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摄影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建筑摄影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阿德里安·舒尔茨 著,[德] 马库斯·布雷特 绘,汪兰川 译
图书标签:
  • 建筑摄影
  • 摄影技巧
  • 建筑设计
  • 光影
  • 构图
  • 后期制作
  • 城市景观
  • 摄影器材
  • 专业摄影
  • 室内外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58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12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享乐
外文名称: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适合对建筑摄影领域感兴趣的初学者、进阶摄影师、建筑摄影发烧友以及专业建筑师阅读和参考。
·有了本书全方位的指导,你可以在建筑摄影拍摄过程中找到创作动机、灵感、各种创意和拍摄技巧,从而创作出更加完美的建筑摄影作品和建筑影象。

内容简介

  建筑摄影并不是选择好拍摄主体后轻轻按下快门那么简单的事情,一幅建筑摄影作品,比其他任何媒介手段都能很好地展现建筑物独特的形式与魅力。但是,一幅成功的建筑摄影作品要具备哪些要素?你需要哪些摄影装备?如何才能提高你的数字图像后期处理能力?现实中的建筑物与照片中有什么区别?
  《建筑摄影》中,你会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建筑摄影》作者将以建筑师和摄影师的双重身份依据真实的建筑摄影拍摄案例—为您进行讲解。
  《建筑摄影》适合对建筑摄影领域感兴趣的初学者、进阶摄影师、建筑摄影发烧友以及专业建筑师阅读和参考。有了《建筑摄影》全方位的指导、你可以在建筑摄影拍摄过程中找到创作动机、灵感、各种创意和拍摄技巧,从而创作出更加完美的建筑摄影作品和建筑影像。


作者简介

阿德里安·舒尔茨(Adrian Schulz),生活在德国柏林,毕业于柏林工业大学建筑设计专业。在早期的研究中,他对建筑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成为自己研究的主要方向。阿德里安目前在整个欧洲和北美从事专业建筑摄影师的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1 概 论
1.1 建筑摄影是什么
1.2 建筑摄影的历史
1.2.1 早期史历
1.2.2 摄影的发明
1.2.3 20世纪和21 世纪
1.3 建筑摄影的真实性
1.4 建筑摄影的表现形式

2 摄影设备
2.1 数码相机的优点和缺点
2.1.1 照片的数量和可用性
2.1.2 分辨率和色彩范围
2.1.3 胶片颗粒与数码噪点
2.1.4 成像失真
2.1.5 镜头质量
2.1.6 数字图像处理
2.1.7 图像的真实性(防篡改和非易失性)
2.1.8 图像存档
2.2 相机
2.2.1 数码相机的类型
2.2.2 相机:结论
2.3 镜头
2.3.1 影像再现性
2.3.2 焦段
2.3.3 移轴镜头
2.4 理想的相机及镜头组合(适合于所有预算)
2.5 配件
2.5.1 三脚架
2.5.2 云台
2.5.3 L 型支架和全景云台
2.5.4 遥控快门线
2.5.5 遮光罩
2.5.6 滤镜
2.5.7 镜头转接环
2.5.8 格栅式屏幕
2.5.9 存储卡
2.5.10 电池
2.5.11 闪光灯
2.5.12 其他配件
2.6 创意小贴士
2.6.1 Lensbaby 镜头
2.6.2 黑白胶片
2.6.3 定焦镜头的使用

3 摄影技巧
3.1 如何拍摄出完美的建筑照片
3.2 作为拍摄主体的建筑物
3.2.1 什么样的建筑物才是最佳的拍摄对象
3.2.2 培养观察对象的眼光
3.3 透视
3.3.1 消失点的重要性
3.4 透视变形
3.4.1 如何在你拍摄的照片中避免垂直线相交
3.4.2 移轴镜头的工作原理
3.5 相机的位置
3.5.1 与拍摄建筑之间的理想距离
3.5.2 位置与透视
3.5.3 位置与环境
3.5.4 角度与对称
3.5.5 空间纵深感
3.6 焦距
3.6.1 长焦镜头
3.6.2 短焦镜头(广角镜头)
3.6.3 扩展视野:拍摄平面全景
3.7 照片画幅
3.7.1 极端画幅及全景照片
3.7.2 构图的方向
3.8 画幅与构图
3.8.1 构图
3.8.2 构图与环境
3.8.3 选择取景范围
3.9 拍摄参数
3.9.1 快门速度
3.9.2 光圈
3.9.3 感光度
3.9.4 曝光
3.9.5 制作HDR 和DRI 图像所采用的包围曝光拍摄方式
3.10 使用滤镜
3.11 室内建筑摄影
3.11.1 拍摄主体
3.11.2 透视和相机位置
3.11.3 焦距
3.11.4 照片画幅
3.11.5 画幅与构图
3.11.6 拍摄参数
3.12 外部条件与影响
3.12.1 完美的拍摄时刻
3.12.2 阴影和反光
3.12.3 天气
3.12.4 天空和云
3.12.5 选择一天中的正确时刻
3.12.6 季节
3.13 创意小技巧
3.13.1 夸张的画幅
3.13.2 仰视角度拍摄
3.13.3 系列影像
3.13.4 合理利用反射
3.13.5 强烈的欠曝或过曝
3.13.6 建筑物建成前后的拍摄
3.13.7 虚拟微缩场景拍摄
3.14 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
马库斯·布雷特(Marcus Bredt)关于建筑摄影的评论

4 图像后期处理
4.1 数码影像格式
4.1.1 什么是RAW 格式
4.1.2 RAW 与JPEG 格式的差异
4.1.3 RAW 格式的优势
4.1.4 RAW 格式的不足
4.1.5 结论
4.2 RAW 格式转换
4.2.1 工作流程
4.3 后期处理
4.3.1 图像校正
4.3.2 深入研究:选择性调整对比度和亮度
4.4 全景照片
4.4.1 创建平面全景图
4.4.2 移轴全景
4.5 HDR、DRI 图像
4.5.1 工作流程:使用Photomatix Pro创建一个HDR图像
4.5.2 工作流程:使用Photomatix Pro制作
4.5.3 工作流程:使用Photoshop制作HDR图像
4.5.4 工作流程:使用Photoshop制作
4.6 创意小贴士
4.6.1 数码渐变中密度滤镜
4.6.2 使用RAW原始文件制作HDR图像效果
4.6.3 Photoshop中的黑白转换
4.6.4 使用Photoshop 创建一个仿微缩效果影像

索引

精彩书摘

  概 论
  数码摄影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这种现代摄影技术带来的全新挑战,并在其中获得满足。数字技术变革和各种令人兴奋的建筑摄影话题吸引了大量爱好者,这其中包括初学者和有经验的摄影师。今天,建筑摄影师们拥有无限的创造可能与拍摄技巧来捕捉和表现他们的作品。
  俗语说“一图抵万言”,这句话在建筑摄影领域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有哪种艺术手段,比完美的摄影技巧能更好地捕捉和显示出建筑物优美的外观及其给人带来的感受。这本书使用了大量建筑摄影图例来解释文字中描述的概念,并且提供了许多关于设备、技术、建筑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解答。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拍摄的建筑影像会与建筑本身产生很大的不同。本书也设置了一些章节来提高你的图像处理能力,并讲述了一些数字图像处理过程中非常实用和神奇的技巧。
  通过本书的学习,你很快会发现建筑摄影是独特而又令人着迷的摄影门类。
  1.1 建筑摄影是什么
  “建筑摄影”这个词同时包括:主体(建筑本身)和获取手段(摄影技巧)两层含义。
  其中“建筑(architecture)”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rkhitekton”,拉丁文词根的含义是“首要的”和“建设者”的意思。
  建筑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包含许多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功能是为人们提供遮风挡雨的住所和供人们生活使用的场所。就某种意义而言,建筑可以说是人类的第二皮肤。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曾说过:“建筑是人类最迫切的需要之一,住宅就是用于居住的机器。”
  现代建筑概念包含了“实用”、“经济”及“美观”的建筑设计原则。从结构简单的原始小木屋到辉煌壮丽的古代神庙,再到工业革命后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构筑的现代大都市地标性建筑。假设没有建筑的发展,人类就还一直处在蛮荒时代,没有地方生活、睡觉、吃饭、工作、贸易、生产、休闲、管理和接受教育。在地球上大多数地区,如果没有建筑,周遭的气候条件是无法让人生存的。
  “摄影”(photography)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photos”(影像)和“graphé”(画面),意思是“用光绘画”。与古希腊语中对于“photography”一词的描述是一致的,现代摄影同样是通过利用光的变化来展现摄影作品的生动与多变。因此,通过摄影手段与技巧拍摄建筑,能够展现特定建筑物的独特魅力,加之现代传媒手段的推广,如报刊、书籍、海报、互联网,更或是画廊、展览馆,进而使观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建筑本身。
  1.2 建筑摄影的历史
  1.2.1 早期历史
  建筑摄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因为其第一次尝试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在这些尝试之前,人们想要表现或用图像记录建筑只能依靠壁画这一种手段(图1)。虽然壁画上的建筑与建筑摄影看上去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但是壁画上的建筑图像是人们力图将三维影像以二维方式呈现,这与建筑摄影的动机是完全一致的。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和拉斐尔(Raphael)创作出了大胆而优美的建筑画作(图2)。巴洛克时期,在墙壁上绘画成为当时许多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墙壁和天花板上的壁画通常用来丰富建筑本身,壁画的情节则往往被用来延伸建筑的用途和为人们带来想象的空间(图3)。
  大约在同一时期,特别是在荷兰巴洛克绘画风格的影响下,建筑风景画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绘画流派。在这个时期,画家将广场、房屋等建筑描绘得十分写实和精细(图4)。在其他艺术形式中,如当时流行的蚀刻铜版画,也大量采用建筑作为画家们表现的主题。公元17 世纪,马特乌斯·梅里安(MatthäusMerian)创作的铜版画“吕贝克城全景”(图5)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8 世纪的意大利,现实主义绘画风格一度非常流行,画家用写实的表现手法创作了大量建筑景观和城市风光的画作。
  著名的威尼斯画派画家贝纳多·贝洛托(Bernardo Bellotto)就将暗箱成像的技术用于绘画起稿和后续创作(图6)。贝纳多·贝洛托所使用的暗箱成像技法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代,这种技法被当时荷兰巴洛克风格的画家们所使用。暗箱成像技法后来被公认为现代摄影技术的前身。到了贝纳多·贝洛托的时代,暗箱(图7)已经发展为一个可以便于携带的轻便的盒子,暗箱外面也加上了可以调节感光度和焦距的镜头,以更加便于取景,所拍摄的物体也更加准确和清晰。暗箱由一个活动的盒子和一套光学系统组成,使影像可以投影在屏幕上,然后根据投影描绘出准确的透视和比例,从而使油画和绘画的透视更加精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暗箱技术也被不断改进。
  1.2.2 摄影的发明
  18世纪对暗箱的发明和感光物质的发现,使摄影具备了基础。然而,直到1827年,尼塞福尔·尼埃普斯(NicéphoreNiépce)才首次通过暗箱把模糊的影像拍摄到一块感光的沥青板上,拍摄过程需要几个小时。这个过程称为阳光摄影法(heliography),而拍摄出来的图片称为胶版(heliotype)。第一张被保存下来的照片(图8),具备了建筑摄影的基本元素—透视的表现。虽然这幅通过窗户拍摄的研究作品并不具备艺术性,而更具备真实性,但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第一幅建筑摄影作品。由于必须长时间曝光,使得这种摄影方式只能拍摄静止的物体,因此除了静物之外,建筑物是当时最理想的拍摄对象。
  几乎同时,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Louis JacquesMandé Daguerre)和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WilliamHenry Fox Talbot)正在试验其他摄影方法,将曝光时间缩短到了几分钟。达盖尔的街道风景(图9)成了史上著名的摄影作品,而“达盖尔银版摄影法”这个词语也诞生了,且每块银版都是唯一的,无可复制的。另一方面,塔尔博特的碘化银纸照相法则可以复制,因为拍摄过程需要把负像转为正像。与达盖尔法相比,这种方法的细节表现很不理想(图10)。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摄影技术获得了爆炸性的发展(图11)。1841年,巴黎举行了第一次世界著名建筑摄影展。到了19世纪后半叶,建筑摄影获得了极大的重视,并且在摄影书刊占据了显著的位置。例如,摄影被用来记录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设计的水晶宫其整个拆卸、运输和重建过程,也记录了埃菲尔铁塔的建筑过程(图12)。建筑摄影也为世界各地的标志性建筑和建筑遗产留下了影像,它记录并表现了外
  国建筑的构造和宏伟。由于摄影的最初用途是记录,所以建筑物往往是用保守、沉稳而乏味的风格拍摄的。
  1.2.3 20世纪和21世纪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筑风格的改变同样也带来了建筑摄影方式的改变。自1919年,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推行的包豪斯运动开始把摄影视为一种应用艺术—创作技巧、先进技术和艺术表现的理想结合。阿尔伯特·伦格尔-帕奇(Albert Renger-Patzsch)、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卡尔·布洛斯菲尔德(Karl Bloßfeldt)等德国摄影家创立了一种称为“新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在美国,沃
  克·埃文斯(Walker Evans)等艺术摄影家则从建筑的形式中寻找拍摄主题,而弱化建筑的功能性,谷粮仓和工厂都是他们的拍摄对象。通过仔细地选择构图,并采用非常规的视角,可以创造出动态的效果和迷人的质感。
  此后几年,技术的进步大大地提高了建筑摄影的质量。安德烈亚斯·费宁格(Andreas Feininger)等杰出摄影家用自己制造的相机进行拍摄试验。费宁格甚至发明了新的技术,并制造了当时最大的长焦镜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几年,小型、可携带相机已经广为流行,这加强了摄影的主观性趋势(图13)。摄影作为一种工具,被应用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同时功能也越来越丰富。这导致了新闻摄影和摄影评论的诞生,相
  机成了摄影师的视觉笔记簿。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建筑摄影艺术家。例如,德国艺术家希拉·贝歇(Hilla Becher)和伯恩·贝歇(Bernd Becher)夫妇开始系统地用照片向人们展示工业社会的面貌。连衰败的工厂大楼也被存档下来,并依次排序。这些新兴的搜集和整理方式很快获得了世界性的赞赏。从这方面来看,再也不存在所谓“好”建筑和“坏”建筑的区别了,摄影家甚至把背离“美感”和“现代感”这些传统标准作为拍摄的目的。大概在20世纪70年代,摄影画廊的稳定增长和摄影艺术书籍的大量发行,大大促进了建筑摄影的发展。无论新的或旧的、分类的或单独的、熟悉的或怪异的,摄影的主题似乎没有限制范围。
  摄影的繁荣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各种国际摄影展在全球巡回展出,摄影作品在拍卖中被喊出了高价。电脑科技的进步开始为后期处理带来新的可能性,如透视的控制。同时,建筑摄影的传统用途—为建筑史、商业性出版物和媒体等记录各种建筑物—依然十分重要,但也开始受到“创意”摄影的影响。至此,建筑摄影走在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中间路线上。
  到了世纪之交,数码摄影的兴起并没有使建筑摄影发生质的改变,而是为建筑摄影提供了方法和可能性上的创新。如今的数码照相机已经在销量上超越了传统的35mm胶片照相机,甚至在中画幅照相机中,数码后背也主宰了市场。然而,在大画幅领域,传统胶片尽管昂贵,但依然领先于数码摄影。
  1.3 建筑摄影的真实性
  正如建筑具有各种不同的方式,从纯粹的功能性到实用艺术,建筑摄影也具有广泛的用途,即从中性的、档案性的记录到抽象的、艺术性的视觉作品。
  直接记录是其中最单一的方式之一。它必须客观地、如实地传达在场观察者的基本感觉,必须真实可信地再现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图14)。建筑摄影在信息传达方面需要选择一个重点,否则建筑摄影会失去再现建筑本身精髓的优势。
  当然,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是否可以制作出完全真实的建筑照片?很明显,即使一张照片完全是基于现实主义的,它也总会有一些抽象的、主观的元素。这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包括三维空间在照片上的缺失,以及由于真实距离与照片所表现出的距离感和比例上的差异。因此,要把建筑物完全真实地拍摄下来,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另外一个影响因素是主观的。现场的感受只能通过某种失真才可以表达出来,换句话说,站在建筑物的前面和看建筑物的照片,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著名建筑师曼哈德·冯·格康(Meinhard von Gerkan)在2000年的一篇评论中很好地表达了这一观点,他写道:“建筑摄影是一个说视觉谎言的特殊嫌疑犯,因为摄影带有潜在的客观因素,这会形成一种假定,认为光学镜头是不会妥协的技术设备。我们知道,这是骗人的、不真实的。”
  那么,建筑摄影怎样才会成为独立的艺术形态?艺术性和纪实性的建筑摄影有什么区别?这取决于一个前提—两者之间没有严格划分,相反地,两个领域之间互相渗透。当摄影者把重点从纪实的目的上转移,人们就马上可以感觉到摄影艺术的创造性。甚至对拍摄主体的选择,可能也不仅是为了集中表现建筑物。在这种照片中,建筑物或许是拍摄的主体,但照片却几乎不会传达任何关于这座建筑的实际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对
  建筑物的依赖性被削弱了,客观描述的需要也变小了。
  根据这一思路,建筑摄影甚至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照片成了其自身的表述,而与其拍摄的建筑物相分离、相区别。在这个基点下,照片的艺术性标准不再是它所描述的建筑,而是它所表现的艺术信息。一些摄影创作技巧,如对某一特征的省略、特写、简化、替换或光线特效的表现,都可以将影像改变,把建筑变成摄影师的“小玩具”。在这些情况下,我们肯定会注意到作品的艺术特性(图15)。
  1.4 建筑摄影的表现形式
  在日常生活的很多细节中,我们都会遇到建筑摄影。以下将介绍最常见的建筑摄影类型中的一些示例。
  纪实性建筑摄影:我们可以在摄影书籍、商业杂志、手册和建筑遗址档案中找到很多这类照片。大部分情况下,这些照片都是以系列的形式出现的,并且会有一些解释、绘图或蓝本作为补充。所有这些照片都是为了描述建筑物,以精确地说明建筑物的特性为目的。
  明信片摄影:明信片总是以类似的方式来展示建筑物,尽管拍摄的准确性和意图会有一些差别,但对消费者来说,明信片可以证明自己曾经到过某个特殊的地方,这比摄影对建筑物的准确再现更重要。因此,这些照片通常是基于公众的认同感而拍摄的。它们的色彩经常会饱和得不太自然,拍摄效果也可能会有些夸张,甚至会忽略摄影的技巧要求。
  假日摄影:旅行者拍摄建筑物(如教堂、城堡和纪念碑)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个人留念。虽然建筑物还是摄影的主体,但建筑本身却并不比它所处的地点重要。有趣的是,这种照片通常是在假日拍摄的,而在日常生活、在自己居住的地方,类似的建筑物却通常会被摄影镜头所忽略(图16)。
  广告摄影:建筑摄影的另一个用途是通过广告牌、报纸和电视做广告。商人们会把建筑物作为衬托产品的有利背景。例如,现代建筑可以让人把产品和“领先”、“高科技”、“贵重”或“酷”这些评价联系在一起,汽车行业尤其喜欢用这样的表现手法。通常,产品的照片都会用着色、光晕和倒影等方法来处理。
  艺术性建筑摄影: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摄影通常会在画廊或展览中展出。大多数情况下,展览展出的都是某个主题或某位摄影师的作品。建筑物只是表达的手段,摄影师所表达的内容和建筑物原本所传达的内容是彼此割裂的。这时,摄影师是艺术创作者,而不是建筑师。
  ……

《光影之下:构建空间叙事的艺术》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用镜头捕捉建筑灵魂的书,它并非仅仅记录建筑的外观,更是深入探寻其内在的精神、历史沉淀和人文温度。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超越单纯摄影技巧的旅程,去理解建筑为何存在,它如何与环境互动,又如何在人们心中激起涟漪。 第一章:凝视的艺术——建筑摄影的哲学基石 在按下快门之前,我们需要理解“观看”的本质。建筑摄影并非简单的“拍好看”。它要求摄影师具备一种独特的“凝视”能力,能够透过表象,洞察建筑的设计理念、空间关系、材质肌理以及它所承载的时代精神。这一章将引导读者思考: 建筑的生命周期与摄影师的角色: 从设计草图到落成使用,再到时间的洗礼,每一阶段的建筑都拥有独特的魅力。摄影师如何捕捉不同时期的建筑精髓?是记录它的新生,还是展现它的沧桑? 空间感知的解码: 建筑是关于空间艺术的。摄影师如何通过二维的画面,传递三维的空间感、尺度感和动线?我们将探讨透视、构图、景深等基础元素的深层运用,让画面“说话”,引导观者的目光在空间中游走。 光影的语言: 光是建筑的灵魂。自然光、人造光,它们如何塑造建筑的形态、材质和氛围?我们不止学习如何利用光线,更要理解光线的情感表达。它是温暖的拥抱,还是冷峻的审视?它是明亮的希望,还是神秘的低语? 材质的触感: 混凝土的粗犷、玻璃的晶莹、木材的温润,不同的材质赋予建筑不同的性格。摄影师如何通过光影和细节的捕捉,让观者仿佛能够触摸到建筑的肌肤?我们将深入研究微距、纹理的表现手法。 历史的回响: 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故事。如何让照片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让历史的痕迹在画面中重现?这需要摄影师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对历史的敬畏。 文化与语境: 建筑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与所处的地域文化、人文环境紧密相连。摄影师如何捕捉这种联系,让建筑在环境中“呼吸”,彰显其独特的文化身份? 第二章:技术之上——构建视觉叙事的工具箱 在建立起哲学思考的基石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具体的摄影技巧,但这些技巧将紧密围绕“构建叙事”这一核心目标展开,而非孤立的技术展示。 镜头语言的精妙运用: 广角镜头的宏大叙事,长焦镜头的细节聚焦,定焦镜头的纯粹视角。不同的镜头如何帮助我们讲述不同的建筑故事?我们将探讨焦距的选择如何影响空间感、透视感以及情感的传递。 构图的魔力: 黄金分割、三分法、引导线、对称与平衡。这些耳熟能详的构图法则,在建筑摄影中拥有更深层的意义。它们并非僵化的规则,而是引导观众视线、强调主体、营造秩序的有力工具。我们将探索如何打破常规,创造出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的画面。 曝光的诗意: 从明亮耀眼到幽深神秘,曝光的控制直接影响着画面的氛围。高光、阴影、中间调的运用,如何烘托建筑的体量感、材质感和情绪?我们将深入理解曝光补偿、包围曝光等技巧,并探讨HDR等后期技术在建筑摄影中的应用。 色彩的情感调色板: 建筑的色彩,无论是天然的还是后期的,都传递着丰富的情感信息。冷暖色调的对比,饱和度的调整,如何影响观众对建筑的感知?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色彩来突出建筑的特征,营造特定的情绪氛围。 景深与焦点的力量: 突出主体,虚化背景,让画面更有层次感。景深控制如何帮助我们引导观众的注意力,突出建筑的关键元素,或是表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后期处理的魔法棒: 后期并非“欺骗”,而是对前期创作意图的深化和完善。如何在后期中优化光影、调整色彩、修复瑕疵,同时又不失建筑的真实性?我们将探讨RAW格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后期中保持建筑摄影的“纪实”与“艺术”的平衡。 第三章:情境之眼——与环境对话的智慧 建筑与它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优秀的建筑摄影作品必然能够展现这种和谐或碰撞。 全景与细节的平衡: 如何在宏大的环境镜头中捕捉建筑的整体形态,又如何在局部特写中展现其精巧的设计细节?我们将学习如何切换视角,让画面既有“大场面”的震撼,又不失“小惊喜”的精致。 天气与时间的变化: 晴朗的蓝天、阴沉的雨天、黎明的柔光、黄昏的暖阳,不同的天气和时间会赋予建筑截然不同的生命力。摄影师如何选择最佳的拍摄时机,捕捉建筑最动人的瞬间? 人与建筑的交融: 建筑是为了人而存在。如何在画面中巧妙地融入人物,让他们成为建筑故事的一部分,而非干扰?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行人的身影、剪影,来表现建筑的空间尺度、人流导向,以及建筑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 城市肌理与建筑的对话: 摩天大楼与历史建筑,新旧元素的碰撞与融合。摄影师如何捕捉城市的多样性,以及建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自然的恩赐: 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生,或是人定胜天的雄心。摄影师如何展现建筑与山川、河流、植被的相互作用,传递和谐或对比的美学? 第四章:叙事之魂——让建筑“开口说话” 一切技术和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照片讲述故事,触动人心。 明确的主题与视角: 在拍摄之前,问自己:我想通过这张照片传达什么?建筑的哪个方面最吸引我?是它的宏伟气势,是它的精巧细节,是它的历史韵味,还是它的人文关怀? “少即是多”的哲学: 有时,最打动人的画面恰恰是构图简洁、信息集中的。如何提炼出建筑最核心的元素,通过最纯粹的视觉语言来表达? 情感的唤醒: 建筑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情感的传递。一张好的建筑照片,能够让观者感受到建筑带来的宁静、力量、优雅、神秘,甚至是忧伤。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光影、色彩、构图来唤起观者的情感共鸣。 时间的故事: 通过捕捉建筑在不同时间下的形态,暗示它的生命力,以及它所经历的岁月。例如,同一栋建筑在清晨、中午、傍晚的光线下的变化,就能讲述一个流淌的时间故事。 对比与张力: 新与旧、大与小、光与影、实体与虚空,这些对比能够制造视觉的张力,引人深思。 留白与想象的空间: 有时,画面中的“未尽之意”更能激发观者的想象。适度的留白,让观者能够参与到画面的解读中来,形成独特的观赏体验。 第五章:实践的修炼——从理论到视界的飞跃 理论的学习最终需要转化为实践的经验。这一章将提供指导性的实践建议,帮助读者提升自己的建筑摄影能力。 项目分析与前期规划: 在拍摄一个项目之前,进行深入的调研。了解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的功能用途。绘制拍摄草图,规划拍摄路线。 耐心与坚持: 伟大的建筑摄影作品往往需要摄影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等待最佳的光线和时机。培养耐心,不畏辛劳,是成功的关键。 安全第一: 在进行户外拍摄时,务必注意人身和器材安全。了解拍摄地点的规定,遵守相关要求。 与建筑师/业主的沟通: 在某些情况下,与建筑师或业主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建筑,并获得更顺畅的拍摄体验。 回顾与反思: 每次拍摄结束后,都要仔细回顾自己的作品。分析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从中学习,不断进步。 建立个人风格: 在掌握了扎实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后,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和风格。让你的作品在众多建筑摄影中脱颖而出。 《光影之下:构建空间叙事的艺术》 并非一本速成手册,它更像是一本陪伴你成长的指南。它鼓励你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去用镜头讲述属于建筑本身,也属于你自己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在光影交织的世界里,探寻建筑最深处的灵魂。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最初是冲着名头买的,但阅读体验远超预期。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操作相机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哲学对话,探讨光、时间与永恒之间的关系。摄影师似乎并不执着于展示那些宏伟叙事,反而迷恋于“间隙”——建筑的阴影投射在地面上的边缘,黎明破晓时分,天空与屋顶的交界线。那些历史遗迹的照片,没有过度依赖后期处理去“美化”,而是忠实地记录了时间留下的痕迹,青苔的生长、石材的剥落,都成了叙事的一部分。这种克制而深沉的表达方式,让人在浏览时不得不放慢节奏,去体会那种静默的力量。我特别欣赏他捕捉环境光的能力,那些自然光线的微妙变化,如何定义了空间的温度和情绪,这远比后期打光要高明得多。这本书的排版非常大胆,大面积留白的使用,反而让主体建筑有了呼吸的空间,让观者的大脑有时间去消化和沉淀。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极其独特,它跳脱了传统建筑评论那种冰冷的、技术性的描述,转而从人类居住和感知的角度切入。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关于“内部空间”的系列照片,它们捕捉的不是整个房间的布局,而是人们正在使用空间时留下的痕迹:一张被翻开的书,半杯咖啡,或是椅子上残留的体温感。这种人文关怀让冰冷的钢筋水泥瞬间有了温度。摄影师似乎在用镜头询问:“人们如何在这里生活?” 而不是“这个建筑有多美?” 这种对“生活痕迹”的捕捉,使得画面充满了叙事性和故事性,让你忍不住去脑补背后的人和事。即便是拍摄那些最前卫的公共建筑,画面中也总能找到与人类尺度相呼应的元素,让人感到亲切,而不是高高在上。这本书在如何平衡艺术表达与现实记录之间,找到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平衡点。

评分

坦白讲,一开始我对这种偏向艺术性的摄影集有些保留,担心会过于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的震撼力在于其惊人的形式感和构图的纯粹性。它几乎达到了数学几何的美感,那些重复的模式、对称的结构,被摄影师提炼得干干净净,仿佛是世界的骨架被剥离出来展示。在某些篇章里,你会发现摄影师对网格和重复元素的近乎痴迷,这种对秩序的追求,带来了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击力。它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一种对建筑形式本身的“解构”与“重组”。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张黑白照片,对比度极高,阴影和高光像是被刻刀雕刻出来的一样,干净利落,没有一丝多余的杂讯。这本书对于那些热爱结构美学和形式主义的朋友来说,无疑是一本宝典,它教会你如何“看见”结构背后的逻辑。

评分

这部摄影集简直是视觉的盛宴!色彩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那些光影的交错,仿佛能触摸到建筑的肌理。特别是对那些现代主义杰作的捕捉,它不仅仅是记录了线条和体块,更是深入挖掘了设计师的意图。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混凝土质感的处理,那种粗粝感和光滑面的对比,在照片中被放大,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戏剧张力。翻阅每一页,都能感受到摄影师对空间感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度,他知道如何利用广角镜头去拓展视野,又懂得何时收束,聚焦于一个微小的细节,比如一扇门把手的黄铜光泽或是窗框边缘的锐利切口。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纸张的选择和印刷的精良,让图像的层次感得到了完美的呈现,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绝对是值得珍藏的作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城市景观,那些曾经被忽略的角落,在摄影师的镜头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评分

读完合上书本时,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深沉的宁静。这本书的编辑和选图非常有品味,它没有试图展示摄影师能够拍摄的“所有”著名建筑,而是精挑细选了一些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作品。贯穿全书的是一种对“静止”的深刻理解。无论是拍摄一座荒芜的古罗马遗迹,还是一栋崭新的玻璃幕墙大厦,画面中都弥漫着一种时间暂停的氛围。那些关于天空、云朵与建筑边缘的互动,处理得极其微妙,云的动态被定格,与坚固的建筑形成了永恒的对话。它成功地将建筑从其实际功能中抽离出来,使其成为光影、形状和材质的载体。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意在言外”,它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远比照片本身所展示的要丰富得多。

评分

过得去

评分

快递就不用多说了?。书的质量保证,应该是正版。除了图片还有很详细的讲解,构图、摄影机、ps技巧各方面都有。

评分

城管西牛b看输谁给哦哦呢YY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正版好书,活动价格很实惠,送货也快!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城管西牛b看输谁给哦哦呢YY

评分

正品,纸张很好,印刷很好,划算

评分

好书对我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