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书是《开明文言读本》的改编本。《开明文言读本》成书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由朱自清、叶圣陶和吕叔湘三位先生合编。《开明文言读本》是当年开明书店汇集一些名家编印的系列国文教材中的一种,原计划出六册,实际只出了三册。1978年,叶圣陶、吕叔湘先生删去《开明文言读本》中若干篇课文,将原来的三册合并成一册,即为《文言读本》。
《中学图书馆文库:文言读本》的编纂仍沿用《开明文言读本》的体例。开篇是长达三万字的《导言》,分别谈了“文言的性质”、“语音”、“词汇”、“语法”、“虚字”五个方面的问题,扼要地概述了文言的性质和古汉语的基础知识,对近二百个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包括代词、介词、连词、语助词、副词等,按它们的意义分别举例说明,可供学生翻检。
一 文言的性质
一 一篇文章,是用语体写的还是用文言写的,大致一看就能分别,虽然不是没有在界限上的例子。文言和语体的区别,若是我们要找一个简单的标准,可以说:能用耳朵听得懂的是语体,非用眼睛看不能懂的是文言。
文言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人说文言就是古代口语的记录,有人说只是一种人为的笔语,是历代文人的集体努力的产物。这两种说法可以说是都对都不对,因为“文言”这个名称包括许多不同时代和不同式样的文章。在时间上,从甲骨文字到现在有三千多年;在风格上,有极其典雅奥僻的,也有非常浅近通俗的。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完全没有口语作根底的笔语,文言不会完全是人为的东西。可是文言也不大像曾经是某一时代的口语的如实的记录,如现代的剧作家和小说家的若干篇章之为现代口语的如实的记录。
在各式各样的文言之中,我们可以提出一种来称之为“正统文言”,这就是见之于晚周两汉的哲学家和历史家的著作以及唐宋以来模仿他们的所谓古文家的文章的。这一路的文言在当初大概跟口语相去不太远,还在听得懂的范围之内。可是口语是不断地在变化的,一个人的一生几十年里头也许觉察不出,可是经过三五百年,积小变为大变,这前后两个时代的人说的话就会到了不能互相了解的程度。笔语呢,假如是大体上跟着口语走的,那么也会变得很厉害。可是如果后一代的人竭力模仿前一代的文章,那么也许变得很少,虽然绝对不变是办不到的。正统文言就是这样形成的。
除了正统文言,我们一方面有比它更古奥,更富有方言色彩的甲骨文、金文和《尚书》里的文章,又有比它后起的,更多一番雕琢,离开同时代的口语更远的辞赋、骈文之类。另一方面也有或多或少地容纳口语成分的通俗文言,如一部分书信、官文书、笔记小说、翻译文章之类。唐朝以后又渐渐地有更接近口语的文体出现,如有些诗和词,许多和尚和道学家的语录。到了宋朝的平话小说,那简直就是语体了。元明以来的戏曲,曲文本身是一种文言和语体混杂的很特别的文体,可是说白部分是相当纯粹的语体。这些个语体文章一向不受文学家的重视,只当作一种游戏笔墨,一直到了三十年前的新文学运动起来,才由附庸变为大国,逐渐替代了文言,作为一般应用的文体。
二为什么别的民族很少有类似我们的“文言”的呢?原来文言的形成并非完全,甚至并非主要的由于中国读书人的崇古的心理,而另有一个物质的基础——汉字。假如用的是标音的文字,笔语就不能不跟着口语走。汉字有一个特点,各时代的人可以按各时代的读音去读同一个字。譬如耳朵,古代人管它叫,现代人管它叫爸,倘若就照这个样子写成字,现代的人学习古代的文字是相当困难的。可是当初写成个“耳”字,尽管古代人读,现代人却不妨读吾,让它代表口语里的,那么现代入学习古代的文字就并不太难了。当然,写成“耳朵”,现代人更容易明白。可是人是有惰性的,多写一个字多一分麻烦(而且当初也许曾经有过这个字究竟该怎么写的问题),一个“耳”字能对付也就算了。“耳”这个字是难易适得其中的例子。一方面有用“目”代表或的例子,古今全无联系,可是另一方面也有“牛”、“马”、“鱼”等等古今完全相通的例子。
……
这本《文言读本》是《开明文言读本》的改编本。《开明文言读本》出版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因为现在还缺少性质相同的书可以用来代替,我们应出版社的要求,把它改编重印。所说改编,主要是删去若干篇课文,把原来的三册合并成一册。原先有一篇“编辑例言”说明编辑的宗旨和方针,节引如下:
我们编辑这套读本,有两点基本认识作为我们的指导原则。第一,我们认为,作为一般人的表情达意的工具,文言已经逐渐让位给语体,而且这个转变不久即将完成。因此.现代的青年若是还有学习文言的需要,那就只是因为有时候要阅读文言的书籍:或是为了理解过去的历史,或是为了欣赏过去的文学。写作文言的能力决不会再是一般人所必须具备的了。
第二,我们认为,在名副其实的文言跟现代口语之间已有很大的距离。我们学习文言的时候应该多少采取一点学习外国语的态度和方法,一切从根本上做起,处处注意它跟现代口语的同异……
这两点决定了我们的选材和编制。我们把纯文艺作品的百分比减低,大部分选文都是广义的实用文。我们不避“割裂”的嫌疑,要在大部书里摘录许多篇章;我们情愿冒“杂乱”的讥诮,要陈列许多不合古文家义法的作品。我们既不打算提供模范文给读者模仿,而阅读从前的书籍又的确会遇到这各种风格的文字,我们为什么不能这么办?……
对上面的话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一,文言作为通用的书面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二,要求学习文言时注意辨别它跟现代语的异同,是为了防止用现代的字义和句法去读古书,误解古书文义,也是为了纠正在语体文中滥用文言词语的不良风气。
《开明文言读本》原来计划编成六册一套,供高中三年教学之用,但是只编了三册,没有完成计划。第一、二册课文的排列按内容深浅,不依时代先后。第三册里选用的课文,除诗歌外,都是宋朝以后的作品,宋朝以前的只选了一篇。
这套《三联文丛:文言读本》真是一本让人相见恨晚的书。我平时工作繁忙,很难有大块的时间去系统学习文言文,但对古人的智慧又充满了好奇。这套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它的篇幅适中,内容精炼,每一篇都能在短时间内读完,却又能带来深刻的体悟。我最喜欢的是它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艰涩的术语,只是将一篇篇优美的文字呈现出来,然后在你需要的地方,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注释清晰明了,翻译贴切自然,赏析更是点到了关键之处,让我能够很快地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我常常会从里面选一篇自己感兴趣的,然后带着一种轻松的心态去阅读,结果常常是惊喜连连。有时是被一句简练的古语所折服,有时是被一段生动的描绘所打动,有时又会在一篇小小的寓言中,窥见深刻的人生哲理。这套书,让我觉得文言文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智慧光芒的存在,它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静静地给你带来启发和慰藉。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越”的文本怀有特殊的感情,而《三联文丛:文言读本》无疑就是这样的存在。在我拿到这套书之前,我对文言文的印象,更多是停留在那些“之乎者也”的刻板认知中,觉得它离生活太过遥远。然而,这套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所选的文章,很多都不仅仅是语言的练习,更是智慧的结晶。我特别喜欢那些讲述生活片段、蕴含人生哲理的小品文,它们字数不多,但意味深长。比如,其中一篇关于待人接物的文章,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千古不变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赞赏的是,它在提供原文的同时,还配有详尽的注释和赏析,这些内容并非简单的字词解释,而是对文章的背景、意境、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这使得我在阅读时,能够更加立体地理解文本,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字句上。有时,我会被一句古文触动,然后循着注释去追溯它的源头,这种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这套书,让我看到了文言文并非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它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分这套《三联文丛:文言读本》简直是我的“古籍启蒙书”!我一直对文言文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总觉得它晦涩难懂,像一道高不可攀的墙。直到偶然翻到这套书,我才发现,原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可以通过这么温柔且有条理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它的编排设计非常贴心,每一篇选文都附有详细的白话翻译,这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我会被某一句古语吸引,但苦于无法理解其深意,总是半途而废。而这套书的翻译,不仅精准,更带着一种文雅的韵味,让我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原文的语境和情感。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附带了许多赏析和注释,从文化背景到作者生平,再到词语的考证,都讲解得鞭辟入里,让我逐渐剥开了文言文的神秘面纱,开始体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出古时的场景,仿佛置身其中。以前觉得文言文是书斋里的陈腐之物,现在却觉得它鲜活生动,充满了生命力。这套书让我爱上了文言文,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感,这真的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经典,不在于它被多少人传颂,而在于它能否跨越时空,与当下产生共鸣。《三联文丛:文言读本》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并非是研究古籍的学者,但作为一个对知识保持好奇心的普通人,我深感这套书的价值。它收录的文章,并非都是晦涩难懂的大部头,而是精选了那些能够触及人心、引发思考的篇章。比如,那些关于人生哲理的箴言,关于人情世故的描绘,甚至是那些描绘自然风光的诗句,在今日读来,依然能够找到情感的落脚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典故的解释,不仅清晰明了,更点出了其流传至今的影响,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达,都源自古人的智慧。它不像某些枯燥的教材,只是机械地灌输知识,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你一步步去探索,去感受。我常常会在工作之余,抽出一点时间来读上一两篇,那种沉浸在古人世界里的感觉,让我暂时忘记了生活的烦恼,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这套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深邃的精神世界。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套系统而又易于理解的文言文读物,《三联文丛:文言读本》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的选材非常精当,涵盖了从先秦到明清的诸多经典篇章,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雅致。我尤其欣赏其编排的细致之处。每一篇文章都提供了原文、注音、注释以及白话翻译,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套极佳的入门工具。让我欣喜的是,它的翻译并非是生硬的直译,而是力求保留原文的韵味和意境,让我能够更好地体会古人的情感和思想。此外,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的介绍,这些拓展性的知识,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这些文本。我常常觉得,阅读这套书,就像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思考他们的智慧结晶。它让我对文言文的畏惧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亲切和喜爱。
评分三联的书,给女儿买的,希望她喜欢。
评分纸质还行,印刷还行,内容挺好,买的没有上次实惠
评分书不错,很精致
评分我在京东买过很多书,这一次的书品是最差的、包装是最烂的、速度是最慢的,着实令人不快。
评分匆忙翻了一下,选文别具匠心。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内容不错
评分京东618收的,买了很多,书都有用,不细评了
评分没有200-100真不想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