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创意与设计(李颖)(第2版)

平面构成创意与设计(李颖)(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颖 著
图书标签:
  • 平面构成
  • 设计原理
  • 创意设计
  • 视觉传达
  • 设计基础
  • 李颖
  • 第2版
  • 艺术设计
  • 构成法则
  • 图形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1808
版次:2
商品编码:120242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艺术设计新视点·新思维·新方法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52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以作为各艺术设计院校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为广大艺术设计爱好者提供设计参考。
本丛书共包括10本,分别配色设计方法与应用、展示设计入门与提高、设计思维与快速表达、设计师必学的心理学、产品设计手绘技法、人机工学与设计应用、纺织品图案设计与应用、平面构成创意与设计(第二版)、现代图案创意与设计、运动图形设计初步,可供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师生使用。本丛书是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平面构成的形式原理、平面构成的形态(抽象形态和具象形态)、平面构成的构成方式、平面构成的空间以及肌理形式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在相关章节中精心设计了与内容相匹配的设计课题,提供了大量的课题设计范例。这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章节内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方便教师的课堂操作。
本书可以作为各艺术设计院校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为广大艺术设计爱好者提供设计参考。

作者简介

李颖,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1997年至今在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基础部从事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对设计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001
1.1 构成的概念及构成教育的发展 001
1.2 平面构成的概念及学习目的 001

第2章 平面构成中的形式 003
2.1 设计形式概述 003
2.2 平面构成的形式规律 004

第3章 平面构成中的形态 013
3.1 平面构成中的抽象形态 013
3.2 平面构成中的具象形态 019
3.3彩陶图案中的几何化形态 023

本章设计课题 027
课题1:点的构成 027
课题训练1:点的网格构成 027
课题训练2:点的动感构成 030
课题训练3:点的形态构成 033

课题2:线的构成 036
课题训练1:几何形线的自由构成 036
课题训练2:线的装饰表现构成 039
课题3:点、线、面的综合构成 050
课题4:以彩陶纹样为母题的点、线、面装饰构成 054
课题5:来自生活的创意构成 057

第4章 平面构成中的构成方式 065
4.1 构成概述 065
4.2 构成方式 067

本章设计课题 074
课题1:骨骼构成 074
课题训练1:变化骨骼构成 074
课题训练2:重复构成 076
课题训练3:近似构成 080
课题训练4:渐变构成 084
课题训练5:特异构成 088
课题训练6:发射构成 091

课题2:自由构成 094
课题训练1:对比构成094
课题训练2:形变构成097
课题训练3:结集构成106

第5章 平面构成中的空间109
5.1 传统的平面构成空间109
5.2 正负空间110
5.3 不可能空间112

本章设计课题114
课题1:抽象空间构成114
课题训练1:几何形的增值空间构成 114
课题训练2:几何形的二等形空间分割构成 118
课题训练3:几何形的多等形空间分割构成 122
课题训练4:几何形的不等形空间分割构成 129

课题2:具象空间构成 135
课题训练:具象形态分割构成135

第6章 平面构成中的肌理 139
6.1 肌理概述 139
6.2 肌理的表现技法 139

本章设计课题 146
课题训练:肌理构成 146

参考文献 152

前言/序言

前言
平面构成自引入中国以来,一直被列为中、高等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设计基础课程。它的引入为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丰富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体系。它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为学生奠定了扎实的设计基础,尤其对“形式”的训练是非常有效的。然而,对于现代设计来说,仅仅拥有设计的形式显然是不够的,本书在着重讲述构成形式和规律的同时,对平面构成中抽象形态和具象形态的造型方法,以及在设计中用于丰富画面的肌理都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在抽象形态的研究中,联系了中国传统彩陶图案进行进一步讲解。
本书沿袭版的编撰结构,按照理论阐述结合课题设计的形式进行。在理论阐述中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平面构成的形式原理、平面构成的造型形态(抽象形态和具象形态)、平面构成的构成方式、平面构成的构成空间以及肌理设计进行讲解。为便于教学的使用,在相应的章节里安排了与内容相匹配的设计课题。课题的设计既有纯形式的训练,也有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创意的训练。对每一个训练课题都围绕课题目标、课题要求等方面进行详尽的解读,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为开阔设计视野,拓宽创作思路,在每一个设计课题后面都附上了丰富的课题示范图例,这些示范图例均来自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染织艺术设计专业近年来的学生课堂习作。
作为第二版,本书结合当下的艺术设计实践和艺术设计教学,在平面构成的形态章节中,加入了彩陶图案中几何化形态的内容,把平面构成和中国传统图案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学习传统艺术的构成形式和法则,古为今用。在课题的设置上,在保留原有课题的基础上,增加了来自生活中的创意等新课题,让平面构成更加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培养学生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
感谢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染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供的设计作品!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李颖
2016年1月于苏州


版前言
平面构成自引入中国30 多年来,一直被列为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设计基础课程之一,丰富了我国的设计基础教育教学体系,其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对“形式”的训练,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平面构成的核心内容是构成的法则和规律,但是,一旦法则和规律成为“模式”后,其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如何扬长避短,需要广大艺术设计教育者在教学中探索。
本书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平面构成的形式原理、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平面构成中的形态(抽象形态和具象形态)、平面构成的组织方式、平面构成中的空间以及肌理形式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在章节后安排了与章节内容相匹配的设计课题和课题示范,这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本章节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方便教师的课堂操作。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苏州大学相关领导和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书中课题示范的图片均来自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染织艺术设计专业近两年来学生的
课堂习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写时间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李颖
2012年6月于苏州
好的,以下是为您准备的一份关于“平面构成创意与设计(李颖)(第2版)”这本书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完全聚焦于该书所涵盖的知识点,旨在为潜在读者提供全面的参考信息,同时避免任何明显的AI痕迹。 --- 平面构成创意与设计(李颖)(第2版)图书简介 全面解析二维视觉语言的构建与创新实践 《平面构成创意与设计(李颖)(第2版)》是一本系统性梳理平面构成理论基础,并深入探索其实际应用与创意拓展的专业教材。本书旨在引导读者掌握从基础元素识别到复杂视觉体系构建的全过程,特别强调了理论知识与现代设计实践的紧密结合。 本书共分为六大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扎实的平面构成知识框架。 第一部分:平面构成的基础与元素(理论基石的奠定) 本部分是理解后续所有设计操作的出发点。它详细介绍了平面构成学的核心概念,明确了其在视觉传达中的基础地位。 构成要素的辨析与界定: 深入解析点、线、面这三大最基本构成元素在视觉中所承载的意义和表现力。如何通过改变点的形态(大小、疏密、排列)来营造韵律感;线的不同特质(粗细、曲直、方向)如何定义空间和引导视线;以及面的形状、大小和肌理对整体画面的影响。 设计语言的表达: 探讨了形状(几何形、有机形、不规则形)的内在情感倾向。讲解了如何利用这些基础元素去模拟自然界和人工环境中的视觉现象。 空间关系的确立: 阐释了正形与负形(Positve and Negative Space)的相互作用原理。强调了“留白”不仅是空间,更是构成的一部分,是平衡画面、突出主题的关键所在。 第二部分:形式美法则的应用(秩序与和谐的追求) 本部分侧重于如何将无序的元素组织成具有美学价值的视觉结构,这是平面设计中“秩序美”的集中体现。 视觉的组织规律: 全面讲解了对比、调和、韵律、节奏、平衡等核心形式美法则。 对比: 详细区分了形态对比、方向对比、大小对比、疏密对比在增强视觉冲击力和层次感方面的作用。 调和(和谐): 探讨了如何通过相似性、重复性、接近性来实现元素间的统一感和内在联系,避免画面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韵律与节奏: 分析了周期性、渐变性、交替性重复在建立视觉流动感和时间感上的技巧。 构图原理的实践: 讲解了经典的中心构图、对角线构图、S形构图、三角形构图等,并结合现代设计案例,指导读者如何灵活运用这些经典模式来构建稳定或动感的画面。 第三部分:色彩构成原理与应用(视觉情绪的调动) 色彩是平面构成中影响情感和信息传递最直接的要素。本部分深入解析了色彩的科学属性及其设计应用。 色彩基础理论重申: 再次回顾色相、明度、纯度这三个基本属性,并结合色轮进行直观演示。 色彩关系的设计: 重点分析了各种色彩组合关系的设计效果,如邻近色、互补色、三原色关系等。讲解了如何通过改变色彩的纯度(加入灰色调)来控制画面的情绪倾向,从热烈转向沉稳。 色彩的象征意义: 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特定颜色所携带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联想,指导读者在国际化设计项目中做出恰当的色彩选择。 光影与质感的表达: 结合色彩的冷暖变化,讲解了如何通过色彩的渐变和明暗对比来模拟三维空间的体积感和不同材质的表面质感。 第四部分:肌理构成的探索(触觉的视觉化) 肌理(Texture)是平面设计中常常被低估但极具表现力的构成元素。本部分专注于如何通过视觉手段来创造和运用肌理。 肌理的分类与生成: 区分了自然肌理(如木纹、岩石)、人工肌理(如编织、印刷效果)以及纯粹的视觉肌理。 肌理的创造方法: 教授了多种通过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叠加、变形、复制等手段来“绘制”出具有特定触感的肌理的方法。 肌理在设计中的作用: 分析了肌理如何增强画面的深度、丰富视觉层次,并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例如粗糙肌理的厚重感与光滑肌理的现代感。 第五部分:设计创意的拓展与方法(思维的激活) 如果说前几部分是工具箱的构建,那么本部分就是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意的激发途径: 介绍了一系列启发创意的思维工具,如联想、类比、象征、分解与重组等方法,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定势。 视觉符号的提炼: 讲解了如何从复杂的现实信息中提取本质特征,将其转化为简洁、有力的视觉符号,这是现代标志设计和信息图表设计的核心能力。 形态的生成与演变: 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对几何形和有机形的变形、切割、组合、嵌套等操作,来生成新颖且富含设计逻辑的视觉单元。 第六部分:综合运用与现代设计案例分析(实践导向)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示了平面构成在当今设计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版式设计的原则: 探讨了平面构成原理在书籍装帧、网页布局、广告海报等综合版面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强调了信息层级构建的重要性。 视觉识别系统的构建: 分析了如何使用统一的构成元素、色彩体系和结构逻辑,来建立一套连贯的品牌视觉形象。 现代设计风格的解析: 通过对极简主义、后现代主义、孟菲斯风格等不同设计流派的案例分析,展示了这些风格背后的平面构成逻辑,帮助读者理解风格的内在结构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模仿。 《平面构成创意与设计(第2版)》以严谨的理论为支撑,以丰富的图例和实例为引导,是所有致力于提升视觉表达能力的设计学子和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它不仅教授“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为什么这么做”,从而培养读者独立思考和创造独特视觉语言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对“平面构成”理念的最好诠释。纸张的质感、内文的留白处理,都透露出一种克制而高级的美学态度。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但翻开后发现,它更像是一本高质量的艺术画册。作者在讲解对比、韵律、聚集等核心概念时,所挑选的配图质量极高,而且排版布局绝不只是简单地堆砌图片,而是让图文之间形成了微妙的呼应和对话。比如,当讨论到“方向性”时,页面上方的引导线流向和下方案例的动势形成了视觉上的引导闭环,这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视觉设计实践。它教给我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这样设计会有效”。对于那些痴迷于软件操作而忽略了设计本质的年轻设计师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盆清醒的冷水,让你重新审视创作的根基。

评分

从一个资深从业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它不仅仅局限于平面设计领域,还巧妙地融入了建筑学中的空间逻辑、音乐中的节奏韵律概念,甚至提到了人类视觉心理学的某些基础知识。这使得读者在理解“构成”时,能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美学体系中去考量。比如,书中讨论到“动势”的表达时,引用了中国传统书法中对“气”的描绘,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让我意识到东方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在追求形式的内在统一性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美”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表层的风格喜好,而是开始触及到形式背后的普适性规律。它让我从一个“执行者”转变为一个更具思考深度的“创造者”。

评分

这本关于视觉传达基础理论的书籍,简直是艺术院校学生和初入设计行业的同行的必备宝典。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如何画出好看的线条”或者“如何调配出高级的色彩”,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构成要素——点、线、面——如何在二维空间中产生张力、韵律与平衡感。我记得我大一时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时,感觉云里雾里,但读了这本书后,那种抽象的理论突然变得具象起来。书中对于“负空间”的讲解尤其精妙,它用大量的实例图示,清晰地展示了空间本身就是一种构成元素,而非仅仅是背景。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论述中穿插的那些历史案例分析,从蒙德里安的格子画到包豪斯时期的平面作品,都成了活生生的教材,让读者明白现代设计语言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历史脉络的深刻理解之上的。那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使得即便是零基础的读者也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视觉语汇库。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人性化,对于自学者而言极其友好。每一章的开头都会有一个“本章目标”的提炼,结尾处则会设置“自我检测”的小练习。这种结构让学习过程变得非常清晰和可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复杂的几何学原理时,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几何图形的分解与重组过程来引导读者去发现规律。例如,当讲解黄金分割原理时,它不是直接告诉你一个数字比例,而是展示了如何从一个简单的方形出发,通过连续的叠加和切割,自然而然地“生成”出这个比例,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人觉得设计思维是可以被训练和培养的,而不是完全依赖天赋。它真的填补了我过去学习中,理论与实践之间那道巨大的鸿沟。

评分

我是在准备一个关于企业VI视觉识别系统的项目中使用了这本书中的某些原则,效果立竿见影。之前我的设计总觉得“差了点意思”,缺乏一种内在的秩序感和记忆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设计上的“高级感”并非来自于复杂的图形叠加,而是源于对基本元素的精确控制。尤其是关于“肌理”和“质感”的章节,它探讨了如何通过不同线条的粗细、疏密变化,在二维平面上模拟出三维的触感。这对我后续在制作网页和印刷品时,如何通过视觉暗示来提升用户体验,提供了极大的启发。我不再盲目追求“炫酷”的特效,而是开始思考每一个像素点的存在是否服务于整体的构成逻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玄之又玄的设计直觉,转化成了可以被学习、被掌握的方法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