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读书乐

四时读书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稼句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阅读
  • 儿童文学
  • 绘本
  • 四季
  • 自然
  • 科普
  • 教育
  • 成长
  • 故事
  • 启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457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371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21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苏州王稼句江南才子著名作家
  也是藏书家的读书随笔精品集
  苏游梦痕书人书事明清风韵
  文苑旧事的考索与文人精神的追怀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王稼句先生的读书随笔集,分为三辑:第一辑“苏游梦痕”,记八位现代作家学人与苏州的渊源、游踪及相关作品;第二辑书人书事,介绍十几位现当代著名作家的部分作品、书房与往事;第三辑主要是与明清几位作家相关的事迹和作品的考索。全书文字典雅流畅,知识渊博,见解高超,是一部随笔精品。

作者简介

  王稼句,苏州人,1958年生。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藏书家。1982年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历任苏州市作家协会专职副秘书长,《苏州杂志》编辑,古吴轩出版社副总编辑。苏州市作家协会理事,苏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自1990年以来印书八十种,所作以散文随笔为多。

目录

题记
苏曼殊:暮烟疏雨过阊门
周作人:多谢石家豆腐羹
钱基博:远山沉日树苍凉
张恨水:正似一江春水绿
郁达夫:残宵无梦到横塘
朱自清:君居停我情汪洋
沈从文:画了春愁画夕阳
田 汉:曾识西山谢黛娥
黄裳四种
关于《骆驼丛书》
知堂晚年的文章
俞平伯日记
徐志摩书谈
鲁迅的中文藏书
叶圣陶在甪直
叶圣陶早年日记
叶圣陶的《客语》
陈万里的《大风集》
关于鸳鸯蝴蝶派
书房风景:补树书屋
书房风景:苦雨斋
书房风景:风雨茅庐
文夫先生两三事
金性尧的最后想法
《浮生六记》人物小考
《浮生六记》伪作两记
沈复的琉球之行
秦桧们的遗墨
柳如是小影
红豆庄的前世今生
朱市妓王月生
四时读书乐
后 记

精彩书摘

  沈从文:画了春愁画夕阳
  沈从文是苏州的女婿,夫人张兆和是张冀牖的女儿,排字第三。张家先在胥门内寿宁弄,后徙十梓街九如巷。
  沈从文认识张兆和,还是一九二八年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的时候,沈是教师,张是学生,两人相差十岁。沈从文的追求,大约始于一九三○年,锲而不舍三年九个月,情书几百封,终于在一九三三年九月在北平中央公园的水榭举行婚礼。沈从文欣慰地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一九三二年夏天,张兆和从中国公学毕业,回到苏州,与姐妹兄弟团聚,沈从文那时已在青岛大学教书,利用暑假专程到苏州张家来。四小姐张充和在《三姐夫沈二哥》里说:
  “有一天,九如巷三号的大门堂中,站了个苍白脸戴眼镜羞涩的客人,说是由青岛来的,姓沈,来找张兆和的。家中并没有一人认识他,他来以前,亦并未通知三姐。三姐当时在公园图书馆看书。他以为三姐有意不见他,正在进退无策之际,二姐允和出来了。问清了,原来是沈从文。他写了很多信给三姐,大家早都知道。”
  沈从文这次到苏州,张兆和的态度尚不明朗。他送她一包书和一对有两只长嘴鸟的书夹,这些书全是精装本的英译俄国小说,包括托尔斯泰、陀斯妥也夫斯基、屠格涅夫等人的著作,都是托巴金选购的。他为了买这些礼品,卖掉了一本书的版权。张兆和觉得礼太重了,便退了大部分书,只留下了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和《猎人笔记》。沈从文在张家特别受到五弟张寰和的款待,寰和用自己的零花钱为他买了一瓶汽水,使他大受感动,便在张家庭院里的百年老桂下,给寰和讲故事,有的情节寰和听不懂,沈从文便说:“小五,你现在不懂,我为你写些留着,等你懂事时再看吧。”于是他果真写了一组《月下小景》,包括《扇陀》、《慷慨的王子》、《一个农夫的故事》等优美动人的短篇,每篇的最后都写有为“张家小五”辑自某书。
  沈从文第二次来苏州,是一九三三年年初放寒假的时候,张充和清楚地记得,他来时穿着一件蓝布面子的破狐皮袍。这次他和张家的姐妹兄弟都熟悉了,每天晚上大家都听他讲故事。张充和回忆说:
  “晚饭后,大家围在炭火盆旁。他不慌不忙,随编随讲。讲怎样猎野猪,讲船只怎样在激流中下滩,形容旷野,形容树林。谈到鸟,便学各种不同的啼唤,学狼嗥,似乎更拿手。有时站起来转个圈子,手舞足蹈,像戏迷票友在台上不肯下台。”
  就在这一次,他与张兆和专程去上海拜访张的父亲,张冀牖对沈从文很有好感,两人谈得非常投机。父亲同意了,二小姐张允和给已回青岛的沈从文拍了一份电报,只有一个字“允”;张兆和也给沈从文拍了一份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九四九年后,沈从文不再写小说,先是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后来又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完全转移到文物上。他来苏州,便到处收集当时未被重视的文物,像锦缎、漆盒、旧纸之类,特别对青花瓷器怀有浓厚的兴趣。这些搜集的文物,有的自己买,有的则为公家买,为公家买的,却被人数落和批评,甚至还办了一个“内部浪费展览会”,展出他收来的“废品”。他在未写完的《无从驯服的斑马》里就记了一件事:“我还记得第一柜陈列的,是我从苏州花三十元买来明代白绵纸手抄两大函有关兵学的著作,内中有一部分是图像,画的是些奇奇怪怪的云彩。”这个抄本对研究古人“望云气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却被人认为“乱收迷信书籍当成文物”,真让沈从文哭笑不得。
  知堂晚年的文章
  知堂一九四五年进南京老虎桥监狱,写写杂诗,看看铁栅外的一方蓝天,日子确实苦味;一九四九年出狱,虽说是文化汉奸,但也没杀过人,又是鲁迅的大弟、周建人的二哥,便放归苦雨斋,做点翻译,写点小品,境况与过去相比,是大大不如了,确实过得很艰难,但还算想得开地度过了夕阳馀生,直至“文革”,一命呜呼。在这最后的十七年里,他除了翻译之外,写的东西也着实不少,舍间就有《知堂回想录》、《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前些年,又买得陈子善所辑《知堂集外文?《亦报》随笔》,此书由岳麓书社刊印,荟集了他在《亦报》、《大报》上的文章七百五十六篇。陈子善又辑有《知堂集外文?一九四九年以后》,迄今尚未见到。据说,海南出版社也将刊行知堂的集外文集,也还未曾见到。我是喜欢读知堂的,特别是他晚年的文章,因此买得止庵编的《周作人晚期散文选》,真是让我高兴的事。
  知堂晚年回忆文章写得多,这也是人之常情,但知堂的回忆,自有特别的地方,正像吴方在《世纪风铃?困境故事》里归结的那样,“一是不作自我辩护和忏悔,他说:‘古人圣人教人要自知,其实这自知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周作人写回忆录而基于‘不知自己’,也实在是与其他人物自述很不同的一点,也同我们好拿一把简单尺子来知人论世,略有不同。二是他讲‘寿则多辱’,其中意味当不仅有自疚的沉重。三是他说:‘譬如一个旅人,走了许多路程,经历可以谈谈,有人说讲你的故事罢,也就讲些,也都是平凡的事情和道理。’这三条,不是佩服,不过也还觉得可以理解,或许还胜于有时眼前来的自作多情涂脂抹粉、耳畔过的言不由衷吹竹弹丝”。这说的是回忆文章,那么小品呢?诚然也还是“平凡的事情和道理”,只不全是亲身经历罢了,看书的感受,名物的摭谈,风俗的笺说,这种写,知堂是相当圆熟的,再说当时他“著书都为稻粱谋”,不是人写稿,而是稿写人了。据止庵统计,他晚年的小品约写了一百七十馀万字。写得虽多,却没有结集出版过一册。五十年代末,他应百花文艺出版社之约,编选了一本《木片集》,三校已了,终究不曾印出。这对知堂来说,大概是颇为伤心的事。
  知堂晚年的文章,影响固然不是很大,也少为人注意,各方面对文章的要求也与以往不同了,不是他所能满足的。但知堂毕竟是知堂,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因而他的文章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它们与过去的文章相比,有所承继,也有所变化,形成了这一时期的特色。一是文章都“闲适”了,草木虫鱼的文章,竟写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二是仍以一个智者的形象,平和恬淡观照世间万物,从不炫学,只是兴趣,所谈也就充满了趣味;三是回忆文章占较大的比例,回忆是以《荀子》“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为依据的;四是文章篇幅大都很短,也很少在文章里抄引他书;五是文章通体采用白话。总之,知堂晚年的文章,较过去更朴实平易,也更趋通俗化,基本保持了平和冲淡、自然洒脱的独特风韵,且平添了一种明朗的色调,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和史料价值。从这些文章里,往往可见老人宁静的心境。
  这本《周作人晚期散文选》,湖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三月初版,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即《木片集》,这是老人亲手编订的最后一本集子;后一部分为《集外文选》,按内容分往事、文化、饮食、生物、风俗五类,这也是知堂晚年文章的五个主要方面。
  鲁迅的中文藏书
  鲁迅先生读些什么书,又买些什么书,向为读书人所关心。孙犁老人说,他当年就是根据鲁迅日记中的“书帐”,去找读,去采买,以丰富自己的庋藏。我除了鲁迅的“书帐”外,经常翻读的是《鲁迅手迹和藏书目录》,这是北京鲁迅博物馆在一九五七年七月编印的内部资料,共三册,第一册是手迹目录,第二册是中文藏书目录,第三册是外文藏书目录。我的兴趣,当然是在第二册和第三册。第三册只是翻翻而已,不过是想知道鲁迅在美术方面的兴趣。当时日本印的画册非常精美,鲁迅是着意收罗的,如三十六册的《世界美术全集》、六册的《世界裸体美术全集》、六册的《日本裸体美术全集》、八册的《玩具丛书》、四册的《乡土玩具集》等,都有全套,但由于我不识日文,只能是揣摸着读读。第二册的中文藏书目录,我是认真去读的。这份目录分三个部分,即线装、平装、期刊。据编者统计,线装书有九百三十种,七千五百七十九册,又未订之散页四百九十页;平装书有七百九十七种,九百六十五册;期刊有二百十八种。我未将它们与鲁迅日记中的“书帐”对照过,但可以肯定地说,这是鲁迅中文藏书的大部。
  在鲁迅的中文藏书中,线装古籍占很大比例,经史子集的常见书基本完备,其中尤以杂史、杂家、艺术、小说、总集为多,另外有八十多部完整的丛书,如有《汉魏丛书》、《儒学警悟》、《顾氏文房小说》、《说郛》、《津逮丛书》、《稗海》、《雅雨堂丛书》、《知不足斋丛书》、《十万卷楼丛书》、《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观古堂汇刻书》、《双梅景闇丛书》、《涵芬楼秘笈》、《四部丛刊》、《纪录汇编》等杂丛类丛书六十馀部;有《石林遗著》、《少室山房笔丛》、《巾箱小品》、《张南山先生全集》、《观古堂所著书》等自著类丛书二十馀部;又有《绍兴先正遗书》、《台州丛书》、《湖州丛书》等郡邑类丛书。从中可以看出,鲁迅的藏书以实用为目的,大都是当时流行的平常版本,没有什么宋版元椠。景宋女士在《北行观感》之四《藏书一瞥》中说:“国学方面各种类书、丛书也占了一些地位,但似乎并没有什么难得的海内孤本,不知是原来没有呢?还是偶有一二亦不能保。或则因为鲁迅先生平时对于善本、珍本的购买力未必很多,而他的记忆强和图书馆的徘徊恐怕对于他更易借助。”但在他感兴趣的方面,想要去研究的题目,版本则搜罗得较多,比如阮籍,便有明刻本《阮嗣宗集》三种,另有张溥评本《阮步兵集》等;再如嵇康,鲁迅曾做过《嵇康集》的校点,藏有明人汪士贤校刊本《嵇中散集》两部,其中一部有鲁迅用朱笔做的校勘,另外还有一部《四部丛刊初编》本的《嵇中散集》,上面有台静农过录的朱笔校勘批注。
  鲁迅对自藏线装书,十分爱惜,有的在第一册加盖一印外,一般没有其他藏书印记,鲁迅的用印有“鲁迅”、“会稽周氏”、“会稽周氏收藏”、“周氏”等,一般也不作题跋眉批。凡有缺本的,他还补抄成全帙,如《罗氏群书》共有十册,其中缺了两册,鲁迅便手抄两册补全,还抄了全书目录一页,置于卷首。黄裳在《关于鲁迅先生的遗书》中说:“先生手写字体秀整,不像晚年的苍老。如果藏有川岛校印的《游仙窟》的,可以从卷首先生手书的序言中领略其风度。两书都间有眉批,大概是全书成后又有新发现的地方后来再加注上去的吧?此外,以碑录的部分为最多,有两大包。抄写字体秀整如前,自汉、晋、北魏以来陆续抄录。”又说:“其中有先生所补抄的一卷《淮阴金石仅存录》,书式大小,板框字体,都与原书无异,令我深深感动于先生的这种影抄的精神,在过去,毛抄、黄抄是以神似原刻、毫发无爽有名的,不过这大抵是倩书手代抄,甚至在卖书单上(如汲古阁)还特地标明,说是花了若干抄工本钱,如此出售,还算赔本之类的话。亲自手抄,如此工整,除了用作学问代娱乐这一种说法来解释以外,恐怕就难以讲通了。”这正是在追求一种寂寞中的愉悦。正像尤延之说的那样:“吾所钞书,今若干卷,将汇而目之,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杨万里《益斋藏书目序》)想来鲁迅抄书时,也大概有感于这位宋人的心情吧。
  至于平装本的中文书,鲁迅花钱买的不多,不少是出版社和著译者的赠送。当时与他有关系的如北新书局、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等,都将一些新印的书赠送给他。著译者赠送的更多,包括像胡適、林语堂、顾颉刚、章衣萍等人,都将自己的书题字签名送给鲁迅,如今浏览,确乎也能略略感受到当时文坛气候的冷暖和彼此关系的变化。
  关于鲁迅的搜书,景宋女士在《鲁迅手迹和藏书的经过》中说:“回想鲁迅生前视书如命的宝爱情况,能不令人深为叹息。文人的书,就如武士的宝剑,时刻不能舍弃,因为借它画出敌人的奸邪,借它量度敌人的作恶程度。而且鲁迅藏书点滴得来不易,有为朋友馈赠可作纪念的,有为几十年的精力亲自陆续搜求的。他没有阔人延聘南北专人坐镇罗致善本的威力,仅凭个人足迹所及,即节衣缩食买来,如到厦门、广州、杭州,便即往书肆找寻,往往坊间绝迹之书,如广雅书局出版的杂著,亦必托人买来。未出北京前,每有日文图书,亦由书店挑选送到。在上海,月必大量添购书籍,在上海时蟫隐庐之书和中国书店之目录,固然以之仔细寻找其爱读物,即《嘉业堂丛书》不在上海出售,亦必辗转托人购置。其或属线装书因孤本难得,或因经济所限,一时未能购齐,则不惜亲自手抄或加意装订,都费去不少精力,阅之较坊间所出更觉精美,亦可见其珍爱藏书之一斑了。此外,法国出版的木刻版画,收到时发现有不全的,亦必再三托人向旧书肆高价搜求寄来。但国外过时的书,是不易觅得的,鲁迅藏书中居然能完整无缺的集成一套,确属不易,第二次大战后,闻法国亦无存此成套木刻书的了。又《城与年》插图本,曹靖华后来亦遍向苏联找寻不到,鲁迅藏书中却幸存一册,为中苏人民的友谊增一佳话。”鲁迅能大量搜书,丰厚的收入实在是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不但能凭自己的喜好随心所欲地买书,更能保持他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
  附带说一句,在那次应《京报副刊》征求“青年必读书”时,鲁迅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其实“中国书”,特别是古旧的“中国书”,鲁迅藏得最多,读得也是最多,这篇《青年必读书》不过是他借题发挥的一篇杂感而已。
  ……

前言/序言

  题记
  这个书名,乃取集中一篇的题目,那是借着苏州某旧宅的砖雕门楼说事,因在那门楼下枋上雕镂着“四时读书乐”的场景。宋末元初仙居人翁森写了一组《四时读书乐歌》,四首七律,分春夏秋冬,咏读书之乐。这四首诗传播广泛,很多人都抄写过,碑帖流传是不少的,过去在坊间,时常能见到赵孟頫、文徵明、梁同书、成亲王永瑆、钱泳、林则徐、李鸿章、黄自元、孔祥珂等人的印本,尤其是徐郙、陆润庠、曹鸿勋、张謇四位状元,更写得温雅圆和、骨韵兼善,堪称台阁体的典范。这些碑帖,向来有很好的销路,由于那四首诗本身写得不错,像“绿满窗前草不除”、“数点梅花天地心”等,都算得上名句,抄它的人几乎都有大名,且大都是中规中矩的楷书。这对孩儿们来说,那就不但是理想的临摹范本,名人效应更成为人生楷模,而诗中描绘的读书境地,也让他们潜移默化,诗境与心境融合了,四时读书,也就有了四时不同之乐。正因为如此,这组诗向被认为传递的是社会“正能量”,不但有碑帖,在笔筒、墨盒、搁臂、水盂、镇纸等文具上也很常见。画人则将它作为一个题材,大都依诗意作四屏条。至于砖雕则不多见,故那门楼上的故事,题材不谐俗,寓意不庸浅,创造了一个让人神往的读书境界,作为民居建筑装饰,算是上乘的。
  读书既有年龄之分,更有性质之别。孩儿入塾启蒙,戒尺和罚跪,限制了他们自由的天性,哪有什么读书之乐?冯梦龙《广笑府》就记了一首《懒学诗》,咏道:“春游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到凄凉无兴趣,不如耍笑过残年。”仇英《摹天籁阁宋人画册》中一帧“村童闹学”,晚清天津杨柳青年画《闹学顽戏图》,就反映了孩儿们摆脱束缚后的快乐心情。到了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的各个时段,那“悬梁刺股”、“凿壁偷光”、“映雪囊萤”、“然荻读书”诸多故事,又何乐之有?尤侗《艮斋杂说》卷五记了一则轶话,说是某君将死,对亲友说:“吾死无所苦,所苦此去重抱书包上学堂耳。”那诙谐中是含着悲哀的。且不说科举时代,民国了,上学读书,依然负担沉重,知堂在《苦竹杂记?谈中小学》里说:“一天八点十点的功课,晚上做各种宿题几十道,写大字几张小字几百,抄读本,作日记,我也背不清楚,各科先生都认定自己的功课最重要,也不管小孩是几岁,身体如何,晚上要睡几个钟头,睡前有若干刻钟可以做多少事。”时到如今,变本加厉,为升学,为高考,为考研,读书之乐更无从谈起,更有论文一道坎,又少不了要去读书,挖空心思,这里抄一点,那里偷一点,拼拼凑凑,应付导师,岂不知导师也是这样过来的,真是苦不堪言,然而不堪言者,更胜过那苦,还会有什么乐。
  然而读书固然有乐的,所谓乐,也就是满足自己的阅读愿望。依我的经验来看,如果没有强迫的要求,没有功利的目的,只求自己的喜欢,那读书就有意思,有佳境,有乐趣了。犹记初读小学,散学后走过几条小巷,到一家小书摊,搬一张小凳,一分钱一本,看得真是津津有味,这是我早年所得的读书之乐。我在上大学前的学生时代,几乎都给“文革”占了,上课都不正常,更没有什么作业,就千方百计去找闲书来读,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五十多年来,正经书没读过几本,闲书却读了不少,至今一无所成,原因大概也在于此。但我却并无“老大徒伤悲”的遗憾,似乎这样也挺好,故至今还是在杂览,有什么读什么,想读什么读什么。读《启颜录》,读《笑林广记》,时会舒眉破颜,甚至笑出声音来;读《古拉格群岛》,读《定西孤儿院纪事》,虽然心情沉重,然而那些往事也正是我想知道的。
  大暑后这几天,异乎寻常的炎热,不想做事,也做不出什么事来,午前就泡一杯酽冽的祁红,找出一本《苦口甘口》,躺在藤榻上随便翻翻。翻到一篇《灯下读书论》,知堂说:“古人劝人读书,常说他的乐趣,如《四时读书乐》所广说,读书之乐乐淘淘,至今暗诵起几句来,也还觉得有意思。此外的一派是说读书有利益,如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升官发财主义的代表,便是唐朝做《原道》的韩文公教训儿子,也说的这一派的话,在世间势力之大可想而知。我所谈的对于这两派都够不上,如要说明一句,或者可以说是为自己的教养而读书吧。既无什么利益,也没有多大快乐,所得到的只是一点知识,而知识也就是苦,至少知识总是有点苦味的。”这几句话,说出了我想说而说不完全的意思,我的读,也无非是想多知道一点世上的事。
  二〇一六年七月二十六日


《四时读书乐》是一本旨在倡导“读书即生活,生活即读书”理念的文集。它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领域或知识体系的深度挖掘,而是以一种更为轻松、自然的方式,将阅读的乐趣融入四季的流转与日常的生活点滴之中。全书并非一篇篇独立成章的学术论文,也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教科书,更不是一本流水账式的日记。它更像是一场邀请,邀请读者一同漫步在书香与自然交织的小径上,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如何点缀、升华我们的生活。 本书的结构并非生硬地按照“春”、“夏”、“秋”、“冬”来划分,尽管“四时”的意境贯穿其中。它更像是一系列散点式的思考与观察,通过不同主题的篇章,展现出阅读在一年四季中能带来怎样的独特体验和精神慰藉。比如,在初春时节,当万物复苏,草木萌发,书中可能会探讨那些描绘生命初生、希望萌动的经典篇章,比如田园诗歌中对春耕的描绘,或是那些歌颂新生力量的文学作品。作者会借由这些文字,联想到自己生活中对春意的捕捉,例如窗外新生的绿叶,或是品尝当季的野菜,并将阅读的感悟与这些生活片段巧妙地融为一体,让读者感受到阅读并非脱离现实的象牙塔,而是触手可及的情感共鸣。 到了盛夏,烈日当空,蝉鸣阵阵,书中或许会挑选那些描绘夏日热烈、奔放,或是关于夏日避暑、闲适的书籍。例如,关于海边度假的散文,或是那些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冒险故事。作者会借此引导读者思考,在酷暑难耐的日子里,一本好书如何能成为避风港,将我们带入清凉的世界,或是激发我们内心的能量,去拥抱生命的张力。可能还会谈到夏夜纳凉时,捧读一本畅快淋漓的书籍所带来的独特愉悦,这种愉悦是与自然交融,与书中人物同行的双重享受。 当秋风渐起,落叶纷纷,书中又会转向那些与丰收、沉淀、内省相关的读物。例如,关于哲学思考的著作,或是那些描绘人生况味、世事变迁的经典小说。作者会分享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静心阅读那些引人深思的书籍,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智慧与哲理,并将这份思考延伸到对人生得失、情感起伏的理解上。秋天的静谧,为深入的阅读提供了绝佳的环境,让读者有机会与自己对话,与书中的智者对话。 及至寒冬,白雪皑皑,万物静止,书中则会选取那些带来温暖、慰藉,或是关于生命坚韧、希望等待的书籍。例如,关于家庭团聚的温情故事,或是那些讲述在逆境中坚持与超越的励志读物。作者会讲述在寒冷冬日,围炉读书的温馨场景,以及那些文字如何如同暖阳,驱散内心的寒意,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可能还会探讨冬季阅读的深度,因为在漫长的冬夜里,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沉浸在一个宏大的故事,去理解复杂的人物,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四时读书乐》并非简单地罗列书单,而是着力于“乐”字。这种“乐”,是知识带来的启迪之乐,是情感共鸣的慰藉之乐,是想象驰骋的自由之乐,更是将阅读体验融入真实生活,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诗意的幸福之乐。书中呈现的,是一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融合之道。作者不会刻意卖弄学识,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口吻,分享自己与书籍相遇的故事,以及这些相遇如何悄然改变了她对世界的看法,如何让她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不平凡的乐趣。 例如,在谈到春日阅读时,作者可能不会直接引用某个植物学家的著作,而是会通过对一本描写乡村风情的书的感悟,引申出对自家阳台上几盆绿植的细心照料,并在这照料中体会到生命成长的喜悦,这种喜悦与书中描写的生机勃勃相互呼应。又比如,在夏日章节,当读到一本关于探险的书,作者可能会联想到一次突发的周末短途旅行,虽然不如书中的探险惊心动魄,但在旅途中发现一处别致的咖啡馆,品尝一杯沁人心脾的饮品,也同样能带来一种“探险”的乐趣,而这份乐趣,又因阅读的启发而变得更加醇厚。 书中也可能包含一些关于如何挑选适合不同时节的书籍的建议,但这种建议并非强制性的指导,而是基于作者自身经验的分享。例如,她可能会说,在精力充沛的春季,不妨读一些轻松愉悦的散文或短篇小说,让心情随之明快;而在需要沉静思考的秋季,一本厚重的哲学著作或是一部情节跌宕的小说,或许能让你度过一段充实的时光。 《四时读书乐》更强调的是阅读的“沉浸感”和“参与感”。它鼓励读者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书本里的信息,而是要主动地去感受、去思考、去联想,并将这份感受转化为对自身生活的滋养。书中会穿插一些作者对于如何与书本“互动”的思考,例如,如何在阅读时做笔记,如何与他人分享读书心得,甚至是如何通过阅读来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而隽永,避免过于华丽或艰深的词藻,旨在让更广泛的读者群体都能轻松阅读并从中获得共鸣。作者试图通过文字,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书本中的世界与我们真实的生活,让读者意识到,无论是在忙碌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间,无论是在人生顺境,还是在遭遇挑战,总有一本书,能够在某个时刻,成为你最忠实的伙伴,最智慧的良师,最温暖的朋友。 总而言之,《四时读书乐》不是一本关于“读什么书”的指南,而是一本关于“如何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探索。它以四季为载体,以阅读为线索,展现出一种随性而为、乐在其中的生活态度。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将阅读的芬芳,渗透到生活每一处细微角落的美学,一种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丰盈的智慧。这本书,或许不能为你解答所有的问题,但它定能点亮你心中对阅读的渴望,让你在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纯粹的快乐。它邀请你去发现,在四季的轮回中,读书,原来可以如此令人心生欢喜,如此贴近生活,如此充满“乐”趣。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四时读书乐》后,我立刻被它所传递出的那种静谧而美好的氛围所吸引。我总觉得,这本书一定不是一本简单的书单汇集,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引领着读者在一年四季的轮回中,体验不同的阅读乐趣。我猜想,书中可能包含了许多关于如何选择适合不同季节的书籍的建议,比如,春天万物复苏,适合读一些充满希望和生机的作品;夏天,可以在炎热中寻找一丝清凉,或许是一些轻松有趣的短篇故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适合沉下心来,阅读一些有深度、引人思考的经典;而冬天,则是在寒冷中寻求温暖,或许是一些能触动心灵的散文或诗歌。更让我期待的是,作者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读书环境的营造,比如,如何在家中布置一个舒适的阅读角落,如何在户外寻觅一处能让人心无旁骛的读书之地。我深信,好的阅读体验,不仅在于书本身,还在于读书时的心境和环境。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与四季和谐共振的读书之乐。

评分

拿到《四时读书乐》的时候,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精美的装帧。一种温润的触感,仿佛握着一块古老的玉石,温润而有质感。我一直在思考,一个以“四时”为主题的读书指南,会呈现出怎样的风貌?是按照季节来划分不同的阅读主题和书目吗?比如,春天适合读诗词歌赋,感受生发的力量;夏天适合读故事传奇,消暑解闷;秋天适合读历史哲学,静思明辨;冬天适合读散文杂记,温暖心扉。又或者,它会通过描写不同季节里,读书人的心境变化,来引导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样的编排方式,因为它贴近生活,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想象一下,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春日,读着一本关于古人赏花的趣事,那份闲适与雅致仿佛扑面而来。又或者,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夜,捧着一本充满智慧的书籍,感受文字带来的温暖和力量,这难道不是一种极致的享受吗?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阅读之门,让我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宁静。

评分

《四时读书乐》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和画面感,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我试着想象,作者究竟会如何描绘这“读书之乐”?是如同古人般,在竹林深处,闻着淡淡的书香,享受那份超然物外的宁静?还是在繁华都市的一隅,找一家别致的书店,点一杯咖啡,让文字带你穿越时空?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引导我,在生活的不同时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节奏和方式。春天,或许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去认识那些正在悄然绽放的生命;夏天,或许是一本冒险小说,让想象力在酷暑中燃烧;秋天,或许是一本关于美食的书,去品味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馈赠;冬天,或许是一本关于回忆的散文,去温暖那些已经远去的时光。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推荐书目,更能传递一种对待阅读的态度,一种融入生活、感悟人生的智慧。它应该是一本让人读来轻松愉悦,却又能引发深刻思考的书,一本能够陪伴我度过无数个“读书乐”时光的良师益友。

评分

拿到这本《四时读书乐》的时候,心里就涌起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仿佛早已在某个午后,沐浴着阳光,捧着一本旧书,与它有过一场无声的约定。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这是一种古老而迷人的味道,带着岁月的沉淀和故事的温度。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四时”究竟藏着怎样的读书之乐。是春日里细嗅花香,指尖滑过诗句的轻柔?是夏日里听雨敲窗,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如同眼前景致?是秋日里红叶飘零,字里行间流淌着淡然与哲思?还是冬日里围炉夜话,书本是抵御严寒最温暖的伴侣?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最纯粹的读书之乐。那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那些被快节奏生活挤压的碎片,是否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安抚和治愈?我深深地相信,好的书,总能与读者的灵魂对话,在字里行间,点燃生命的火花,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

这本《四时读书乐》的封面设计就足以让人心动,那种淡雅的色彩搭配,仿佛将春夏秋冬的美景都浓缩在了方寸之间。我猜想,书中定然是收录了与这四时相呼应的种种读书场景和感悟。比如,在乍暖还寒的春日,读一本描绘江南烟雨的古籍,看杏花微雨,听莺语呢喃,感受那份苏醒万物的生机;抑或是夏日炎炎,寻一处清凉的角落,手捧一本描写塞外风光的历史书,感受草原的辽阔与苍茫,让思绪在书页间尽情驰骋。秋高气爽,捧一本描绘田园生活的小品文,品味丰收的喜悦,感受生活最朴实的幸福;待到冬日雪落,围炉煮茶,读一本引人深思的哲学著作,让灵魂在静谧中得到升华。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四季的变化与读书的体验如此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是否会穿插一些关于读书方法的建议?或者分享一些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的心路历程?我期待着,这本书能让我重新审视读书的意义,不再是将读书视为一种任务,而是将其当作一种享受,一种与世界对话,与自我和解的方式。

评分

刘邦的性格中有着惊人的坦率的一面。没有别人的指点,他一般不大玩弄阴谋和权术。他说话不转弯子,对人不留情面,有时使人下不来台。例如当他与韩信议论各自能带多少兵时,韩信自诩“多多益善”而刘邦只能带十万,刘邦很不高兴。马上冷笑反击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逼得韩信承认刘邦有“天授”的“将将”才能。又如,当剖符封功臣时,刘邦推萧何功第一,食邑户数最多,引起了其他功臣的不满与反诘。你看刘邦怎么讲吧,他说:“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史记?萧相国世家》)话说得近于尖酸刻薄。群臣在被刘邦喻为“狗”之后究竟是什么滋味和表情只好留给后人去想象了。这种话,文帝、景帝,甚至武帝也是绝然说不上来的。汉高祖七年(前200)十月,当长乐宫建成,群臣按叔孙通制定的朝仪向刘邦朝贺时,他脱口而出的话是“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憨态可掬,令人捧腹,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评分

汉代的天龙啊,auto的好书推荐!!!!

评分

读书人说读书,王稼句是一个能手。

评分

一切不过是宿命。

评分

虞先生研究成果丰硕,文章写得好!信息量大,文笔流畅。他的文集出一本收一本。

评分

京东东西越来越多了,吃的用的什么都有,又快又方便

评分

非常不错 帮别人买的 买书只上京东

评分

快捷方便又便宜实惠不错

评分

历史散文,是近年比较流行的一种体式,看着比较轻松,适合闲适的旅途里带在身边。宋代的历史可挖掘的地方还是挺多的,期待作者更多的好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