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编:周子通书·张载集·二程集

李敖精编:周子通书·张载集·二程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编
图书标签:
  • 宋明理学
  • 周子通
  • 张载
  • 程颢
  • 程颐
  • 哲学
  • 思想史
  • 古典文献
  • 中国哲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6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5657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6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0
字数:357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
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全部囊括!
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
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全部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简介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6”选录了周敦颐的《周子通书》,张载的《张载集》,程颢、程颐的《二程集》和胡宏的《知言》。《周子通书》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张载集》是张载一生著述的合编,是研究张载儒学思想全面、重要的参考资料。《二程集》是思想家程颢、程颐的著作集。《知言》是中国宋代胡宏的哲学著作,初稿系论学语录和随笔札记,后经多次校订而成书,此书“言约义精,为道学之要枢,制治之耆龟也”。

作者简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目录

周子通书

导读 / 002

太极图说 / 003

通书 / 005

诚上第一章 / 005

诚下第二章 / 005

诚几德第三章 / 006

圣第四章 / 006

慎动第五章 / 006

道第六章 / 006

师第七章 / 007

幸第八章 / 007

思第九章 / 007

志学第十章 / 008

顺化第十一章 / 008

治第十二章 / 008

礼乐第十三章 / 009

务实第十四章 / 009

爱敬第十五章 / 009

动静第十六章 / 010

乐上第十七章 / 010

乐中第十八章 / 010

乐下第十九章 / 011

圣学第二十章 / 011

公明第二十一章 / 011

理性命第二十二章 / 012

颜子第二十三章 / 012

师友上第二十四章 / 012

师友下第二十五章 / 013

过第二十六章 / 013

势第二十七章 / 013

文辞第二十八章 / 013

圣蕴第二十九章 / 014

精蕴第三十章 / 014

乾损益动第三十一章 / 014

家人睽复无妄第三十二章 / 015

富贵第三十三章 / 015

陋第三十四章 / 015

拟议第三十五章 / 016

刑第三十六章 / 016

公第三十七章 / 016

孔子上第三十八章 / 017

孔子下第三十九章 / 017

蒙艮第四十章 / 017

进呈本周子遗文并诗 / 024

爱莲说 / 024

养心亭说 / 025

拙赋 / 026

碧落石汝砺书篆 / 026

邵州新迁学释菜文 / 026

又告先师文 / 027

〔附〕邵州新迁州学记 / 027

彭推官诗序 / 028

〔附〕彭推官宿崇圣院诗 / 029

〔附〕度性善跋 / 029

与傅耆伯成书 / 030

慰李大临才元疏 / 031

与二十六叔等手帖 / 031

与仲章侄手帖 / 031

回谒乡官昌州司录黄君庆牒 / 033

贺傅伯成手谒 / 033

书仙台观壁 / 034

游山上一道观三佛寺 / 034

喜同费君长官游 / 034

呈谢签判殿丞宠示游山之什琦 / 035

和前韵 / 035

〔附〕李悦斋跋 / 035

剑门 / 036

万安香城寺别虔守赵公 / 036

同石守游 / 037

江上别石郎中 / 037

忆江西提刑仲容 / 037

治平乙巳暮春十四日同宋复古游山巅至大林寺书四十字 / 038

题寇顺之道院壁 / 038

题浩然阁 / 038

题酆都观三首刻石观中 / 038

按部至潮州题大颠堂壁 / 039

按部至春州 / 039

题惠州罗浮山 / 040

赠虞部员外郎谭公昉致仕 / 040

濂溪书堂 / 040

思归旧隐 / 041

夜雨书窗 / 041

石塘桥晚钓 / 041

书舂陵门扉 / 041

东林寺留题 / 042

澹山岩扃留题 / 042

连州城西大云岩留题 / 042

德庆府三洲岩留题 / 043

肇庆府星岩留题 / 043

任所寄乡关故旧 / 044

春晚 / 045

牧童 / 045

张载集

导读 / 048

正蒙太和篇第一 / 049

正蒙参两篇第二 / 059

正蒙神化篇第四 / 063

正蒙动物篇第五 / 067

正蒙诚明篇第六 / 071

正蒙大心篇第七 / 076

正蒙乾称篇第十七上 / 082

正蒙乾称篇第十七下 / 086

经学理窟周礼 / 092

语录 / 095

性理拾遗 / 098

〔附〕张横渠先生行状 / 100

文集佚存 / 101

答范巽之书 / 101

与赵大观书 / 102

与吕微仲书 / 103

贺蔡密学启 / 104

庆州大顺城记 / 105

女戒 / 106

策问 / 107

边议 / 108

与蔡帅边事画一 / 111

泾原路经略司论边事状 / 112

经略司画一 / 114

始定时荐告庙文 / 116

张天祺墓志铭 / 117

杂诗 / 118

鞠歌行 / 118

君子行 / 118

送苏修撰赴阙四首 / 119

别馆中诸公 / 119

圣心 / 119

老大 / 120

有丧 / 120

土床 / 120

芭蕉 / 121

贝母 / 121

题解诗后 / 121

诗上尧夫先生兼寄伯淳正叔 / 122

〔附〕邵雍和凤翔横渠张子厚学士 / 122

二程集

导读 / 124

答横渠先生定性书 / 125

论王霸之辨 / 128

论十事札子 / 131

颜子所好何学论 / 136

与吕大临论中书 / 139

答杨时论西铭书 / 141

河南程氏遗书

第一?端伯传师说 / 145

第二上?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 / 156

第二下?附东见录后 / 187

第三?谢显道记忆平日语 / 196

第四?游定夫所录 / 204

第五 / 210

第六 / 214

第七 / 227

第八 / 231

第九?少日所闻诸师友说 / 234

第十?洛阳议论 / 239

第十一?师训 / 246

第十二?戌冬见伯淳先生洛中所闻 / 262

第十三?亥八月见先生于洛所闻 / 265

第十四?亥九月过汝所闻 / 267

第十五?入关语录 / 270

第十六?己巳冬所闻 / 297

第十七 / 298

第十八?刘元承手编 / 306

第十九?杨遵道录 / 366

第二十?周伯忱录 / 383

第二十一上?师说 / 384

第二十一下?附师说后 / 390

第二十二上?伊川杂录 / 393

第二十二下?附杂录后 / 412

第二十三?鲍若雨录 / 419

第二十四?邹德久本 / 425

第二十五?畅潜道录 / 430

知言

导读 / 442

知言 / 443


精彩书摘

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①。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②;分阴分阳,两仪③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④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⑤。无极之真,二五之精⑥,妙合而凝。“亁道成男,坤道成女⑦”,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⑧。”立人极⑨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⑩”,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注 释】

① “太极”这个名词最初见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表示最高存在的范畴。后汉郑玄说它是“淳和未分之气”(《周易郑氏注》)。唐孔颖达《周易正义》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宋朱熹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观点解释道:“太极只是一个实理。”这是不对的。“无极”二字不见于儒家经典。《老子》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陆九渊据此说是“出于老子”;朱熹说老子的“无极”是“无穷之义”,“非若周子严所言之意”。实际上,“无极而太极”就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思想。

② 互为其根:根,根基。这里是说动和静相互依存。根,最初也是道家用语,《老子》:“元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③ 两仪:指天地。

④ 五气:指五行之气。

⑤ 各一其性:是说五行各有其属性。

⑥ “真”与“精”同意,指最微妙精粹的东西。二,指阴阳二气;五,指五行。

⑦ 见《周易·系辞》。

⑧ “主静”和“无欲故静”,原来都是道家思想。《老子》:“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庄子·天道》:“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⑨ 人极:指做人的最高标准。

⑩ 见《周易·乾卦·文言》。

? 见《周易·说卦》。

? 见《周易·系辞上》。

通?书

诚上第一章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②。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③。”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④。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⑤!

诚下第二章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⑥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⑦。至易而行难。果而确⑧,无难焉。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⑨”

诚几德第三章⑩

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圣第四章

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

慎动第五章

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也。邪动,辱也;甚焉,害也。故君子慎动。

道第六章

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天地。岂不易简,岂为难知?不守不行不廓耳。

师第七章

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曰:何谓也?曰: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不达。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幸第八章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

思第九章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彼,诚动于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易》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又曰:“知几其神乎!”

志学第十章

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

顺化第十一章

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道岂远乎哉?术岂多乎哉?

治第十二章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况天下之广,兆民之众哉!曰,纯其心而已矣。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心纯则贤才辅,贤才辅则天下治。纯心要矣,用贤急焉。

礼乐第十三章

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

务实第十四章

实胜,善也;名胜,耻也。故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务实胜也。德业有未著,则恐恐然畏人知,远耻也。小人则伪而已。故君子日休,小人日忧。

爱敬第十五章

有善,不及?曰:不及则学焉。问曰:有不善?曰:不善则告之不善,且劝曰:“庶几有改乎!”斯为君子。有善一、不善二,则学其一而劝其二。有语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恶也。”则曰:“孰无过,焉知其不能改?改,则为君子矣。不改为恶,恶者天恶之,彼岂无畏邪?乌知其不能改?”故君子悉有众善,无弗爱且敬焉。

动静第十六章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水阴根阳,火阳根阴。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

乐上第十七章

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大和,万物咸若,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苦。谓古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淫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贼君弃父,轻生败伦,不可禁者矣。呜呼!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矣。

乐中第十八章

乐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故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太和焉。天地和则万物顺,故神祇格,鸟兽驯。

乐下第十九章

乐声淡则听心平,乐辞善则歌者慕,故风移而俗易矣。妖声艳辞之化也亦然。

圣学第二十章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公明第二十一章

公于己者公于人,未有不公于己而能公于人也。明不至则疑生,明无疑也。谓能疑为明,何啻千里!

理性命第二十二章

厥彰厥微,匪灵弗莹。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

颜子第二十三章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师友上第二十四章

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

师友下第二十五章

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而得贵且尊,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

过第二十六章

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势第二十七章

天下,势而已矣。势,轻重也。极重不可反。识其重而亟反之,可也。反之,力也;识不早,力不易也。力而不竞,天也;不识不力,人也。天乎?人也,何尤!

文辞第二十八章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噫!弊也久矣!

圣蕴第二十九章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



《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周、张、二程思想精粹》 在中国哲学璀璨的星河中,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二程)四位先贤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博大的胸怀和严谨的体系,构建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对后世的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书精选并编校了这四位思想巨匠的代表性著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了解他们哲学思想的窗口。通过对《周子通书》、《张载集》、《二程集》中的核心篇章进行梳理与解读,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如何从宇宙人生的根本命题出发,探寻万物的本源、人性的真谛以及道德修养的途径,最终致力于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 一、周敦颐:《周子通书》—— 太极宇宙论与人格道德的基石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代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被誉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其《太极图说》和《通书》,为后来的理学家们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书收录的《周子通书》是理解周敦颐思想的至关重要的文本。 《周子通书》并非一本严格意义上的“书”,而是周敦颐散记的点滴感悟,由其弟子整理而成,内容涵盖了宇宙论、本体论、人性论、修养论等多个层面。其核心在于“太极”思想。“太极”并非简单的“天地之始”,而是包含着阴阳五行运行不息、化生万物的本体。周敦颐以“太极”作为宇宙万物的终极本源,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交感,化生万物。”这一思想打破了以往哲学中对创世的神秘化描述,将宇宙的生成过程置于一个动态、可理解的框架之下。 从“太极”出发,周敦颐进一步阐释了“五行”的生成。他认为,阴阳是生成万物的两种基本力量,而五行(金、木、水、火、土)则是在阴阳互动中产生的具体物质形态。这五种基本元素相互作用、相生相克,构成了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但周敦颐并未止步于此,他强调五行之中蕴含着“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属性。也就是说,道德并非外在于人性的存在,而是植根于宇宙生成的根本原理之中。 在人性论方面,《通书》提出了“人,天地之心也”的观点。周敦颐认为,人作为天地万物中的一员,其核心作用便是承担起“天地之心”的职责,即感悟天地之道,并在此基础上体悟生命的意义。他认为,人之所以能超越禽兽,是因为人具有“性”。然而,人性的表现并非一成不变,受到“气”的影响。“气”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也影响着人的禀赋和性情。有的人禀受的“气”清灵,则性近于仁;有的人禀受的“气浊,则性近于愚。 因此,道德修养便成为《通书》的重要议题。周敦颐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原则,强调要排除私欲的干扰,回归天性的纯真。他推崇“虚”、“静”、“诚”等修养方法。“虚”是指虚怀若谷,不固执己见;“静”是指心境平和,不受外物干扰;“诚”则是指真实不虚,言行一致。通过这些修养,人可以达到“明道,若一念起,即无妄也”的境界,最终实现“圣人”的理想人格。 《周子通书》的价值在于,它首次将中国哲学从早期对现实政治和人生经验的零散探讨,提升到一个系统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理论高度。它以“太极”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图景,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人的道德主体地位。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勃兴埋下了伏笔。 二、张载:《张载集》—— “气”的本体论与“横渠四句”的担当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宋代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周敦颐、二程并称为“关学”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以“气”为核心,构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本体论和宇宙论体系,其“横渠四句”更是千古传诵,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本书收录的《张载集》是理解张载思想的最佳文本。 张载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气”的本体论。“气”在他看来,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构成要素,也是一种生生不绝、变化无穷的物质性存在。“乾称父,坤称母”,张载认为天地就是由“气”凝聚而成的。“气”的聚散是万物生灭的根本原因。他提出的“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即气之聚,死即气之散”,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物质运动与生命现象的关系。 然而,张载所说的“气”并非简单的“空气”,而是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他认为“气”是“至大至刚”的,是一种具有无限潜能和创造力的物质。这种“气”是运动的,而且这种运动是有规律的,即“相生相成,变化无穷”。“气”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既是“生”的根源,也是“情”的来源。 在此基础上,张载构建了他的宇宙论。“天地之间,有形者,但可以屈伸,故谓之天;无形者,其用无穷,故谓之易。”他将宇宙的演化视为“气”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从而形成了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天,形而上者也;地,形而下者也。形而上者,气之体也;形而下者,气之用也。”通过这种解释,张载将抽象的“气”具象化,解释了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发展。 张载的人性论与周敦颐有所不同,他更强调“气”对人性的塑造。“人之性,非情也,是心也。”他认为人的性是心,而心则是“气”的聚散所形成。他强调“形变,气化,故人也。”人的生命体就是由“气”构成,而“气”的变化决定了人的生老病死。 张载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其“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不仅仅是他的个人抱负,更是对儒家知识分子社会责任的深刻阐释。 “为天地立心”:张载认为,天地之道至高至大,但需要有人来体会、理解并将其发扬光大。知识分子应承担起理解天地运行规律、阐释宇宙真理的责任,使天地之道得以彰显。 “为生民立命”:这里的“命”并非指命运,而是指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张载希望知识分子能为普通民众的生活找到意义,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实现生命的价值。 “为往圣继绝学”:张载认为,圣人的学问是历代先贤智慧的结晶,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某些精髓可能会被遗忘或中断。知识分子应致力于传承、弘扬圣人的学问,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 “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对儒家政治理想的最高追求。张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学问,为子孙后代乃至全人类开创一个持久和平、繁荣昌盛的社会。 “横渠四句”所体现的担当精神,对后世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它将个人修身与天下苍生紧密相连,塑造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二程:《二程集》—— 理学的集大成与“格物致知”的深化 程颢(1033-1077),字明道;程颐(1033-1107),字正叔。北宋哲学家,世称“二程”。他们是周敦颐的学生,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世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书收录的《二程集》是理解他们思想的关键。 二程的思想虽然并存,但各有侧重。程颢的哲学更加强调“天理”的普遍性与仁爱精神,而程颐则更注重“理”的客观实在性与系统性。 程颢的哲学核心是“天理”。他认为“天理”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的客观规律,也是人性的根本。他的名言“天者,理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心即理”,程颢认为人的心就是天理的体现,只要能“主敬存诚”,就能体悟到天理。“仁者,爱之理也。”他将“仁”视为“天理”在人伦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强调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联系。程颢的思想更加偏重于人生的体悟和精神的超越,强调“今日之日,即是昨日之日,明日之日,即是今日之日”,鼓励人们活在当下,体悟生命真谛。 程颐则对“理”的本体地位进行了更系统、更严谨的阐述。他认为“理”是形而上的本体,是万物的根源。“理”是独立于事物之外的,是事物的内在属性。“见其所见,则理明矣。”他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认为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研究,才能穷究事物的“理”。“格物”就是要拨开事物的表象,探究其内在的“理”。“致知”则是通过认识事物的“理”,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在道德修养方面,二程都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程颢更侧重于通过“主敬存诚”来涵养天理,达到“充身以厉”,而程颐则更注重通过“格物致知”来辨明事理,去除杂念,从而达到“致知”的目的。 二程的思想体系,特别是他们对“理”的阐释,为后世的朱熹构建了庞大的“理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将儒家的道德伦理与宇宙本体论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完整的哲学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教育、政治到个人修养。 《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周、张、二程思想精粹》 不仅仅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经典的梳理与呈现,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智慧对话。通过深入研读这四位伟大思想家的著作,读者将能够: 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领略宋明理学如何从对宇宙人生的根本追问中,构建起一套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 洞察宇宙万物的本源与运行规律: 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到张载的气的本体论,再到二程对“理”的精辟阐释,认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的深刻理解。 探寻人性的真谛与道德修养的路径: 学习如何通过“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方法,提升个人品德,实现人格的完善。 感悟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与社会责任: 学习张载“横渠四句”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与天下情怀,汲取为民族和时代贡献力量的动力。 激发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深刻思考: 在经典智慧的启迪下,反思个体生命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如何活出更有意义的人生。 本书的编选与解读,旨在尽可能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剔除后人附会与杂芜,回归思想的本源。希望通过此书,读者能够真正走进周、张、二程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思想的魅力,并将其中蕴含的智慧融入到现代的生活实践之中。这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致敬,更是对我们自身文化根源的一次深刻回溯与再发现。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种“合集”的形式是抱持一丝疑虑的,生怕不同学派的观点混杂在一起会造成认知上的混乱,但阅读深入后,我发现这种并置恰恰凸显了宋明理学内部的复杂性和张力。它不再是教科书里被过度简化的“某个学派就是这样认为的”,而是展现了一个思想光谱,你能清晰地看到A的理论如何回应了B的观点,又如何被C所挑战和发展。这种动态的学术交锋,比单一作者的独白要生动得多。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格物致知”的不同诠释,那种从本体论到实践论的层层递进,让人感到一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自洽性。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它不要求你先成为专家才能读懂,而是通过精心的编排,引导着你一步步进入那个思想的迷宫,然后帮你找到出口。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感悟,尤其是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古老智慧,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值得玩味的参照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相当讲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拉得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特别疲劳。我特别留意了注释和校勘的部分,看得出来编辑团队是下了大功夫的,对原文中的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句,都有非常细致的解释,而且引用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作为旁证,这对于我们这些想深入研究古代典籍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以前读过一些古代文集,经常因为缺乏可靠的注释而寸步难行,但这本显然在这方面做了极大的优化。尤其欣赏它在篇章结构上的用心,虽然是不同作者的作品合集,但编者似乎试图构建一种内在的逻辑线索,让阅读体验不至于过于跳跃和零散。虽然我暂时还没有完全理清这种编排的深意,但这种努力本身就值得称赞。整体而言,从物理接触到内容呈现,都体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对读者的尊重,这在当下的出版界已经不多见了,值得收藏。

评分

初翻阅此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其文字的力度和思想的穿透力,它仿佛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思想家们最核心的关切和辩论的焦点。虽然我不是专业研究儒学的学者,但这些篇章中蕴含的关于“性”、“理”、“心”的探讨,那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论证方式,简直是智力上的享受。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个体修养和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论述很感兴趣,它不像某些古代文本那样空泛说教,而是落到了实处,提出了许多具有操作性的思考框架。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一些现代的哲学观点去思索,那种古今对话的张力非常迷人。作者们的语言风格差异也很有意思,有的人行文如山洪倾泻,气势磅礴,让人难以喘息;有的人则如涓涓细流,看似平淡,实则暗含深意,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妙处。这种风格的多样性,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绝不单调,反而充满了生命力,仿佛能听到不同声音在历史长廊中的回响,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维度。

评分

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文本阅读,它更像是一部思想史的微缩景观。通过对比阅读这几位思想巨匠的作品,我得以更直观地理解“道统”的演变和争论的焦点所在。特别是当涉及到对社会伦理的建构时,不同人提出的侧重点和论证路径的差异,揭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于“理想社会”蓝图的多元探索。这种多视角的呈现,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传统伦理学的理解边界,让我明白“理学”并非铁板一块。我个人认为,这本书非常适合作为深入研究的敲门砖,因为它提供了足够的原典材料,同时通过合理的编排,避免了初学者在面对庞杂典籍时的无所适从。它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穿梭在思想的迷宫中,让你在领略其宏大结构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微观处的精妙设计。读完后,留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对传统智慧有了更具层次感和批判性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或说释文部分处理得极为克制和精准,没有过度地“现代语化”而丧失了原文的古朴韵味,也没有过于拗口难懂。很多关键术语的解释,都保持了其历史语境的准确性,这对于学术的严肃性来说至关重要。我注意到,在处理一些涉及宇宙论或形而上学概念时,编者没有急于给出一个简单的对应词,而是保留了原文的模糊性和开放性,鼓励读者自己去构建理解模型,这种“引导而非灌输”的做法,实在高明。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仿佛不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我常常在想,如果这些经典只是被用现代白话文简单复述一遍,那么其蕴含的思辨深度会大打折扣。这本选集成功地在保持历史原貌和易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体现了极高的编辑水准和对文本精神的深刻把握。

评分

京东购物数年,此复制信息表示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值得一看,国学自有陶冶情怀之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很不错,送货也快,赞一个!

评分

不错,值得一看,支持

评分

希望你千万不要虚掷你的黄金时代,不要设法挽留无望的失败,不要把你的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乏味。不要追逐时代里病态的目标和虚妄的理想,而是努力地去生活。然后什么都别错过。

评分

好的包裹好

评分

不错,值得一看,支持

评分

书已收到,不错!速度快。下次要买还来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