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标准规范汇编全书:基础卷

公路工程标准规范汇编全书:基础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人民交通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公路工程
  • 道路工程
  • 地基处理
  • 基础工程
  • 规范标准
  • 设计规范
  • 施工规范
  • 工程技术
  • 交通运输
  • 土木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ISBN:9787114063961
版次:1
商品编码:1013670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5
字数:11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公路工程标准规范汇编全书》分九卷对现行公路工程类行业标准、规范、规程进行了汇编,并对上述图书出版过程中的疏漏予以校正。本书为《公路工程标准规范汇编全书》之基础卷,汇编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 002--87)、《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 003-8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 98)、《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 B05--2004)、《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等八部现行公路工程行业标准,以便于相关公路工程技术人员查用。

内容简介

《公路工程标准规范汇编全书》分九卷对现行公路工程类行业标准、规范、规程进行了汇编,并对上述图书出版过程中的疏漏予以校正。本书为《公路工程标准规范汇编全书》之基础卷,汇编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 002-87)、《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 003-8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JTJ/T 006-98)、《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 B05-2004)、《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 JTG/T B07 -01-2006)等八部现行公路工程行业标准,以便于相关公路工程技术人员查用。

内页插图

目录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 002-87)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 003-86)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 006-98)
《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 JTG/T B05-2004)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 JTG/T B07-01-2006)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公路工程标准规范汇编全书:基础卷》之外其他公路工程相关书籍的详细简介,内容聚焦于路面结构设计与施工、桥梁工程技术、交通工程与安全以及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等领域,旨在全面覆盖公路建设与养护的关键技术环节,但不涉及基础理论、材料标准等《基础卷》可能涵盖的内容。 --- 公路工程技术深化系列:结构、桥梁与运营管理专著精选 本系列图书旨在为公路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设计工程师、施工管理者及研究人员提供深度、专业的知识体系拓展,特别关注在《公路工程标准规范汇编全书:基础卷》之外,那些在结构设计精细化、特殊结构物建造、运营安全保障以及工程质量控制方面具有高价值和应用性的技术内容。 第一部:先进路面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 1. 《高性能沥青混合料设计与温拌技术实践》 本书聚焦于现代公路路面结构中,沥青混合料性能提升与施工环境优化的前沿技术。内容详尽阐述了Superpave、AKORD等先进混合料设计方法的计算模型、骨架密实度理论与目标级配确定流程。 设计深化: 详细解析了沥青胶浆改性技术、高粘度改性沥青(SBS/SBR)的应用机理,以及如何通过矿粉活性度、纤维稳定剂配比来控制混合料的车辙抗力和抗裂性能。特别探讨了粗集料棱角化程度与嵌挤作用对长期性能的影响。 温拌技术(WMA): 全面介绍了包括发泡水、有机添加剂(如蜡类、蜡酯类)在内的多种温拌技术,从机理上分析其对沥青粘度、混合料工作性和早期强度的影响。重点阐述了温拌沥青路面在低温地区和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适用性评估、混合料马歇尔试验的调整方法以及摊铺、碾压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标准和设备要求。 施工质量控制: 提供了从拌和站到路面的全流程温度监测与记录规范,以及针对不同温拌技术特有的压实度监测方法(如核子密度仪、地质雷达的交叉验证),确保路面结构在优化设计基础上实现预期性能。 2.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优化与无缝化设计》 本书深入探讨了混凝土路面设计中,如何通过结构优化来应对重载交通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板厚与配筋计算: 提供了基于PCA(美国道路与运输研究委员会)方法和有限元分析的混凝土板厚度确定流程,重点解析了在不同基层条件(如半刚性基层、泡沫沥青稳定碎石层)下的荷载传递效应。讨论了钢筋、纤维(PP/PVA)在提高抗弯韧性中的作用机制。 接缝与传力系统: 详细阐述了纵缝、横缝(缩缝、施工缝)的结构处理技术,包括键合止水带、灌缝材料的选择与施工工艺。重点介绍了新型高负荷区域的双层配筋、预应力混凝土板的设计原理及其在机场跑道和重载货运通道中的应用案例。 快速修补与耐久性: 涵盖了快硬型高分子混凝土、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在修补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水胶比、引入微膨胀剂来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融循环和抗氯离子渗透能力。 第二部:复杂公路桥梁工程设计与施工控制 3. 《超大跨径斜拉桥与悬索桥结构设计与施工控制》 本册专注于现代桥梁工程中技术难度最高的结构形式,侧重于非传统受力体系的分析与建造控制。 结构分析与荷载校核: 深入讲解了非线性有限元在分析主缆线形、锚固体系受力中的应用。针对斜拉桥的索面布置优化、抗扭刚度分析,以及悬索桥的加劲梁-主缆耦合振动控制进行了详细的建模方法论述。重点关注了风荷载、地震作用下的多目标优化设计。 主缆与锚固系统: 详细剖析了钢绞线防腐技术(环氧涂层、真空灌浆、无粘结索的结构特性),以及主缆索塔连接节点的疲劳分析与设计。对永久性锚固、临时锚固的施工精确度要求和监测方案进行了规范性指导。 施工控制关键技术: 提供了悬臂浇筑法、整孔吊装法等不同施工方案下的应力监控体系。特别是针对大跨度桥梁的线形控制(高程、轴线),阐述了基于GPS/全站仪的实时反馈控制技术,以及在合龙段的应力释放与锁定工艺。 4.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与后张预应力体系施工规范》 本书聚焦于预应力技术在公路桥梁中的应用深度,尤其关注后张法技术细节。 预应力体系选型: 比较了 CFRP(碳纤维)、钢绞线、钢带在不同桥型中的适用性。重点分析了现浇与节段拼装预应力混凝土的结构差异及施工难点。 后张法张拉与应力损失: 详述了锚具的类型、安装与锚固流程。核心内容在于张拉过程中的应力分级控制、孔道灌浆的压力与真空度标准,以及精确计算不同阶段(即时、长期)预应力损失的修正系数,确保结构达到设计预应力水平。 第三部:公路交通工程与运营安全管理 5. 《公路交通流理论与智能交通系统(ITS)应用》 本书侧重于公路运行效率与安全性的提升,是交通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必备参考。 交通流动力学: 深入探讨了Greenshields、Underwood、Helly-Whatley等经典模型在城市快速路和高速公路的适用性边界。内容涵盖了交通流的起伏、瓶颈效应的数学建模与仿真分析(如VISSIM、Paramics应用)。 路段安全评估与风险因子识别: 结合交通事故统计数据,分析了视距、平纵线形、路面摩擦系数对事故率的影响。介绍了危险点(Hazard Location)识别方法,如Friction Regression Model和Bayesian方法。 ITS系统集成: 详细介绍了可变信息标志(VMS)、闭环式匝道控制、交通事件检测(AID)系统的硬件选型、软件集成与数据通信标准(如NTCIP协议)。重点在于如何利用实时数据优化信号配时和车道分配策略。 6. 《公路隧道工程通风、消防与运营维护》 针对日益增多的隧道工程,本书提供了从设计到运营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技术。 隧道空气动力学与通风设计: 讲解了纵向通风、横向通风、混合通风系统的优劣势比较。重点在于射流风机布局优化、火灾烟气控制的CFD模拟技术,以及污染物(CO, NOx)浓度在线监测与通风联动控制逻辑。 消防与应急疏散: 详细规定了消防设备(灭火器、消火栓、应急照明)的设置间距与性能指标。内容包括人员疏散时间计算模型、避难硐室的空气质量保障措施,以及不同等级火灾的应急处置预案。 衬砌结构健康监测(SHM): 探讨了基于光纤光栅、埋置式应变计对隧道支护结构进行长期应力、变形监测的技术,以及针对衬砌剥落、渗水问题的预防性维护策略。 第四部:公路工程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 7. 《公路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在结构健康评估中的应用》 本书是针对工程质量进行精确评估和结构寿命预测的专业手册。 路面结构无损检测: 详细介绍了落锤式弯沉仪(FWD)、探地雷达(GPR)在沥青和水泥路面结构评定中的应用规范。阐述了如何利用GPR获取的介电常数和回波信号,反演路面层厚度、空隙率和含水量的精确分布图。 混凝土结构强度与密实度评估: 涵盖了回弹法、超声波回弹综合法、钻芯取样的实施细则与结果校正系数。特别强调了电磁波法(如覆盖层厚度计)在钢筋腐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桥梁结构动力特性识别: 介绍了振动测试与模态分析技术,如何通过采集桥梁的自由振动或受迫振动响应,识别结构的刚度变化、潜在的裂缝扩展,并进行疲劳寿命的实时评估。 --- 本系列图书内容均基于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体系的深入解读、前沿科研成果的工程化转化,以及大型工程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力求为从业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和创新思维的激发点。它们是承接基础理论、迈向高级工程应用与管理的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令人震撼,它几乎覆盖了从路基处理到路面结构设计,再到施工质量控制的每一个关键环节,这对于我们项目组来说,简直是一部“救命稻草”。我注意到其中对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规范都有所收录和讨论,这表明编者紧跟行业前沿,确保了内容的先进性。特别是关于某些特定地区气候条件下的设计参数讨论,描述得非常细致入微,那些在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的疑难点,似乎都在书中找到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南。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论述方式,使得即便是初入行的年轻工程师,也能逐步建立起对整个公路工程体系的宏观认知。它的实用性体现在方方面面,绝非那种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字字珠玑,直指痛点。

评分

这本书的查阅体验堪称一流,这大概归功于其完善的索引系统。很多厚重的工程手册,翻找起来如同大海捞针,但这本书在书末设置了非常详尽的关键词索引和条文编号索引。我试着查找了几个非常生僻的术语,比如“水泥稳定碎石”的级配要求,只需在索引页找到对应的页码,几乎是秒级定位。这种高效的检索能力,在工程现场应急处理问题时,简直是救命的稻草,能极大地提升现场决策的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它的装订质量也值得称赞,即使我把它完全摊平在工地的简易桌面上,书脊也没有出现任何松动或折痕,可见其在物理耐用性上的用心,绝对是能伴随工程师度过漫长职业生涯的伙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低饱和度的灰蓝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显得既专业又不失稳重,很符合公路工程这样严谨的领域气质。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处理,字体大小和行距都经过了精心的排布,即便是篇幅较长的条文也能保持清晰的阅读体验。纸张的质地也相当不错,厚实且有一定的韧性,翻阅时没有那种廉价的沙沙声,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内页的排版逻辑非常清晰,章节的划分和索引做得非常到位,目录结构一目了然,想找某个特定的标准或规范时,总能快速定位,大大节省了查找时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编者在细节上倾注的心血,这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与技术文件打交道的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本规范的集合,更像是一件制作精良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项目经理,我最看重的是规范之间的逻辑关联性,毕竟公路工程是一个高度系统化的学科。这本汇编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在不同的技术章节之间建立了一种隐性的、但又十分严密的联系。比如,在介绍路基压实度标准后,后续的边坡稳定性分析章节自然而然地引用了前述的压实度指标作为输入参数,这使得读者在系统学习过程中,能清晰地看到各部分是如何协同作用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更像是一幅完整的工程脉络图。这种结构上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帮助我们从微观的施工细节,上升到宏观的设计理念,培养的是一种全面的工程思维,而非仅仅是应付检查的技术条文记忆。

评分

我向来对这类汇编性质的工具书持保留态度,总觉得信息容易陈旧或者遗漏关键更新。然而,这本教材的编纂体现了一种持续迭代的专业精神。我对比了几个我手头的老旧版本规范,发现很多地方的参数和限值都有了微妙但至关重要的调整,这些细节如果被忽略,后果不堪设想。这本书显然是做了大量的对标和核对工作,确保了时效性。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在关键的规范条目旁边,往往辅以简短的解释性文字或者图示来辅助理解,比如对于某个荷载分布模型的解释,寥寥数语便能点破其背后的力学原理,这种“翻译”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