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读本:信仰

观念读本:信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光沪 著
图书标签:
  • 信仰
  • 宗教
  • 哲学
  • 文化
  • 思想
  • 观念
  • 精神
  • 神学
  • 历史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17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6307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6
字数:3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西方文明中,信仰作为人生根基,也是社会生活、历史发展、文化创造的基础。两千年来,无数贤哲关于信仰的诸多论述,构成了人类思想领域美丽动人、有益身心的一座大花园!本书从中采摘的二十几朵永不凋谢的珍品,能让你领略几分那座花园景象的壮美、花朵的明丽,呼吸几口草木的芬芳、空气的清新……

作者简介

  何光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著有《多元化的上帝观》《有心无题》《何光沪自选集》《神圣的根》《月映万川》《天人之际》《百川归海》《三十功名尘与土》等;译有《宗教哲学》《全球伦理》《二十世纪宗教思想》《现代基督教思想》《系统神学》《探索人性》《基督教神学原理》等;编有《对话:儒释道与基督教》《蒂里希选集》《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主编有“宗教与世界丛书”“宗教学译丛”“基督教经典译丛”等。

目录

i 总序
何怀宏
1 编者新序
何光沪
5 编者序
何光沪
15 第一讲 忏悔录
[古罗马]奥古斯丁
35 第二讲 论信仰
[意]阿奎那
45 第三讲 基督徒的自由
[德]马丁·路德
81 第四讲 认识神与认识自己
[法]加尔文
89 第五讲 论《诗篇》
[英]多恩
109 第六讲 思想录
[法]帕斯卡尔
127 第七讲 论创世和宇宙中的计划性
[英]牛顿
139 第八讲 信仰自白
[法]卢梭
171 第九讲 音乐的源头
[奥]莫扎特
[瑞士]孔汉思
191 第十讲 论信仰
[丹]克尔凯郭尔
205 第十一讲 佐西马长老的谈话和训言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221 第十二讲 天国在你们心中
[俄]托尔斯泰
237 第十三讲 信仰与知识
[俄]别尔嘉耶夫
253 第十四讲 根基的动摇和我们的终极关切
[美]蒂里希
271 第十五讲 小吉丁
[英]T. S. 艾略特
285 第十六讲 信、望、爱
[英]C. S. 路易斯
301 第十七讲 我是谁?
[德]朋霍费尔
313 第十八讲 信仰的表现形式
[法]S. 韦伊
333 第十九讲 论启示
[英]麦奎利
355 第二十讲 完整的生命
[美]马丁·路德·金
369 第二十一讲 大光的威严
[中]林语堂
385 选文书目


观念读本:信仰——人类思想的基石与演进 序言 人类文明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系列核心观念所驱动。这些观念,如同星辰般指引着文明的方向,塑造着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从古老的宇宙观到现代的科学理性,从原始的社群伦理到复杂的政治哲学,人类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观念的深刻变革和升华。《观念读本:信仰》便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力作。本书并非对某种特定信仰的鼓吹或批判,而是深入探究“信仰”这一观念本身,剥离其外在表现形式,直抵其作为人类心灵结构底层驱动力的本质。它旨在引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审视信仰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个体身上的投射,理解信仰如何成为塑造人类行为、社会结构乃至文明命运的关键力量。 第一章:信仰的基因——人类存在的核心需求 信仰,并非空穴来风,它根植于人类最深层的存在需求。生存的脆弱性、对未知的好奇、对意义的追寻,构成了信仰产生的土壤。在面对自然界的浩瀚与神秘,面对生命短暂与死亡的终结时,人类本能地寻求一种超越自身局限的解释与慰藉。这种解释,往往指向一个高于个体、高于现实的宏大叙事。 生存的锚点: 在蒙昧时代,当食物短缺、疾病肆虐、天灾频发时,人们将希望寄托于祈祷、祭祀,认为存在着能够影响自然的力量。这种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成为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得以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这是一种原始的风险规避机制,也是一种寻求掌控感的方式。 认识的驱动: 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止。对于“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宇宙的本质是什么?”等终极问题,哲学和科学尚未完全解答时,宗教和神话便提供了最初的答案。这些答案,无论其科学性如何,都满足了人类认识世界、理解自身位置的强烈渴望。 意义的追寻: 存在即苦难,生命的短暂意味着个体的终结。为了对抗虚无,人类需要赋予生命以意义。信仰,通过提供一套价值体系、道德准则,以及关于来世或永恒的许诺,为个体生命注入了超越短暂存在的价值和目标。这种意义的赋予,使个体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为之奋斗。 情感的慰藉: 失去亲人、遭受挫折、面对孤寂……这些情感的创伤,往往需要情感的抚慰。信仰,通过社群的连接、神圣的共情、以及对终极关怀的承诺,为人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感支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第二章:信仰的形态——从神话到理性 信仰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呈现出多样的形态。从早期部落的神灵崇拜,到一神教的普世宣言,再到世俗化的意识形态,信仰的载体不断变化,但其核心功能却得以延续。 神话与图腾: 在原始社会,神话是解释世界、传递价值观的主要方式。图腾崇拜则将集体成员与某个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形成最初的社群认同和归属感。这些非理性的信仰形式,满足了早期人类对秩序和连接的根本需求。 宗教的崛起: 随着文明的进步,宗教逐渐体系化、组织化。从多神教到一神教,从东方哲学到西方神学,各种宗教不仅提供了关于宇宙和生命终极意义的解答,更形成了庞大的社群、严密的组织、系统的教义和仪式。这些宗教体系,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社会整合、道德规范和文化传承的角色。 哲学与理性: 当科学和哲学逐渐发展,它们开始挑战宗教的解释力。理性主义的兴起,强调通过逻辑推理和经验证据来认识世界。虽然哲学和科学试图用理性的方式来回答那些曾由信仰主导的问题,但它们自身也发展出了新的“信仰”——对科学方法的信仰,对理性价值的信仰,对人类进步的信仰。 世俗化的信仰: 在现代社会,宗教的影响力在某些领域有所减弱,但信仰并未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世俗观念的“信仰”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新的“信仰”同样提供了价值指引、社群归属和意义解释,但其根基和表现形式与传统宗教有所不同。 第三章:信仰的力量——塑造个体与社会 信仰不仅仅是思想,它具有强大的行动力,能够深刻地塑造个体的心灵和社会的结构。它能够激发伟大的创造,也能导致可怕的毁灭。 驱动创造与进步: 对理想的信仰,是无数伟大成就的源泉。艺术家对美的信仰,科学家对真理的信仰,改革者对公平的信仰,这些内在的信念促使他们挑战现状,超越自我,最终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例如,宗教建筑的辉煌,哲学思想的深邃,以及那些为信念献身的英雄事迹,都证明了信仰的强大创造力。 凝聚社群与认同: 共同的信仰,是构建社群、形成强大凝聚力的基石。无论是宗教团体、民族国家,还是政治组织,都依赖于成员之间的共同信念来维持其稳定和发展。这种共同信仰,不仅提供了归属感,还塑造了集体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形成独特的文化认同。 道德的基石: 许多道德规范,其根源在于宗教或哲学中的信仰体系。对善恶的定义、对责任的理解、对惩罚与奖赏的预期,都与个体的信仰紧密相连。信仰体系为个体提供了道德的指南针,使其在复杂的社会互动中能够做出相对合理的选择。 冲突与极端: 然而,信仰并非总是积极的。当信仰变得僵化、排他,或与现实脱节时,它也可能成为冲突的根源。历史上,宗教战争、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极端主义的兴起,都与对特定信仰的盲目推崇和对异见的压制有关。当信仰演变为一种不容置疑的教条时,其毁灭性便会显现。 内在的冲突与整合: 在个体层面,信仰也并非单一。一个人可能同时持有多种相互冲突的信仰,例如,既信仰科学的客观性,又依赖占星术的指引。如何调和这些内在的冲突,形成一个相对整合的信仰体系,是个人心理健康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环节。 第四章:信仰的未来——在变动中寻找意义 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传统信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可能。我们该如何理解和应对信仰的变迁? 后现代的质疑: 后现代思潮对宏大叙事和普世真理的解构,使得许多传统的、集体的信仰体系受到冲击。个体更加强调个人的体验、多元的选择,以及身份的流动性。 个体的重塑: 在此背景下,信仰的重心逐渐从集体转向个体。人们不再轻易接受现成的信仰体系,而是更加倾向于从不同的思想、文化、体验中汲取养分,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体系。这是一种更加个人化、碎片化的信仰形式。 科学与信仰的对话: 科学的进步并没有终结信仰,反而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科学与信仰的关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仍然是科学和宗教共同关注的领域。新的对话正在展开,试图在理性与超越之间找到平衡。 寻找新的共识: 尽管个体信仰日益多元,但人类社会依然需要某种形式的共识来维系。在面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人工智能伦理)时,我们需要一种超越狭隘集体利益的、更具包容性的、以全人类福祉为目标的“信仰”来指引我们共同行动。 结语 《观念读本:信仰》并非要为读者提供一套既定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踏上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与观念之旅。信仰,作为人类思想和情感的基石,贯穿于人类文明的始终,并在不断演变中塑造着我们。理解信仰的本质、形态、力量及其演进,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愿本书能够点燃读者心中的好奇之火,引导我们以更加开放、审慎的态度,去审视那些支撑我们存在、指引我们前行的信念,并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与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将开篇几页的论述消化殆尽,那语言的密度和跳跃性,简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作者似乎习惯于在极小的篇幅内,堆砌起极其庞杂的概念,每一个句子都像是一个精密的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却又彼此独立,稍有不慎就会在理解的岔路口迷失方向。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晦涩的术语,甚至需要借助手边的其他工具书去搭建理解的脚手架。这绝不是那种可以让人轻松“一目十行”的读物,它更像是一场对阅读者心智的严峻考验,要求读者不仅要有知识储备,更要有极强的逻辑梳理能力和超乎寻常的耐心。每一次成功地穿透一个复杂的论证,都会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巨大满足感,但也伴随着对后续章节复杂程度的深深忧虑。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中,弥漫着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几乎看不到作者情绪化的表达或者主观色彩浓厚的评判。作者似乎站在一个极其高远的、近乎超然的视角来审视他所探讨的一切议题,用词精准,措辞审慎,避免了一切可能引起读者强烈情感共鸣的煽动性语言。这种冷峻,使得文本本身具有了一种雕塑般的质感,冰冷、坚硬,却又完美地捕捉了事物的结构。虽然在阅读过程中,我少了些许情绪上的起伏,但却收获了更深层次的冷静思考。它迫使我将所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搁置一旁,仅仅去关注论证本身的力量和逻辑的完整性,这种训练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纹理,配合着深沉的墨绿色调,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感。初翻阅时,那种扑面而来的气息,让人联想到古老的羊皮卷,或者是在尘封书库中偶然发现的珍本。内页的字体排版也颇为考究,字间距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严谨的结构美。装帧上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一种对内容的尊重,仿佛在无声地提醒读者,手中捧着的不是寻常之物,而是一段需要被细细品味的旅程的开端。这种对物质形态的重视,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仪式感,让人在尚未进入文字的核心之前,就已经被其外在的质感深深吸引,心生敬畏与好奇。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完全在于它直接提供了多少“答案”,而在于它极其有效地展示了“提问”的复杂性。作者在阐述每一个议题时,都会细致入微地剖析其内含的矛盾、潜在的悖论以及历史的层层叠叠的误解。读完某个段落,我常常不是带着“我明白了”的释然,而是带着“原来这个问题可以被拆解成这么多层次”的震惊。它成功地将那些看似简单、人人都以为自己理解透彻的概念,还原成了其最原始、最令人困惑的状态。这本书更像是一面极其清晰的放大镜,对准了我们日常认知中的模糊地带,揭示出我们思维框架中的裂缝,引导我们去质疑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确定性。

评分

从叙事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极端的非线性。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论著那样,有一个明确的、循序渐进的展开过程。相反,它更像是一组散落的、来自不同时空碎片的思考集合体。章节之间的关联往往是隐性的、需要读者自己去搭建桥梁的。我时常会发现前一章似乎在探讨A的本质,而下一章却突然跳跃到了Z的历史背景,两者之间的联系,需要读者依靠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艰难的推导和联想。这种结构设计,固然挑战了传统的阅读习惯,但也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乐趣——仿佛在参与一场智力上的考古发掘,去拼凑一个宏大但碎片化的思想图景。这种“去中心化”的叙事方式,使得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探索过程,每个人读出来的“整体结构”可能都会有所不同。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启发人思考的好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买了四本儿,打开谈信仰那一册看了一眼。整本儿书用聊大天儿侃大山的形式轻松聊起了信仰。从目录上看,从宗教聊到科学,从音乐聊到文学。以时间为顺序,把历史人物捋了不老少,从奥古斯丁一直聊到林语堂。是一本非常好的初中二三年级学生课外读物。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启发人思考的好书

评分

不错的书籍,不错的服务。

评分

好评

评分

不错。买了四本儿,打开谈信仰那一册看了一眼。整本儿书用聊大天儿侃大山的形式轻松聊起了信仰。从目录上看,从宗教聊到科学,从音乐聊到文学。以时间为顺序,把历史人物捋了不老少,从奥古斯丁一直聊到林语堂。是一本非常好的初中二三年级学生课外读物。

评分

收到,还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