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罪恶:关于发展的心理学及其限制 [Growth and Guilt: Psychology and the Limits of Dev]

发展与罪恶:关于发展的心理学及其限制 [Growth and Guilt: Psychology and the Limits of Dev]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意] 鲁格·肇嘉 著,李琼,王振东,高岚 译,申荷永,杨登乐 校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 道德发展
  • 内疚感
  • 自我发展
  • 限制
  • 人类发展
  • 心理障碍
  • 精神分析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7660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790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Growth and Guilt: Psychology and the Limits of Dev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72
字数:252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史事实,本质上是心灵事实。
  无限的增长相当于偷窃,无据的演练是上帝的权利。
  我们的世界知道已经没有英雄了,因为我们所有人都积极参与了西方科技的膨胀。在其胜利的故事中,我们都享有平等的地位。
  “今天,不再有任何主角,只有合唱团。”但是,在这场胜利中,我们并没有认出自己;相反,我们越来越对正处在消失边缘的乡村和原始世界感到着迷。
  《发展与罪恶》一书重在基于神话的文明之重建,以治愈人类基于历史的文明的心灵创伤和深层罪恶感。

内容简介

  由于科技的进步,使得神话逐渐消亡,人类的现代文明已经逐渐取代了神话的力量。我们对“发展的限制”的关注,反映出的远不止是对新近出现的科技问题的觉察。它同时反映出人们对那些极其古老的心理创伤和相应感受的觉察。这种创伤早在古希腊人身上就有所体现。也正是古希腊人使得傲慢成了原罪之一,犯了必遭天谴。与此同时,古希腊人也对会威胁这一禁忌的事情产生了渴望。我们对地球资源没完没了的攫取和对发展无穷无尽的欲望,与和我们的心理有密切关系的神话一道,刺激了这种渴望。
  在《发展与罪恶》中,作者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讨了科技发展带来的全球性危机,因为这一危机揭示了来自久远时代的心灵创伤和罪恶感。

作者简介

  鲁格·肇嘉(Luigi Zoja),当代心理分析家,曾任意大利心理分析学会主席、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主席及道德委员会主席。截止目前,已出版包括《父性》《偏执狂:“疯子”创造历史》《发展与罪恶:关于发展的心理学及其限制》等14本著作,部分著作被翻译成14种语言出版。其著作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结合分析心理学的专业视角,有相当深的哲学意涵。
  著名原型心理学家詹姆斯?希尔曼(James Hillman)曾用“人类心理学家”这一称谓来形容鲁格?肇嘉,以表达对鲁格?肇嘉其人学识渊博的赞赏。

精彩书评

  鲁格·肇嘉在这本书中呈现的是所有西方心理学都应当解决(或者说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即其对于扩张的贡献。通过在西方历史、文化和神话的背景下对所有的个体心理学和疗法进行探讨,肇嘉向我们描绘了数千年来人们对限制及随之产生的挥之不去的罪疚感的否认。这的确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基础性研究。
  ——詹姆斯·希尔曼

  在《发展与罪恶》中,作者走得很远,远至波斯,远至希腊,远至公元前……但是,仍然都是为了当下,仍然是为了普通或现实意义上的“发展与罪恶”,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发展的限制与界限。
  没有限制的增长等于抢劫,没有界限的发展是一种破坏。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在貌似繁荣发展的背后,我们正面临危机,过度发展的危机。
  ——申荷永

  我们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把众神抛到脑后,心中没有众神,则必然自封为神,而把阻扰我们发展的各种生物,都视为需要消灭的恶魔。
  肇嘉说:“无视界限的征服已然成瘾,无视死亡的存在也成了生命导向的神经症……死亡在意识领域中被驱逐,并因此导致了所有限制性禁忌被摧毁……弗洛伊德对这一过程有清晰的理解,他曾断言说,人类会把自己转换为代用的上帝。”
  ——李孟潮

目录

中文版推荐序
第一部分 问题所在
第1章 发展的神话,限制的神话 / 003
第2章 朝向心理领域 / 015
第3章 非西方文化在限制上的努力 / 024
东方 / 024
原始人 / 034
第二部分 希腊的过去
第4章 古代众神的自我主义 / 041
众神与心灵力量 / 041
直到公元前5世纪的生命意识 / 050
道德 / 052
第5章 古希腊的限制感 / 057
凡事毋多 / 057
复仇女神 / 061
神圣的嫉妒和雅典的政治 / 071
第6章 历史开始前行 / 078
历史与进步的概念 / 078
波斯人的溃败 / 084
历史的喧嚣 / 096
第7章 新视界 / 103
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逆转 / 103
雅典文化的黄金时代 / 107
错综复杂的宗教 / 138
第三部分 从古希腊到现在
第8章 持续与转化:从限制感到对无限性的渴望 / 149
先验与后验 / 150
对肉体的拒绝 / 153
将人类奉为神明 / 155
作为无限之典范的上帝 / 157
作为启蒙运动种子的基督教 / 158
信仰进入历史 / 159
绝对的发展 / 162
第9章 限制性神话的连续性:古希腊神话 / 166
鲁莽大意的伊卡洛斯 / 166
法厄同的傲慢和莽撞 / 169
普罗米修斯 / 172
第10章 限制性神话的连续性:西方的故事 / 181
伊甸园中的蛇知道什么? / 181
疯狂的飞行 / 187
从召唤灵魂到寻求帮助 / 193
第四部分 复仇女神归来
第11章 危机所在 / 203
限制性神话的当今形式 / 203
全球性维度 / 209
神话和时间 / 214
政治心理学 / 216
第12章 通往重构之路 / 222
理想中的勇气 / 222
伦理道德 / 227
第13章 死亡、抑郁与内疚 / 236
参考文献 / 245
主要资料与书目注解 / 251

前言/序言

  善行者知止,止于至善
  “发展”或“增长”,在诸多人心目中是积极与美好的,在当今世界,在如今中国,依然被渴望。
  然而,发展与增长并非总是积极与美好的,或伴随其惨痛代价,或必有其阴影在。当我们对其进行反思时,或许会有许多内疚,甚至罪恶感,若是我们真的认真反思的话。这便是鲁格·肇嘉《发展与罪恶》的主题。同时,也是作者透过本书给读者所带来的问题: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制或界限(the limits)何在。
  作为资深心理分析师,为了阐明发展的“界限”,不管是其现实意义还是象征与隐喻,鲁格·肇嘉一如其在《父性》和《偏执狂》中的风格,借助历史、文化、神话及深度心理学,旁征博引,独茧抽丝,旨在提取与阐发有关“界限”对于我们当代发展,对于我们每个人所具有的意义。
  于是,看起来,在《发展与罪恶》中,作者走得很远,远至波斯,远至希腊,远至公元前……但是,仍然都是为了当下,仍然是为了普通或现实意义上的“发展与罪恶”,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发展的限制与界限。
  正如鲁格·肇嘉在书中所说,即使是席卷全球的西方式发展,伴随科技与市场的优势,那么走到如今,又究竟如何?应该何去何从?“在这场胜利中,我们并没有认出自己;相反,我们愈加对处于消失边缘的乡村和原始世界感到着迷。”作者在书中这样说。一种对现实和存在的莫名彷徨。
  同样,在当今中国,在“发展”的背后,在GDP增长的指标之外,会有让我们内疚的现实吗?若对其反思,我们会有罪恶感吗?
  这不仅是指我们所看到的环境代价,比如沙尘暴和雾霾;而且,也包括贪婪、冷漠、躁狂与抑郁、内心的雾霾与人性的扭曲。
  没有限制的增长等于抢劫,没有界限的发展是一种破坏。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在貌似繁荣发展的背后,我们正面临危机,过度发展的危机。
  “过犹不及”既是智者之言,也应是常识。那么,我们又将如何面对过度发展的危机呢?
  九年前的2007年,我与鲁格·肇嘉一起参加瑞士爱诺思(Eranos)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当时大会的主题便是“现代化发展,东方与西方”。我的报告是“现代化,核心心理学的东方视野”(Psychology of the Heart, an Oriental Perspective),肇嘉则以“新世纪的心理分析与文化取向”(Psychoanalysis and Cultural Orientations in the New Century)为大会演讲。在《发展与罪恶》中,肇嘉也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来反思“教育”,或文化与教育的意义。比如西文之“文化”(culture),其本义并非是知识的简单传输,而是发现人类自然本性的种子与培育(“culture”本来具有耕种和培育的含义,比如“cultivate”)。我也曾告诉肇嘉,中文之“文”本来寓心其中(),于是,这播种与培育本来也是一种深度心理学,正如我们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核心心理学”(Psychology of the Heart),正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
  在《发展与罪恶》中,鲁格·肇嘉试图发挥心理分析之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意义,从古希腊的神话中获取支持。他希望人们同时关注德尔菲神殿的那两条箴言:“认识你自己”和“凡事毋多”。前者,作为发展的“初心”;后者,作为“界限”的启迪。
  汉字之“限”,界限之限与限制之限,源于《易经》“艮”之意象。艮卦九三本有“艮其限”之说,作为规范,有度有节。《玉篇》将限注为“界也,度也,齐也”。《易经》艮卦《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故有艮止之妙意,适时遵道,其中所包含的,正是“界限”的原理与原型意象。
  面对当下过度发展的危机,以及有关“界限”的反思,鲁格·肇嘉也借用老子的智慧,将《道德经》第46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作为东方关于限制与界限的启迪。
  老子之语,言简意赅,也如其44章所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迷途知返,返璞归真;俨然如对《发展与罪恶》的回应。
  艮止之界限,本于“善良”,如艮一为良。这也正是《大学》之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做到,始于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凡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应如此。
  于是,善行者知止,止于至善。以此作为《发展与罪恶》的序言。
  申荷永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心理治疗师
  IAAP暨ISST中国发展组织负责人
  2016年8月于洗心岛


《人性之环:成长、约束与个体生命的内在律动》 导言:生命流转,何以为界? 人类生命,自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便踏上了一段永无止境的探索与演进之旅。我们追逐知识的光芒,渴望力量的增长,不断挑战自身的边界,试图抵达更高远的人生彼岸。然而,在这宏伟的“发展”叙事之下,隐藏着一段深刻而持久的悖论:是什么在引导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是什么在塑造着我们对“进步”的理解?又是什么,在不经意间,为我们自身的成长划下了看不见的界限?《人性之环》正是一次对这些核心问题的深入审视,它试图解开包裹在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之上的心理迷雾,探寻那些塑造我们生命轨迹、同时也制约着我们潜能释放的内在与外在力量。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个人成长的方法论,也不是对社会发展模式的批判性清单。相反,它将目光投向了人类心灵深处,聚焦于那些驱动我们向上攀升的心理机制,以及那些在无形中限制我们更广阔发展的根本性因素。我们将一起踏上一场关于“人性”本身的深刻旅程,从个体心理的微观视角出发,逐步延展至群体行为、社会结构乃至历史变迁的宏观层面。 第一章:成长之源——心理驱动力的罗盘 每个生命都有其与生俱来的活力与渴望,这股内在的驱动力是启动和维持个人发展的强大引擎。本章将深入剖析这些驱动力的多重面向。 内在需求的层次与演进: 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安全感、归属感、爱,再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渴望,我们将探讨马斯洛理论等经典心理学模型如何揭示人类需求的层层递进。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分析这些需求在个体生命不同阶段的动态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个体的选择与追求。例如,一个青少年可能将社交认可置于首位,而一个中年人则可能更侧重于事业的成就感或对下一代的传承。 好奇心与探索欲的基石: 人类是天生的探险家,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这是推动知识获取和技能提升的关键。本章将考察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它如何激发求知欲,如何促使个体走出舒适区,迎接挑战。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好奇心的驱动而得以萌芽和发展。 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的共振: 渴望成功,追求卓越,是许多人身上显而易见的特质。我们将深入研究成就动机的心理学基础,它如何影响个体的目标设定、努力程度和面对挫折时的韧性。同时,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分析自我效能感如何受到过往经验、他人的评价、以及情绪状态的影响,并最终影响到我们对发展机会的捕捉与把握。 “成长型思维”的力量与局限: 卡罗尔·德韦克的“成长型思维”概念为我们理解个体对自身能力的态度提供了重要视角。本章将探讨成长型思维如何鼓励个体拥抱挑战,从失败中学习,并将努力视为通往精通的道路。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警惕过度强调“成长”而忽视了“接受”,在某些情况下,过度的自我鞭策可能导致焦虑和倦怠。 第二章:约束之网——发展进程中的无形之手 当个体充满活力地向前迈进时,总有一些力量,或显或隐,试图牵制他们的步伐。这些“约束”并非总是负面的,它们也可能是一种保护,一种引导,但理解它们,对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罪恶感”的心理根源与社会构建: 本章的核心议题之一便是“罪恶感”在发展过程中的微妙作用。这种感觉并非仅仅源于道德上的过错,它更可能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与个体的自我认知、社会评价、以及内化的道德规范息息相关。我们将探讨: 原始的恐惧与愧疚: 从童年时期对权威的恐惧,到成年后对伤害他人或未能达到期望的愧疚,罪恶感往往根植于我们对社会规则和情感联结的理解。 社会化过程中的内化: 家庭、学校、宗教、媒体等社会机构如何通过奖惩机制,塑造我们对“对”与“错”的认知,并将其内化为自我监督的力量。 “发展”本身的压力: 在一个崇尚进步和成功的社会里,那些未能达到预设标准、或感到自己“落后”的个体,可能更容易产生一种“罪恶感”,仿佛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不足”。这种感觉,源于社会对“发展”的单一定义,并将其转化为一种无声的审判。 “集体罪恶感”的涟漪: 当整个社会或群体面对历史遗留问题、或环境破坏等集体性挑战时,个体也可能分担一部分“集体罪恶感”,这种情绪如何影响群体行为,以及对未来的规划。 认知偏差与心理定势的陷阱: 我们的大脑为了更有效地处理信息,会形成各种认知捷径和心理定势。本章将深入分析这些偏差如何误导我们的判断,限制我们的视野: 确认偏差与固有观念: 我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证据,而忽略与之相悖的信息,这使得改变固有思维模式变得异常困难。 过往经验的束缚: 过去的成功或失败,可能在潜意识中形成对未来选择的限制,阻碍我们尝试新的可能性。 “锚定效应”与决策僵化: 最初接触的信息可能成为我们后续决策的“锚”,即使有更好的选项,也可能被固守于最初的起点。 情感的重负与未愈合的创伤: 过去的负面情绪、未处理的创伤,如同沉重的包袱,阻碍着我们轻盈地迈向未来。 恐惧与焦虑的藩篱: 对失败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对被拒绝的恐惧,都可能成为阻碍我们冒险和学习的强大阻力。 抑郁与失落的阴影: 未能及时处理的失落感、抑郁情绪,会消耗个体的生命能量,使其难以投入到积极的发展活动中。 “心理防御机制”的雙刃剑: 压抑、否认、合理化等防御机制在短期内帮助我们应对痛苦,但长期来看,可能阻碍我们正视问题,实现真正的成长。 社会环境的制约与期待: 外部的社会结构、文化规范,也对个体的发展轨迹产生着深远影响。 阶层与机会的壁垒: 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客观上为不同个体提供了不同的发展平台。 文化价值观的引导与束缚: 某些文化可能过度强调稳定,而抑制创新;某些文化可能推崇竞争,而忽视合作。 群体认同与归属的压力: 为了融入群体,个体有时会压抑个性,遵循主流,从而限制了其独特潜能的发挥。 第三章:平衡之径——在成长与约束间寻找生命的回响 认识到成长的驱动力与约束的存在,并非为了停滞不前,而是为了更智慧地前行。本章将探讨如何在这两股力量的拉扯中,找到个体生命最和谐、最有意义的律动。 自我觉察与内在对话: 发展的第一步,在于清晰地认识自己。 审视内心的驱动力: 了解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哪些需求是真实的,哪些是他人赋予的。 识别并转化负面情绪: 学会识别并处理自己的恐惧、焦虑、愧疚等情绪,将其转化为学习和成长的契机。 挑战认知偏差: 主动寻找反面证据,拓展思维边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重塑“罪恶感”——从惩罚到启示: 区分“罪恶感”与“责任感”: 认识到“罪恶感”的出现,往往是提醒我们某些行为或观念与我们的价值观不符,而非要将我们推入无尽的自责。将“罪恶感”转化为对行为的反思和对未来更负责任的选择,这是一种积极的转化。 理解社会规范的演进性: 认识到社会规范并非一成不变,有些“罪恶感”可能源于过时的、不健康的社会期待。 疗愈与接纳: 对于无法改变的过往,学习原谅自己,接纳不完美的过去,才能真正向前。 拥抱“不完美”与“过程”: 适度的风险承担: 认识到成长总伴随着风险,学会在可控范围内尝试,而不是被对失败的恐惧所 paralyze。 重视过程而非结果: 将注意力从仅仅追求某个终极目标,转移到享受探索、学习和进步的过程本身。 允许反复与调整: 发展并非一条直线,允许自己在前进中犯错,调整方向,不断迭代。 建立健康的社会连接: 寻找支持性的社群: 与那些理解、支持你成长的人建立连接,共同面对挑战。 积极的榜样力量: 学习那些在限制中依然活出精彩的人,他们的经历可以提供宝贵的启示。 批判性地接纳社会影响: 保持独立思考,辨别哪些社会期待是有益的,哪些是需要挑战的。 “发展”的新视角——不止于向前: 纵向发展与横向拓展: 承认在某些领域深入钻研的价值,同时也要鼓励个体在不同领域进行尝试和探索,丰富生命体验。 “静止”并非退步: 在某些生命阶段,适度的“静止”或“内省”,恰恰是为了积蓄力量,为下一次爆发做准备。 个体差异与多样性: 尊重个体之间在发展节奏、兴趣点、生活目标上的差异,不应强求所有人走同一条“发展”的道路。 结语:生命的艺术,在约束中绽放 《人性之环》的核心在于,它将“发展”这个宏大的概念,置于“约束”这一更具现实意义的语境中进行审视。我们并非要否定发展的价值,而是要破除对“发展”的片面理解,认识到生命本身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如同艺术家在画布的边界内挥洒色彩,真正的成长,恰恰在于对自身限制的深刻理解,以及在这些限制中,找到创造无限可能性的智慧。 本书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一同深入探索人性的幽深之处,理解那些驱动我们前行的力量,也洞察那些可能阻碍我们的羁绊。最终,希望它能帮助每一位生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有意义的成长轨迹,让生命在理解与接纳中,绽放出独特而动人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理论应用到我日常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中去检验,这种“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书中某些章节关于群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相互作用的分析,简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运行的一些深层逻辑,让我对许多看似随机的公共事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虽然这本书探讨的主题宏大且深刻,但作者却能以一种极其个人化的叙事口吻进行引导,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耳边低语,分享他的毕生所学,这种亲切感与内容的严肃性形成了奇妙的平衡,让人在接受知识冲击的同时,也感到被理解和陪伴。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风格,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因为它毫不避讳地使用了大量的学术术语,但坚持下去会发现,这正是其专业性的体现。作者的语言精准而富有张力,没有丝毫多余的形容词,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后放置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观点时的态度——他总是非常审慎,不会轻易站队,而是将不同学派的观点并置,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利弊。这种冷静的、近乎于科学报告般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可信度。它不是一本旨在迎合大众口味的畅销书,而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报告,充满了对真理的敬畏和不懈的探求精神。

评分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同样值得称赞。作者的句子结构变化多端,时而是短促有力的断言,时而又是结构宏大的复合句,这种节奏的交替,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富有音乐感和张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为某些句子中词语的精妙搭配而感到惊叹,它们不仅准确地传达了意义,还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律美。这本书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它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攀登,虽然过程充满挑战,但一旦到达顶峰,视野豁然开朗,那种收获的喜悦是无以复加的。对于寻求深度思考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盛宴。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大致读完这本书的核心章节,每一次合上书本,都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刚才吸收的信息。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他并不急于抛出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案例分析和概念阐述,逐步将读者引入他所构建的理论框架之中。很多时候,我都会在某个特定的段落前停下来,反复琢磨其中的微妙含义,作者对于复杂概念的拆解能力堪称一绝,他似乎总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来解释那些抽象的心理学现象。书中穿插的那些历史回溯部分,尤其引人入胜,它们不仅仅是背景知识的堆砌,更是为了证明其核心论点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扎根和演变,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证基础异常扎实,读起来让人心服口服。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略带反光的深色调,一拿到手里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承载了许多不为人知的重量。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严肃的氛围,让人在翻开第一页之前就对即将阅读的内容有所预期。书中的文字排版非常考究,字号大小和行距都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并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各种理论时所采用的脚注方式,既保持了正文的流畅性,又提供了深入研究的线索。整体装帧的质感非常高端,即便是作为书架上的一个摆设,也显得颇具品位。光是触摸着这本书的封面和书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愿意花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对待其中的每一个论述。

评分

赶上京东搞活动,300省100,就买了好几本,慢慢看

评分

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还可以啊。。。。。。。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然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作为出版机构,未能选择更好的译者来向中文读者介绍和传播这种有价值的思想和学说。希望出版机构今后在对此类选题遴选译者时,也要追求译文与选题的价值匹配。虽说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不妨先睹为快,但也要视觉、听觉的清新明快,不要模糊了视线,致人昏昏。期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更多的好书。

评分

作者对发展问题给予心理学视角的有价值的理性研究,发人深思,对处于急于迅速发展的欠发达的中国人而言尤其值得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