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进别莱利曼的系列作品。早期出版的系列作品影响了几代读者,广受好评,多次获奖,长销不衰。
然而,近年来,市场中也出现了别莱利曼作品多种多样的“翻刻版”,甚至是“改写版”,这样的读物破坏了作品的逻辑性、准确性和流畅,对学习者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为满足读者对高品质图书的需要,中国青年出版社重新修订已出版的系列作品内容,全面整理、甄选别莱利曼的其他作品,组织翻译了《趣味数学世界》等优秀作品,还特别收录了《趣味迷宫》《趣味七巧板》等单行专辑——这些趣味无穷的学习单元是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经过重新改版整理的“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共11册,分为三卷:物理卷、数学卷、天文卷。现在将准确、全面的“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奉献给读者,希望大家能在这位科普大师的引导下轻松跨入科学之门。
《趣味力学》是俄罗斯著名科普作家别莱利曼百余部作品之一。
力学,是关于运动和力的学说,是物理学研究的发端,是广义物理学的一个典型分支学科。但很多读者对于它的认识又往往是极为含混的。
考虑到一些读者可能总是把已掌握的知识和渐渐忘记的知识弄混搞错,本书力求能够把这些无论由于好奇心或别的什么态度而产生的力学问题向读者们清晰化、明确化。《趣味力学》的目标是——唤醒读者沉睡的思维,培养他们对力学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作者在书中没有回避数学运算,没有经过计算的推演而获得的物理知识是不扎实的。通过这些其实很简单的运算,读者才能从物理学尤其是力学中获得有意义的启示。
《趣味力学》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本旨在通过习题和趣味的对比来提高读者们对自然的兴趣的图书。为了引入实例来证明一些力学定律,书中的故事涉及到了体育、杂技表演等等很多人们意想不到的领域。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这样的动力,热爱知识的、聪明的读者们就会自己找寻那些缺少的知识点,从而轻松地走进物理学的大门。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Я. И. Перельман,1882~1942)是一个不能用“学者”本意来诠释的学者。别莱利曼既没有过科学发现,也没有什么称号,但是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但是他的作品的印刷量足以让任何一个成功的作家艳羡不已。
别莱利曼诞生于俄国格罗德诺省别洛斯托克市。他17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0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林学院,之后便全力从事教学与科学写作。1913~1916年完成《趣味物理学》,这为他后来创作的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奠定了基础。1919~1923年,他创办了苏联第一份科普杂志《在大自然的工坊里》,并任主编。1925~1932年,他担任时代出版社理事,组织出版大量趣味科普图书。1935年,别莱利曼创办并运营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趣味科学之家”博物馆,开展了广泛的少年科学活动。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别莱利曼仍然坚持为苏联军人举办军事科普讲座,但这也是他几十年科普生涯的最后奉献。在德国法西斯侵略军围困列宁格勒期间,这位对世界科普事业做出非凡贡献的趣味科学大师不幸于1942年3月16日辞世。
别莱利曼一生写了105本书,大部分是趣味科学读物。他的作品中很多部已经再版几十次,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至今依然在全球范围再版发行,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凡是读过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读物的人,无不为他作品的优美、流畅、充实和趣味化而倾倒。他将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完全结合,将生活实际与科学理论巧妙联系:把一个问题、一个原理叙述得简洁生动而又十分准确、妙趣横生——使人忘记了自己是在读书、学习,而倒像是在听什么新奇的故事。
1959年苏联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月球3号”传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人们将照片中的一个月球环形山命名为“别莱利曼”环形山,以纪念这位卓越的科普大师。
第一章?力学的基本定律?
1.1?两只鸡蛋的题目 3
1.2?木马旅行记 4
1.3?常识和力学 5
1.4?船上的决斗 6
1.5?风洞 8
1.6?疾驰中的火车 9
1.7?怎样理解惯性定律? 10
1.8?作用和反作用 12
1.9?两匹马的题目 15
1.10?两只游艇的题目 15
1.11?步行的人和机车之谜 17
1.12?怪铅笔 19
1.13?什么叫做“克服惯性”? 20
1.14?铁路车辆 20
第二章?力和运动?
2.1?力学公式一览表 25
2.2?步枪的后坐力 26
2.3?日常经验和科学知识 29
2.4?月球上的大炮 30
2.5?海底的射击 31
2.6?移动地球 33
2.7?错误的发明道路 36
2.8?飞行火箭的重心在哪里? 38
第三章?重?力?
3.1?悬锤和摆证明了什么? 43
3.2?在水里的摆 45
3.3?在斜面上 46
3.4?什么时候“水平”线不平? 47
3.5?磁山 52
3.6?向山里流去的河 53
3.7?铁棒的题目 55
第四章?落下的抛掷?
4.1?七里靴 59
4.2?肉弹 63
4.3?过危桥 67
4.4?三条路 69
4.5?四块石头的题目 71
4.6?两块石头的题目 72
4.7?掷球游戏 72
第五章?圆周运动?
5.1?向心力 75
5.2?第一宇宙速度 77
5.3?增加体重的简单方法 79
5.4?不安全的旋转飞机 82
5.5?铁路转弯的地方 83
5.6?不是给步行的人走的道路 85
5.7?倾斜的大地 86
5.8?河流为什么是弯的? 88
第六章?碰?撞?
6.1?研究碰撞现象为什么重要? 93
6.2?碰撞的力学 93
6.3?研究一下你的皮球 96
6.4?在木槌球场上 101
6.5?“力从速度而来” 102
6.6?受得住铁锤击的人 104
第七章?略谈强度?
7.1?关于海洋深度的测量 109
7.2?最长的悬垂线 110
7.3?最强韧的材料 112
7.4?什么东西比头发更强韧? 112
7.5?
自行车架为什么是管子做的?… 113
7.6?七根树枝的寓言 116
第八章?功·功率·能?
8.1?
许多人对功的单位还不知道
的东西 121
8.2?怎样产生一公斤米的功? 122
8.3?怎样计算功? 122
8.4?拖拉机的牵引力 124
8.5?活发动机和机械发动机 124
8.6?一百只兔子和一只象 126
8.7?人类的机器奴隶 127
8.8?不老实的称货法 131
8.9?亚里士多德的题目 132
8.10?脆性物品的包装 134
8.11?是谁的能量? 135
8.12?自动机械 137
8.13?摩擦取火 139
8.14?被溶解掉的弹簧的能 142
第九章?摩擦和介质阻力?
9.1?从雪山上滑下 147
9.2?停下了发动机 148
9.3?马车的轮子 149
9.4?
机车和轮船的能量用在
什么地方? 150
9.5?被水冲走的石块 150
9.6?雨滴的速度 153
9.7?物体落下之谜 157
9.8?顺流而下 159
9.9?舵怎样操纵船只? 160
9.10?
什么时候雨水淋得更湿
一些? 161
第十章?生命环境中的力学?
10.1?格列佛和大人国 167
10.2?河马为什么笨重不灵? 168
10.3?陆生动物的构造 169
10.4?灭绝的巨兽的命运 170
10.5?哪一个更能跳? 171
10.6?哪一个更能飞? 173
10.7?没有损伤地落下 175
10.8?树木为什么不长高到天顶? 175
10.9?摘录伽利略的著作 177
我得说,这本书的“现场感”是它最让我震撼的一点。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抽象的科学原理瞬间具象化为读者眼前清晰可见的场景。这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式插图所能比拟的。例如,当他讨论到流体力学中的伯努利原理时,他描绘的场景让人仿佛身处一个高速飞行的飞机驾驶舱内,亲身感受气压的变化如何影响机翼的升力。这种浸入式的体验,极大地加深了记忆和理解。更难得的是,作者对于历史背景的穿插运用得非常到位,他不会生硬地插入一堆年代和人名,而是将科学发现的过程描述得像是一场充满戏剧性的探索与争论,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家们是如何在无数次的失败和质疑中,最终捕捉到真理的火花的。这种对科学探索精神的描绘,比任何理论本身都更具激励性。它让我体会到,科学并非是注定的真理,而是人类不断求真务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伟大过程的体现。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那股子“反权威”的探索精神。作者似乎从不满足于仅仅告诉我们“是什么”,他总是在追问“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有没有其他可能”。在解读经典理论时,他总会不经意地流露出一种审视的目光,引导读者不要盲目接受既有的结论,而是要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他鼓励读者去质疑、去动手验证,甚至去尝试推翻一些看似稳固的观点。这种精神是现代教育中常常缺失的——即科学的本质是一种持续的、充满活力的质疑与求证的过程,而不是一套需要背诵的死知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被赋予了一种“科学的勇气”,敢于用逻辑和观察去面对那些看似无解的日常难题。它提供给我的不是答案的集合,而是一套更强大的问题生成器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箱。这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至关重要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近乎于“老派的优雅”,但又丝毫没有脱离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它使用的词汇精准而富有表现力,行文节奏张弛有度,在需要逻辑严密推导时,它会变得沉稳而有条理;而在阐述那些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时,笔调又会变得充满激情和赞叹。这种微妙的语气变化,让阅读过程保持了持续的新鲜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某些关键节点使用的排比句和反问句,它们不仅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更像是一种思维的“定格”,让我停下来,仔细咀嚼他刚刚揭示的那个科学奥秘。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留白得当,图文配比适中,使得即使是长篇的论述也不会让人感到压迫。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文字的美学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不仅是科学知识的载体,本身也是一篇高质量的散文作品,读起来令人心旷神怡。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为那些对科学充满好奇心,却又害怕枯燥理论的读者量身定做的。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生动活泼,仿佛不是在讲解深奥的物理定律,而是在讲述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冒险故事。他总能找到最贴近生活的例子来阐释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概念,比如他解释惯性时,会用一个乘坐拥挤公交车的人突然刹车时的身体反应来举例,一下子就让人茅塞顿开。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在上课”的感觉,反而更像是在听一位知识渊博、风趣幽默的长辈在娓娓道来。更绝的是,他对于实验的描述,即便只是通过文字,也充满了画面感和动手冲动。我仿佛能闻到那些化学反应的气味,感受到电磁场在空气中无形的作用力。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把科学的严肃性与趣味性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让阅读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任务。对于任何想重拾对自然世界探索热情的成年人,或者希望孩子从小接触科学启蒙的家长来说,这绝对是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它成功地让“物理”这个词从让人头疼的符号和公式,变成了充满魔力的探索领域。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简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知识迷宫,引导着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深入科学的各个角落。我特别欣赏它跨学科的广度。它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展现了科学知识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比如,某一章节可能从一个简单的力学问题开始,突然就引申到了天文学的宏大尺度,再巧妙地转折到材料科学的微观结构。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让我不断地想要翻到下一页看看作者会带我走向何方。每部分的过渡都处理得极其流畅自然,仿佛作者的手中握着一条无形的线,把原本分散的知识点编织成了一幅完整的知识图景。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记住了一些定律,更是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更具系统性的世界观。它教会我的,是如何用科学的思维去观察和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而不是简单地接受表象。这种思维训练的价值,远超出了书本本身所涵盖的具体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