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作者历经枪林弹雨、感同身受的泣血回忆
★叙述清楚翔实,读之可概览缅战之前后
★迄今为止一部zui权wei真实反映中国远征军滇缅印征战的作品
内容简介
《亲历中国远征军》是年逾九旬的王楚英先生以其亲身经历,历时数年写就的长篇巨制。本书真实记录了中国远征军1942年至1945年,赴缅甸援助英军与日军作战的全过程,生动刻画描写了史迪威、蒙巴顿、韦维尔、亚历山大、斯利姆等盟军高级将领和远征军罗卓英、杜聿明、孙立人、廖耀湘、戴安澜等主要将领的性格特点和战事活动。是国内外迄今zui为完整、权wei的一部记述中国远征军赴缅印滇作战的史料专著。
作者简介
王楚英,1923年生于湖北黄梅蔡山农家。1937年七七事变后,考进18军,参与淞沪会战,被军长罗卓英称为“不怕死、会打仗的娃娃排长”,后来在对日作战中屡立战功。1941年黄埔军校17期毕业,任军委会驻滇参谋团长林蔚机要参谋。12月15日随侯腾将军入缅,组建华侨志愿队,在缅泰边境伏击日军,三战三捷。1942年3月,被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点名任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全程参与了中国远征军的作战经历。1945年,参加“陆总”指挥所工作,亲历芷江洽降到南京签降全过程。1954年回到大陆,现任南京市政协委员。2005年9月应邀晋京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由于作者的特殊身份,其视角既有战略高度的全景扫描,也有精细入微的一线战斗描写。是一部zui为完整、权wei的讲述中国远征军的自传体史书。
——民国史专家王晓华
该书是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抗战精神教育、艰苦朴素精神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交易的生动材料。
——国防大学原副校长黄玉章
目录
第一章 仓促迎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但是,由于英方高估自己实力,又对中国戒心十足,怕染指其殖民地利益,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直至面对日军进攻,一路溃败后,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这是一场失去作战先机的战争……
第二章 剑锋初试→
面对强敌,处于种种劣势的中国远征军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不管是对英军的施援解围,还是对日军的攻坚据守。然而,失去作战先机的影响逐渐扩大,盟军的掣肘、指挥系统的混乱等不利因素开始显现,这是一场危机四伏的战争……
第三章 铩羽而归→
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英军与中国远征军的作战目的不同、史迪威与远征军高级将领的意见不一、远征军与重庆统帅部的意见不一……种种矛盾错综复杂,这是一场困难重重的战争……
第四章 重整旗鼓→
立场决定态度,态度决定结果。美国建议英国放弃对印度、缅甸的殖民统治,携手团结抗日,遭到英国的拒绝。中国把滇缅公路这条唯一的国际通道看作坚持抗日、夺取胜利的生命线。英国宁愿弃守缅甸,寄希望于将来“和会”上要回,也不愿中国参与其中。尽管意见不一,中国远征军还是在印度兰姆伽和中国昆明建立了两个训练中心。这是一场孕育希望的战争……
第五章 凯歌高奏→
经过十万青年十万军的热血召唤,经过美式训练,换装美式装备,中国远征军面貌焕然一新,虽然盟军指挥系统意见仍然不一,但反攻的号角已然吹响,驻缅日军的噩梦开始了。这是一场胜利属于正义的战争……
第六章 尾声→
这是一场悲壮惨烈的战争,这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战争。尽管我们付出了巨大的、沉痛的代价,但我们笑到了最后。其中,我们有太多的经验教训需要汲取借鉴,有太多的英雄烈士需要纪念缅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精彩书摘
写在卷首的话
◎王楚英
1942年那个极不平凡的春天,虽然已经过去了73个寒暑,但它在我的人生历程中,却是一段令人无法忘怀、值得回首的岁月,仿佛就如眼前的时光。73年前我在缅甸战场上亲身经历的许许多多往事,仍然记忆犹新。
1942年3月3日,在缅甸腊戍机场我与史迪威首次见面之前,我们之间素昧平生。我只是道听途说,知其生性刚直、疾恶如仇;他熟悉中国情况,堪称美军中的“中国通”;他真心实意同情中国民众,关注民众与士兵的疾苦;他行事风格不循常规,傲上而亲下等。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也正是从这天开始,我与史迪威结下了一段永生难忘的不解之缘。
在此,我借机简述一下自己赴缅前的从军经历:1937年“七七事变”后,时年14岁的我自“湖北省大中学生军训总队”考入18军干训班。“八一三”淞沪会战时随军征战上海,奉命用扁担绑着手榴弹炸毁日军的装甲车,受到时任18军军长罗卓英的褒扬;后在瑞昌作战时,为救接任18军军长的黄维而受伤,因此当上了黄维的警卫排长兼机要参谋;1939年考进黄埔军校受训,集体加入国民党。1941年6月毕业后,旋回黄维身边任警卫连长兼机要参谋。其间接待军委会驻滇参谋团团长林蔚考察时,与其20多天的相处中,因我在东南亚兵要地理和华侨问题上有所研究,深得林蔚赏识,被调去担任其机要参谋。
1942年3月11日深夜,我被史迪威指名要去当他的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后,在他的身边两年多的时间里,随他四处奔波、出入火线的经历,更是挥之不去。时常一幕接一幕地浮现在我眼前:仿佛将我又带回到了那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战场,我跟随在史迪威身边,参与作战计划的研究,或驾驶那辆吉普车,载着他深入枪林弹雨、炮声隆隆的前线,一切恍若就发生在昨天,特别是史迪威那超凡的人格魅力,脱俗的行事风格,无私的奉献精神,对中国人民和士兵热诚关爱的深情,他自己勤于学习,一向务实、勇于创新、刚正不阿、严于自律、以身示范的品德操守,更令我由衷崇敬,奉为师表。《亲历中国远征军》一书,是我以70多年前的亲身经历写就。值此出版之际,谨以此书抚慰生者对战死亲人的深切缅怀,亦告慰为国捐躯者的英灵。
序言
◎舒莺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阶段,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和打通援华抗战物资运输线而征战滇缅印的一段历史,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中国军人在滇缅印战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彻底胜利,对亚洲太平洋战场和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要贡献,立下赫赫战功。滇缅战场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对日作战主战场的战略接合部,又是东南亚战场主要作战地区,中国军队两次进入缅甸,以先后牺牲10万余人的代价展开对日作战,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将日寇逐出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战争能量,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粉碎了日寇与德国法西斯会师中东、称霸世界的野心,以伟大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为亚洲太平洋战争和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中国远征军的历史从不为人知到进入历史教科书,并成为影视剧和小说关注的创作题材只是近几年来的事情。
十年前《凤凰大视野》首播远征军纪录片引起广泛关注,大部分人自此方知这段蒙尘往事,实际上,在此之前早有黄仁宇先生《缅北之战》、邓贤先生《大国之魂》等纪实文学相继出版,多年来以中国军事科学院彭训厚将军、解放军出版社余戈先生、云南二战史专家戈叔亚先生等为代表的学者从官方到民间都对滇缅印抗战历史倾力投入和潜心研究,进入了一个不仅限于表象叙述而是更为客观深刻的学术历史探索角度。待我与罗学蓬先生合作的小说《中国远征军》2007年出版时,关于这段历史的相关资料已经较多地浮出水面,此后几年与滇西抗战、缅北反攻有关的国殇墓园、史迪威的中国经历、青年学生军印度集训等有关历史也悉数为世人所知,全面反映滇缅印抗战历史的中国远征军网也应运而生。近几年国内外随之掀起了很多社会活动,如国内团队赴美将美国国家档案馆关于中、印、缅战场的大批存照汇集成《国家记忆》系列;刘放吾将军哲嗣刘伟民先生在缅甸筹建第一座远征军仁安羌纪念碑,联合中国远征军网与湖南官方迎远征军将士灵位入祀衡阳忠烈祠;云南方面先后两次迎远征军将士骨骸入葬国殇园等,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反响,更将这段历史的追溯推到了顶峰。
应该说,我们的民族在经历了太多波折与考验之后,逐渐开始用更为人性化与理性的视角来正确看待和回顾历史,中国远征军从湮没尘封到为当下的人们所纪念和祭奠,就是最好的说明。
对王老的最初认识源自一本三十多年前的资料。我在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资料文库中发现这本泛黄的论文集时第一次注意到王楚英先生的名字和这段完全陌生的历史。那本朴素的会议论文集编辑印刷于20世纪80年代初,显然,在国内所有关于中国远征军的报道、文学创作都还在孕育之前,老人在当年滇缅抗战研究还是一片荒漠的时候就已经致力于呼吁学术界对这段不该遗忘的历史的关注。此后老先生竭力将自己所知和亲身经历的抗战往事呈现于世,并以一己微薄之力致力于中国远征军历史研究多年,在众多学术交流文化活动中不断宣讲,为此后更多的滇缅抗战历史研究的深入做了良好的铺垫。就此而言,国内开展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历史研究,王老早年的推动工作功不可没。
多年之后,作为后生晚辈,我经由戴安澜将军之子戴澄东先生引荐首次面见王老,在对这段历史侃侃而谈之际,老先生感喟当年的战友、故交多已不在人世,作为一名老兵,自己不希望这段惨烈悲壮的历史就此沉沦,将其记述,望其存世,亦算是对阵亡者的一份交待。老先生微言大义,正如其后在拙作序言中所言:愿后人不要忘记那支曾经在滇缅战场、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的部队,记住他们的勇敢,记住他们的坚韧,记住他们对祖国的忠诚和为和平而做出的牺牲。
面对历史,老先生年过九十,耄耋之年依旧笔耕不辍,不由人不钦敬。时至今日,欣逢举国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老先生的著作《亲历中国远征军》出版,算是对老先生多年来投身远征军历史研究,献给那段曾经抛洒过青春热血的抗战岁月最好的纪念。
蒙王老嘱托,不觍作序,当是老人家希望年青一代不忘历史、爱国自强的鼓励,在此,深为受教。
2015年7月于重庆
……
《硝烟下的信念》 序章:遥远的呼唤 那一年,当太平洋的战火熊熊燃烧,当东南亚的上空阴云密布,在遥远的东方,一股不屈的意志正在凝聚。这不是一部关于英雄主义的赞歌,也不是一部歌颂胜利的史诗。这是一部关于普通人,如何在极端困境中,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铸就一道屏障,为的是一份信念,一份对家国的责任。 我曾无数次在梦境中看到那片古老而又熟悉的土地——云南边境的崇山峻岭,密林深处的蜿蜒小道,还有那些面容沧桑却眼神坚毅的士兵。他们是我的父亲,是我的叔伯,是那些我未曾谋面,却深深烙印在家族记忆中的身影。他们是“中国远征军”的一部分,一支奔赴异域战场,为世界和平而战的队伍。 然而,我无法直接讲述他们的故事。我的笔触,如同他们曾经走过的道路,充满着曲折与限制。我没有亲身经历那段烽火岁月,我的记忆,也无法承载那份沉甸甸的历史重量。我所能做的,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去触碰那段历史的脉络,去还原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依然鲜活的集体记忆。 《硝烟下的信念》,并非一本直接描绘战场厮杀的战史,更不是一本详尽记录某次战役的军事报告。它是一曲对时代的回响,是一次对个体命运的凝视,是一场在历史的深处,与那些坚守者的灵魂对话。它试图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中国人为何踏上征程,他们又在怎样的信念驱动下,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 第一章:家国离乱的年代 我们无法回避那个时代的背景。1930年代末,中华大地已然硝烟弥漫,日寇的铁蹄踏碎了无数家庭的安宁。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一个中国人,无论贫富贵贱,都身处巨大的漩涡之中。 我的祖父,是一位在小镇上经营杂货铺的寻常百姓。他没有机会拿起枪杆子,但他用他微薄的力量,支持着抗战的捐款,藏匿着躲避战乱的亲戚。他的眼神中,总是带着一丝忧虑,因为远方的战事,直接关系着他的家人,关系着他赖以生存的土地。 父亲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度过的。他时常听到大人谈论着“外敌入侵”、“国家危亡”之类沉重的话题。街头巷尾,总有宣传抗日的标语,有奔赴前线的青年报名处。而“远征军”,这个词汇,在他年幼的心灵中,便与“保家卫国”、“英勇牺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那个年代,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士兵,每一个在后方默默奉献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战。家庭的破碎,生计的艰难,生离死别的痛苦,这些都是那个时代每一个普通人不得不承受的重担。父亲的成长经历,正是那个动荡年代无数普通人命运的缩影。他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他目睹了邻居的房屋被炸毁,他听到过撕心裂肺的哭喊。 《硝烟下的信念》,将从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片段切入,描绘战争阴影下,普通中国家庭的生活图景。它并非要描绘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要展现战争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以及在普遍的苦难中,人们如何努力维系着生活的希望。我们将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们依然在为生计奔波,在为家人操劳,在对未来保持着一丝微弱的期盼。 第二章:来自西南的召唤 当日本侵略的铁蹄踏过东南亚,中国的战略形势变得异常危急。缅甸,作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国际交通线,一旦被日军占领,中国将陷入更加孤立无援的境地。 那时,年轻的父亲,已经长大成人。他参加了当地的民兵组织,接受了基础的军事训练。他所在的镇子,虽然远离前线,却也时常有来自后方的征兵通知。人们都知道,国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而“远征军”的组建,正是国家危难之际的呐喊。 然而,父亲并没有直接加入远征军。他的身影,出现在了支援前线的队伍中。他和其他年轻人一样,被抽调去参与修建简易的机场,去运输急需的军用物资,去协助安置流离失所的难民。这些工作,虽然没有直接的硝烟,却同样艰苦卓绝,充满了风险。 《硝烟下的信念》将侧重描绘那个时代,西南地区人民为了支援远征军所付出的努力。我们将看到,在简陋的条件下,他们如何为前线筹集粮草,如何搭建简易的医院,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将药品和弹药送往前线。这是一种集体行动,一种全民抗战的精神体现。 父亲在那些日子里,接触到了许多从前线撤回的伤兵。他们的讲述,虽然零碎,却让父亲对远征军的艰苦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些关于雨林、关于疾病、关于一场又一场艰难战斗的描述,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章:信念的重量 “信念”二字,听起来高尚而遥远,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它却是支撑个体生存下去的最重要的力量。对于远征军的战士而言,这份信念,或许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或许是对家乡亲人的承诺;或许是对自由和尊严的捍卫。 父亲常常回忆起,在他参与支援前线的日子里,他遇到过一位腿部受了伤的远征军老兵。这位老兵,虽然身体虚弱,但他的眼神却异常坚定。他告诉父亲,他们之所以坚持战斗,不仅仅是为了打败敌人,更是为了给后方的人们,给他们的孩子,争取一个和平的未来。 “我们不怕死,”老兵的声音有些嘶哑,“我们怕的是,我们死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要生活在被欺凌的环境中。”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父亲。他开始更深刻地理解,远征军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军事行动。它是一场关于民族存亡的战斗,是一场关于未来希望的搏斗。 《硝烟下的信念》,将尝试去剖析这份“信念”的重量。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在每一个战士的行动中,融入在每一次艰难的选择中。我们将通过父亲的视角,去理解那些远征军战士们,为何能够忍受饥饿、疾病、酷暑、严寒,以及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却依然不放弃战斗。 或许,这份信念,体现在一个战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紧握着手中的枪;或许,体现在一个受伤的士兵,依然在鼓励着身边的战友;或许,体现在一个普通民众,在艰难的生活中,依然毫不犹豫地将家中仅有的粮食,捐献给前线。 第四章:回响与传承 战争终将结束,但留下的印记,却会永远铭刻在历史和人们的心中。对于父亲而言,他在支援前线的经历,以及他从远征军老兵那里听到的故事,都成为他一生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他将这些故事,以一种朴实无华的方式,讲述给他的孩子,讲述给他的孙辈。他不是在炫耀,也不是在煽情,而是在传递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他希望他的后代,能够记住那段历史,记住那些为国家付出一切的先辈。 《硝烟下的信念》,正是承载着这份传承的努力。它并非要复述那些已经存在于史册中的具体战役,也不是要将某个伟大的英雄塑造成神。它试图通过对父亲经历的回溯,以及对他所见证的种种细节的捕捉,来展现那个时代,普通人在战争中的选择与坚守。 我们将在书中看到,父亲如何在战后的日子里,继续用他的方式,去回报社会,去教育下一代。他的身上,也同样体现着那种“信念”的力量,那种在和平年代,依然为生活努力奋斗,为国家贡献力量的精神。 这本书,不是为了歌颂某个特定群体,也不是为了评判历史的对错。它是一次关于“理解”的尝试。理解那个时代,理解那些身处其中的普通人,理解他们为何会做出那样的选择,理解他们为何能够承受那样的苦难。 它希望通过描绘战争阴影下,人们的坚韧与不屈,能够唤起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年代的残酷,也映照出人性的光辉。它是一份献礼,献给那些曾经用生命捍卫家园的先辈,也献给所有在时代洪流中,默默承受,却从未放弃信念的普通人。 《硝烟下的信念》,是一段旅程,一段关于记忆、关于理解、关于传承的旅程。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细微的触动;它没有激昂的号角,只有低沉的回响。它希望,在你翻阅的每一页中,都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温度,感受到那份深藏在普通人身上的,坚不可摧的信念。 结语:不曾遗忘的足迹 那些远征军战士的身影,虽然已渐行渐远,但他们的足迹,却深深地烙印在中国的土地上,也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我的父亲,以及像他一样的无数普通人,他们所经历的,所承受的,所传递的,构成了这段历史最真实的肌理。 《硝烟下的信念》,便是试图在这些肌理中,找到那份最动人的力量。它不是直接的亲历,却是间接的触碰;它不是轰轰烈烈的呐喊,却是娓娓道来的讲述。 它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能感受到,那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那种在困境中,依然选择坚持,选择担当的精神。那种,即便身处硝烟之中,也从未放弃对信念的追寻的精神。 这,便是《硝烟下的信念》,献给所有铭记历史,致敬先辈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