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神话》是加缪对人类荒诞处境的全面揭示和反抗,孤独但悲壮。
《西西弗神话》是加缪的代表作之一,书中作者既透彻阐释了世界及生命的荒谬,但更重要的是指出了荒谬世界的出路——反抗,像西西弗一样顽强抗争,全心投入,用热情对抗荒谬。
《西西弗神话》是加缪的一部散文集,包括《反与正》、《婚礼集》、《西西弗神话》、《反抗者》。
《西西弗神话》是加缪的代表作之一,文中收集了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深入、透彻的考察与分析。《反与正》由五篇散文构成,记录了加缪对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切身感受和哲理思考,内容多取材于作者自己的生活和家人。《婚礼集》由四篇文章组成,记录了作者在阿尔及利亚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中所体味到的生活乐趣。《反抗者》全面阐释加缪反抗思想的理论力作。在书中,加缪提出“我反抗故我在”的论断,其体现出来的精神和勇气,足以与《西西弗神话》前后辉映,足以为加缪“在荒诞中奋起反抗”的一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
加缪在作品中深刻揭示了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
1957 年他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有史以来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代表作品有《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话》等。
加缪在20世纪顶住了历史潮流,独自继承着源远流长的醒世文学,他怀着顽强、严格、纯洁、肃穆、热情的人道主义,向当今时代的种种粗俗丑陋发起了胜负难卜的宣战。
——法国作家、哲学家萨特
加缪有着一颗不停地探求和思索的灵魂。
——美国作家福克纳
反与正
作者序
嘲 弄
若有若无之间
伤心之旅
热爱生活
反与正
婚礼集
提帕萨的婚礼
贾米拉的风
阿尔及尔的夏天
沙 漠
西西弗神话
荒诞推理
荒诞人
荒诞创作
反抗者
引 言
反抗者
形而上的反抗
历史上的反抗
反抗与艺术
南方思想
诸神判罚西西弗,令他把一块岩石不断推上山顶,而石头因自身重量一次又一次滚落。诸神的想法多少有些道理,因为没有比无用又无望的劳动更为可怕的惩罚了。
假如相信荷马的说法,西西弗是最明智最谨慎的凡人。但按另一种传说,他却倾向于强盗的勾当。我看不出两者有什么矛盾。有关他在地狱成为无用劳动者的原因,众说纷纭。首先有人指责他对诸神颇为不敬,他泄露了诸神的秘密。阿索波斯的女儿埃癸娜让朱庇特劫走了。父亲为女儿的失踪大惊失色,向西西弗诉苦。西西弗了解劫持内情,答应把来龙去脉告诉阿索波斯,条件是后者要向哥林多小城堡供水。他不愿受上天的霹雳,情愿要水的恩泽,于是被打入地狱。荷马还告诉我们,西西弗事先用铁链锁住了死神。普路托忍受不住自己帝国又荒凉又寂静的景象,便催促战神将死神从其胜利者的手中解脱出来。
也有人说,西西弗死到临头,还要冒冒失失考验妻子的爱情。他命令妻子将其尸体抛到广场中央示众,但求死无葬身之地。后来西西弗进入地狱安身,但在那里却受不了屈从,与人类的爱心太相左了,一气之下,要求回人间去惩罚妻子,普路托竟允准了。一旦重新见到人间世面,重新享受清水、阳光、热石和大海,就不肯再返回黑暗的地狱了。召唤声声,怒火阵阵,警告频频,一概无济于事。西西弗面对着海湾的曲线、灿烂的大海、大地的微笑生活了许多年。诸神不得不下令了。墨丘利下凡逮捕了大胆妄为的西西弗,剥夺了他的乐趣,强行把他解回地狱,那里早已为他准备了一块岩石。
大家已经明白,西西弗是荒诞英雄。既出于他的激情,也出于他的困苦。他对诸神的蔑视,对死亡的憎恨,对生命的热爱,使他吃尽苦头,苦得无法形容,因此竭尽全身解数却落个一事无成。这是热恋此岸乡土必须付出的代价。有关西西弗在地狱的情况,我们一无所获。神话编出来是让我们发挥想象力的,这才有声有色。至于西西弗,只见他凭紧绷的身躯竭尽全力举起巨石,推滚巨石,支撑巨石沿坡向上滚,一次又一次重复攀登;又见他脸部痉挛,面颊贴紧石头,一肩顶住,承受着布满黏土的庞然大物;一腿蹲稳,在石下垫撑;双臂把巨石抱得满满当当的,沾满泥土的两手呈现出十足的人性稳健。用没有天顶的空间和没有深底的时间来衡量这种努力,久而久之,目的终于达到了。但西西弗眼睁睁望着石头在瞬间滚落山下的世界,又得把它重新推上山巅。于是他再次走向平原。
我感兴趣的正是在回程时稍事休息中的西西弗。如此贴近石头的一张苦脸已经是石头本身了。我注意到此公再次下山时,迈着沉重而均匀的步伐,走向他不知尽头的苦海。这个时辰就像一次呼吸,恰如他的不幸肯定会再来,此时此刻便是觉悟的时刻。在他离开山顶的每个瞬息,在他渐渐潜入诸神巢穴的每分每秒,他超越了自己的命运。他比他推的石头更坚强。
这则神话之所以悲壮,正因为神话的主人公是有意识的。假如他每走一步都有成功的希望支持着,那他的苦难又在何方呢?当今的工人一辈子天天做同样的活计,其命运不失为荒诞。但只有在他意识到荒诞的那些少有的时刻,命运才是悲壮的。西西弗,这个诸神的无产者,无能为力却叛逆反抗,认识到自己苦海无边的生存条件,他下山的时候,思考的正是这种状况。洞察力既造成了他的烦忧同时又消耗了他的胜利。没有蔑视征服不了的命运。
就这样,有些日子下山若是痛苦的,有些日子则可能是快乐的。此话并非多余。我仍想象得出,西西弗返回岩石时,痛苦方才开始呢。当大地万象太过强烈地死缠记忆,当幸福的召唤太过急切,有时忧伤会在人的心中油然升起:这是岩石的胜利,也是岩石本身的体现。忧心痛切太过沉重,不堪负荷,等于是我们的客西马尼之夜。但占压倒优势的真理一旦被承认也就完结了。由此俄狄浦斯起先不知不觉顺应了命运,一旦知觉,他的悲剧就开始了。但就在同一时刻,他盲目了,绝望了,认定他与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系,只是一位姑娘鲜嫩的手。于是脱口吼出一句过分的话:“尽管磨难多多,我的高龄和高尚的灵魂使我判定一切皆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里洛夫,就这样一语道出了荒诞胜利的格言。古代的智慧与现代的壮烈不谋而合了。
如果没有真想写幸福手册之类的东西,是发现不了荒诞的。“咳!什么,路子这么狭窄吗?……”是啊,只有一个世界嘛。幸福和荒诞是共一方土地的两个儿子,不可分开呀。说什么幸福必然产生于荒诞的发现,恐怕不对吧。有时候荒诞感也产生于幸福哩。“我断定一切皆善。”俄狄浦斯说。此话是神圣的,回响在世人疑惧而有限的天地中。此话告诫一切尚未耗尽,也不曾耗尽。此话将一尊神从人间驱逐,因为该神是怀着不满和无谓痛苦的欲望进入人间的。此话把命运变成一桩人事,既是人事,就得在世人之间解决。
西西弗沉默的喜悦全在于此。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东西。同样,荒诞人在静观自身的烦忧时,把所有偶像的嘴巴全堵住了。在突然恢复寂静的宇宙中,无数轻微的惊叹声从大地升起。无意识的、隐秘的呼唤,各色人物的催促,都是不可缺少的反面和胜利的代价。没有不带阴影的阳光,必须认识黑夜。荒诞人说“对”,于是孜孜以求,努力不懈。如果说有什么个人命运,那也不存在什么至高无上的命运。再不然至少有一种他设想的命运,那就是注定带来不幸的命运,无足轻重的命运。至于其他,他知道他是自己岁月的主人。在反躬审视自己生命的时刻,西西弗再次来到岩石跟前,静观一系列没有联系的行动,这些行动变成了他的命运,由他自己创造的,在他记忆的注视下善始善终,并很快以他的死来盖棺定论。就这样,他确信一切人事皆有人的根源,就像渴望见天日并知道黑夜无尽头的盲人永远在前进。岩石照旧滚动。
我让西西弗留在山下,让世人永远看得见他的负荷!然而西西弗却以否认诸神和推举岩石这一至高无上的忠诚来诲人警世。他也判定一切皆善。他觉得这个从此没有主子的世界既非不毛之地,亦非微不足道。那岩石的每个细粒,那黑暗笼罩的大山每道矿物的光芒,都成了他一人世界的组成部分。攀登山顶的奋斗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应当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尤其是在那些散文和评论中,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那种夹杂着南欧阳光和北非阴影的独特笔触。时而他如同一个冷峻的法官,用最精确的词汇来判定时代的病症;时而他又化身为一个充满激情的观察者,描述着个体在巨大历史洪流面前的无力与挣扎。我尤其钟爱他描述“局外人”心理状态的段落,那种被社会规则排斥在外,却又保持着一种清醒旁观视角的孤独感,被他捕捉得入木三分。他的句子常常是长短句交错,节奏感极强,你在阅读时,能听到内心深处的那个声音在与作者进行无声的辩论或和解。这种文字的韵律感,让原本严肃的议题多了一层艺术的美感,使得即便是最沉重的思考,也因为文字的纯粹性而得到某种程度的升华。这是一种将痛苦提炼成美学的能力,非常罕见。
评分读完手头这本厚厚的文集,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思想的“密度”极高,仿佛每一个句子都被反复锤炼过,没有一句是多余的赘言。我记得有一篇关于“荒谬”的探讨,作者的论证过程如同精密的手术刀,层层剥开人类存在的虚妄感和理性试图建立意义的徒劳。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推演,初读时会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智力挑战,你需要放慢语速,甚至需要反复回味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巨大张力的词汇组合。它不像一些通俗哲学那样急于给出答案或慰藉,而是直面那种令人不安的虚空,并以一种近乎冷峻的优雅去拥抱它。这种阅读体验是深刻的,它迫使你审视自己赖以生存的那些底层假设,并且毫不留情地指出其中的裂痕。对于那些习惯了被既定真理包裹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次精神上的“祛魅”过程,它不是提供一个庇护所,而是提供了一张审视暴风雨的望远镜。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皮革的触感温润而厚重,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拿在手里,仿佛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蕴含的重量感。书页的纸张也选得极好,米白色的,不刺眼,油墨的印制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思辨,也能因为清晰的排版而稍显亲切。我特别喜欢扉页的设计,那种简约又不失格调的排版,让人在翻开正文之前,就对即将进入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敬意。这套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它不需要高声喧哗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只是静静地,散发出一种知识分子的沉静气质。我甚至会花时间去摩挲那些烫金的书名,想象着那位阿尔及利亚的孤独思想者,是如何在文字中构筑他那庞大的世界观。可以说,仅仅是物质层面,这本书就已经超越了普通阅读材料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值得珍藏的文化遗产,让人在触摸和翻阅中,就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的诚意。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忍不住想,作者本人如果看到如此精美的版本,想必也会感到欣慰吧。
评分这套全集的价值,对我来说,更体现在它所代表的一种精神谱系和文化姿态。它不仅仅是阅读几部作品,而更像是一次对二十世纪某种核心精神危机的深入朝圣。在当下这个信息过载、意义稀释的时代,重温这些对“本真”的追问,显得尤为重要。它提供了一种反潮流的勇气——拒绝被廉价的乐观主义裹挟,拒绝在肤浅的娱乐中逃避严肃的生存问题。每次合上书卷,我都会有一种“洗涤”过心灵的感觉,仿佛那些日常的琐碎和焦虑都被暂时地悬置起来,让位于对生命核心命题的关注。这套书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锚点,一个可以随时回去重新校准自己价值观的“基地”。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和思考,但作为回报,它给予的远不止是信息,而是构建一个更坚韧、更诚实对待自己的内在世界的可能性。
评分如果以一个叙事文学读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虽然它主体是思想的结晶,但其中蕴含的对人类处境的深刻洞察,其戏剧张力丝毫不逊于任何经典小说。它探讨的不是具体的情节冲突,而是人与世界、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之间最本质的、永恒的冲突。每一次对“限制”的讨论,都像是一场无声的内心独白,里面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与对必然性的无奈接受之间的拉锯战。这种对存在本质的挖掘,提供了一种极度宏大而又极度个体化的视角。它教会我们如何在一个失去终极意义的世界里,仍然能找到行动的理由和尊严的支点。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教导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对“现实是什么”的彻底剖析,让你自己去构建行动的道德框架。这种不提供标准答案的阅读体验,反而更具持久的启发性,因为它关乎的不是知识的累积,而是精神的锻造。
评分听老师推荐的
评分还可以吧,看起来不错的!下次再买!
评分是一本好书。
评分正版好书,京东快递就是快,一直在京东买书。
评分咸鱼的自我修养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物流很快。给力
评分看完再说看完再说看完再说
评分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