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配乐奖得主、美国作曲大师科普兰,亲自教我们听懂音乐
★知名古典音乐评论家曹利群翻译
★听音乐不等于听懂音乐,听懂,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在书中,跟随美国伟大的作曲家一起学习听懂音乐吧
★美国版销售超过150万册
★知名作曲家威廉·舒曼力荐:《如何听懂音乐》出自历史上伟大的作曲家之手,翻开它才知道,聆听大师的教诲是多么荣幸。
★附赠精美书签,特制书中推荐曲目精选集,扫码即可欣赏
《如何听懂音乐》不仅是一本深入浅出、趣味十足的音乐普及读物,更是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
音乐描述的世界比较抽象,听音乐并不等同于听懂音乐。“听懂”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只有掌握足够的聆听方法和技巧,才能得到更多的愉悦。
如果你是初探音乐领域的爱好者,在《如何听懂音乐》里,从贝多芬和莫扎特开始,从喜爱的歌剧和乐剧开始,从电影音乐和当代电子乐开始,扎实地入门吧。
如果你已对音乐有所体会,那就跟随美国伟大的作曲家一起,从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中,深入探寻乐曲里的奥义。
听懂音乐,从这本书开始。
艾伦·科普兰(1900-1990)
1900年11月14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当代知名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讲演者。他不仅是美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还是20世纪创新者中的先锋,曾获1967年奥斯卡配乐奖。
★艾伦·科普兰将复杂的音乐以清晰简单的方式阐释出来。他邀请我们去欣赏,而不只是听见。
——交响乐指挥家莱纳德·斯拉特金
★《如何听懂音乐》出自历史上伟大的作曲家之手,翻开它才知道,聆听大师的教诲是多么荣幸。
——美国知名作曲家威廉·舒曼
作者为1957年版本所做的注释
序
鸣谢
1、听前准备
2、怎么听音乐
3、音乐创作过程
4、音乐的四种要素(节奏,旋律,和声,音色)
5、音乐的织体
6、音乐的结构
7、基本曲式——乐段
8、基本曲式——变奏
9、基本曲式——赋格曲式
10、基本曲式——奏鸣曲式
11、基本曲式——自由曲式
12、歌剧与乐剧
13、当代音乐
14、电影音乐
15、从作曲家、演奏者到听众
附录1典型的和声变奏
附录2对位手法
附录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作品53号)分析
每逢听当代音乐的时候,许多音乐爱好者都不明就里,至于为什么,这个问题已经问了不知多少遍。看来他们坦然接受了这种观点:当代作曲家的作品不是为他们写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就是听不懂。”正如一个业余的音乐工作者最近所说,“只要一听说是‘现代’作品,观众仍然会望而却步,这样的人太多了。”过去,也就是二十年代中期,所有具有革新精神的新音乐都会被戴上一顶“超现代”的帽子。直到今天,把“古典”和“现代”当作两种不可调和的风格的看法依然存在:“古典”提出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而“现代”则充满了无法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一点,一般来说,有创造性的艺术家的态度是严肃的,他们不是来愚弄你的。反过来说,这意味着你们要对他们所做的尝试抱有开放的思想、良好的愿望和天然的信任。每个作曲家熟悉的范畴、眼界和见识,以及个人气质和表达方式差别很大。因此,当代音乐所表现的不是一种,而是多种不同的音乐经验和感受。了解这一点也非常重要。某些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很容易理解,另外一些可能就很难。或者说同一个作曲家会有不同的作品,也会被归入不同的类型。相当多的作曲家往往既有平易近人的作品,也有困难重重的作品。
把所有这些音乐都冠以“现代”的名号显然有失公平,只会导致混乱。因此,根据对现当代作品各自特点以及难易程度的理解,对作曲家的代表作加以分类,也许有助于厘清当代作品中存在的明显的混乱状态:
很容易理解的:肖斯塔科维奇和哈恰图良,普朗克和萨蒂,斯特拉文斯基和勋伯格(早期作品),汤姆森。
完全可以接近的:普罗科菲耶夫,维拉-罗伯斯,布洛赫,哈里斯,沃尔顿,马利皮埃罗,布里顿。
相当困难的:斯特拉文斯基(晚期作品),巴托克,米约,查维斯,威廉·舒曼,奥涅格,欣德米特,辟斯顿。
非常艰涩的:勋伯格(中晚期作品),贝尔格,韦伯恩,瓦雷兹,达拉皮科拉,克热内克,塞欣斯,艾夫斯(部分作品)。
对于我的比较与评估,你是否同意并不重要。上述这些分类只是一个指导,意思是说,绝不要把新音乐一律看成是无法接近的。即使是对音乐行家来说,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也是最难啃的骨头。理解斯特拉文斯基的晚期作品,你必须喜欢他的音乐风格、精确性,以及本人的个性特征。对于米约和查维斯的作品,你得对声音浓烈的响度有所偏好。而欣德米特和辟斯顿需要有对位的听觉,普朗克和汤姆森的作品要求有灵敏的反应。若是感受维拉-罗伯斯,丰富的色彩感是前提。
所以说,区分不同的作曲家是第一要义,要根据它们表达的内涵分门别类地听。作曲家是不能相互替换的!每个作曲家都有自己的意图,聪明的听众应该事先想到这种意图。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让我眼前一亮,简洁却充满艺术感,那种抽象的音符线条仿佛在低语,预示着一段奇妙的音乐之旅。我一直以来都觉得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之一,但常常感到自己只是在“听”,却难以真正“听懂”。那些深邃的乐曲,那些细腻的情感,总是像一层薄纱,在我眼前晃动,却无法完全触及。于是,我怀揣着这份渴望,翻开了这本书。从第一章开始,我就被作者的笔触深深吸引。他没有上来就抛出晦涩难懂的乐理知识,而是用一种非常温和、亲切的语调,引导着我一步步走进音乐的世界。他将那些复杂的概念,比如旋律的起伏、和声的色彩、节奏的脉动,比作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景象,比如山峦的起伏、人声的交织、心跳的韵律。这种类比手法,让我觉得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音乐术语,瞬间变得生动而具体,仿佛就在我耳边悄然展开。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情感表达的解读,那些乐章是如何将喜悦、忧伤、愤怒、宁静等情绪巧妙地融入其中的,他用细腻的文字描绘,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作曲家创作时的心路历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舒适的咖啡馆里,听着一位博学的朋友,娓娓道来他心中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以及他如何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一个能够品味音乐深层内涵的行家。我期待着继续深入其中,解锁更多关于音乐的奥秘。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涌起的是一种既期待又略带忐忑的情绪。我一直对古典音乐情有独钟,但总觉得自己只是停留在浅层的美感上,对那些大师们的作品,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深入理解其精妙之处。尤其是在欣赏那些结构宏大、情感复杂的交响乐时,更是常常感到迷失。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道曙光。作者以一种非常清晰且有条理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拆解着音乐的构成。他并没有将重点放在枯燥的理论堆砌上,而是巧妙地将理论与实际的音乐片段相结合。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不同音乐时期风格的划分和阐释,从巴洛克时期的严谨对位,到浪漫主义时期的奔放情感,再到印象派的色彩斑斓,他都用生动而精准的语言,为我勾勒出了清晰的时代画卷。书中的一些分析案例,更是让我豁然开朗。原来那些我曾经觉得杂乱无章的音符,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逻辑和情感。他教会我如何去聆听旋律的发展,如何去感受和声的变化带来的情绪张力,甚至是如何去辨析不同的乐器在乐队中的角色和作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一种能够与伟大的作曲家进行灵魂对话的语言。我仿佛看见了贝多芬的呐喊,听到了莫扎特的轻语,感受到了德彪西的朦胧。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音乐内心世界的门。
评分我对音乐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好听”与“不好听”的简单判断上。这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遗憾,因为我知道,音乐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蕴含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当我拿到这本书时,便被它所传递出的那种“理解”的承诺所吸引。书中对不同音乐风格的介绍,不像教科书那样死板,而是充满了个人化的体验和感悟。作者用他自己的经历,生动地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个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逐渐成长为能够欣赏音乐背后故事的听者。他鼓励读者去“玩味”音乐,去感受音乐带来的各种联想,去探索音乐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分享了如何通过音乐来理解历史、理解文化、甚至理解人性的某些侧面。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了音乐的广阔天地。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标准答案”,而是激发了我自身的思考和探索。我开始主动地去寻找那些与我产生共鸣的音乐,去尝试理解那些曾经让我困惑的乐章。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它让我重新认识了音乐,也重新认识了自己。我发现,原来我内心深处,也渴望着能够与音乐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
评分我一直认为,自己算是个对音乐不那么“感冒”的人。音符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线性的声音组合,很难触及更深层次的东西。身边的朋友们常常会讨论某首歌曲的编曲有多么巧妙,或者某段旋律有多么动人,而我总是只能尴尬地附和。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音乐的认知盲区。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释了音乐的构成元素,但重点并非在于那些专业的术语,而在于这些元素是如何组合起来,从而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绪。我喜欢书中那些充满趣味性的例子,作者将一些日常的场景比喻成音乐的结构,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那些抽象的概念。例如,他会将一段充满张力的旋律比作一次激烈的争辩,又将一段舒缓的乐章形容成一次平静的对话。这种生动的解读,让我觉得音乐离我并不遥远。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去“主动地听”。它引导我关注音乐中的细节,比如某个乐器的音色变化,或者某个节奏的细微调整,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影响整体的情感表达的。我开始尝试着去识别音乐中的“故事”,去感受那些隐藏在音符背后的情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听懂”音乐,更是关于如何去“感受”音乐,如何让音乐真正地走进我的内心,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评分一直以来,音乐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背景噪音,或是情绪的调剂,是一种模糊的感官体验,缺乏清晰的认知。我曾尝试过一些乐理入门的书籍,但往往因为过于专业和枯燥而半途而废。这本书,从一开始就给了我一种不同的感觉。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没有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术语,更多的是用一种充满好奇和探索的语气,邀请读者一起去发现音乐的乐趣。我喜欢书中那些关于“如何去听”的建议,比如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排除外界干扰,如何培养一种“倾听”的习惯。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却在实践中让我受益匪浅。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引导,去仔细聆听我曾经熟悉的歌曲,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从未真正“听”过它们。那些隐藏在旋律中的细节,那些歌手声音中的微妙变化,那些乐器演奏中的技巧,都一一浮现出来。这本书让我明白,听懂音乐,并非是需要拥有过人的天赋,而是需要一种学习和培养的意愿。它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从一片混沌的音乐海洋中,逐渐辨别出不同的航向,感受不同的海浪。我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音乐,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探索、去感受、去思考。这种转变,让我对音乐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和热情。
评分还没看,不过包装不错折扣给力。快递态度也不错,以后买书就来京东。
评分书还没拆开看,应该可以的。快递也很快。
评分好好好非常好!谢谢Thanks?(?ω?)?非常感谢你们!
评分东西太多了,真的不能一一评价了。
评分是本好书,还是精装的的,在京东买就是给力
评分好书,学习怎样听懂音乐。
评分大家写的小书,对喜欢音乐的人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只喜欢动次打次的朋友就算了
评分在京东自营商城买来看看,书的质量不错
评分看了以后还是听不懂音乐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