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主义”论争集萃

“汉学主义”论争集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明栋,周宪 编
图书标签:
  • 汉学
  • 文化论争
  • 中国近代思想史
  • 学术史
  • 知识分子
  • 文化批评
  • 现代中国
  • 思想史
  • 中国文化
  • 论争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10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59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7
字数:35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学主义”是国内外华裔学者提出的一个文化理论。大致上是西方人在与中国交往中处理各种中国事物并理解纷繁复杂的中国文明时所构思并使用的一种隐性系统,其中包含观点、概念、理论、方法、范式。“汉学主义”理论立足中国的问题脉络,以对话的姿态,谦逊地把自身定位于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之外的另一种可选择的方案(而不是替代)。它彰显了不同于东方主义理论的知识贡献——不再美化对西方的对抗,转向自我反思。这个反思同时指向本土的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进而对自我有一种清醒而理性的认识,同时恰当地认识他者的智慧,这正是“文化自觉”的基本内涵。
  《“汉学主义”论争集萃》由美国著名学者顾明栋和周宪主编,将国内外学者讨论“汉学主义”的论文结集,内容包括“汉学主义”理论的提出、对该理论的评价、批评以及对批评的回应。
  《“汉学主义”论争集萃》的出版必将促进汉学主义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作者简介

  周宪,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有:《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2015)、《从文学规训到文化批判》(2014)、《视觉文化的转向》(2008)、《审美现代性批判》(2005)等。
  
  顾明栋,字泽木,中国江苏人,芝加哥大学文学博士,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比较文学教授,美国《诺顿理论与批语选》特别顾问,主要从事英美文学、西方文论、比较诗学、中国思想及跨文化研究。

目录

一 “汉学主义”理论的提出
为扩张主义服务的美国“汉学”
汉学或“汉学主义”
文学研究中的“汉学心态”
汉学与汉学主义:中国研究之批判
什么是汉学主义?
——探索中国知识生产的新范式
“汉学主义”:反思汉学的知识合法性
从“西方美人”到“东门之女”
汉学主义、中国学主义与国学主义
关于“汉学主义”的几点思考
汉学作为方法与西方汉学传统的颠覆
——从弗朗索瓦·于连说开去
“汉学”和“汉学主义”刍议

二 对“汉学主义”理论的评价
也谈海外汉学与“汉学主义”
“汉学主义”,或思想主体的焦虑
在知识和政治之间
汉学主义:北美汉学研究新范式
评《汉学主义》
同情之理解:“汉学主义”与华裔学者的身份焦虑
“汉学主义”何以成为夏洛之网?
——兼论学术概念的提炼与理论型构过程
论《汉学主义》的独立价值及其新建范式
原创性·批判性·理想性
——读顾明栋的《汉学主义》

汉学主义:一种新的批判视野
三 关于“汉学主义”的争鸣
“汉学主义”及其反思
对所谓“汉学主义”的思考
我看汉学与“汉学主义”
为“汉学主义”一辩
——与赵稀方、严绍望、张博先生商榷
突破二元对立的汉学主义研究范式
——对顾明栋先生的回应
“汉学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再辨析
——走向自觉反思、尽可能客观公正的知识生产
关于“汉学主义”之辨
生不逢时,抑或恰逢其时?
——为“汉学主义”把脉
当中国学术遇上西方范式
——从“汉学主义”争论谈起
“汉学主义”引发的理论之争
——与张西平先生商榷

附录一 国外关于“汉学主义”的评论一览
附录二 作者简介
鸣谢

精彩书摘

  《“汉学主义”论争集萃》:
  最近我在一篇题为“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的文章(载《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中,提出“汉学心态”这个说法,引起学界一些朋友的议论。本来不想再谈这个问题了。做学问嘛,各有各的路数,不好多加议论。但考虑到教学需要,对某些偏向提出建议,也许是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的,所以我再就这个问题,补充一点意见,供大家参考。我的基本观点是,汉学很重要,是可供本土学科发展借鉴的重要的学术资源,但借鉴不是套用,对汉学盲目崇拜,甚至要当作本土的学术标准或者摹本,这种心态并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我这里要提出警惕所谓“汉学心态”,主要是针对文学研究中空泛的学风,并非指向汉学。
  汉学是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学问。在欧美,提到汉学(Sinology),马上会想到这是很偏的古典的学术。有些新近的欧美汉学家,不见得喜欢“汉学”这个名堂,他们宁可把自己的研究叫作“中国学”。汉学在国外学术界处于边缘的位置,并不是主流的学术,而现当代文学研究又是边缘的边缘。不过一二十年来,西方学者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汉学研究的视野逐步从古代拓展到现当代。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有越来越多的华裔学者加入到这一领域,有些从中国大陆或者中国台湾到欧美留学的人,学成后在那里找到教职,比如在东亚系,他们有小部分人也对现当代文学有兴趣。这些华裔学者和那些传统汉学家不同之处,是对中国比较了解,但由于同样是在欧美的学术背景下做研究,还是不出汉学的圈子。汉学研究一般都做得深入专注,往往“穷尽”某一课题,在所属领域有发言权。汉学家的研究主要是面向西方读者的,这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也就成为外国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从另一方面看,以西方为拟想读者的汉学,也可以作为我们观察研究本土文化的“他者”。近百年来,中国现代学术的发生与成长,离不开对外国学术的借鉴,其中汉学就曾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但传统的汉语研究并不成系统,汉语语言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得益于欧洲汉学家的影响。又比如敦煌在中国,但敦煌学作为专门的学问,也是先由汉学家搞起来的。特别是现当代文学学科,其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复兴,也借助过美、日等国汉学研究的催化促助。记得1979年,那时我还在读研究生,看到美国汉学家夏志清先生的英文版《现代中国小说史》,在我们习见的文学史之外第一次发现很不相同的另一种模式。在该书的引导下,我找张爱玲、钱锺书、沈从文、废名等被遗忘的作家作品来看,大大拓展了眼界,也冲击了自己原有比较沉闷的研究思维。当时我还在一本内部刊物上发文介绍过夏志清的书。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乐黛云老师领着一批学生翻译了几十篇国外研究鲁迅的文章,汇集出版,也给国内的鲁迅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那时伴随着所谓“方法热”,海外汉学著作大批翻译,改变了我们这个学科的研究格局。汉学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复兴与发展,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应当感谢汉学家们的贡献。就是现在,我们与海外汉学的联系也还是非常密切,在北大中文系,就常有汉学家来访,海外汉学始终是我们重要的学术资源。
  ……

前言/序言

  “汉学主义”(Sinologism)是一个关于汉学、中西研究和中国知识生产的理论,也是一个主要由海内外华人学者提出的文化批评理论。本书是一部对“汉学主义”理论进行构思、介绍、批评和反思的文章集萃,收录的都是国内外已发表的文章和评论。“汉学主义”自20世纪末出现至今已有十余年了,但仍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其争议性即意味着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本文集的初衷就是要为进一步探讨这个有争议的话题提供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相关资料。
  “汉学主义”的前世今生
  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参加讨论,有必要对“汉学主义”的来龙去脉做一个简要的梳理。作为一个新词或概念,“汉学主义”尚未被收入中外文词典。由于这是一个含义多元而且令人容易混淆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尚未得到明确的界定,因而在讨论时会引起一定的混乱。根据我们对现有的理论和实践的观察和归纳,这一概念大致涉及八个方面:(1)一个从外部对中国和中华文明进行探索的知识系统;(2)一个由对待中国的意识形态所操控的知识处理系统;(3)中国知识生产中的问题性总体;(4)对汉学研究中的问题进行批判的理论;(5)一种由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智性产品;(6)中西研究中被异化了的知识和学术;(7)中西研究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转化为知性意识形态的产物;(8)一种自觉反思、提倡尽可能客观公正地生产中国知识的批评理论。这八个方面可以归纳成两大类:汉学主义现象和汉学主义理论。
  作为一个新的批评范畴和理论,汉学主义在其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1)前期阶段,其发展深受东方主义和后殖民理论影响,重视对中西研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批判和研究;(2)后期阶段,其发展扬弃了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影响,力求超越政治意识形态批判的局限,反思构成汉学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内在逻辑,挖掘造成汉学主义现象的文化无意识,强调政治和学术的分野,提倡尽可能客观公正的知识生产方式。
  “汉学主义”早期思想的逻辑和路径并不完全来自“东方主义”和后殖民理论,而是与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研究有着虽不曾谋面却似曾相识的渊源,这尤其表现在中国学界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理论对汉学和东方学进行的批判性研究。但是“汉学主义”作为一个概念,最早仅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1998年,澳大利亚华裔学者雷金庆和德国华裔学者夏瑞春几乎同时使用了该词,尽管他们的用意很不相同。前者认为用汉学来指西方的中国语言文化研究已经过时而又不够准确,应该代之以Sinologism(汉学主义)。后者的概念更接近于现在的“汉学主义”的早期批评理论,因为夏瑞春认为汉学主义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类似,并且,在描述欧洲对中国的构建时比东方主义更为精确,西方还有一些人使用Sinologism一词,但与“汉学主义”理论没有多少关联。在“汉学主义”作为一种有别于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被提出之前,多数学者倾向于使用“汉学的东方主义”。
“汉学主义”论争集萃 内容简介 “汉学主义”这一概念,在中国学术史的语境中,长期以来扮演着一个复杂而又极具争议的角色。它不仅关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解读方式,更牵涉到近代以来中国如何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如何建构自身学术话语,以及如何在世界学术格局中定位自身等一系列深刻的议题。“汉学主义”论争集萃,便是对这一复杂历程进行的一次全面梳理与集中呈现。本书并非独立提出新的“汉学主义”理论,而是汇集了围绕“汉学主义”展开的诸多重要学术观点、历史文献以及代表性论述,旨在展现这场论争的多样性、曲折性与深刻性。 本书的核心内容,聚焦于“汉学主义”概念生成、演变及争议的全过程。它从近代中国学术界对西方汉学研究的回应出发,探讨了早期学者们如何认识、评价并批判西方汉学的方法论和立场。这其中,既包括对西方汉学研究中存在的偏见、误读的揭示,也包含了对西方汉学研究成果的借鉴与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试图发展出中国自身学术话语的努力。 本书收录的文献,广泛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术流派的代表性声音。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汉学主义”的论争尤为激烈。一些学者认为,西方汉学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其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往往服务于西方帝国主义的利益,将中国文化视为僵化、落后、需要被“现代化”的对象。他们批评西方汉学在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如过度强调文本考据而忽视了文化的鲜活性,或者以西方中心论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历史与思想。 与此同时,也有另一部分学者,对西方汉学持更为审慎或肯定的态度。他们可能认为,一些西方汉学家为中国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新的方法,例如对文献的细致考订、对比较研究的重视,以及对某些被遗忘的领域(如民族学、人类学)的关注,都对中国自身学术的拓展有所助益。他们可能在批判西方汉学的同时,也试图在借鉴中创新,为中国学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书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汉学主义”论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学术界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对“汉学主义”的讨论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西方汉学的反思也更加深入和多元。本书会收录一些对西方汉学新动向的解读,以及中国学者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如何重新审视并定位自身学术主体性的论述。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在于呈现“汉学主义”论争背后的思想根源与学术脉络。这涉及到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诸多重大议题,如“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互动,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的张力,以及现代性困境下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的追寻。论争并非孤立的学术争鸣,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的宏大叙事之中。 通过对“汉学主义”论争的集中呈现,本书旨在达到以下目的: 首先,梳理历史脉络。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汉学主义”这一概念是如何在中国学术界出现的,经历过怎样的发展阶段,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承载了怎样的意义。 其次,呈现多元观点。通过收录不同立场、不同学派的论述,展现这场论争的复杂性与丰富性,避免单一的、片面的解读。读者将能看到支持、反对、修正以及超越“汉学主义”的各种声音。 再次,揭示思想深度。深入分析论争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学术、文化与政治议题,理解为何“汉学主义”能够在中国学术界引发如此持久而激烈的讨论。 最后,促进学术反思。本书希望通过对历史论争的回顾,启发当代学者对中国学术主体性、学术交流的模式、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建构中国学术话语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史料汇编,而是力图通过文献的组织与解读,展现“汉学主义”论争的动态过程与思想张力。它适合所有对中国近代学术史、文化思想史、以及中西学术交流史感兴趣的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汉学主义”在中国学术界所引发的复杂情感与深刻思考,以及这场论争对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深远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却意味深长,而《汉学主义”论争集萃》的内容,则如其名,为我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辩论。我曾经对“汉学主义”这个词感到有些陌生,但通过这本书,我得以深入了解其背后所涉及的复杂议题。它并非一本简单的百科全书,而是汇集了一系列充满思辨色彩的文章,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汉学”研究的本质和发展方向。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汉学”研究的“中国中心”与“西方中心”两种视角的辩论。这让我意识到,在学术研究中,我们所处的立场和所秉持的视角,会对我们的研究结果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书中对于“汉学”研究的“东方学”残留的批判,也让我对一些传统的“中国学”研究方法产生了新的认识。

评分

初翻《汉学主义”论争集萃》,我便被它所呈现出的学术深度和广度所震撼。这本书并非一本单向度的科普读物,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的汇编。它让我有机会窥探到“汉学主义”这个概念背后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和学理争论。我曾以为“汉学”只是单纯地研究中国,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清晰地展示了“汉学”在西方学术体系中的形成与演变,以及其中潜藏的权力话语和意识形态影响。尤其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书中不乏对西方汉学研究中的偏见和刻板印象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中国学者在重塑“汉学”话语权上的努力的呈现。 让我颇为触动的是,书中的一些论述直指“汉学”研究中的“他者化”倾向。作者们敏锐地捕捉到,在某些西方汉学家的笔下,中国往往被描绘成一个神秘、遥远、甚至有些落后的异质文化,而这种“他者化”的视角,在无形中强化了西方世界的优越感,也阻碍了对真实中国的理解。书中对“中国学”(Sinology)与“汉学”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与联系的探讨,也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它让我认识到,“汉学”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概念,而是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和分支,它们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评分

《汉学主义”论争集萃》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为我们梳理了“汉学主义”这一复杂概念的来龙去脉。我曾以为“汉学”只是单纯的学术研究,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历史和政治意涵。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汉学”研究的“话语权”的争夺的论述所吸引。 书中对“汉学”研究的“中国化”和“本土化”的讨论,也让我颇有感触。它让我认识到,中国学界在重塑“中国叙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种挑战不仅在于如何挑战和超越西方汉学的既有框架,更在于如何构建一种能够真正代表中国自身声音的学术体系。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拓展。在阅读《汉学主义”论争集萃》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熔炉,各种观点激烈碰撞,火花四溅。它让我意识到,“汉学主义”并非一个可以简单下定论的学术标签,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争议的议题。我看到了对“汉学”研究中存在的“他者凝视”的批判,这种凝视将中国置于西方世界的参照系之下,使得对中国的研究往往带有预设的框架和刻板印象。书中对“中国中心论”和“西方中心论”的辩论,也让我深刻反思了在学术研究中,我们所站立的立场和视角的重要性。 此外,书中所涉及的“大汉族主义”的讨论,也让我对“汉学”的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一些学者认为,在强调“汉学”的中国主体性时,需要警惕其可能滑向狭隘的民族主义。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重塑“汉学”话语权,是纠正历史偏见,维护中国文化尊严的必然选择。这种复杂的张力,正是“汉学主义”论争的精髓所在。我喜欢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它将不同学者的文章按照主题进行分类,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同一议题下,不同观点的交织与对抗,从而形成一个更为全面和立体的认识。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初次接触《汉学主义”论争集萃》时,我对“汉学主义”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它似乎预示着一场关于“学”与“主义”之间的张力。而这本书,恰恰将这种张力以最直观、最深刻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它不是一本试图给“汉学主义”下一个盖棺定论的教科书,而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让不同的声音得以碰撞和交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汉学”研究的“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的讨论。一些学者认为,西方汉学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个“中心”,而中国自身的研究则被边缘化。 书中对“汉学”作为一种知识生产模式的探讨,也让我颇有收获。它揭示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学”研究的重心和研究范式是如何变化的,以及这些变化背后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思潮。尤其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书中对于“汉学”与“中国学”概念辨析的深入。它让我理解到,“汉学”更多地带有西方视角下的研究烙印,而“中国学”则试图回归中国自身的主体性。这种概念的梳理,为我理解当下中国学术界如何构建自身学科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评分

《汉学主义”论争集萃》是一本我近期阅读过的最具启发性的学术著作之一。它以一种极其细致和深入的方式,剖析了“汉学主义”这个概念背后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和学术根源。在阅读之前,我对“汉学”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认为它就是关于中国文化的学问。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汉学”研究在西方语境下的形成,以及它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书中对于“汉学”研究的“内卷化”现象的讨论,以及对中国学者如何回应和超越西方汉学构建的“中国叙事”的探讨。 书中有一部分内容,着重探讨了“汉学”研究中的“东方主义”残留,以及这种残留如何影响了西方对中国的认知。我深有体会,很多时候,我们在接触西方关于中国的介绍时,总会不自觉地带有一些预设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往往就是“东方主义”的产物。《汉学主义”论争集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西方汉学在审视中国时的“他者凝视”,以及这种凝视可能带来的误读和偏见。同时,书中也展现了中国学者的反思与努力,他们试图打破既有的框架,以一种更加自主和多元的视角来构建“中国学”的学科体系。

评分

《汉学主义”论争集萃》是一部思想的盛宴,它为我打开了认识“汉学”研究的新维度。在这本书之前,我对“汉学”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它仅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某种解读。然而,这本书以其宏大的视野和深入的剖析,让我看到了“汉学”背后所承载的复杂历史叙事和学术争论。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汉学”研究中的“自我殖民”倾向的讨论,以及对中国学界如何重塑“中国叙事”的努力的呈现。 我非常喜欢书中对“汉学”研究“西方视角”的深刻反思。它让我认识到,长期以来,西方的汉学家在研究中国时,往往以西方自身的价值体系和学术范式为标尺,从而在不自觉中构建了一种“他者”的中国形象。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批判性审视西方汉学研究的角度,也鼓励我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视角去理解中国。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智识的洗礼。在《汉学主义”论争集萃》中,我得以窥见“汉学主义”这个概念背后所涌动的思想暗流和学术浪潮。它让我不再将“汉学”视为一种固定的学术范畴,而是理解为一种不断演变、充满争议的动态过程。我被书中对“汉学”研究中的“西体中用”模式的探讨深深吸引。 书中对“汉学”研究的“学科边界”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它鼓励我在阅读和研究中,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势,以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视角去理解和解读中国。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开始反思,在面对“中国”这个概念时,我们应该如何审视和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像一个带着神秘色彩的邀请函,吸引着我对“汉学主义”这个复杂概念的好奇心。而《汉学主义”论争集萃》的阅读体验,则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一本轻松易读的书,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学术背景和批判性思维。但是,一旦你投入其中,你会被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严谨论证所深深吸引。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汉学”研究中存在的“文化霸权”的批判,以及对“汉学”研究如何被纳入地缘政治考量的揭示。 书中关于“汉学”研究的“工具化”和“意识形态化”的讨论,也让我警醒。它让我看到,学术研究并非总是纯粹的,它往往会受到时代背景、政治格局甚至个人情感的影响。我喜欢书中将不同的学者放在一起进行对话的方式,即使他们观点截然不同,但都在努力地探寻“汉学”的真谛。这让我看到,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其开放性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而非僵化的定义。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就足够吸引眼球,“汉学主义”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学术辩论,我一直对这个概念感到好奇,但又觉得它有些模糊和难以捉摸。因此,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汉学主义”论争集萃》时,毫不犹豫地购买了。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已经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思想冲击和学术价值。这本书并非对“汉学主义”进行简单的定义或梳理,而是以一种更为宏大和辩证的视角,将一系列围绕“汉学主义”展开的论争呈现在读者面前。它就像一个精心策划的辩论场,邀请了不同立场、不同学派的学者们就“汉学主义”的核心问题进行激烈的交锋。我看到了对“汉学主义”起源的溯源,对其中存在的西方中心论倾向的批判,以及对中国自身在构建“汉学”叙事中的主体性缺失的探讨。 其中,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汉学”研究对象的界定。一些学者认为,“汉学”的研究范畴应该严格限定在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和历史文化领域,而另一些学者则主张将“汉学”的概念扩展到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更广泛的领域。这种观点的差异,折射出的是对中国形象构建的深刻分歧。还有对“汉学”研究方法的讨论,也让我大开眼界。有人坚持传统的文本分析和历史考据,有人则拥抱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领域的理论工具。这些不同方法的碰撞,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汉学”研究的理解,也揭示了在不同研究范式下,“汉学”研究可能呈现出的不同面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