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以作为各艺术设计院校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为广大艺术设计爱好者提供设计参考。 本丛书共包括10本,分别配色设计方法与应用、展示设计入门与提高、设计思维与快速表达、设计师必学的心理学、产品设计手绘技法、人机工学与设计应用、纺织品图案设计与应用、平面构成创意与设计(第二版)、现代图案创意与设计、运动图形设计初步,可供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师生使用。本丛书是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平面构成的形式原理、平面构成的形态(抽象形态和具象形态)、平面构成的构成方式、平面构成的空间以及肌理形式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在相关章节中精心设计了与内容相匹配的设计课题,提供了大量的课题设计范例。这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章节内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方便教师的课堂操作。
本书可以作为各艺术设计院校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为广大艺术设计爱好者提供设计参考。
作者简介
李颖,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1997年至今在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基础部从事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对设计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001
1.1 构成的概念及构成教育的发展 001
1.2 平面构成的概念及学习目的 001
第2章 平面构成中的形式 003
2.1 设计形式概述 003
2.2 平面构成的形式规律 004
第3章 平面构成中的形态 013
3.1 平面构成中的抽象形态 013
3.2 平面构成中的具象形态 019
3.3彩陶图案中的几何化形态 023
本章设计课题 027
课题1:点的构成 027
课题训练1:点的网格构成 027
课题训练2:点的动感构成 030
课题训练3:点的形态构成 033
课题2:线的构成 036
课题训练1:几何形线的自由构成 036
课题训练2:线的装饰表现构成 039
课题3:点、线、面的综合构成 050
课题4:以彩陶纹样为母题的点、线、面装饰构成 054
课题5:来自生活的创意构成 057
第4章 平面构成中的构成方式 065
4.1 构成概述 065
4.2 构成方式 067
本章设计课题 074
课题1:骨骼构成 074
课题训练1:变化骨骼构成 074
课题训练2:重复构成 076
课题训练3:近似构成 080
课题训练4:渐变构成 084
课题训练5:特异构成 088
课题训练6:发射构成 091
课题2:自由构成 094
课题训练1:对比构成094
课题训练2:形变构成097
课题训练3:结集构成106
第5章 平面构成中的空间109
5.1 传统的平面构成空间109
5.2 正负空间110
5.3 不可能空间112
本章设计课题114
课题1:抽象空间构成114
课题训练1:几何形的增值空间构成 114
课题训练2:几何形的二等形空间分割构成 118
课题训练3:几何形的多等形空间分割构成 122
课题训练4:几何形的不等形空间分割构成 129
课题2:具象空间构成 135
课题训练:具象形态分割构成135
第6章 平面构成中的肌理 139
6.1 肌理概述 139
6.2 肌理的表现技法 139
本章设计课题 146
课题训练:肌理构成 146
参考文献 152
前言/序言
前言
平面构成自引入中国以来,一直被列为中、高等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设计基础课程。它的引入为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丰富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体系。它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为学生奠定了扎实的设计基础,尤其对“形式”的训练是非常有效的。然而,对于现代设计来说,仅仅拥有设计的形式显然是不够的,本书在着重讲述构成形式和规律的同时,对平面构成中抽象形态和具象形态的造型方法,以及在设计中用于丰富画面的肌理都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在抽象形态的研究中,联系了中国传统彩陶图案进行进一步讲解。
本书沿袭版的编撰结构,按照理论阐述结合课题设计的形式进行。在理论阐述中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平面构成的形式原理、平面构成的造型形态(抽象形态和具象形态)、平面构成的构成方式、平面构成的构成空间以及肌理设计进行讲解。为便于教学的使用,在相应的章节里安排了与内容相匹配的设计课题。课题的设计既有纯形式的训练,也有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创意的训练。对每一个训练课题都围绕课题目标、课题要求等方面进行详尽的解读,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为开阔设计视野,拓宽创作思路,在每一个设计课题后面都附上了丰富的课题示范图例,这些示范图例均来自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染织艺术设计专业近年来的学生课堂习作。
作为第二版,本书结合当下的艺术设计实践和艺术设计教学,在平面构成的形态章节中,加入了彩陶图案中几何化形态的内容,把平面构成和中国传统图案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学习传统艺术的构成形式和法则,古为今用。在课题的设置上,在保留原有课题的基础上,增加了来自生活中的创意等新课题,让平面构成更加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培养学生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
感谢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染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供的设计作品!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李颖
2016年1月于苏州
版前言
平面构成自引入中国30 多年来,一直被列为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设计基础课程之一,丰富了我国的设计基础教育教学体系,其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对“形式”的训练,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平面构成的核心内容是构成的法则和规律,但是,一旦法则和规律成为“模式”后,其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如何扬长避短,需要广大艺术设计教育者在教学中探索。
本书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平面构成的形式原理、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平面构成中的形态(抽象形态和具象形态)、平面构成的组织方式、平面构成中的空间以及肌理形式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在章节后安排了与章节内容相匹配的设计课题和课题示范,这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本章节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方便教师的课堂操作。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苏州大学相关领导和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书中课题示范的图片均来自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染织艺术设计专业近两年来学生的
课堂习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写时间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李颖
2012年6月于苏州
好的,以下是为您准备的一份关于“平面构成创意与设计(李颖)(第2版)”这本书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完全聚焦于该书所涵盖的知识点,旨在为潜在读者提供全面的参考信息,同时避免任何明显的AI痕迹。 --- 平面构成创意与设计(李颖)(第2版)图书简介 全面解析二维视觉语言的构建与创新实践 《平面构成创意与设计(李颖)(第2版)》是一本系统性梳理平面构成理论基础,并深入探索其实际应用与创意拓展的专业教材。本书旨在引导读者掌握从基础元素识别到复杂视觉体系构建的全过程,特别强调了理论知识与现代设计实践的紧密结合。 本书共分为六大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扎实的平面构成知识框架。 第一部分:平面构成的基础与元素(理论基石的奠定) 本部分是理解后续所有设计操作的出发点。它详细介绍了平面构成学的核心概念,明确了其在视觉传达中的基础地位。 构成要素的辨析与界定: 深入解析点、线、面这三大最基本构成元素在视觉中所承载的意义和表现力。如何通过改变点的形态(大小、疏密、排列)来营造韵律感;线的不同特质(粗细、曲直、方向)如何定义空间和引导视线;以及面的形状、大小和肌理对整体画面的影响。 设计语言的表达: 探讨了形状(几何形、有机形、不规则形)的内在情感倾向。讲解了如何利用这些基础元素去模拟自然界和人工环境中的视觉现象。 空间关系的确立: 阐释了正形与负形(Positve and Negative Space)的相互作用原理。强调了“留白”不仅是空间,更是构成的一部分,是平衡画面、突出主题的关键所在。 第二部分:形式美法则的应用(秩序与和谐的追求) 本部分侧重于如何将无序的元素组织成具有美学价值的视觉结构,这是平面设计中“秩序美”的集中体现。 视觉的组织规律: 全面讲解了对比、调和、韵律、节奏、平衡等核心形式美法则。 对比: 详细区分了形态对比、方向对比、大小对比、疏密对比在增强视觉冲击力和层次感方面的作用。 调和(和谐): 探讨了如何通过相似性、重复性、接近性来实现元素间的统一感和内在联系,避免画面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韵律与节奏: 分析了周期性、渐变性、交替性重复在建立视觉流动感和时间感上的技巧。 构图原理的实践: 讲解了经典的中心构图、对角线构图、S形构图、三角形构图等,并结合现代设计案例,指导读者如何灵活运用这些经典模式来构建稳定或动感的画面。 第三部分:色彩构成原理与应用(视觉情绪的调动) 色彩是平面构成中影响情感和信息传递最直接的要素。本部分深入解析了色彩的科学属性及其设计应用。 色彩基础理论重申: 再次回顾色相、明度、纯度这三个基本属性,并结合色轮进行直观演示。 色彩关系的设计: 重点分析了各种色彩组合关系的设计效果,如邻近色、互补色、三原色关系等。讲解了如何通过改变色彩的纯度(加入灰色调)来控制画面的情绪倾向,从热烈转向沉稳。 色彩的象征意义: 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特定颜色所携带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联想,指导读者在国际化设计项目中做出恰当的色彩选择。 光影与质感的表达: 结合色彩的冷暖变化,讲解了如何通过色彩的渐变和明暗对比来模拟三维空间的体积感和不同材质的表面质感。 第四部分:肌理构成的探索(触觉的视觉化) 肌理(Texture)是平面设计中常常被低估但极具表现力的构成元素。本部分专注于如何通过视觉手段来创造和运用肌理。 肌理的分类与生成: 区分了自然肌理(如木纹、岩石)、人工肌理(如编织、印刷效果)以及纯粹的视觉肌理。 肌理的创造方法: 教授了多种通过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叠加、变形、复制等手段来“绘制”出具有特定触感的肌理的方法。 肌理在设计中的作用: 分析了肌理如何增强画面的深度、丰富视觉层次,并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例如粗糙肌理的厚重感与光滑肌理的现代感。 第五部分:设计创意的拓展与方法(思维的激活) 如果说前几部分是工具箱的构建,那么本部分就是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意的激发途径: 介绍了一系列启发创意的思维工具,如联想、类比、象征、分解与重组等方法,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定势。 视觉符号的提炼: 讲解了如何从复杂的现实信息中提取本质特征,将其转化为简洁、有力的视觉符号,这是现代标志设计和信息图表设计的核心能力。 形态的生成与演变: 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对几何形和有机形的变形、切割、组合、嵌套等操作,来生成新颖且富含设计逻辑的视觉单元。 第六部分:综合运用与现代设计案例分析(实践导向)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示了平面构成在当今设计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版式设计的原则: 探讨了平面构成原理在书籍装帧、网页布局、广告海报等综合版面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强调了信息层级构建的重要性。 视觉识别系统的构建: 分析了如何使用统一的构成元素、色彩体系和结构逻辑,来建立一套连贯的品牌视觉形象。 现代设计风格的解析: 通过对极简主义、后现代主义、孟菲斯风格等不同设计流派的案例分析,展示了这些风格背后的平面构成逻辑,帮助读者理解风格的内在结构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模仿。 《平面构成创意与设计(第2版)》以严谨的理论为支撑,以丰富的图例和实例为引导,是所有致力于提升视觉表达能力的设计学子和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它不仅教授“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为什么这么做”,从而培养读者独立思考和创造独特视觉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