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宋词佳句分类鉴赏辞典

学生宋词佳句分类鉴赏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汝淙,周长志 著
图书标签:
  • 宋词
  • 学生
  • 诗词鉴赏
  • 文学
  • 教材
  • 中华文化
  • 古诗词
  • 词汇
  • 鉴赏辞典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49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065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学师生,普通读者

本书特色是将宋词中的佳句分类编排,从而方便读者掌握其中要领,从部分到整体对宋词的概貌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也容易查找和把握。在简要介绍佳句的同时,注明出处和全词,又对作品进行品评,使读者既能掌握佳句的意义,又能了解全词的大致内容。本书与《学生唐诗佳句分类鉴赏辞典》可谓相得益彰。


内容简介

  《学生宋词佳句分类鉴赏辞典》特色是将宋词中的佳句分类编排,从而方便读者掌握其中要领,从部分到整体对宋词的概貌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也容易查找和把握。在简要介绍佳句的同时,注明出处和全词,又对作品进行品评,使读者既能掌握佳句的意义,又能了解全词的大致内容。《学生宋词佳句分类鉴赏辞典》与《学生唐诗佳句分类鉴赏辞典》可谓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徐汝淙,曾任职于中央党校、红旗杂志社、北京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编著有《修辞通鉴》《中华之zui大典》《实用学生辞源》《中华文化大辞典》《学生唐诗佳句分类鉴赏辞典》等。

周长志,世界知识出版社原副社长、副总编,政府出版专业专家津贴获得者,编著有《铁托》《西方四大古典政治名著》《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等。


目录

前言
使用说明
分类类目
正文
附录一 词人简介
附录二 常见词牌简介
附录三 两宋历史纪元简表
句目索引

精彩书摘

  《学生宋词佳句分类鉴赏辞典》: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简释】
  婵娟:神话中月里的嫦娥,此用以指月亮。“但愿”两句:只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远隔千里仍能共赏明月,彼此寄托思念之情。
  【出处】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鉴赏】
  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其时词人在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知州任上。词人政治处境长期不得意,仕途波折不顺。写这首词时他在外任已辗转数年,其间一直未能和弟弟苏辙相见。他与弟弟不但文坛齐名,且志同道合,关系十分亲密。在中秋之夜,词人有感于人生曲折,手足离别,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上阕由待月引发奇思妙想,欲乘风赴月官,但又恐“高处不胜寒”,心思复归,判定人生还应该定位于人间,积极进取于现实当中。下阕写月出且圆,而兄弟却不得团圆,于是问道,月亮为什么要在人离别孤寂时圆满呢?为什么人不能常聚,月不能常圆呢?接着词人做出了回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没有完美完全,自古以来便是如此。这道出了社会和自然的一种常情常态。最后意蕴落在词的结尾处:只要是人能长久,便能共享亲情,互勉人生,虽远隔千里,依然在享受那月明星稀夜晚的美好。所选这组词句寓意丰富深远,人生常有缺憾,但毕竟仍是美好的。人生活在现实的美好当中,却常常浑然不觉,转而去追逐不切实际的幻境歧途,这是不明智的。人还是应该生活于当前,努力于当下,享受并创造现实的价值与幸福。这是词人告诉自己的,也是勉励弟弟的。
  词作布局巧妙,运笔曲折,内容既有浪漫豪情,又有深刻哲理。词的意境奇妙清逸,风格豪放旷达,实为千古绝唱。
  依然一笑作春温。
  【简释】
  一笑作春温:相见一笑,便觉春天般温暖。“依然”句:虽然分别多年,旧情犹浓,相见一笑,便觉春天般温暖。
  【出处】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鉴赏】
  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春,词人时任杭州知州。钱穆父,名勰,又称钱四,吴越让王之后。元祐初年,词人任起居舍人,钱穆父为巾书舍人。二人同朝为官,气类相善,结下友谊。元祐三年(1088)钱穆父任开封府尹时因报狱空不实,被贬出任越州(治所今浙江绍兴)知州。词人曾为他饯行。元祐五年(1090),钱穆父又贬瀛州(治所今河北河间)知州。去瀛州的途中过杭州,词人又为钱穆父饯行。对钱穆父来说,三年三迁,可谓“踏尽红尘”。二人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一笑,一似春风人怀,故日“依然一笑作春温”。
  这春温不只是二人的再度相见,更因词人知道,在分别的日子里,穆父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这让词人心中感到暖暖的。
  ……
华夏韵脉:古代诗词格律与意象探微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古代诗词爱好者、文学研究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部系统、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诗词格律与意象分析指南。它并非一部简单的诗词选集或鉴赏词典,而是致力于解析中国古典诗词赖以构建其独特美学体系的内在逻辑与外部表现形式。 第一部分:格律的建筑学——诗词的声律与结构 古典诗词之美,首先体现在其精密的结构与和谐的音韵之上。本部分将从最基础的声律知识入手,深入剖析近体诗(律诗、绝句)的格律要求,并探讨词牌的句式、平仄、对仗与用韵规则。 平仄的音乐性: 详细阐述“平”与“仄”在汉语声调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在构成诗句节奏和旋律美感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大量实例,展示如何通过平仄的交替实现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避免“拗救”的技巧分析。 粘对的对称美: 重点解析律诗中联与联之间的“粘连”关系(上下联的平仄关系如何相互承接)以及“对仗”的艺术要求。对仗不仅是词语的对偶,更是意境与哲理的辩证统一。我们探讨了工对、宽对、流水对等不同层次的对仗手法,并指出如何辨识和欣赏这些结构上的匠心。 词牌的“基因”: 词的复杂性在于其格律的“多变性”与“固定性”的结合。本部分将详细拆解若干重要词牌(如《沁园春》、《水调歌头》、《念奴娇》等)的结构模版,分析词牌名所蕴含的历史渊源,以及不同长短句对表达特定情感的适应性。例如,分析长调如何承载宏大叙事或深沉感慨,而小令则如何凝练瞬间的灵感。 韵脚的流变: 考察中古音韵与今音之间的差异,解释历代诗词的用韵规范(如平水韵、词林正韵)。通过对比,帮助读者理解不同时代诗人对韵脚的取舍,以及韵脚在烘托气氛、突出主题时的潜在力量。 第二部分:意象的符号学——情景交融的密码解读 如果说格律是诗词的骨架,那么意象便是其血肉与灵魂。本部分致力于构建一个古代意象的语义场,揭示特定事物在历代文人心中的固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投射。 时间与空间的象征: 深入剖析“月”、“日”、“风”、“雨”、“霜”、“雪”等自然元素如何超越其字面意义,成为承载特定情感的符号。例如,月亮的孤寂、柳条的惜别、鸿雁的信使功能等。 生命与哲理的寄托: 探讨“松”、“竹”、“梅”(岁寒三友)所代表的坚韧品格,“杜鹃”、“梧桐”所暗示的哀婉情思,以及“江”、“海”所象征的豁达与无常。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描绘这些意象,将个体的情感体验升华为普遍的生命哲思。 色彩与声音的调性: 研究诗词中色彩的运用(如“红”、“白”、“青”)如何影响读者的视觉感知,以及声音元素(如“箫”、“琴”、“砧声”)如何构建听觉氛围。重点讨论“以乐景写哀”和“以哀景写乐景”等反衬手法的意象选择。 典故与用典的张力: 古典诗词大量运用前人典故,这既是其含蓄蕴藉的表现,也构成了阅读的门槛。本书将精选重要的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和前朝诗句,系统梳理其在后续作品中的“二次生命”,解释典故的嵌入如何瞬间丰富了诗句的文化厚度和情感层次。 第三部分:创作的路径——古人如何“炼字”与“构思” 本部分转向对诗词创作过程的模拟与反思,着重分析古代文人是如何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符合格律的文字符号的。 “炼字”的艺术: 选取历代大家对一个字反复推敲的经典案例(如“推敲”典故),分析动词、形容词在诗句中起到“点睛”作用的机制。探讨名词的“人格化”处理,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词汇选择来控制诗句的张力。 “起承转合”的谋篇: 详细分析不同体裁(五言绝句、七言律诗、长调慢词)在结构布局上的惯用模式。研究如何在新颖的“起句”中设置悬念,如何在“转句”中实现视角或情绪的转换,以及在“合句”中完成意境的收束与升华。 胸襟与境界: 探讨诗词的“境界”问题,即个体生命体验如何通过高超的技艺最终抵达超脱的审美高度。对比盛唐的开阔奔放与宋词的内敛婉约,分析时代精神对诗人审美选择的影响。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基础,力求语言平实流畅,避免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它是一本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中国古典诗词内在精神和技术层面的工具书,旨在帮助读者跨越时空的藩篱,真正领略中华传统文学的深厚底蕴与不朽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真正让我惊艳的是它对罕见和冷门佳句的收录态度。很多市面上流行的宋词选本往往只专注于那些耳熟能详的“金牌名句”,而这本书的广度令人赞叹。它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寻宝人,挖掘出了许多被主流评论略微忽视的、却同样蕴含巨大艺术价值的句子。这些“遗珠”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宋代文学整体面貌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对于这些相对陌生的佳句,鉴赏部分的讲解尤为细致入微,考证也十分扎实,让我得以清晰地了解它们出现的时代背景和独特的艺术创新点。这种“兼收并蓄”的大家风范,体现了编纂者对宋词艺术的尊重和热爱,他们不遗漏任何一处闪光的角落。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更少偏颇的宋词艺术图景,真正做到了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词典的编排方式实在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采取常见的作者或年代排序,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宋词佳句按主题和意境进行细致划分。比如,书中关于“咏物”的章节,将描绘梅兰竹菊与山川江海的句子分门别类,每一类下又细化到不同的情感表达。这种结构非常有利于读者快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特定情感或场景下的经典语句。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对每句词的赏析角度。赏析部分不仅仅是简单的释义,更多地是深入挖掘了词句背后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甚至会探讨不同流派词人处理同一主题时的微妙差异。这种深度剖析,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宋词精髓的初学者和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来说,都是极大的助益。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工具书,更像一位博学的老师,耐心地引导你领略宋代文学的丰富层次感。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某个精妙的注解而停下来反复琢磨,那种顿悟的愉悦感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鉴赏”二字的真正实践。它没有止步于收集,而是深入地进行比较和对照。例如,在描述“离愁别绪”的章节里,它会将苏轼的旷达与李清照的婉约放在一起对比解读,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大家处理同一主题时,思想光谱上的巨大差异。这种并置和对比的编排手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阅读视野,让我意识到宋词的魅力绝非单一维度的。此外,在某些特定的意象下,它还会穿插一些与该意象相关的诗歌片段作为补充佐证,这种跨文体的参照,进一步丰富了对意境的理解。这套书仿佛提供了一个多棱镜,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光线下观察和品味宋词的每一道光芒。对于那些渴望系统性提升鉴赏能力,而非仅仅是记忆名句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新世界的一把钥匙。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它在装帧和排版上的用心。纸张的质地非常舒服,印刷清晰,即便是深夜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设计上,每一页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文本的呼吸感很强,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密密麻麻,让人望而生畏。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在收录标准上展现出的严谨性。入选的“佳句”无疑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精华,没有一句是凑数的陈词滥调。更难得的是,它在解释某些拗口或用典较深的句子时,给出的白话解释既准确又不失文采,既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又确保了现代读者的理解无碍。我感觉,这本书的编纂团队显然对宋词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他们不仅是文字的整理者,更是情感的传达者。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从普通的词典提升到了具有收藏价值的文学读物的层面。

评分

我向来觉得,词典类的书籍容易流于刻板和教条,但这本书成功地规避了这一点,它读起来有一种温润的人情味。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像一位亲切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在解读那些描写闺怨或思乡的句子时,编者似乎能感同身受,用充满画面感的文字去描绘词人心中的那份幽微情感。这种共情式的解读,让我对许多原本感觉有些距离感的词句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它不仅教我“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为什么会这样写”,以及“写出来时的感受是什么”。这种侧重于情感共振和审美体验的编写思路,无疑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乐趣和粘性。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单纯地在“学习”宋词,而是在与这些千年前的灵魂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最近买的书,送到以后多少都会有些破损,包装确实是个问题。

评分

东西很好,京东给力

评分

可以涨见识,知识点很丰富,字体略小

评分

很好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书,价廉物美。

评分

东西很好,京东给力

评分

很好

评分

好好好,非常有用,存货中。

评分

最近买的书,送到以后多少都会有些破损,包装确实是个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