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与桥梁施工验收规范(修订版)

城市道路与桥梁施工验收规范(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道路工程
  • 桥梁工程
  • 施工验收
  • 规范标准
  • 城市道路
  • 桥梁施工
  • 工程质量
  • 建设工程
  • 交通工程
  • 技术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060092
版次:2
商品编码:1013495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分类汇编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分类汇编”共35分册,自1996年出版以来,方便了广大工程建设专业读者的使用,并以其“分类科学,内容全面、准确”的特点受到了社会的好评。这些标准是广大工程建设者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定,对提高工程建设科学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安全,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节约建筑材料和能源,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随着我国基本建设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务院有关部委组织全国各方面的专家陆续制订、修订并颁发了一批新标准,其中部分标准、规范、规程对行业影响较大。为了及时反映近几年国家新制定标准、修订标准和标准局部修订情况,我们组织力量对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分类汇编中内容变动较大者再一次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14册。修订的2003年版汇编分别将相近专业内容的标准汇编于一册,便于对照查阅;各册收编的均为现行标准,大部分为近几年出版实施的,有很强的实用性;为了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标准的内容,该类汇编还收入了有关条文说明;该类汇编单本定价,方便各专业读者购买。
  该类汇编是广大工程设计、施工、科研、管理等有关人员必备的工具书。

目录

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092—96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97—87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99—1999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CJJ1—90
市政桥梁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CJJ2—90
粉煤灰石灰类道路基层施工及验收规程 GJJ4—97
煤渣石灰类道路基层施工暂时行技术规定 CJJ5—83
钢渣石灰类道路基层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35—90
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 CJJ36—90
乳化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程 CJJ42—91
热拌再生沥青混合路面施工及验收规程 CJJ43—91
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44—91
路面稀浆封层施工规程 CJJ66—95
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 CJJ69—95
无轨电车供电线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72—97
城镇地道桥顶进施工及验收规程 CJJ74—99
联锁型路面砖路面施工及验收规程 CJJ79—98
固化类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技术规程 CJJ/T80—98
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CJJ89—2001

前言/序言


现代工业与材料科学前沿探索: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本书聚焦于当代材料科学领域最受关注的前沿课题之一: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创新研发、制造工艺优化及其在关键工业领域的深度应用。 本书旨在为材料工程师、结构设计师、化工研究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价值的参考资料。 --- 第一部分:高性能复合材料基础理论与设计原理 本部分将系统回顾和阐述现代复合材料体系的理论基础,为理解更复杂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复合材料的分类、结构与力学性能 1.1 复合材料的结构层次化定义:从微观到宏观的结构特征分析。 1.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C)的分类:基于基体材料(聚合物、金属、陶瓷)的详细对比。 1.3 增强体(纤维)的选择与特性:碳纤维(高模量、高强度型)、芳纶纤维、玄武岩纤维的力学、热学和电学性能分析。 1.4 界面粘结的临界作用:界面区微观结构对整体性能的耦合影响机制。 1.5 经典层合板理论(Laminate Theory)的深入探讨:刚度矩阵的建立与分析,考虑温度和湿度的耦合效应。 1.6 损伤容限设计(Damage Tolerance)的引入:疲劳和冲击载荷下的性能衰减模型。 第二章:先进基体材料的性能化研究 2.1 高性能热固性树脂体系:环氧树脂、氰酸酯树脂的固化动力学与热稳定性提升策略。 2.2 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新进展:聚醚醚酮(PEEK)、聚酰亚胺(PI)的加工窗口与增韧技术。 2.3 金属基复合材料(MMC)的优势与挑战:铝基、钛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控制。 2.4 陶瓷基复合材料(CMC)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潜力与烧结过程控制。 2.5 智能响应型基体材料:自修复聚合物和形状记忆聚合物的最新研究成果。 第三章:复合材料的本构关系与失效分析 3.1 介观尺度的应力传递模型:考虑孔隙率和缺陷对有效模量的影响。 3.2 复合材料的非线性力学行为:剪切带的形成与扩展模拟。 3.3 疲劳寿命预测模型:S-N曲线的修正、高周疲劳与低周疲劳的差异化分析。 3.4 冲击与穿透损伤机制:低速与高速冲击下的能量吸收路径研究。 3.5 断裂韧性的评估方法:裂纹尖端张力场理论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先进制造工艺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侧重于将理论转化为实际产品的关键技术,探讨如何精确控制制造过程以获得最优性能。 第四章:自动化成型工艺的优化与控制 4.1 预浸料(Prepreg)的储存、处理与铺放技术:自动铺带(ATL)和自动纤维布(AFP)的精度控制。 4.2 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的流体力学分析:灌注过程中的压力波动与孔隙控制。 4.3 反应性注塑成型(RIM)在大型结构件制造中的应用扩展。 4.4 真空辅助树脂灌注(VARTM)工艺的放大效应与工艺窗口确定。 4.5 复合材料的固化过程控制:热压罐(Autoclave)固化曲线的精确热-力耦合模拟。 第五章:增材制造技术在复合材料领域的突破 5.1 连续纤维增强增材制造(CFR-AM):基于喷射或挤出的纤维对齐技术。 5.2 激光辅助的金属基复合材料(MMC)定向凝固技术。 5.3 3D打印对复杂几何结构设计(Topology Optimization)的赋能。 5.4 增材制造过程中的残余应力分析与热管理策略。 第六章:无损检测(NDT)与结构健康监测(SHM) 6.1 超声波检测(UT)技术的进阶应用:相控阵超声(PAUT)在厚壁结构中的缺陷成像。 6.2 频散超声波在纤维损伤评估中的敏感性分析。 6.3 电子射线和X射线成像技术:密度不均匀性和内部缺陷的定量检测。 6.4 嵌入式光纤传感器技术:实时应变、温度和微裂纹监测的系统集成。 6.5 SHM数据的融合与寿命预测算法:基于模式识别的早期故障预警系统。 --- 第三部分: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特定应用工程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复合材料在对性能要求极高的现代工程领域的具体解决方案和案例分析。 第七章:航空航天结构设计与轻量化策略 7.1 飞机结构中的复合材料替代:机翼蒙皮、舱段和起落架系统的设计要求。 7.2 超高温环境下的热防护系统(TPS):陶瓷基复合材料在再入飞行器中的应用。 7.3 复合材料在火箭发动机壳体中的应力分析与防爆设计。 7.4 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抗颤振设计与阻尼特性改善。 第八章:新能源汽车与轨道交通的结构革命 8.1 电池包外壳的轻量化与高安全性设计:碰撞能量吸收设计和阻燃性能的提升。 8.2 复合材料在汽车底盘和车身结构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8.3 轨道车辆用复合材料:静力学要求与耐磨性、抗紫外线性能的平衡。 8.4 复合材料与传统金属的连接技术:铆接、胶接和混合连接的可靠性评估。 第九章:耐腐蚀与能源领域应用 9.1 风力发电机叶片:超长叶片(>100米)的挠度控制与疲劳寿命保障。 9.2 压力容器和管道系统:纤维缠绕技术(Filament Winding)在储氢和输气中的应用。 9.3 海洋工程环境下的材料选择:耐盐雾、抗生物污损的复合材料解决方案。 9.4 地热和核能领域对高温、高辐射环境适应性材料的需求与开发方向。 --- 结论:未来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面临的挑战,包括成本控制、回收利用的可持续性问题,以及下一代多功能复合材料(如集储能、传感于一体的结构)的发展趋势,为该领域的持续创新指明了方向。 本书特色: 内容覆盖了从原子尺度设计到大型结构制造的全链条技术,结合了大量的工程案例和前沿研究数据,是从事先进材料研发与应用工程人员不可或缺的专业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专注于项目管理和合同履约的法务背景人员,我原本担心这类技术规范会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只有技术专家才能理解的行话。然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和语言表达却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惊喜的平衡性。它在保持技术严谨性的同时,非常注重条款的可操作性和可追溯性。特别是在涉及到缺陷责任期内的质量判定标准方面,阐述得极为到位,哪些属于正常沉降,哪些是施工缺陷,界限划分得非常清晰明确,这极大地降低了后期维保阶段的争议风险。此外,书中对于新型环保建材和绿色施工工艺的验收指导,也紧跟时代步伐,为我们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坚实的规范支撑。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将书中的某些判定标准与我们现行的合同文本进行比对,发现很多地方都需要根据这本书的最新要求进行前瞻性的条款修订。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高维度的质量标杆,促使我们在合同管理中也要同步升级,确保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

评分

说实话,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不是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值和公式,而是一幅幅清晰的画面:从基槽开挖的坡度控制,到钢筋绑扎的间距复核,再到混凝土浇筑时的振捣要求,每一个环节都像是被精确地“扫描”了一遍。这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告诉你“该怎么做”,更深入地解释了“为什么必须这么做”。比如,它详细剖析了极端气候条件下,不同类型桥梁伸缩缝在热胀冷缩周期中可能出现的疲劳破坏模式,并据此给出了超前的预防性验收指标。这体现了编写团队深厚的工程哲思和对长期服役性能的深刻洞察。对于年轻的设计师来说,这本规范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一种“质量优先”的思维定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图纸的二维表达上。我感觉,这不仅仅是对现有标准的修订和整合,更像是一次对行业内最佳实践的系统化提炼和升华,将无数项目的经验教训凝练成了清晰可执行的文字,极大地提升了行业整体的规范性和专业水准。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也让人眼前一亮,完全摆脱了传统规范那种呆板、晦涩的形象。它大量使用了高清的现场实景照片、三维剖面图以及关键节点的放大示意图,使得复杂的结构连接和验收流程变得一目了然。对于现场监理人员而言,这本工具书的直观性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验收一个复杂立交匝道的防排水系统时,遇到了对局部坡度和平整度难以精确测量的难题。翻阅到书中关于“微观表面质量控制”的那一章节,书中提供了一种结合激光水准仪和特定角度尺辅助判断的简易检测方法,正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技巧,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完成了验收。这种将高精尖技术与现场操作便捷性巧妙结合的设计理念,贯穿了全书,使得规范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文本,而是随时可以从工具包里拿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活教材”。

评分

这本手册的出现,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常年在一线摸爬滚打的工程师们送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我刚翻开第一章,就被那种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所吸引。它没有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直击要害地阐述了不同材料的性能极限、新工艺的应用条件以及关键节点的质量控制要点。尤其对一些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隐蔽工程的验收标准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这对于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推诿扯皮、确保工程质量的‘零容忍’至关重要。比如,书中对于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试验结果与现场压实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提供了清晰的判断依据,不像我以前参考的那些老旧资料,光看数据就要猜半天。而且,从设计理念到施工执行,再到最终的交付验收,这本书的逻辑主线异常清晰,读起来就像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现场指导,每一步都有章可循,让人心里踏实。我甚至觉得,它更像是一本“实战宝典”,而不是冰冷的规范条文集,值得所有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员人手一本,反复研读。

评分

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它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新的材料、新的施工设备层出不穷,如果规范不能及时跟上,很快就会成为限制技术进步的桎梏。这本修订版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业反馈。例如,书中对智能传感器植入式结构健康监测(SHM)系统的初始数据采集和基线确定的验收标准进行了前瞻性的界定,这对于未来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至关重要。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去施工经验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它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城市道路和桥梁建设设定了技术和质量的基调。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合格”的标准,而是引导我们追求“卓越”和“长久可靠性”的指导方针,是推动整个行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可或缺的一份重要文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