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洛托夫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苏联外交

莫洛托夫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苏联外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昊 著
图书标签:
  • 莫洛托夫
  • 苏联外交
  • 二战史
  • 冷战
  • 外交史
  • 政治史
  • 苏联史
  • 历史研究
  • 国际关系
  • 斯大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66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903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瞻前顾后”看世界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页数:192
字数:1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苏联外交,这一外交政策的执行者则是同一个人——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他于1939~1949年及1953~1956年两度出任苏联外长,对当时的国际事务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试图依据近年来解密的各国外交档案,厘清一些历史事实,揭示波诡云谲的外交内幕,并溯源当今国际乱局。

作者简介

胡昊,男,现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长。1988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历史系。199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起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东欧中亚局工作,历任处长和副局长。2004-2005年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挂职任副书记。2007-2010年任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参赞。2011年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大国关系、中俄关系、俄罗斯政党等。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莫洛托夫登上苏联外交舞台
  一 李维诺夫的外交遗产
  二 莫洛托夫登上外交舞台
第二章 莫洛托夫与战前苏德日关系
  一 莫洛托夫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过程
  二 莫洛托夫出访柏林
  三 莫洛托夫与战前苏日关系
第三章 莫洛托夫与“东方战线”的建立
  一 莫洛托夫与瓜分波兰
  二 莫洛托夫与爱沙尼亚
  三 莫洛托夫与拉脱维亚
  四 莫洛托夫与立陶宛
  五 莫洛托夫与芬兰
  六 莫洛托夫与罗马尼亚
第四章 莫洛托夫与战时及战后苏英美的合作与冲突
  一 维护苏英美同盟的合作
  二 推行实力外交
第五章 莫洛托夫与苏南关系
  一 从冷淡到友好:莫洛托夫与战时苏南关系
  二 由热变冰:莫洛托夫与苏南冲突
  三 积重难返:莫洛托夫阻挠苏南关系正常化
第六章 赫鲁晓夫时代——莫洛托夫政治和外交生涯的终结
  一 参与缔结对奥国家条约
  二 两次参加日内瓦会议
  三 驻蒙古大使——政治和外交生涯的终结
第七章 二战前后苏联外交和莫洛托夫的总评价
  一 苏联外交的成败得失
  二 莫洛托夫的功过是非及苏联外交的根源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引  言

1917年,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在击败了帝国主义14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后,艰巨的外交任务摆在年轻的苏俄社会主义共和国面前:冲破帝国主义势力的包围和经济封锁,捍卫革命的胜利成果。苏俄执行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利用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成功地分化和瓦解了它们的反苏阵线,使苏联得到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承认。苏联先后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发展经贸联系,为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20世纪30年代欧亚两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后,苏联面临着新的国际形势。从这时起到50年代中期,苏联在外交斗争中经历了一波四折的复杂变化:第一次是苏联放弃与英法建立反法西斯集体安全体系的政策,与德国结盟;第二次是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同英美等国家建立反法西斯大同盟;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共同敌人消失后,反法西斯大同盟瓦解,苏联与美国由盟友变为敌手,冷战开始;第四次是在50年代中期,苏联调整对外政策,试图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与各国建立和平共处关系。其中前三次转折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实施的,第四次是由赫鲁晓夫倡导的。苏联四次外交转折的执行者则是同一个人——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外交部部长)莫洛托夫,他曾两度出任此职,第一次是从1939年5月到1949年3月,第二次是从1953年3月到1956年6月,他忠实地贯彻苏联领导人的指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苏联和西方研究苏联这一时期外交史的著作不计其数,然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持论各有偏颇,有失公允。譬如,苏联方面比较权威的著作有维戈茨基等编的多卷本《外交史》,苏联前外交部部长葛罗米柯等主编的两卷本《苏联对外政策史(1917—1980)》;西方的代表作当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著的多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以及英国皇家学会出版的大型国际事务概览丛书。这些著作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对各自国家的外交污点进行袒护,批评和揭露对方,而未能对历史事实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此外,上述著作多从国际关系着眼,对外交的执行者与外交的关系着墨不多,研究有关莫洛托夫与苏联外交的著作更是凤毛麟角。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莫洛托夫任苏联外长时(尤其是关键的1939年1~12月),有损苏联外交声誉的档案材料一直不予解密,这使一些事件的真相始终扑朔迷离,真伪难分。苏联解体后,这批文件陆续得到公布,为我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笔者重新研究这段历史的目的在于澄清历史真相,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苏联的兴衰成败与这段时期的外交有着重大的关系,该时期的外交失误一定程度上为国家的解体埋下了恶种;第二,苏联解体使美苏两霸共同主宰世界的两极格局消亡,其消极影响至今仍然困扰着变动中的国际关系,这种局势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二战时的苏美关系。
毋庸置疑,莫洛托夫曾两度出任苏联外长,其外交活动是丰富而复杂的。本书不可能对莫洛托夫的全部外交生涯做出详细的评述,只能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尤其是近年来披露的档案资料,对某些真相未果或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进行研究,并据此对苏联外交和莫洛托夫的得失成败做一探讨。当然,由于资料掌握得不太全面,笔者理论水平有限,对问题的分析可能不够贴切、透彻,加之外交事务涉及面极其宽广,本书难免有疏漏之处。因此,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冷战的阴影:大国博弈与全球格局重塑》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尽,一个全新的世界格局便已悄然成型。这是一个由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主导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猜疑、对抗与短暂缓和的时期,我们称之为“冷战”。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历史人物或某一场具体战役,而是将目光投向这场贯穿了近半个世纪的全球性对峙,深入剖析其错综复杂的成因、波澜壮阔的发展脉络以及对世界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战争的遗产与冷战的萌芽(1945-1949)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非带来了真正的和平,而是埋下了新冲突的种子。东方战线上的胜利让苏联在欧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而西方的盟友们,特别是美国,则对这种扩张充满了警惕。本书将首先回顾战争末期同盟国之间出现的裂痕,特别是关于战后欧洲秩序的安排,例如波茨坦会议上围绕波兰边界、德国赔款等问题的争执,这些都为日后双方的猜忌埋下了伏笔。 接着,我们将聚焦于“铁幕”的降临。温斯顿·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的著名演说,虽然并非冷战的起点,却清晰地勾勒出了东西方阵营对峙的雏形。苏联对东欧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强行改造,建立“卫星国”,以及美国提出的“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则是冷战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本书将详细解析这些政策出台的背景、目的以及对欧洲乃至全球政治经济产生的直接影响。 冷战初期的几次重大危机,如柏林危机(封锁与空运)和中国革命的胜利,都是理解冷战初期东西方力量对比和战略博弈的关键。我们将探讨美国在这些事件中的应对策略,以及苏联在巩固其阵营、扩张其影响力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此外,本书还将考察原子弹的出现如何改变了国际战略平衡,以及最初的美苏核军备竞赛是如何拉开序幕的。 第二部分:全面对抗与局部热战(1950-1962) 冷战的第一个十年,是全面对抗与局部热战交织的时期。朝鲜战争的爆发,将冷战从政治和经济领域推向了军事冲突的前沿。本书将深入分析朝鲜战争的起因、进程,以及这场战争对美苏双方战略思维、军事部署以及国际联盟体系(如北约和华约)的形成和巩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朝鲜半岛的悲剧,更是东西方两大阵营首次大规模军事对抗的缩影。 随着美苏力量的增强和核武器的不断发展,双方的军事对峙进入了一个更加危险的阶段。本书将详细阐述“相互保证毁灭”(MAD)理论的出现,以及它如何塑造了核时代的战略思维,使得双方在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的同时,又不断进行代理人战争和军备竞赛。 冷战的触角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越南战争的早期介入、中东地区围绕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冲突、非洲独立运动中的大国身影,都将在这部分得到详细的分析。我们将探讨美国和苏联是如何利用这些地区性冲突来扩大自身影响力,以及这些地区性冲突又是如何被冷战的大背景所裹挟和放大的。 本书还将重点关注欧洲的冷战态势,如两德分裂的加剧,以及在东欧地区爆发的反抗苏联统治的事件,例如匈牙利事件。这些事件不仅暴露了苏联阵营内部的矛盾,也促使苏联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并为后来的布拉格之春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缓和与新的挑战(1963-1979) 古巴导弹危机以其前所未有的核战争威胁,迫使美苏双方开始反思彼此对抗的危险性。本书将详细回顾古巴导弹危机的来龙去脉,以及危机过后,美苏双方为避免类似危机再次发生而进行的一系列努力,包括建立“热线电话”、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等。这标志着冷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缓和”(Détente)。 缓和并非意味着对抗的终结,而是一种更加复杂、更加策略性的竞争。本书将分析在此期间,美苏两国在战略武器限制(如SALT条约)上的谈判,以及双方在经济、文化领域的有限交流。然而,这种缓和也伴随着新的挑战。 本书将深入探讨冷战在第三世界的发展。在非洲,独立浪潮风起云涌,美苏双方都在积极争取新独立的国家,争夺在这些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在拉丁美洲,美国试图维持其传统势力范围,而苏联则通过支持左翼运动和革命来挑战美国的地位。 同时,本书也将审视中国在冷战格局中的作用。从与苏联的“中苏分裂”到与美国的“战略缓和”,中国的崛起和外交转向,对全球力量平衡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将分析中国是如何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寻找自己的战略空间,以及它对冷战进程产生的独特作用。 第四部分:冷战的升级与终结的序曲(1980-1991) 进入20世纪80年代,缓和的势头有所减弱,冷战再次进入一个相对紧张的时期。阿富汗战争的爆发,成为苏联面临的一大挑战,也加剧了与西方的对抗。本书将分析苏联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及其后果,以及美国和盟友们是如何在阿富汗问题上采取支持反苏力量的策略。 里根政府上台后,对苏联采取了更为强硬的立场,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并大幅增加军费开支,这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战略压力。本书将探讨里根政府的对苏政策及其影响,以及苏联国内日益增长的经济困难和政治改革的呼声。 戈尔巴乔夫的上台,标志着苏联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时期。他的“新思维”外交政策,包括削减军备、缓和与西方的关系、撤军阿富汗等,为冷战的结束奠定了基础。本书将详细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在苏联国内和国际上产生的连锁反应。 东欧剧变的发生,是冷战走向终结的最直接证据。从波兰团结工会的崛起,到柏林墙的倒塌,再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鹅绒革命,本书将回顾这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分析它们是如何在苏联无力干预的情况下发生的,以及它们如何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 最后,本书将聚焦于苏联解体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从内部的民族矛盾、经济困境到政治改革的失控,我们将深入剖析导致这个庞大帝国瓦解的深层原因,以及苏联解体如何标志着冷战的正式结束,并开启了一个新的全球秩序。 结论:冷战的遗产与当代世界 在本书的结尾,我们将对冷战及其留下的遗产进行总结。冷战的结束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节点,它深刻地塑造了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格局。本书将探讨冷战留下的地缘政治遗产,例如新的国家边界、地区冲突的根源,以及对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影响。同时,也将审视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及其对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 《冷战的阴影:大国博弈与全球格局重塑》致力于为读者呈现一幅宏大而细致的历史画卷,通过对冷战时期关键事件、重要人物和深层逻辑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理解这个塑造了我们所处世界的关键时期,并思考其对当今世界仍然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超越简单化的叙事,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冷战的复杂性及其历史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苏联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外交政策。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苏联的外交政策归结于意识形态的对抗,而是更侧重于从现实主义的地缘政治角度去分析。他深入探讨了在极端地缘政治压力下,苏联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采取的那些看似矛盾或不道德的策略。在描述战前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复杂而又充满疑虑的关系时,作者展现了苏联领导层如何在孤立和威胁中寻求出路,以及莫洛托夫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对《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的反应和其对自身安全的考量,有着非常细致的分析。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苏联为何会在那个时期采取那样一种看似消极的外交策略。而进入战后,书中对于苏联如何在一片废墟中重建,以及如何通过外交手段,在新的世界格局中争夺话语权和影响力,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那些关于冷战初期,苏联与美国之间的战略博弈,以及莫洛托夫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都为读者打开了新的认知维度。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外交”二字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它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唇枪舌剑,更是对历史、地缘、人心的一次次精准判断和巧妙博弈。作者在描写莫洛托夫在战前与各国进行的复杂谈判时,那种步步为营、伺机而动的策略,着实令人惊叹。书中对于“大国绥靖政策”下,苏联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有着非常深入的解读。我了解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苏联的外交决策,往往是在“要生存”和“要发展”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而莫洛托夫,作为斯大林最信任的外交助手,无疑是这场复杂博弈中的核心人物。书中有大量的篇幅,都在描绘他如何在一个充满敌意和猜疑的世界里,为苏联打开一道道外交的缝隙。战后部分,对于苏联如何在一个被战争摧残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国际地位,以及如何与西方国家展开长期的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较量,也进行了详实的论述。这本书让我对苏联这个国家,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便以一种出人意料的视角,将我们拉回了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它没有直接切入莫洛托夫的个人经历,而是从一种更为宏观的时代背景出发,娓娓道来。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原始史料,将那个时期苏联外交的决策过程、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隐藏在权力斗争背后的深刻动机,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战前日本与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博弈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那些关于《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过程,以及背后双方各自的考量,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当时苏联领导层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以及莫洛托夫作为外交部长,如何在复杂的棋局中为国家争取最大利益。书中对当时欧洲各国对苏联的态度,以及苏联对这些态度的回应,也有着深刻的剖析。那些看似微小的外交辞令,背后却可能隐藏着足以影响世界格局的决策。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历史陈述,而是充满人性的观察和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让人在阅读中不断思考。

评分

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苏联外交官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责任。作者在描述莫洛托夫与各国领导人、外交官的谈判场景时,充满了细节。他不仅仅关注会谈的结果,更关注会谈的氛围、双方的肢体语言以及那些未被公开的潜台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战后初期,莫洛托夫在联合国舞台上的表现印象深刻。他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为苏联争取发言权和国际认同,以及他所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的风格,都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并没有回避苏联外交政策中的一些争议性部分,而是试图去理解其背后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考量。例如,对于战后苏联在东欧推行的一些政策,作者也进行了审慎的分析,试图解释这些政策是如何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形成的。书中还提及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苏联外交事件,这些事件虽然在大的历史叙事中可能不那么显眼,但却折射出苏联外交政策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评分

读到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掌控力。它不像市面上许多泛泛而谈的书籍,仅仅列举一些大事件。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关键时刻,去挖掘其背后的逻辑和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在描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前后,苏联领导层内部的讨论和莫洛托夫所扮演的角色时,作者引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使得整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我仿佛看到了莫洛托夫在面对希特勒政府的各种试探和压力时,如何在斯大林的指示下,既要保持警惕,又要抓住机会。书中对条约秘密议定书内容的解读,也比以往的任何解读都更加清晰和有说服力。作者并没有将莫洛托夫塑造成一个纯粹的强硬派,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政治家,在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实用主义和战略眼光。书中的另一部分,对于战后苏联在东欧地区的影响力扩张,以及与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的博弈,也有着精彩的论述。那些关于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的细节,以及苏联如何一步步巩固其在东欧的地位,都通过作者的笔触变得生动起来。

评分

店店推荐这家微店。好书

评分

又是京东的活动空间。又买了不少书。但是在关键时刻京东就露出商人的奸诈,好的书、有质量的书总是无货无货无货,

评分

了解一下这段历史,很好奇!

评分

又是京东的活动空间。又买了不少书。但是在关键时刻京东就露出商人的奸诈,好的书、有质量的书总是无货无货无货,

评分

终于出版了,现在网上把有些书的价格都抄的离谱了!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

终于出版了,现在网上把有些书的价格都抄的离谱了!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

了解一下这段历史,很好奇!

评分

了解一下这段历史,很好奇!

评分

终于出版了,现在网上把有些书的价格都抄的离谱了!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