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记

上课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小妮 著
图书标签:
  • 课堂笔记
  • 学习
  • 教育
  • 学生
  • 成长
  • 记录
  • 心得
  • 思考
  • 校园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924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891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6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大学及以上阶段学生2教师3王小妮的粉丝(诗歌、散文、小说)
  她曾经历过魔幻主义的年代,她是朦胧诗世代主动突围代表性的诗人,她在文学艺术领域早已平静领受诸多桂冠,却在知天命数年后选择站在了讲坛上,这是曾令她和自己的孩子都共同头疼过“畏惧”过的职业。她是一位手拿粉笔,带着近百人大班也不肯用扩音器,常邀学生来住处做客,待孩子们毕业后依旧关心他们当下与今后打算的老师。尽管在时代的洪流中——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让这徒劳发生。

内容简介

  本书是难得一见的“教后感”结集,它记录了来自城市、更来自农村的“90后”一代大学生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其中不仅收录了2006至2010这五年间,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开设影视写作课程期间的教学笔记,还摘选了部分学生作业和邮件。作为一位诗人,王小妮有更为敏锐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也耐心观察着年轻学生们的精神和思考状态。她深深地理解学生们的焦虑:“面对现实,批评今天的大学生太急功近利是*无力和*不人性的。如果他们不焦急,不知道养活自己和改变父母的生活,反而有问题。”她反对学生们使用僵化的“好词好句”,让他们用自己的方言去朗读诗歌、表演小品,唤醒*亲切鲜活也*原初的感觉。她尤其关注那些出身底层和农村的学生,提醒他们自己的经历就是一个宝库,不必急于洗去自己身上的“土气”。王小妮的文字,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重新想起“理想主义”这个几乎被遗忘、又被误读无数的词汇。

作者简介

  王小妮,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毕业后做电影文学编辑。1985年定居深圳。作品除诗歌外,涉及小说、散文、随笔等。2000年秋参加在东京举行的“世界诗人节”。2001年夏受德国幽堡基金会邀请赴德讲学。2003年获得由中国诗歌界*具有影响力的三家核心期刊《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联合颁发的“中国2002年度诗歌奖”。曾获美国安高诗歌奖。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

精彩书评

  当我们对这些本来是反常的事习以为常,王小妮做了一次温柔的提醒。她不下判断,不会直指学生被教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她坚持认为,好老师就是“真爱学生、真有学问”,尽管现实中老师“不跟学生抢女朋友”“不骂学生是王八蛋”就不错了。学生旷课、作弊,她都试图去理解。她也不美化他们,他们的世故、逢迎、明争暗斗也会平实地记录下来。她相信,“哪个人都有良知,同时,哪个人又都有苟且”。
  ——咪蒙

  小妮在课堂上所发现的诗意,比十个春天还要多。
  ——崔卫平

目录

2006 我该给他们什么才能心安
2007 投入情感是最重要的
2008 我们都是主角
2009 抵抗陈规戒律
2010 在生活的角落,每一个孩子都在发光
附录1 学生作业
附录2 学生邮件
附录3我们来自《上课记》
后记

精彩书摘

  再版序
  《上课记》有机会再版了,希望在2016年的秋天有更多刚进入大学和未来将进入大学的年轻人能够看到它。
  距离第一版,已经过去了五年,这期间发生了很多变化。在《上课记》的前部分,写的是80后大学生,到了书的结尾,已经进入了90后。按每年500万新生进入高校计算,累积五年,有2500万的年轻人毕业,懵懵懂懂进入社会,同时,又有超过2500万的年轻人懵懵懂懂走进大学。
  未来的人们回忆一生中最茫然的时候,也许都会首选刚进大学那一两年。
  轮转不停的大学,就是铁打的营盘,总有年轻的生命带着小动物的纯真和热情,手里握着最未知又最不愿荒废的四年好时光。
  谁都不能替代别人去判断思索和选择,生命更不能重新来过,希望《上课记》能给初入校门的人们提供另一个视角。
  这次再版,增加了一个部分《我们来自“上课记”》,请曾经在《上课记》中出现过的同学们谈谈他们毕业后的这几年。从我最初教书的2005年到我教的最后一年2012年,涵盖了七届大学生,感谢他们,帮助这本书从大学四年,扩展到了那四年以后。
  征集大家毕业后的境况,最初是在北京做图书编辑的埙子和彩霞(后来彩霞离开北京去了西藏阿里)想到的,连题目都是她们事先想好了的。读者能在这个部分看到这些年轻人进入社会后的不同经历,欢快和痛苦。
  新增加的文字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觉得它们有点私写作的意味,和规范的公开发表的文章有些区别,多少有点友人间的通信对话,有人在有意避开自己的不愉快,有人强调的是即时的情绪。
  让我最高兴的是,收到邀请的同学们不像当初读书那时候,喜欢追着问:老师,我该写什么?老师,这样写行不行?
  收到我发出的简要邀请,他们的回应都那么简单明了:我写。
  不同的经历,磨损挫折,让他们正有话要说,也让他们不再是脑子里空荡荡的在校学生了。
  最开始是给25个还能联系到的同学发出邀请,十天后,收到17篇文章,另有2篇不在最初邀请中,是听说后主动写的,还有三个同学得知消息已经来不及,已经截稿了。
  25人中有7个同学没联系上,1个处理突发急事,赶不及了。
  非常想找到更多的同学,比如回老家贵州毕节,当了乡村中学老师的赵清山,很想知道他的学校附近是不是像他当年作业里写的,真的有一棵香飘全镇的桂花树;比如何超,一毕业就北漂了,还有没有心情在宿舍洗手间里大声背诵《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你自由”;还有广州的梁翼麟,毕业后曾经给我发过几幅他在新疆旅游拍的照片,红棕色的马头的大特写,清澈见底的一对马眼睛。
  应该联系的人至少是50个,占做老师这七年中,学生名册总数1000人的5%。
  可赵清山何超梁毅麟,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哪儿,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在新增加的部分里的文章都写在2016年的7月,而他们每个人的面孔都定格在了我们刚认识的时候,细读他们的文章,能感觉到他们多数都还延续着当初的秉性和价值观,可见大学本科的四年对一个人多重要。
  在《上课记》出版后的这五年中,我也认识了好多新的年轻人,有刚入校的大学生,有高中生,有年轻的大学教师,有刚进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知道了很多他们的故事。
  其中有一个湖北的女孩,师范毕业后,回到自己小时候读书的那所小学当了一名乡村老师,她站在她的老师曾经给她上课的位置,教小孩子,2015年1月,她发来几张照片,说他们那儿下雪了,下了课,孩子们跑到雪地里扔雪球,玩得不亦乐乎。当时很想抽空去湖北乡下看看一个年轻人怎样回到自己小时候读书的学校当了老师,这事一听起来就有意思。
  事实上,生活可不是写文章,它非常具体又经常沉重,谁被它压着,谁知道那个分量。
  就在这几天,这位女老师有了南下打工的想法,没想到要辞掉这份在家乡的稳定职业会那么难,她遭到家人的强烈抵制,他们不理解,安安稳稳上班就好了,姑娘不小了,为什么要背井离乡找什么前途。
  前途总是艰辛可期待又不可估量的,不甘心不认命,就永远值得去冒险寻找。
  我不相信知识必定改变命运,但是,探求知识,经历世事,放开眼界,绝对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而中国的大学和大学前教育的最大区别,恰恰在于,是做个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还是主动的身体力行的探纠者。
  希望这本书能一直帮助到因主动而独立自主的人。
  2016年7月—2016年9月

前言/序言


《浮光掠影:都市边缘的那些人与事》 在这座以效率和速度为名的庞大都市里,无数个“我”如同匆忙的行人,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穿梭,追逐着属于自己的光亮,或是被生活裹挟着前进。然而,总有那么一些角落,一些时刻,一些微不足道的人物,被主流的目光所忽略,却在悄然间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故事。 《浮光掠影》便是一本试图捕捉这些被遗忘的瞬间,描绘这些都市边缘人群的记录。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将那些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闪烁着独特光芒的片段呈现在读者眼前。 书中的故事,或许从一个清晨的公交车开始。清晨四点,城市尚在沉睡,但城市的脉搏已经开始跳动。一位早点摊的老板,双手熟练地翻动着锅里的煎饼,热气腾腾的香味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开来。他的人生,大概就是围绕着这四方灶台展开的,每一个早点,都承载着他对生活最朴素的期待。他或许记不清自己烤了多少个煎饼,也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被写进书里,但他的勤恳,他的日复一日,构成了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在描绘他时,没有去探究他过往的辉煌或失意,只是记录下他脸上细密的汗珠,手中略显粗糙的动作,以及他偶尔望向远方时,眼神里流露出的那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坚韧。 再比如,午后三点,咖啡馆角落里,一位年轻的插画师,戴着耳机,手指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舞动,她的脸上带着一丝专注,又夹杂着一丝迷茫。她正在为一本儿童绘本绘制插图,每一笔,每一划,都寄托着她对童话世界的想象。她或许正面临着创作的瓶颈,或许正为下一餐的来源而焦虑,但当她画出那个可爱的小兔子时,她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纯粹的光芒。作者没有去描绘她辉煌的未来,也没有去渲染她现实的困境,只是记录下她指尖的温度,她因为一个完美的色彩而露出的微笑,以及她偶尔对着屏幕发呆时,嘴角微微下垂的弧度。这些细节,构成了她作为一个“追梦人”最真实的面貌。 书中的人物,都不是光芒万丈的英雄,他们可能是街边的小贩,可能是办公室里沉默的螺丝钉,可能是深夜里加班的职员,也可能是公园里晨练的老人。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们的存在,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数真实的色彩。 作者在叙述时,摒弃了华丽的辞藻,选择了最朴素、最直接的语言。没有刻意的情感渲染,也没有戏剧性的转折,只是将观察到的细节,用一种温和的笔触娓娓道来。例如,对一位在公园长椅上独自用餐的老人的描写,作者不会去猜测老人过往的经历,也不会去渲染他的孤独,只是细致地描绘了他用餐时的每一个动作:他如何小心翼翼地打开饭盒,如何慢慢地咀嚼,如何时不时地望着远处嬉戏的孩子们,以及他用餐完毕后,如何一丝不苟地将饭盒盖好,然后静静地坐在那里,仿佛与周遭的一切融为一体。这些看似平淡的细节,却在读者心中激起一种淡淡的共鸣。 《浮光掠影》的魅力,在于它捕捉到了生活中那些“易逝”的光芒,那些稍不留意就会被忽略的温暖与忧伤。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喧嚣的都市,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动人的故事。 比如,一个黄昏,在小巷深处,一家不起眼的书店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板,正一丝不苟地为一位顾客整理着书脊。这家书店,或许经营了数十年,承载着无数人的阅读记忆。老板的一生,或许就与这些泛黄的书页紧密相连。他可能不善言辞,但他的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对书籍的敬意。作者描绘他时,没有去探究他为何选择守着这样一家书店,只是记录下他指尖拂过书页时,那份近乎虔诚的温柔,以及他偶尔抬眼望向窗外,眼神里透露出的,一种与世无争的宁静。 再比如,在一个雨后的傍晚,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熟睡的孩子,走在湿漉漉的街道上。孩子的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母亲的脸上则是一种深深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温柔的满足。她或许刚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又匆匆赶回家照顾孩子。她没有华丽的衣裳,没有耀眼的成就,但她身上散发出的母性光辉,却是这座城市中最动人的风景。作者描绘她时,没有去描绘她辛苦的付出,也没有去渲染她未来的挑战,只是捕捉到孩子在她怀里轻微的呼吸声,以及她紧紧抱着孩子的那个瞬间,脸上绽放出的,一种无需言语的幸福。 《浮光掠影》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都市生活中那些被掩盖在光鲜外表下的真实。它没有教条式的说教,没有居高临下的审视,只是用一种平等、温和的视角,去观察、去记录、去感受。它让我们明白,每一个平凡的个体,都有他独特的价值和故事。 书中的一些片段,或许会让你感到一丝淡淡的哀伤,比如在公园里,看到一位独自坐在长椅上的老人,面容憔悴,眼神空洞。作者不会去猜测老人经历了什么,只是如实地记录下他紧握的双手,以及他偶尔低头,看着自己手中那枚已经磨损的戒指。这种描绘,不是为了博取廉价的同情,而是为了呈现一种真实的存在状态。 但同时,书中的一些片段,也会让你感到一丝温暖。比如,在寒冷的冬夜,一位清洁工,在昏暗的路灯下,一丝不苟地清扫着落叶。他或许只是社会最底层的一员,但他的辛勤付出,却让这座城市保持着干净与整洁。作者描绘他时,没有去渲染他的艰辛,只是捕捉到他弯腰时,挺直的脊背,以及他偶尔抬头,望着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时,眼中流露出的,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浮光掠影》没有预设的读者群,也不强求任何一种解读。它更像是一次静默的陪伴,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为你提供一个喘息的空间,让你有机会放慢脚步,去感受身边那些被忽略的微小美好。它不要求你记住每一个人物的名字,也不要求你分析每一个故事背后的深意,它只是希望,在你翻阅的每一个瞬间,都能在那些“浮光掠影”中,找到一丝属于自己的共鸣。 这本书,是对都市生活中那些沉默的奉献者的致敬,是对平凡人生中那些细微情感的捕捉,是对生活本身最质朴的礼赞。它没有预设的结局,也没有需要完成的任务,它只是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与每一个愿意停下来的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或许会想起自己曾经的某个瞬间,或许会看到自己曾经熟悉的某个身影,或许会感受到一丝久违的情绪。这些,都是《浮光掠影》所能给予的,最真实的回响。它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不要遗忘了那些支撑着我们前行的,最基本的情感与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上课记》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透着一股子生活气息,不是那种刻意制造的戏剧性,而是如水般自然流淌的真实感。我一直认为,最动人的故事往往就藏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常常因为司空见惯而忽略了它们的美妙。这本书恰恰给了我这种感觉,它似乎在提醒我们,即使是每天重复的“上课”这个行为,也能折射出人生的千姿百态。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样一种普遍的场景,赋予生命和温度的。它是否会描绘出那些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老师,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教育理念,他们面对学生的种种情感?又或者,它会聚焦于那些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他们的青春迷茫,他们的求知若渴,他们的嬉笑打闹,甚至他们悄悄萌发的朦胧情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曾经的课堂记忆,也让我看到那些我未曾留意过的、发生在“上课”这个简单行为背后的复杂人性。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即便是最平凡的生活片段,只要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书写,也能成为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

评分

“上课记”这个书名,简单直接,却又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它不像那些华丽辞藻堆砌的书名,反而像是一种朴素的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一个熟悉却又可能被遗忘的世界。我一直对那些能够从平凡中挖掘出不凡的作品情有独钟。在我的设想中,《上课记》这本书,或许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可能不会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不会有跌宕起伏的命运,但它一定会有那些触动人心的细节,那些描绘得淋漓尽致的人物,以及那些让人在阅读时,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过往经历的片段。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上课”这个场景的,它究竟是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还是本身就承载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否会描绘出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课堂景象?是否会勾勒出那些令人难忘的老师和同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平静而深刻的阅读体验,让我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以及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连接。

评分

拿到《上课记》这本书,着实是怀揣着一种探究的心理。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看似平凡却又充满细节的故事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它不像那些宏大叙事的史诗,也不似那些跌宕起伏的悬疑小说,而是聚焦于“上课”这一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在那些日复一日的课堂时光里,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悲欢离合,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精彩。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如何描绘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如何通过这些片段来折射出更广阔的人生图景。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或许是那样一种作品,读起来不费力,但读完之后,却能让你在脑海中久久回味,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别样的时光。作者的文笔如何,叙事的手法是否新颖,这些都是我迫不及待想要去探索的。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有那些让你会心一笑的瞬间,也可能会有那些让你若有所思的片段,甚至可能是一些让你为之动容的场景。总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够成为一段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扰,在书中找到一处属于自己的精神栖息地。

评分

《上课记》,光听这个名字,就有一种朴实无华的亲切感。它不像那些听起来就充满神秘感或刺激感的书名,而是像一个老朋友在邀请你,分享一些生活中的点滴。我是一个喜欢从细微处体味生活的人,我相信,人生的精彩往往就藏在那些不经意间,藏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场景里。这本书似乎就瞄准了这样一个切入点,它选择“上课”这个既普通又特殊的场景,来展开它的叙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课堂中那些转瞬即逝的细节的?是老师讲课时的一个眼神,还是同学们之间的一个小动作,抑或是窗外掠过的风景?这些微小的元素,在作者的笔下,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本书是否会像一部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下课堂的日常,又或者,它会揉合作者的想象和感悟,赋予这些日常场景更丰富的意义?我期待它能是一本能够让我沉浸其中,仿佛就置身于那个课堂,与书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的书。

评分

说实话,初次看到《上课记》这个书名,我并没有立刻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样的题材会不会过于单薄?“上课”这个词,在我脑海里更多的是一种程式化的、甚至是有些枯燥的联想。然而,随着我对这本书的了解逐渐深入,我的好奇心被一点点勾了起来。我开始想象,作者是如何突破“上课”这一概念的表层,去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它是否会像一部微缩的社会观察报告,通过课堂这个小小的窗口,折射出更广阔的社会变迁和人情冷暖?又或者,它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心灵史,记录着那些在课堂上萌芽、生长、最终绽放的心灵火花?我特别关注作者的叙事风格,它会是旁征博引,旁观者清,还是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打破我固有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上课”背后所蕴藏的无限可能。这本书能否做到这一点,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烟花不是必需品,每个人却都想看一回烟花。

评分

再版书籍。一直想看的。挺好的。。。。

评分

好评!

评分

阅读,丰富自身的阅历。

评分

好书好书,送货及时,价廉物美,价格合理,很好很好,

评分

再版书籍。一直想看的。挺好的。。。。

评分

上课记希望很好看

评分

东西很好,快递很快,服务态度好,一直信赖京东

评分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