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文献研究

仪式文献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永华 著
图书标签:
  • 仪式
  • 文献学
  • 宗教研究
  • 文化人类学
  • 历史学
  • 民俗学
  • 祭祀
  • 礼仪
  • 传统文化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40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029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间历史文献论丛(第3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字数:2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仪式文献属于史学家新近才开始注意并加以利用的一种民间历史文献,涉及文献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文化史等不同学科和方法。本书所收录的论文,都是从民间发现的仪式文献出发,结合文献解读和田野调查,探讨中古仪式文献与晚近民间发现仪式文献之间的关系,考察仪式专家群体在仪式文献传承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特定道坛科仪本为个案比较不同地区的重要道坛科仪等问题,由此展示了学界近年来关于仪式文献研究的全新成果。

作者简介

  刘永华,男,1970年1月生,福建上杭人。现任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得厦门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学位,1994年获得厦门大学历史系历史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University)东亚系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明清已降时期社会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等,同时关注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动向。近年来,从事中国乡村礼仪与宗教科仪本、晚清徽州乡民生活等课题的探讨。参与国家社会基金项目“明清时代的乡族、乡绅与官僚政治”、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历史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等科研课题。曾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

目录

导 论【刘永华】/1
宋代法术与近代道教
道在瑶中:道教与华南的汉化【司马虚 著 巫能昌 译】/13
天心正法的源流及影响初探【陈永海】/20
道坛传承与系谱重构
台湾北部正一派道士谱系【劳格文 著 许丽玲 译】/35
清代泰顺东部闾山道坛源流考
——以前山叶氏广应靖《请祖师科》为中心【祁 刚】/51
仪式文本与道坛科仪
香港正一清醮的仪式、文本和仪式专家【蔡志祥 韦锦新 吕永升】/75
敕水禁坛:台湾北部道教醮仪中的驱邪法【林振源】/103
制造科仪本:以闽西道坛灵应堂的度亡科本为例【巫能昌】/132
闽西道教送瘟船仪式研究——以《船科》为中心【魏德毓】/158
儒家的宗教性
民间礼仪、王朝祀典与道教科仪:近世闽西四保祭文本的社会文化史阐释【刘永华】/175

《仪式文献研究》是一本深入探讨仪式性文本及其背后深刻文化意涵的学术著作。本书并非对特定仪式的百科全书式罗列,而是以一种更具理论深度和跨学科视角,剖析仪式文献在历史、社会、宗教、文学等多个维度上所扮演的角色。 本书首先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考辨仪式文献的来源、传播、演变及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独特价值。它关注的不仅是仪式文本的字面意义,更是其形塑社会秩序、传递价值观念、构建集体认同的功能。作者通过对大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仪式文献进行细致梳理和比较分析,揭示了这些文本如何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并塑造了人们的世界观和行为模式。 在理论层面,本书借鉴了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学批评等多种理论工具,为理解仪式文献提供了丰富的分析框架。它探讨了仪式性语言的特殊性,例如其重复性、程式化、象征性以及与非语言行为的紧密联系。通过分析仪式文献的结构、叙事方式和表现形式,本书试图揭示仪式文本如何通过其独特的语言机制来引导参与者的情感体验,并促成特定的社会效果。 本书尤其关注仪式文献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它考察了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仪式文献如何被用以维系传统、凝聚人心,或者在变革时期被赋予新的意义,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例如,某些政治仪式文献如何成为国家合法性构建的基石,而宗教仪式文献又如何在社会动荡中提供精神慰藉和道德指引。作者通过具体史料的解读,展示了仪式文献作为一种历史证据,其在还原历史真相、理解历史人物动机方面的重要价值。 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仪式文献与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它分析了仪式文献如何被精英阶层用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如何通过规范社会行为来维护既有的社会等级。同时,本书也关注普通人在仪式文献中的体现,以及他们如何在参与仪式和解读仪式文本的过程中,展现出其能动性和反抗性。 本书并非着眼于某个单一的宗教或民族的仪式文献,而是力求展现一种普遍性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路。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仪式文献进行比较,本书试图揭示不同文化在仪式实践和文献表达上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深化我们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和普适性的理解。 总而言之,《仪式文献研究》是一部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的学术著作,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引领读者走进仪式文献的丰富世界。本书适合对历史、文化、宗教、文学、社会学以及符号学等领域感兴趣的学者、研究者和学生阅读。它不仅为理解仪式文献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研究方法,更启发我们重新审视人类社会活动中那些看似日常却蕴含着深远意义的仪式性表达。通过对仪式文献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以及文化传承的内在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感受到了它与众不同之处。它并非那种追求时髦和哗众取宠的作品,而是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内敛的学者气质。书的封面设计朴素却不失品味,传递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我翻开它,注意到书中的字迹清晰,排版疏朗,即使是大量的学术性内容,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压抑。我一直对“仪式”这个概念充满好奇,觉得它连接着人类的过去与现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本书的主题,恰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研究欲望。我期待它能够带我进入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去理解那些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是如何通过固定的行为和表达来构建他们的社会秩序、传递他们的信仰,以及维系他们的社群联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认识人类文明的根源。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内涵,没有过度的装饰,却能在一瞬间抓住我的注意力。书的整体感觉传递出一种严谨而专业的学术氛围,这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注意到书中使用的纸张质量很好,触感细腻,印刷清晰,这对于长时间的阅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对“仪式文献”这个研究方向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觉得它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理解人类社会文化演变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出那些被历史淹没的,关于早期人类社会生活、信仰体系以及社群组织方式的宝贵信息。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关于古代仪式生活的生动图景,让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理解当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引人注目的,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色彩,让人一看就觉得里面会有不少深邃的内容。当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质朴却有质感的纸张,触感很舒服,让人忍不住想要翻开它。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流转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这本书沉淀了无数时光的智慧。我尝试着翻阅了几页,虽然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排版和字体来看,编辑似乎下了不少功夫,阅读起来应该会比较顺畅,不会有那种杂乱无章的感觉。我对“仪式文献”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好奇,总觉得这个词语背后隐藏着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那些被我们逐渐遗忘却又至关重要的精神内核。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我从未真正理解过的领域,让我能够通过那些古老的文字和符号,去窥探祖先们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固定的行为和表达来维系社群、传递信仰、规范生活的。这本书的厚度也恰到好处,既不会让人望而却步,又足以承载足够丰富的信息。我对它能提供的知识广度和深度都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让我眼前一亮,它有一种朴实却又不失精致的美感。书的封皮采用了比较传统的布面材质,触感温和,带着一种天然的质感。书脊上的烫金字样,在光线下闪烁着低调而优雅的光泽,仿佛暗示着书中所蕴含的知识同样珍贵。我注意到书中用的纸张质量非常好,色泽偏黄,带着一种古老的韵味,翻页时的触感和声音都很有“书卷气”。我个人一直对那些与人类起源、社群发展相关的研究领域有着特别的关注,而“仪式文献”这个词组,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深入探讨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反复实践、代代相传的仪式行为,以及它们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和宗教意义。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揭示出那些隐藏在仪式背后的,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观,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是如何从远古走向今天的。

评分

从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来说,它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我注意到书中的字体选择相当考究,清晰而不失典雅,阅读起来倍感舒适。即使是篇幅较长的段落,也不会显得拥挤,这得益于作者和编辑在排版上的细心处理。我曾对“仪式”这个概念有过一些零散的了解,但总觉得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深刻的研究视野。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论点,能够颠覆我之前的一些固有认知,让我对“仪式”的理解上升到新的高度。这本书的厚度适中,既有足够的空间来展开深入的论述,又不会让读者感到压力过大。我喜欢这种能够让人沉浸其中,细细品味的书籍,它能够带给我一种精神上的充实感。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尽管我还没有完全读懂它的精髓,但从目录和章节的划分上,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逻辑上的清晰和条理。它似乎不是一本随意的笔记合集,而是一项系统性研究的成果。每一章的主题都像是一个独立的探索方向,但又巧妙地与前后章节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喜欢这种循序渐进的展开方式,它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消化和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我尤其对其中一些章节的标题感到好奇,它们暗示着作者可能涉及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甚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仪式现象。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仪式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行为,在不同的文明中是如何演变和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面貌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人类共通的情感和追求。这本书的书页装帧也很有特色,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锁线装订,这使得书本可以平摊,阅读起来非常方便,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不似现代的白话文那般流畅,却又带着一种古朴的典雅。阅读时,我需要放慢速度,仔细品味每一个字词的含义,以及它们组合起来所形成的意境。这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我不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匠心独运,他/她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那些微妙而深刻的意义。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带有哲学思考的句子,它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引发我对自己生活和所处世界的深思。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更多这样的“顿悟”时刻,让我能够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仪式”的本质,以及它在我们个人生命和集体意识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简洁大气,没有过多的装饰,却能给人一种庄重而宁静的感觉。

评分

这本书的气质与我最近在看的几本历史读物截然不同。那些书要么侧重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要么聚焦于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而这本书,则显得更为“细致入微”,似乎是从一个更加微观的视角切入,去探究那些构成历史肌理的细小环节。我猜想,作者可能对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边缘”信息有着特别的关注,比如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反复上演的,但又充满了象征意义的仪式性行为。这些行为,虽然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微不足道,但却可能承载着一个时代最真实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价值。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对具体仪式案例的分析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去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论,去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这本书的尺寸也比较适中,放在包里携带方便,我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来翻阅,享受阅读的乐趣。

评分

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分量。不是指物理上的重量,而是它所蕴含的那种知识和智慧的厚重感。这本书的书页纸张质量很好,摸起来有种温润的触感,翻动的声音也带着一种低沉的质感,这让我觉得我在翻阅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我注意到书中的排版设计非常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和段落的划分都很合理,即使是长篇的论述,读起来也不会感到拥挤或疲劳。我对于“仪式文献”这个主题本身就有着浓厚的兴趣,觉得它背后一定隐藏着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些非常核心和古老的驱动力。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有特色,是一种复古的风格,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它本身就承载着悠久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索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宝藏,让我能够理解那些古老的仪式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评分

从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瞬间,我就被它的气场所吸引。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浮夸的畅销书,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为了吸引眼球而设置的奇特情节。相反,它以一种沉静而内敛的姿态,向读者展示着一种学术的严谨和研究的深度。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文献,那些密密麻麻的注释和参考文献列表,无一不证明着作者在学术上的深耕细作。我仿佛可以看到作者在无数个深夜,在故纸堆中寻觅,在古籍字里行间游走,将那些零散的、被历史尘埃覆盖的碎片,一点点地拼接起来,还原出当年的模样。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它不刻意追求通俗易懂,但也不会晦涩到令人难以理解。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对学术的敬畏,以及对研究对象细致入微的观察。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对“仪式”有着深厚情感和深刻理解的学者,他/她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试图解读那些仪式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它们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