極化加劇背景下,公民參與的質量和效果。書中會審視那些看似閤法的民主程序,如何可能被少數群體操縱,或者如何因為信息不對稱而導緻民意的失真。同時,它也會探討在不同文化和社會土壤中,民主可能呈現齣的多樣化形態,以及如何在後殖民語境下反思和建構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主模式。我們還將深入討論“選票之外的民主”,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在社區、在工作場所,如何培育和踐行一種更具實質意義的民主精神。 第三個視點:身份的重塑與群體的辯證。 在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浪潮下,傳統的身份認同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解構與重塑。民族、國傢、宗教等宏大敘事的影響力是否在減弱?新的身份標簽,如性彆、性取嚮、階級、地域,又如何在政治領域掀起波瀾?本書將深入分析身份政治的興起,以及它如何成為驅動政治運動、塑造政治聯盟的重要力量。它會探討不同身份群體如何通過集結和發聲來爭取權利和承認,但同時也會警惕身份認同的固化可能帶來的排斥與衝突。書中會分析那些曾經被邊緣化的群體,如何利用新的傳播技術和組織方式,打破沉默,參與到公共議程的建構中。我們還將思考,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如何在尊重和承認個體身份差異的同時,維係社群的凝聚力,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政治共同體。 第四個視點:全球化的悖論與地方的迴響。 經濟、文化、信息的全球化進程,深刻地改變瞭世界政治的格局。國界在一定程度上變得模糊,但國傢主權、民族利益等概念依然深刻影響著國際關係。本書將審視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它如何促進瞭資源、技術的流動,但也可能加劇瞭不平等,催生瞭新的地緣政治矛盾。我們也將探討“地方性”在當下全球化進程中的復雜角色。在跨國資本與文化潮流湧入的同時,地域文化、社區認同如何尋求保護與復興?地方性不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可能成為抵抗全球化同質化、重塑自身獨特性的重要力量。書中會分析一些地方性的抗爭運動,它們如何利用全球化的工具,挑戰跨國公司的影響力,或者如何在全球舞颱上為自身爭取更大的話語權。 第五個視點:公共領域的新疆界與邊界的模糊。 互聯網的齣現,極大地拓展瞭公共領域的邊界,也深刻地改變瞭信息的傳播方式和政治參與的形態。曾經由少數精英掌握的議程設置權,如今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隨之而來的信息過載、虛假信息泛濫、算法操縱等問題,也對公共領域的健康發展構成瞭嚴峻的考驗。本書將探討在數字時代,公共領域的新特性,分析社交媒體如何成為政治動員的工具,也可能成為群體極化的溫床。它會反思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在新舊媒體的交織中,辨彆信息的真僞,形成理性的公共判斷。我們還將思考,在虛擬與現實交織的時代,如何界定和維護一個真正具有建設性的公共領域,讓更多理性的聲音得以被聽見,讓更深入的討論得以發生。 第六個視點:進步的迷思與曆史的螺鏇。 現代性常常與“進步”的概念緊密相連,似乎曆史總是在朝著更文明、更自由的方嚮發展。然而,曆史的發展並非一條單行綫,它充滿瞭麯摺、反復甚至倒退。本書將以一種更審慎的視角,審視“進步”的觀念,探討那些在曆史進程中被遺忘或壓抑的聲音,以及那些看似先進的觀念背後可能隱藏的隱患。它會反思那些曾經被視為“進步”的運動,在今天看來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及那些曾經被認為是“落後”的傳統,在當下是否具有新的價值。通過對曆史的辯證梳理,本書旨在引導讀者形成一種更為深邃的曆史感,理解當下政治現象的曆史淵源,並以一種更加成熟的姿態去麵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第七個視點:倫理的底綫與政治的責任。 政治的本質在於公共事務的管理與集體生活的組織,而這背後始終離不開倫理的考量。在利益的博弈、權力的爭奪中,如何堅守道德的底綫?政治決策的後果,如何纔能更好地迴應社會公正與個體福祉?本書將探討政治行為的倫理維度,審視那些在政治實踐中可能被忽視或犧牲的價值,如誠實、公正、同情心。它會分析那些觸動人心、引發廣泛討論的政治倫理睏境,並思考在復雜多變的政治環境中,個體和集體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書中會鼓勵讀者思考,在麵對艱難抉擇時,什麼纔是真正的“政治智慧”,以及如何用負責任的態度去構建一個更美好的公共未來。 第八個視點:治理的睏境與創新的可能。 現代國傢麵臨著日益復雜且相互關聯的治理挑戰:氣候變化、全球疫情、經濟衰退、社會不公……傳統的治理模式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本書將深入分析這些治理睏境的根源,並探索可能存在的創新路徑。它不拘泥於對現有治理結構的批判,而是著力於提齣構建性性的思考。如何讓政府的決策更加科學、透明、高效?如何激發社會組織、公民個體在治理中的活力?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能力,同時規避潛在的風險?書中會分享一些在全球範圍內湧現齣的治理創新案例,它們可能來自於地方社區,也可能來自於跨國閤作,旨在為讀者提供新的思路和啓發。 第九個視點:未來的不確定性與想象的空間。 政治並非一成不變,它始終處於動態演進之中。未來的政治形態將走嚮何方?是更加集中化還是去中心化?是走嚮更深度的閤作還是更為激烈的競爭?本書不會試圖預測未來,而是鼓勵讀者以開放的心態去擁抱不確定性,並發揮想象力。它會審視那些正在萌芽的政治趨勢,以及那些可能深刻影響未來的科技、社會和文化變革。通過對各種可能性的探討,本書旨在培養讀者一種前瞻性的思維,鼓勵他們不被眼前的景象所束縛,而是積極思考和參與到塑造未來的進程中。 第十個視點:思辨的力量與行動的勇氣。 最終,本書迴歸到“思辨”與“行動”的辯證統一。理解政治的復雜性,並非為瞭陷入無力的悲觀,而是為瞭激發更深刻的思考,並最終轉化為積極的行動。本書將強調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鼓勵讀者質疑權威、挑戰固有觀念,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同時,它也會呼籲讀者認識到,個體在政治進程中的力量,即使微小,也能匯聚成改變的洪流。通過對那些勇敢的行動者和富有洞察力的思想傢的案例迴顧,本書旨在點燃讀者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影響、去創造一個更符閤人類共同福祉的政治未來。 《思辨的羅盤:現代政治的圖景與對話》是一場智識的探險,是一次心靈的啓迪。它不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為你提供一把開啓理解之門的鑰匙,帶你穿越政治的迷霧,看見前行的方嚮。在這趟旅程中,你將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成為一個積極的參與者,與這個時代進行一場深刻而有意義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