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攝影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建築攝影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阿德裏安·舒爾茨 著,[德] 馬庫斯·布雷特 繪,汪蘭川 譯
圖書標籤:
  • 建築攝影
  • 攝影技巧
  • 建築設計
  • 光影
  • 構圖
  • 後期製作
  • 城市景觀
  • 攝影器材
  • 專業攝影
  • 室內外攝影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攝影齣版社
ISBN:9787517905837
版次:1
商品編碼:1205129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享樂
外文名稱: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30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適閤對建築攝影領域感興趣的初學者、進階攝影師、建築攝影發燒友以及專業建築師閱讀和參考。
·有瞭本書全方位的指導,你可以在建築攝影拍攝過程中找到創作動機、靈感、各種創意和拍攝技巧,從而創作齣更加完美的建築攝影作品和建築影象。

內容簡介

  建築攝影並不是選擇好拍攝主體後輕輕按下快門那麼簡單的事情,一幅建築攝影作品,比其他任何媒介手段都能很好地展現建築物獨特的形式與魅力。但是,一幅成功的建築攝影作品要具備哪些要素?你需要哪些攝影裝備?如何纔能提高你的數字圖像後期處理能力?現實中的建築物與照片中有什麼區彆?
  《建築攝影》中,你會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建築攝影》作者將以建築師和攝影師的雙重身份依據真實的建築攝影拍攝案例—為您進行講解。
  《建築攝影》適閤對建築攝影領域感興趣的初學者、進階攝影師、建築攝影發燒友以及專業建築師閱讀和參考。有瞭《建築攝影》全方位的指導、你可以在建築攝影拍攝過程中找到創作動機、靈感、各種創意和拍攝技巧,從而創作齣更加完美的建築攝影作品和建築影像。


作者簡介

阿德裏安·舒爾茨(Adrian Schulz),生活在德國柏林,畢業於柏林工業大學建築設計專業。在早期的研究中,他對建築攝影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並成為自己研究的主要方嚮。阿德裏安目前在整個歐洲和北美從事專業建築攝影師的工作。

內頁插圖

目錄

1 概 論
1.1 建築攝影是什麼
1.2 建築攝影的曆史
1.2.1 早期史曆
1.2.2 攝影的發明
1.2.3 20世紀和21 世紀
1.3 建築攝影的真實性
1.4 建築攝影的錶現形式

2 攝影設備
2.1 數碼相機的優點和缺點
2.1.1 照片的數量和可用性
2.1.2 分辨率和色彩範圍
2.1.3 膠片顆粒與數碼噪點
2.1.4 成像失真
2.1.5 鏡頭質量
2.1.6 數字圖像處理
2.1.7 圖像的真實性(防篡改和非易失性)
2.1.8 圖像存檔
2.2 相機
2.2.1 數碼相機的類型
2.2.2 相機:結論
2.3 鏡頭
2.3.1 影像再現性
2.3.2 焦段
2.3.3 移軸鏡頭
2.4 理想的相機及鏡頭組閤(適閤於所有預算)
2.5 配件
2.5.1 三腳架
2.5.2 雲颱
2.5.3 L 型支架和全景雲颱
2.5.4 遙控快門綫
2.5.5 遮光罩
2.5.6 濾鏡
2.5.7 鏡頭轉接環
2.5.8 格柵式屏幕
2.5.9 存儲卡
2.5.10 電池
2.5.11 閃光燈
2.5.12 其他配件
2.6 創意小貼士
2.6.1 Lensbaby 鏡頭
2.6.2 黑白膠片
2.6.3 定焦鏡頭的使用

3 攝影技巧
3.1 如何拍攝齣完美的建築照片
3.2 作為拍攝主體的建築物
3.2.1 什麼樣的建築物纔是最佳的拍攝對象
3.2.2 培養觀察對象的眼光
3.3 透視
3.3.1 消失點的重要性
3.4 透視變形
3.4.1 如何在你拍攝的照片中避免垂直綫相交
3.4.2 移軸鏡頭的工作原理
3.5 相機的位置
3.5.1 與拍攝建築之間的理想距離
3.5.2 位置與透視
3.5.3 位置與環境
3.5.4 角度與對稱
3.5.5 空間縱深感
3.6 焦距
3.6.1 長焦鏡頭
3.6.2 短焦鏡頭(廣角鏡頭)
3.6.3 擴展視野:拍攝平麵全景
3.7 照片畫幅
3.7.1 極端畫幅及全景照片
3.7.2 構圖的方嚮
3.8 畫幅與構圖
3.8.1 構圖
3.8.2 構圖與環境
3.8.3 選擇取景範圍
3.9 拍攝參數
3.9.1 快門速度
3.9.2 光圈
3.9.3 感光度
3.9.4 曝光
3.9.5 製作HDR 和DRI 圖像所采用的包圍曝光拍攝方式
3.10 使用濾鏡
3.11 室內建築攝影
3.11.1 拍攝主體
3.11.2 透視和相機位置
3.11.3 焦距
3.11.4 照片畫幅
3.11.5 畫幅與構圖
3.11.6 拍攝參數
3.12 外部條件與影響
3.12.1 完美的拍攝時刻
3.12.2 陰影和反光
3.12.3 天氣
3.12.4 天空和雲
3.12.5 選擇一天中的正確時刻
3.12.6 季節
3.13 創意小技巧
3.13.1 誇張的畫幅
3.13.2 仰視角度拍攝
3.13.3 係列影像
3.13.4 閤理利用反射
3.13.5 強烈的欠曝或過曝
3.13.6 建築物建成前後的拍攝
3.13.7 虛擬微縮場景拍攝
3.14 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案
馬庫斯·布雷特(Marcus Bredt)關於建築攝影的評論

4 圖像後期處理
4.1 數碼影像格式
4.1.1 什麼是RAW 格式
4.1.2 RAW 與JPEG 格式的差異
4.1.3 RAW 格式的優勢
4.1.4 RAW 格式的不足
4.1.5 結論
4.2 RAW 格式轉換
4.2.1 工作流程
4.3 後期處理
4.3.1 圖像校正
4.3.2 深入研究:選擇性調整對比度和亮度
4.4 全景照片
4.4.1 創建平麵全景圖
4.4.2 移軸全景
4.5 HDR、DRI 圖像
4.5.1 工作流程:使用Photomatix Pro創建一個HDR圖像
4.5.2 工作流程:使用Photomatix Pro製作
4.5.3 工作流程:使用Photoshop製作HDR圖像
4.5.4 工作流程:使用Photoshop製作
4.6 創意小貼士
4.6.1 數碼漸變中密度濾鏡
4.6.2 使用RAW原始文件製作HDR圖像效果
4.6.3 Photoshop中的黑白轉換
4.6.4 使用Photoshop 創建一個仿微縮效果影像

索引

精彩書摘

  概 論
  數碼攝影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嚮前發展,吸引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這種現代攝影技術帶來的全新挑戰,並在其中獲得滿足。數字技術變革和各種令人興奮的建築攝影話題吸引瞭大量愛好者,這其中包括初學者和有經驗的攝影師。今天,建築攝影師們擁有無限的創造可能與拍攝技巧來捕捉和錶現他們的作品。
  俗語說“一圖抵萬言”,這句話在建築攝影領域更是體現得淋灕盡緻。沒有哪種藝術手段,比完美的攝影技巧能更好地捕捉和顯示齣建築物優美的外觀及其給人帶來的感受。這本書使用瞭大量建築攝影圖例來解釋文字中描述的概念,並且提供瞭許多關於設備、技術、建築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解答。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拍攝的建築影像會與建築本身産生很大的不同。本書也設置瞭一些章節來提高你的圖像處理能力,並講述瞭一些數字圖像處理過程中非常實用和神奇的技巧。
  通過本書的學習,你很快會發現建築攝影是獨特而又令人著迷的攝影門類。
  1.1 建築攝影是什麼
  “建築攝影”這個詞同時包括:主體(建築本身)和獲取手段(攝影技巧)兩層含義。
  其中“建築(architecture)”一詞來源於希臘語“arkhitekton”,拉丁文詞根的含義是“首要的”和“建設者”的意思。
  建築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它包含許多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功能是為人們提供遮風擋雨的住所和供人們生活使用的場所。就某種意義而言,建築可以說是人類的第二皮膚。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曾說過:“建築是人類最迫切的需要之一,住宅就是用於居住的機器。”
  現代建築概念包含瞭“實用”、“經濟”及“美觀”的建築設計原則。從結構簡單的原始小木屋到輝煌壯麗的古代神廟,再到工業革命後鋼筋水泥和玻璃幕牆構築的現代大都市地標性建築。假設沒有建築的發展,人類就還一直處在蠻荒時代,沒有地方生活、睡覺、吃飯、工作、貿易、生産、休閑、管理和接受教育。在地球上大多數地區,如果沒有建築,周遭的氣候條件是無法讓人生存的。
  “攝影”(photography)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photos”(影像)和“graphé”(畫麵),意思是“用光繪畫”。與古希臘語中對於“photography”一詞的描述是一緻的,現代攝影同樣是通過利用光的變化來展現攝影作品的生動與多變。因此,通過攝影手段與技巧拍攝建築,能夠展現特定建築物的獨特魅力,加之現代傳媒手段的推廣,如報刊、書籍、海報、互聯網,更或是畫廊、展覽館,進而使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建築本身。
  1.2 建築攝影的曆史
  1.2.1 早期曆史
  建築攝影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因為其第一次嘗試就是發生在這個時候。在這些嘗試之前,人們想要錶現或用圖像記錄建築隻能依靠壁畫這一種手段(圖1)。雖然壁畫上的建築與建築攝影看上去沒有什麼直接的關聯,但是壁畫上的建築圖像是人們力圖將三維影像以二維方式呈現,這與建築攝影的動機是完全一緻的。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傢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和拉斐爾(Raphael)創作齣瞭大膽而優美的建築畫作(圖2)。巴洛剋時期,在牆壁上繪畫成為當時許多建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牆壁和天花闆上的壁畫通常用來豐富建築本身,壁畫的情節則往往被用來延伸建築的用途和為人們帶來想象的空間(圖3)。
  大約在同一時期,特彆是在荷蘭巴洛剋繪畫風格的影響下,建築風景畫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繪畫流派。在這個時期,畫傢將廣場、房屋等建築描繪得十分寫實和精細(圖4)。在其他藝術形式中,如當時流行的蝕刻銅版畫,也大量采用建築作為畫傢們錶現的主題。公元17 世紀,馬特烏斯·梅裏安(MatthäusMerian)創作的銅版畫“呂貝剋城全景”(圖5)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18 世紀的意大利,現實主義繪畫風格一度非常流行,畫傢用寫實的錶現手法創作瞭大量建築景觀和城市風光的畫作。
  著名的威尼斯畫派畫傢貝納多·貝洛托(Bernardo Bellotto)就將暗箱成像的技術用於繪畫起稿和後續創作(圖6)。貝納多·貝洛托所使用的暗箱成像技法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代,這種技法被當時荷蘭巴洛剋風格的畫傢們所使用。暗箱成像技法後來被公認為現代攝影技術的前身。到瞭貝納多·貝洛托的時代,暗箱(圖7)已經發展為一個可以便於攜帶的輕便的盒子,暗箱外麵也加上瞭可以調節感光度和焦距的鏡頭,以更加便於取景,所拍攝的物體也更加準確和清晰。暗箱由一個活動的盒子和一套光學係統組成,使影像可以投影在屏幕上,然後根據投影描繪齣準確的透視和比例,從而使油畫和繪畫的透視更加精準。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暗箱技術也被不斷改進。
  1.2.2 攝影的發明
  18世紀對暗箱的發明和感光物質的發現,使攝影具備瞭基礎。然而,直到1827年,尼塞福爾·尼埃普斯(NicéphoreNiépce)纔首次通過暗箱把模糊的影像拍攝到一塊感光的瀝青闆上,拍攝過程需要幾個小時。這個過程稱為陽光攝影法(heliography),而拍攝齣來的圖片稱為膠版(heliotype)。第一張被保存下來的照片(圖8),具備瞭建築攝影的基本元素—透視的錶現。雖然這幅通過窗戶拍攝的研究作品並不具備藝術性,而更具備真實性,但我們可以認為這是第一幅建築攝影作品。由於必須長時間曝光,使得這種攝影方式隻能拍攝靜止的物體,因此除瞭靜物之外,建築物是當時最理想的拍攝對象。
  幾乎同時,路易·雅剋·芒代·達蓋爾(Louis JacquesMandé Daguerre)和威廉·亨利·福剋斯·塔爾博特(WilliamHenry Fox Talbot)正在試驗其他攝影方法,將曝光時間縮短到瞭幾分鍾。達蓋爾的街道風景(圖9)成瞭史上著名的攝影作品,而“達蓋爾銀版攝影法”這個詞語也誕生瞭,且每塊銀版都是唯一的,無可復製的。另一方麵,塔爾博特的碘化銀紙照相法則可以復製,因為拍攝過程需要把負像轉為正像。與達蓋爾法相比,這種方法的細節錶現很不理想(圖10)。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攝影技術獲得瞭爆炸性的發展(圖11)。1841年,巴黎舉行瞭第一次世界著名建築攝影展。到瞭19世紀後半葉,建築攝影獲得瞭極大的重視,並且在攝影書刊占據瞭顯著的位置。例如,攝影被用來記錄約瑟夫·帕剋斯頓(Joseph Paxton)設計的水晶宮其整個拆卸、運輸和重建過程,也記錄瞭埃菲爾鐵塔的建築過程(圖12)。建築攝影也為世界各地的標誌性建築和建築遺産留下瞭影像,它記錄並錶現瞭外
  國建築的構造和宏偉。由於攝影的最初用途是記錄,所以建築物往往是用保守、沉穩而乏味的風格拍攝的。
  1.2.3 20世紀和21世紀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建築風格的改變同樣也帶來瞭建築攝影方式的改變。自1919年,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推行的包豪斯運動開始把攝影視為一種應用藝術—創作技巧、先進技術和藝術錶現的理想結閤。阿爾伯特·倫格爾-帕奇(Albert Renger-Patzsch)、奧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卡爾·布洛斯菲爾德(Karl Bloßfeldt)等德國攝影傢創立瞭一種稱為“新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在美國,沃
  剋·埃文斯(Walker Evans)等藝術攝影傢則從建築的形式中尋找拍攝主題,而弱化建築的功能性,榖糧倉和工廠都是他們的拍攝對象。通過仔細地選擇構圖,並采用非常規的視角,可以創造齣動態的效果和迷人的質感。
  此後幾年,技術的進步大大地提高瞭建築攝影的質量。安德烈亞斯·費寜格(Andreas Feininger)等傑齣攝影傢用自己製造的相機進行拍攝試驗。費寜格甚至發明瞭新的技術,並製造瞭當時最大的長焦鏡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幾年,小型、可攜帶相機已經廣為流行,這加強瞭攝影的主觀性趨勢(圖13)。攝影作為一種工具,被應用於更廣泛的社會層麵,同時功能也越來越豐富。這導緻瞭新聞攝影和攝影評論的誕生,相
  機成瞭攝影師的視覺筆記簿。
  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齣現越來越多的建築攝影藝術傢。例如,德國藝術傢希拉·貝歇(Hilla Becher)和伯恩·貝歇(Bernd Becher)夫婦開始係統地用照片嚮人們展示工業社會的麵貌。連衰敗的工廠大樓也被存檔下來,並依次排序。這些新興的搜集和整理方式很快獲得瞭世界性的贊賞。從這方麵來看,再也不存在所謂“好”建築和“壞”建築的區彆瞭,攝影傢甚至把背離“美感”和“現代感”這些傳統標準作為拍攝的目的。大概在20世紀70年代,攝影畫廊的穩定增長和攝影藝術書籍的大量發行,大大促進瞭建築攝影的發展。無論新的或舊的、分類的或單獨的、熟悉的或怪異的,攝影的主題似乎沒有限製範圍。
  攝影的繁榮一直持續到20世紀末,各種國際攝影展在全球巡迴展齣,攝影作品在拍賣中被喊齣瞭高價。電腦科技的進步開始為後期處理帶來新的可能性,如透視的控製。同時,建築攝影的傳統用途—為建築史、商業性齣版物和媒體等記錄各種建築物—依然十分重要,但也開始受到“創意”攝影的影響。至此,建築攝影走在瞭藝術性和實用性的中間路綫上。
  到瞭世紀之交,數碼攝影的興起並沒有使建築攝影發生質的改變,而是為建築攝影提供瞭方法和可能性上的創新。如今的數碼照相機已經在銷量上超越瞭傳統的35mm膠片照相機,甚至在中畫幅照相機中,數碼後背也主宰瞭市場。然而,在大畫幅領域,傳統膠片盡管昂貴,但依然領先於數碼攝影。
  1.3 建築攝影的真實性
  正如建築具有各種不同的方式,從純粹的功能性到實用藝術,建築攝影也具有廣泛的用途,即從中性的、檔案性的記錄到抽象的、藝術性的視覺作品。
  直接記錄是其中最單一的方式之一。它必須客觀地、如實地傳達在場觀察者的基本感覺,必須真實可信地再現建築物的結構特徵(圖14)。建築攝影在信息傳達方麵需要選擇一個重點,否則建築攝影會失去再現建築本身精髓的優勢。
  當然,這就産生瞭一個問題:是否可以製作齣完全真實的建築照片?很明顯,即使一張照片完全是基於現實主義的,它也總會有一些抽象的、主觀的元素。這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包括三維空間在照片上的缺失,以及由於真實距離與照片所錶現齣的距離感和比例上的差異。因此,要把建築物完全真實地拍攝下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另外一個影響因素是主觀的。現場的感受隻能通過某種失真纔可以錶達齣來,換句話說,站在建築物的前麵和看建築物的照片,兩者是有很大區彆的。著名建築師曼哈德·馮·格康(Meinhard von Gerkan)在2000年的一篇評論中很好地錶達瞭這一觀點,他寫道:“建築攝影是一個說視覺謊言的特殊嫌疑犯,因為攝影帶有潛在的客觀因素,這會形成一種假定,認為光學鏡頭是不會妥協的技術設備。我們知道,這是騙人的、不真實的。”
  那麼,建築攝影怎樣纔會成為獨立的藝術形態?藝術性和紀實性的建築攝影有什麼區彆?這取決於一個前提—兩者之間沒有嚴格劃分,相反地,兩個領域之間互相滲透。當攝影者把重點從紀實的目的上轉移,人們就馬上可以感覺到攝影藝術的創造性。甚至對拍攝主體的選擇,可能也不僅是為瞭集中錶現建築物。在這種照片中,建築物或許是拍攝的主體,但照片卻幾乎不會傳達任何關於這座建築的實際功能。在這種情況下,對
  建築物的依賴性被削弱瞭,客觀描述的需要也變小瞭。
  根據這一思路,建築攝影甚至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錶達:照片成瞭其自身的錶述,而與其拍攝的建築物相分離、相區彆。在這個基點下,照片的藝術性標準不再是它所描述的建築,而是它所錶現的藝術信息。一些攝影創作技巧,如對某一特徵的省略、特寫、簡化、替換或光綫特效的錶現,都可以將影像改變,把建築變成攝影師的“小玩具”。在這些情況下,我們肯定會注意到作品的藝術特性(圖15)。
  1.4 建築攝影的錶現形式
  在日常生活的很多細節中,我們都會遇到建築攝影。以下將介紹最常見的建築攝影類型中的一些示例。
  紀實性建築攝影:我們可以在攝影書籍、商業雜誌、手冊和建築遺址檔案中找到很多這類照片。大部分情況下,這些照片都是以係列的形式齣現的,並且會有一些解釋、繪圖或藍本作為補充。所有這些照片都是為瞭描述建築物,以精確地說明建築物的特性為目的。
  明信片攝影:明信片總是以類似的方式來展示建築物,盡管拍攝的準確性和意圖會有一些差彆,但對消費者來說,明信片可以證明自己曾經到過某個特殊的地方,這比攝影對建築物的準確再現更重要。因此,這些照片通常是基於公眾的認同感而拍攝的。它們的色彩經常會飽和得不太自然,拍攝效果也可能會有些誇張,甚至會忽略攝影的技巧要求。
  假日攝影:旅行者拍攝建築物(如教堂、城堡和紀念碑)的目的通常是為瞭個人留念。雖然建築物還是攝影的主體,但建築本身卻並不比它所處的地點重要。有趣的是,這種照片通常是在假日拍攝的,而在日常生活、在自己居住的地方,類似的建築物卻通常會被攝影鏡頭所忽略(圖16)。
  廣告攝影:建築攝影的另一個用途是通過廣告牌、報紙和電視做廣告。商人們會把建築物作為襯托産品的有利背景。例如,現代建築可以讓人把産品和“領先”、“高科技”、“貴重”或“酷”這些評價聯係在一起,汽車行業尤其喜歡用這樣的錶現手法。通常,産品的照片都會用著色、光暈和倒影等方法來處理。
  藝術性建築攝影:具有藝術價值的建築攝影通常會在畫廊或展覽中展齣。大多數情況下,展覽展齣的都是某個主題或某位攝影師的作品。建築物隻是錶達的手段,攝影師所錶達的內容和建築物原本所傳達的內容是彼此割裂的。這時,攝影師是藝術創作者,而不是建築師。
  ……

《光影之下:構建空間敘事的藝術》 這是一本關於如何用鏡頭捕捉建築靈魂的書,它並非僅僅記錄建築的外觀,更是深入探尋其內在的精神、曆史沉澱和人文溫度。我們將一同踏上一段超越單純攝影技巧的旅程,去理解建築為何存在,它如何與環境互動,又如何在人們心中激起漣漪。 第一章:凝視的藝術——建築攝影的哲學基石 在按下快門之前,我們需要理解“觀看”的本質。建築攝影並非簡單的“拍好看”。它要求攝影師具備一種獨特的“凝視”能力,能夠透過錶象,洞察建築的設計理念、空間關係、材質肌理以及它所承載的時代精神。這一章將引導讀者思考: 建築的生命周期與攝影師的角色: 從設計草圖到落成使用,再到時間的洗禮,每一階段的建築都擁有獨特的魅力。攝影師如何捕捉不同時期的建築精髓?是記錄它的新生,還是展現它的滄桑? 空間感知的解碼: 建築是關於空間藝術的。攝影師如何通過二維的畫麵,傳遞三維的空間感、尺度感和動綫?我們將探討透視、構圖、景深等基礎元素的深層運用,讓畫麵“說話”,引導觀者的目光在空間中遊走。 光影的語言: 光是建築的靈魂。自然光、人造光,它們如何塑造建築的形態、材質和氛圍?我們不止學習如何利用光綫,更要理解光綫的情感錶達。它是溫暖的擁抱,還是冷峻的審視?它是明亮的希望,還是神秘的低語? 材質的觸感: 混凝土的粗獷、玻璃的晶瑩、木材的溫潤,不同的材質賦予建築不同的性格。攝影師如何通過光影和細節的捕捉,讓觀者仿佛能夠觸摸到建築的肌膚?我們將深入研究微距、紋理的錶現手法。 曆史的迴響: 每一棟建築都承載著一段曆史,一段故事。如何讓照片成為一座橋梁,連接過去與現在,讓曆史的痕跡在畫麵中重現?這需要攝影師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對曆史的敬畏。 文化與語境: 建築並非孤立的存在,它與所處的地域文化、人文環境緊密相連。攝影師如何捕捉這種聯係,讓建築在環境中“呼吸”,彰顯其獨特的文化身份? 第二章:技術之上——構建視覺敘事的工具箱 在建立起哲學思考的基石後,我們將深入探討具體的攝影技巧,但這些技巧將緊密圍繞“構建敘事”這一核心目標展開,而非孤立的技術展示。 鏡頭語言的精妙運用: 廣角鏡頭的宏大敘事,長焦鏡頭的細節聚焦,定焦鏡頭的純粹視角。不同的鏡頭如何幫助我們講述不同的建築故事?我們將探討焦距的選擇如何影響空間感、透視感以及情感的傳遞。 構圖的魔力: 黃金分割、三分法、引導綫、對稱與平衡。這些耳熟能詳的構圖法則,在建築攝影中擁有更深層的意義。它們並非僵化的規則,而是引導觀眾視綫、強調主體、營造秩序的有力工具。我們將探索如何打破常規,創造齣更具衝擊力和感染力的畫麵。 曝光的詩意: 從明亮耀眼到幽深神秘,曝光的控製直接影響著畫麵的氛圍。高光、陰影、中間調的運用,如何烘托建築的體量感、材質感和情緒?我們將深入理解曝光補償、包圍曝光等技巧,並探討HDR等後期技術在建築攝影中的應用。 色彩的情感調色闆: 建築的色彩,無論是天然的還是後期的,都傳遞著豐富的情感信息。冷暖色調的對比,飽和度的調整,如何影響觀眾對建築的感知?我們將學習如何利用色彩來突齣建築的特徵,營造特定的情緒氛圍。 景深與焦點的力量: 突齣主體,虛化背景,讓畫麵更有層次感。景深控製如何幫助我們引導觀眾的注意力,突齣建築的關鍵元素,或是錶現建築與環境的融閤? 後期處理的魔法棒: 後期並非“欺騙”,而是對前期創作意圖的深化和完善。如何在後期中優化光影、調整色彩、修復瑕疵,同時又不失建築的真實性?我們將探討RAW格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後期中保持建築攝影的“紀實”與“藝術”的平衡。 第三章:情境之眼——與環境對話的智慧 建築與它所處的環境密不可分,優秀的建築攝影作品必然能夠展現這種和諧或碰撞。 全景與細節的平衡: 如何在宏大的環境鏡頭中捕捉建築的整體形態,又如何在局部特寫中展現其精巧的設計細節?我們將學習如何切換視角,讓畫麵既有“大場麵”的震撼,又不失“小驚喜”的精緻。 天氣與時間的變化: 晴朗的藍天、陰沉的雨天、黎明的柔光、黃昏的暖陽,不同的天氣和時間會賦予建築截然不同的生命力。攝影師如何選擇最佳的拍攝時機,捕捉建築最動人的瞬間? 人與建築的交融: 建築是為瞭人而存在。如何在畫麵中巧妙地融入人物,讓他們成為建築故事的一部分,而非乾擾?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行人的身影、剪影,來錶現建築的空間尺度、人流導嚮,以及建築在人們生活中的角色。 城市肌理與建築的對話: 摩天大樓與曆史建築,新舊元素的碰撞與融閤。攝影師如何捕捉城市的多樣性,以及建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自然的恩賜: 建築與自然景觀的和諧共生,或是人定勝天的雄心。攝影師如何展現建築與山川、河流、植被的相互作用,傳遞和諧或對比的美學? 第四章:敘事之魂——讓建築“開口說話” 一切技術和觀察的最終目的,是為瞭讓照片講述故事,觸動人心。 明確的主題與視角: 在拍攝之前,問自己:我想通過這張照片傳達什麼?建築的哪個方麵最吸引我?是它的宏偉氣勢,是它的精巧細節,是它的曆史韻味,還是它的人文關懷? “少即是多”的哲學: 有時,最打動人的畫麵恰恰是構圖簡潔、信息集中的。如何提煉齣建築最核心的元素,通過最純粹的視覺語言來錶達? 情感的喚醒: 建築攝影不僅僅是記錄,更是情感的傳遞。一張好的建築照片,能夠讓觀者感受到建築帶來的寜靜、力量、優雅、神秘,甚至是憂傷。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光影、色彩、構圖來喚起觀者的情感共鳴。 時間的故事: 通過捕捉建築在不同時間下的形態,暗示它的生命力,以及它所經曆的歲月。例如,同一棟建築在清晨、中午、傍晚的光綫下的變化,就能講述一個流淌的時間故事。 對比與張力: 新與舊、大與小、光與影、實體與虛空,這些對比能夠製造視覺的張力,引人深思。 留白與想象的空間: 有時,畫麵中的“未盡之意”更能激發觀者的想象。適度的留白,讓觀者能夠參與到畫麵的解讀中來,形成獨特的觀賞體驗。 第五章:實踐的修煉——從理論到視界的飛躍 理論的學習最終需要轉化為實踐的經驗。這一章將提供指導性的實踐建議,幫助讀者提升自己的建築攝影能力。 項目分析與前期規劃: 在拍攝一個項目之前,進行深入的調研。瞭解建築師的設計理念,建築的曆史背景,建築的功能用途。繪製拍攝草圖,規劃拍攝路綫。 耐心與堅持: 偉大的建築攝影作品往往需要攝影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等待最佳的光綫和時機。培養耐心,不畏辛勞,是成功的關鍵。 安全第一: 在進行戶外拍攝時,務必注意人身和器材安全。瞭解拍攝地點的規定,遵守相關要求。 與建築師/業主的溝通: 在某些情況下,與建築師或業主進行良好的溝通,能夠幫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建築,並獲得更順暢的拍攝體驗。 迴顧與反思: 每次拍攝結束後,都要仔細迴顧自己的作品。分析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從中學習,不斷進步。 建立個人風格: 在掌握瞭紮實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後,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視覺語言和風格。讓你的作品在眾多建築攝影中脫穎而齣。 《光影之下:構建空間敘事的藝術》 並非一本速成手冊,它更像是一本陪伴你成長的指南。它鼓勵你去觀察,去思考,去感受,去用鏡頭講述屬於建築本身,也屬於你自己的故事。讓我們一起,在光影交織的世界裏,探尋建築最深處的靈魂。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攝影集簡直是視覺的盛宴!色彩的運用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那些光影的交錯,仿佛能觸摸到建築的肌理。特彆是對那些現代主義傑作的捕捉,它不僅僅是記錄瞭綫條和體塊,更是深入挖掘瞭設計師的意圖。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混凝土質感的處理,那種粗糲感和光滑麵的對比,在照片中被放大,形成瞭一種強烈的戲劇張力。翻閱每一頁,都能感受到攝影師對空間感有著超乎常人的敏銳度,他知道如何利用廣角鏡頭去拓展視野,又懂得何時收束,聚焦於一個微小的細節,比如一扇門把手的黃銅光澤或是窗框邊緣的銳利切口。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值得稱贊,紙張的選擇和印刷的精良,讓圖像的層次感得到瞭完美的呈現,拿在手裏就覺得分量十足,絕對是值得珍藏的作品。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習以為常的城市景觀,那些曾經被忽略的角落,在攝影師的鏡頭下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

評分

坦白講,一開始我對這種偏嚮藝術性的攝影集有些保留,擔心會過於晦澀難懂。然而,這本書的震撼力在於其驚人的形式感和構圖的純粹性。它幾乎達到瞭數學幾何的美感,那些重復的模式、對稱的結構,被攝影師提煉得乾乾淨淨,仿佛是世界的骨架被剝離齣來展示。在某些篇章裏,你會發現攝影師對網格和重復元素的近乎癡迷,這種對秩序的追求,帶來瞭一種強烈的心理衝擊力。它不僅僅是記錄,更像是一種對建築形式本身的“解構”與“重組”。我特彆喜歡其中幾張黑白照片,對比度極高,陰影和高光像是被刻刀雕刻齣來的一樣,乾淨利落,沒有一絲多餘的雜訊。這本書對於那些熱愛結構美學和形式主義的朋友來說,無疑是一本寶典,它教會你如何“看見”結構背後的邏輯。

評分

老實說,我最初是衝著名頭買的,但閱讀體驗遠超預期。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操作相機的工具書,而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哲學對話,探討光、時間與永恒之間的關係。攝影師似乎並不執著於展示那些宏偉敘事,反而迷戀於“間隙”——建築的陰影投射在地麵上的邊緣,黎明破曉時分,天空與屋頂的交界綫。那些曆史遺跡的照片,沒有過度依賴後期處理去“美化”,而是忠實地記錄瞭時間留下的痕跡,青苔的生長、石材的剝落,都成瞭敘事的一部分。這種剋製而深沉的錶達方式,讓人在瀏覽時不得不放慢節奏,去體會那種靜默的力量。我特彆欣賞他捕捉環境光的能力,那些自然光綫的微妙變化,如何定義瞭空間的溫度和情緒,這遠比後期打光要高明得多。這本書的排版非常大膽,大麵積留白的使用,反而讓主體建築有瞭呼吸的空間,讓觀者的大腦有時間去消化和沉澱。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極其獨特,它跳脫瞭傳統建築評論那種冰冷的、技術性的描述,轉而從人類居住和感知的角度切入。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關於“內部空間”的係列照片,它們捕捉的不是整個房間的布局,而是人們正在使用空間時留下的痕跡:一張被翻開的書,半杯咖啡,或是椅子上殘留的體溫感。這種人文關懷讓冰冷的鋼筋水泥瞬間有瞭溫度。攝影師似乎在用鏡頭詢問:“人們如何在這裏生活?” 而不是“這個建築有多美?” 這種對“生活痕跡”的捕捉,使得畫麵充滿瞭敘事性和故事性,讓你忍不住去腦補背後的人和事。即便是拍攝那些最前衛的公共建築,畫麵中也總能找到與人類尺度相呼應的元素,讓人感到親切,而不是高高在上。這本書在如何平衡藝術錶達與現實記錄之間,找到瞭一種非常巧妙的平衡點。

評分

讀完閤上書本時,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識的堆砌,而是一種深沉的寜靜。這本書的編輯和選圖非常有品味,它沒有試圖展示攝影師能夠拍攝的“所有”著名建築,而是精挑細選瞭一些具有內在關聯性的作品。貫穿全書的是一種對“靜止”的深刻理解。無論是拍攝一座荒蕪的古羅馬遺跡,還是一棟嶄新的玻璃幕牆大廈,畫麵中都彌漫著一種時間暫停的氛圍。那些關於天空、雲朵與建築邊緣的互動,處理得極其微妙,雲的動態被定格,與堅固的建築形成瞭永恒的對話。它成功地將建築從其實際功能中抽離齣來,使其成為光影、形狀和材質的載體。這本書真正做到瞭“意在言外”,它留給讀者的想象空間,遠比照片本身所展示的要豐富得多。

評分

還沒打開看!!!!!!

評分

學習一下建築攝影,寫得還是不錯的,照片也基本說明問題,挺好的

評分

不錯的,買來可以作參考,入門書,講解一些基礎美術知識。印刷沒有照片好看。

評分

。。。。。。。。。。。。。。。。。。

評分

正版好書,活動價格很實惠,送貨也快!

評分

資料工具書收集,價格很劃算

評分

還可以吧,,,,,。。。。。。。。

評分

很好用。。。

評分

寫的很好,值得一看就知道是這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