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跋是中國書畫碑帖特有的藝術形式。寫在書畫等作品主體之前的稱為“題”,寫在之後的稱為“跋”,閤稱題跋。題跋可由作者本人創作,也可由他人賞玩、收藏時題寫。一幅古代作品在流傳過程中,往往會留下當時與後世的多篇題跋,不斷豐富著作品的曆史、藝術內涵。一份精彩的題跋不但與作品主體緊密相關,也可當成一件精彩的文學和書法作品單獨研究。
清朝書法有兩大主脈,一受明朝董其昌影響,清秀典雅;一取法金石,形成“碑派書風”。其時盛行考據,題跋傳世較多,本書從中精選瞭40餘篇書藝極為精湛、文辭極為優美的作品,作者有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丁敬、趙之謙等,展示瞭清代書壇的風采。
叢書主編曹建,原名曹健,西南大學教授,書法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研究所所長,中國書法傢協會理事,重慶市書法傢協會副主席。本冊編者李陽洪,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書法博士,西南大學美術學(書法教育與實踐方嚮)碩士。現為重慶師範大學副教授,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重慶市書法傢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
前 言
文/蘇大椿
書法肇於殷商甲骨,自戰國迄至東漢,鍾鼎彝器、竹木簡牘、碑版刻石,大興於世。魏晉以下,紙張普及,書法藝術在滿足實用需要之外,文人意趣逐步滲透。雅玩成為文人的一種愛好,也為書法藝術增添瞭許多新的樣式。題跋就是在品評賞玩書畫作品的過程中應運而生的。
題跋是中國書畫鑒賞獨有的一種形式。段玉裁《說文解字註》雲:『題者,標其前;跋者,係其後也。』也就是說,在書畫碑帖前麵書寫的文字稱之為『題』,書寫在其後的文字稱之為『跋』。題跋內容多為鑒賞、考證、記事之類,又常常以詩詞或者隨筆形式齣現,言簡意賅,是書畫作品賞鑒者學習、品評的旁證。題、跋固有不同,但在實際運用中,兩者往往閤稱。與文集題跋有彆,書畫作品題跋不隻講究文采,在書法水平上也有相當高的要求與體現。
本套叢書編選清以前題跋書法,目的在於為當代書畫題跋集中提供不可或缺的文獻參考,也為書法臨習提供重要的藉鑒對象。
今天所見書法題跋,唐代柳公權的《送梨帖跋》與《王獻之書洛神賦跋》應是較為有名的瞭。本捲為唐、五代、宋、遼、金書法題跋選,收集瞭從唐代柳公權以下,包括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蔡襄、趙佶、陸遊、米友仁、文同、硃熹,金代蔡鬆年等一大批文人畫傢的題跋,集中展示瞭唐、五代、宋、遼、金以來的書法題跋資料及文獻。
在這批書法題跋中,除瞭一些大傢熟悉的書法大傢以外,有相當一部分是畫傢和詩人的墨跡。他們雖然不以書法名世,但就書法而言,已達到瞭相當的高度。許多作品用筆蕭散,點畫靈動,結體率真,依字賦形,既彰顯瞭文人對書法的情有獨锺以及對書法藝術的把握天賦與纔情,又是我們研究古代文人生活的寶貴資料。
在中國帖學書法史上,唐宋書法是一個承前啓後的高峰。『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審美判斷似乎已為定論,但這個定論是從唐、宋的部分『大書法』作品中得齣的貌似可靠的結論。從本捲集中展示的一些題跋『小書法』作品中不難看到:唐人不僅尚法,而且也尚意;宋人不僅尚意,而且也尚法。這在唐代草書與宋人楷、行書中都可以找到例證。可以說,『法』與『意』早已貫穿融閤在唐宋的書法作品中,隻不過被清代以後有些書法史傢強行分割而已。
學習書法,人們曆來習慣於名碑顯帖,對於題跋往往忽略。殊不知,題跋雖然看似為書畫作品附屬,字數不多,但往往集文采、書法於一體,更見作者性情,大多是在心情愉悅的情況下,毫無障礙、心手雙暢中完成的。這對於我們今天學習書法、欣賞書法、創作書法無疑是很有幫助和啓迪的。
從內容的係統性和學術價值來看,這第四輯聚焦於“清”代,無疑抓住瞭中國藝術史中一個極其豐富的過渡時期。清代的書畫題跋,一方麵承接瞭明代的文人趣味與技法傳承,另一方麵也開始醞釀著近現代審美的萌芽,特彆是揚州八怪、四王、四僧等流派的題跋風格迥異,各具特色。這本書的編纂者顯然在甄選材料時下瞭苦功,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收錄瞭“名傢名作”的題跋,更深入到瞭一些地方流派和民間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去挖掘具有代錶性的文字記錄。比如,我對其中收錄的幾件關於園林題詠的題跋印象深刻,那不僅僅是對畫作本身的評論,更像是那個時代士大夫階層生活狀態和哲學思考的側麵反映。如果能配上更詳盡的背景注釋,比如交代題跋者當時的具體心境或官場境遇,那這本書的史料價值將更上一層樓,讓讀者不僅僅是看“字”和“畫”,更是讀“人”和“世”。
評分這本《中國曆代書畫題跋精粹(四)·清》的裝幀和印刷質量著實令人驚艷。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觸感溫潤細膩,即便是原件的拓印和影印,也能清晰地分辨齣墨色的濃淡和筆觸的力度,這對於研究清代書畫的細節來說至關重要。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對一些年代久遠、紙張脆化的拓本的還原度非常高,沒有齣現過度銳化或失真,最大程度地保留瞭曆史的痕跡。裝訂工藝也體現瞭齣版社的用心,平攤翻閱時,書頁能穩穩地停留在需要的頁麵,便於長時間的臨摹和對照。當然,作為一部純粹的學術性或收藏性工具書,它可能不適閤那些追求輕薄易攜的讀者,但對於博物館研究人員、資深藏傢或是緻力於傳統藝術精研的學者而言,這種厚重感和紮實的製作工藝,恰恰是對這些珍貴曆史信息的尊重和最好的保護。我個人特彆欣賞其對題跋鈐印位置的處理,通過精細的版式設計,使得原本分散在畫麵邊緣的文字和印章,能夠以一種既尊重原作又便於閱讀的方式呈現齣來,這在過去許多類似齣版物中是難以做到的平衡。
評分從一個收藏者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的“完整性”和“精準度”。在數字化時代,許多古籍的掃描件充斥網絡,但往往缺乏權威性與細節的還原。這本《清代題跋精粹(四)》的校對工作顯然非常嚴謹,幾乎沒有看到明顯的錯字或漏字,這在處理大量隸書、篆書的題跋時尤其不易。它提供瞭一個可靠的、可供信賴的文本基礎,使得我可以放心地將書中的內容作為參考,去對照我個人收藏的一些不甚清晰的拓片或影印本。它就像一個精密的校對儀,幫助我確認那些模糊不清的筆畫究竟是草書的連筆還是刻本的缺損。當然,作為工具書,定價相對偏高,這可能會限製其在普通愛好者群體中的普及度,但我完全理解,鑒於其對影像還原技術的投入和學術價值的稀缺性,這個投入是物有所值的,它鞏固瞭其作為該領域標杆性參考書的地位。
評分相較於市麵上許多側重於畫作本身藝術風格流變的圖冊,這套《清代題跋精粹》更像是一部“書法史的側寫”或“藝術社會學的微觀樣本”。我發現,不同的群體在題跋時使用的書體和詞匯有著明顯的區隔:宮廷畫傢往往用工整的楷書或瘦硬的行書,措辭相對謹嚴;而與茶館酒肆相關的文人墨客,則多用灑脫的草書,詞句中透著一股不羈的傲氣。這種差異性,為研究清代不同社會階層和地域文人的文化符號提供瞭絕佳的材料。遺憾的是,書中對這些不同書體的風格演變和具體時代特徵的分析略顯不足,可能更多是期待讀者自行去發掘。如果能有專門的章節或附錄,對清代題跋中流行的“套語”或“隱語”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和解析,那無疑會極大地便利初入此領域的學習者,讓他們的解讀不再停留在錶麵。
評分閱讀這套書的過程,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那些流傳下來的題跋,往往是書畫傢在創作完成之後,對自我心境、對所繪景物、對友朋情誼的即時抒發,其情感的真摯度和語言的凝練度,是後世文人難以企及的。例如,我翻閱到幾處關於山水寫生的題跋,寥寥數字,卻勾勒齣瞭江南煙雨的濕潤感和文人內心的清寂。這本書的妙處在於,它將這些“腳注”提升到瞭與主體作品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得我們能從這些文字的韻味中,反嚮推導齣書畫創作時的筆墨傾嚮。這種深度的互動體驗,遠超乎我預期的收獲。它強迫我慢下來,細品每一個用詞的斟酌,體會字裏行間那種曆史沉澱下來的滄桑感。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理解中國傳統文人精神世界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把非常可靠的鑰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