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人间草木

汪曾祺散文:人间草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曾祺 著
图书标签:
  • 散文集
  • 汪曾祺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化
  • 随笔
  • 生活
  • 人情味
  • 经典
  • 回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
ISBN:97878300021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714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30
字数:2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汪曾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他的散文一直有稳定的读者群。

  2.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自有一种恬淡的味道,日常琐事在他的笔下也别有韵味。文章闲适从容,旷达真诚,所谓文如其人,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自然流露出他淡泊超然的人生态度。

  3.语文新课标推荐篇目全新收录,囊括《五味》《人间草木》《一辈古人》等经典篇目。

  4.装帧清新别致,双色印刷,配有多幅精美图片,是典藏的必备之选。


内容简介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自有一种恬淡的味道,日常琐事在他的笔下也别有韵味。本书共分为八辑,分别从果蔬吃食、旅行游记、花草鱼虫、人文情怀、生活感悟、闲情逸致、往昔岁月、怀念友人等八个方面使读者领略他的人格魅力。文章闲适从容,旷达真诚,所谓文如其人,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自然流露出他淡泊超然的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曾在海内外出版过小说集、散文集三十余部,代表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精彩书评

  汪先生之文,是绚烂之极后的复归于平淡……诸篇之中,我喜欢那些谈吃(抑或应写为“贪吃”?)的文字,虽平淡无奇,类似菜谱,却处处流露出人间至情,引人无限向往。

  ——刘德水

  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系列及《四方食事》系列让人毫不怀疑他是个“美食家”,几乎是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一经他说,全成了美食。

  ——徐卓人

   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沈从文

  读大陆的作品,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

  ——金庸

目录

第一辑 四方食事

五味 / 003

寻常茶话 / 009

豆汁儿 / 015

手把肉 / 018

果园杂记 / 022

岁朝清供 / 026

冬天 / 029

北京人的遛鸟 / 033

看画 / 036

沽源 / 041

觅我游踪五十年 / 045

第二辑 天山行色

途杂记 / 055

天山行色 / 063

菏泽游记 / 083

滇游新记 / 090

索溪峪 / 101

泰山片石 / 105

第三辑 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 / 121

葡萄月令 / 127

北京的秋花 / 133

腊梅花 / 139

夏天的昆虫 / 142

花园 / 145

夏天 / 150

昆虫备忘录 / 153

果蔬秋浓 / 157

第四辑 自得其乐

踢毽子 / 163

读廉价书 / 166

自得其乐 / 175

果园的收获 / 182

写字 / 187

烟赋 / 192

文化的异国 / 200

第五辑 七载云烟

观音寺 / 205

七载云烟 / 210

我的家乡 / 223

闹市闲民 / 225

大妈们 / 228

草巷口 / 233

故乡的元宵 / 238

却老 / 242

第六辑 一辈古人

老舍先生 / 249

金岳霖先生 / 254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 259

沈从文和他的 《边城》 / 270

难得最是得从容 / 288

我的父亲 / 292

我的母亲 / 301

我的祖父祖母 / 306

遥寄爱荷华

——怀念聂华苓和保罗?安格尔 / 315

一辈古人 / 323


精彩书摘

  间草木

  山丹丹

  我在大青山挖到一棵山丹丹。这棵山丹丹的花真多。招待我们的老堡垒户看了看,说:“这棵山丹丹有十三年了。”

  “十三年了?咋知道?”

  “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你看,十三朵。”

  山丹丹记得自己的岁数。

  我本想把这棵山丹丹带回呼和浩特,想了想,找了把铁锹,把老堡垒户的开满了蓝色党参花的土台上刨了个坑,把这棵山丹丹种上了。问老堡垒户:

  “能活?”

  “能活。这东西,皮实。”

  大青山到处是山丹丹,开七朵花、八朵花的,多的是。

  山丹丹开花花又落,

  一年又一年……

  这支流行歌曲的作者未必知道,山丹丹过一年多开一朵花。唱歌的歌星就更不会知道了。

  枸杞

  枸杞到处都有。枸杞头是春天的野菜。采摘枸杞的嫩头,略焯过,切碎,与香干丁同拌,浇酱油醋香油;或入油锅爆炒,皆极清香。夏末秋初,开淡紫色小花,谁也不注意。随即结出小小的红色的卵形浆果,即枸杞子。我的家乡叫作狗奶子。

  我在玉渊潭散步,在一个山包下的草丛里看见一对老夫妻弯着腰在找什么。他们一边走,一边搜索。走几步,停一停,弯腰。

  “您二位找什么?”

  “枸杞子。”

  “有吗?”

  老同志把手里一个罐头玻璃瓶举起来给我看,已经有半瓶了。

  “不少!”

  “不少!”

  他解嘲似的哈哈笑了几声。

  “您慢慢捡着!”

  “慢慢捡着!”

  看样子这对老夫妻是离休干部,穿得很整齐干净,气色很好。

  他们捡枸杞子干什么?是配药?泡酒?看来都不完全是。真要是需要,可以托熟人从宁夏捎一点或寄一点来。——听口音,老同志是西北人,那边肯定会有熟人。

  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这是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

  人老了,是得学会这样的生活。看来,这二位中年时也是很会生活,会从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他们为人一定很好,很厚道。他们还一定不贪权势,甘于淡泊。夫妻间一定不会为柴米油盐、儿女婚嫁而吵嘴。

  从钓鱼台到甘家口商场的路上,路西,有一家的门头上种了很大的一丛枸杞,秋天结了很多枸杞子,通红通红的,礼花似的,喷泉似的垂挂下来,一个珊瑚珠穿成的华盖,好看极了。这丛枸杞可以拿到花会上去展览。这家怎么会想起在门头上种一丛枸杞?

  槐花

  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

  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广西,贵州。到了春暖,再往北返。我问他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出乎我的意外。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落不下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

  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

  有那么简单?也许她看中了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平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蜂生活,东南西北到处跑,好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我问养蜂人:她回去过没有?他说:回去过一次,一个人。他让她带了两千块钱,她买了好些礼物送人,风风光光地回了一趟新繁。

  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她到哪里去了。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

  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商场买衣服,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

  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


人间草木:那些花开的声音,泥土的芬芳 这本书,并非要描绘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也非要剖析深刻的哲学命题,它只是静静地,以一种近乎耳语的方式,邀请你一同走进那些被时光轻柔抚过的角落。这里的“草木”,不单指生长于土地的植物,更象征着一种从容、朴素、贴近大地的心性,一种在喧嚣尘世中依然能感受到的生命力与诗意。 我们将从一株野草的倔强开始。它可能在墙角,在路边,在人迹罕至的荒坡上,不与名贵的牡丹争艳,不与挺拔的松柏比高。然而,它自有其存在的理由,自有其不屈的韧性。它的绿,是顽强的;它的生长,是自由的;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宣言。作者笔下的草木,往往不是被精心打理的园艺品,而是那些野生的、寻常的、被我们匆匆一瞥便忽略的存在。然而,正是这些“不起眼”的生命,承载着最本真的生命力。它们沉默着,却以自己的方式诉说着生生不息的道理,提醒着我们,生命的伟大,并不总在于张扬与夺目。 翻开书页,你仿佛能闻到泥土的气息。那是一种混合着雨水、阳光、落叶和不知名野花的芬芳。这种气味,是土地给予的恩赐,是生命最原始的联结。作者在描绘泥土时,并非只是简单地记录其颜色或质地,而是捕捉它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下的情绪。夏日炎炎,泥土可能带着一股湿热的蒸腾感;秋风萧瑟,它又可能变得干燥而沉静;雨后初霁,则弥漫着一种清新而令人振奋的生命力。这种对泥土的细致感知,透露出一种与自然深度契合的生命状态。它让我们回想起童年时在田埂上奔跑的无忧无虑,回想起第一次亲手播撒种子时的激动与期待,回想起那些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身影,以及他们所蕴含的质朴与坚韧。 书中描绘的“草木”,常常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它们可能是院子里一棵老树,见证了岁月的流转;可能是餐桌上的一盘时蔬,承载了日常的温情;也可能是山间的一簇野花,点缀了旅途的风景。作者并非孤立地看待这些草木,而是将它们融入人情世故、悲欢离合之中。一棵老槐树,可能承载着一家人的回忆,它在夏日里投下浓密的阴凉,也见证了孩童的嬉闹和老人的闲谈;一碗清炒的豆苗,可能勾起的是对母亲的思念,豆苗的鲜嫩,恰似母亲的温柔;路边随处可见的蒲公英,在风中飘散,如同人生中那些不可捉摸的缘分,聚散无常。 “草木”也代表着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被各种目标催促,渐渐失去了耐心,也失去了感受生活细微之处的能力。而书中的草木,它们以自己的节奏生长,不争不抢,自有其时序。看着一朵花如何慢慢绽放,看着一棵草如何从容地经历枯荣,我们仿佛也能从中汲取一份宁静。这种宁静,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选择。是愿意放下功利,去观察,去体验,去倾听生命本身的声音。 在这里,“人间”的意味也随之展开。它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国,也不是尔虞我诈的漩涡,而是我们真实生活的所在,是充满烟火气、人情味,也夹杂着淡淡忧伤的现实。而“草木”的存在,恰恰为这份“人间”增添了诗意与慰藉。它像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生活的另一面,一面不那么功利,不那么喧嚣,而更多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长与流淌。当我们在草木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生活的本真,我们便能更深刻地理解“人间”的况味。 作者对这些草木的描绘,绝非是程式化的赞美,而是带着一种深沉的理解与共情。他看到了草木的脆弱,也看到了它们的坚韧;看到了它们短暂的生命,也看到了它们生命循环的永恒。这种洞察,源于长久以来对生命的观察与体悟,源于对万事万物一种平等的尊重。他笔下的花鸟虫鱼,草木山石,都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与情感,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景物,而是有温度的生灵,与我们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世间的变化。 例如,书中可能会描绘一种不为人知的小野花,它生长在湿润的林地,有着淡雅的色彩,散发着若有若无的香气。作者不会去考证它的学名,也无意去为它冠上某种象征意义,他只是静静地观察它的形态,感受它所处的环境,以及它与周围一切生命的微妙互动。这种描绘,恰恰展现了一种“不求闻达”的生命哲学,一种“默默耕耘”的精神。 又比如,书中描绘的河流,它不是壮阔的长江黄河,可能只是一条蜿蜒的小溪。溪水潺潺,流过卵石,滋养着两岸的野草。溪水的声音,在寂静的山林中格外清晰,它诉说着流逝,诉说着不变。作者通过对这条小溪的描绘,可能让我们体会到一种“大道至简”的智慧,一种“随遇而安”的心境。 整本书,就像是一幅幅精致的水墨画,淡雅而有韵味。没有浓墨重彩,却自有其隽永之处。它不是直白的说教,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命哲学,悄然地融入字里行间。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对身边那些曾经被忽视的草木,对那些寻常的景物,有了新的认识。你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去留意一朵花的盛开,去感受一阵风的吹拂,去倾听雨滴打在叶片上的声音。 这本书,适合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捧在手中,在窗边细细品读。它会带你暂时逃离尘世的喧嚣,走进一个更纯粹、更宁静的世界。在那里,你会发现,最美好的事物,往往就藏在那些最寻常的“人间草木”之中。它们以最朴素的方式,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它们提醒着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如何真实而有诗意地活着,如何与这个世界,与我们身边的一切,建立起真挚的联结。 它让你重新审视“家”的意义。家,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屋檐,更是蕴含着情感的所在。院子里的一草一木,都可能承载着童年的记忆,承载着家庭成员共同经历的时光。一棵桃树,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它的生长与变化,恰如家庭成员的成长与变迁。这种描绘,让“家”充满了生动的气息,充满了温暖的温度。 它也让你重新思考“时间”的流逝。草木的生长与枯荣,是时间最直观的印记。作者笔下的草木,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动态的生命。它们经历着春的萌发,夏的繁盛,秋的萧瑟,冬的沉寂,循环往复。这种自然的节奏,与人造的机械化的时间感形成鲜明的对比。它让你体会到,时间并非冷酷无情的流逝,而是生命本身不断演进的过程。 这本书,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邀请。它不是告诉你应该怎样生活,而是通过描绘一种生活状态,让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它所展现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你读到的,可能是一段关于野菜的记述,但你体会到的,却是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对朴素生活的向往;你读到的,可能是一段关于四季更迭的描绘,但你体会到的,却是对生命规律的尊重,对生命过程的珍视。 最终,当你合上这本书,你会发现,你的心中多了一份宁静,多了一份对生命的热爱。那些曾经被忽视的草木,如今在你眼中,都闪烁着别样的光彩。你会更愿意去观察,去感受,去倾听。因为你知道,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总有一些质朴而美好的事物,在默默地绽放,等待着你去发现,去珍藏。而它们,便是我们生命中最坚实的根基,最温柔的慰藉。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抱着一种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这部作品,毕竟“散文大家”的名号有时会带来一种距离感。然而,阅读的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预设。作者展示了一种罕见的,将“个人体验”与“普遍情感”巧妙融合的能力。他笔下的场景和人物,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的,但其折射出的却是人类共通的、关于记忆、关于乡愁、关于时间不可逆转的集体感受。这种从个体经验出发,却能引发广泛共鸣的能力,是衡量真正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尺。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带有回忆色彩的篇章时,他拿捏的尺度极其精准,既不沉溺于过去的伤感,也不刻意去美化记忆,而是保持着一种近乎于科学观察者的冷静,却又饱含着对逝去时光的深情眷恋。这种冷静与深情并存的复杂情感,让整部作品的厚度大大增加,让人不得不为作者的洞察力而折服。

评分

如果用一种感官来描述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那应该是“香气四溢”。这里的文字仿佛自带一种天然的芬芳,无关乎具体的描写对象,而是文字本身的质地散发出来的。它不同于浓烈的香水味,而更像是雨后初晴时,泥土、青草和阳光混合在一起的味道——自然、清新且持久。阅读时,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气味博物馆”,作者对气味、声音和触感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他能用文字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感官记忆。读完后,心中的尘埃似乎被洗涤一空,留下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舒展和平静。这部作品集提供了一种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它不仅是文字的享受,更是一次对“如何安放自己的生命”的温柔提醒。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会我们如何与周遭的世界和平共处,如何从平凡的日常中提取出生命的精华。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只能用“清澈见底”来形容。它没有任何矫饰或多余的华丽辞藻堆砌,却具有强大的穿透力,直抵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就像夏日午后一杯冰镇的白开水,看似简单,却是最解渴、最纯粹的滋味。这种“大白话”式的叙述,却蕴含着极高的文学功力。他描写的那些市井百态、风土人情,没有丝毫的猎奇或俯视,而是充满了深深的理解和同情。读的时候,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清晰的画面,仿佛自己亲身置身于那些老街巷陌之中,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柴米油盐和泥土的气息。这种极强的画面感和代入感,是很多刻意追求“意境”的作品所无法企及的。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轻松,但回味起来,却又觉得内容的力量是厚重且深远的,它教会我们如何用更谦卑、更温柔的目光去注视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评分

这部作品集,读来真像是走进了一座精心打理的江南园林,每篇文章都是一处别致的景致。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描摹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那种对日常事物——一碟小菜、一棵寻常的草木、一次不经意的邂逅——所蕴含的生命力的捕捉,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我尤其喜欢他写烟火气的那些篇章,那种平和、内敛的叙述,并没有刻意去渲染什么宏大的主题,却将生活的本真和温度展露无遗。仿佛作者就坐在你身边,用最家常的语气,讲述着那些看似平淡却回味无穷的故事。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从最细微之处洞察人情世故,将那些被我们匆匆忽略的角落,打磨得熠熠生辉。读完后,心中留下的是一种温暖的余韵,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己周遭的世界,去发现那些藏在寻常日子里的诗意和美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通过文字得到了最优雅的表达,非常值得细细品咂。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一种近乎古琴演奏般的韵律感所吸引。这里的文字,结构严谨而不失灵动,节奏舒缓却张力十足。不同于当下许多追求速度与冲击力的写作,作者的叙事是一种缓慢的沉淀,他似乎并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带领读者一同在时间和空间中漫步。尤其在描述某些场景或人物时,他使用的词汇精准而考究,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生活的烟火气,二者达到了完美的平衡。阅读过程如同经历一场精心编排的茶道仪式,每一步都有其意义,每一步都引人入胜。最令人称道的是,即使题材看似分散,但通篇弥漫着一种连贯的哲学思考,关于时间流逝、关于个体存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都在那不着痕迹的叙述中悄然浮现。读完会让人陷入一种沉思,思考文字背后的那份淡然与豁达,那种面对世事变迁的泰然自若,真是一种高妙的境界。

评分

不好,未收到

评分

物流快,包装完好,是正品。

评分

书不错,每天读一本,提高涵养。

评分

不好,未收到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物流也快。

评分

书不错,每天读一本,提高涵养。

评分

物流快,服务周到,包装完好,字迹清晰,很是喜欢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物流也快。

评分

物流快,服务周到,包装完好,字迹清晰,很是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