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作为一名初入医学影像学的学生,我对各种设备的具体操作流程感到有些迷茫,而这本书恰好弥补了这一块的空白。它以一种非常清晰、易于跟随的方式,一步步地引导我完成了X射线摄影、CT扫描、MRI成像以及超声检查等关键影像学检查的实验。 书中的实验步骤描述得非常具体,每一个操作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例如如何正确摆放患者、如何设置曝光参数、如何选择合适的扫描序列、如何进行图像后处理等。每一个实验都配有相应的流程图和表格,让我能够轻松地对照操作,大大减少了因为不熟悉设备而产生的错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CT和MRI的实验部分,它详细介绍了如何设置不同的扫描参数来获得不同类型的图像,比如CT中的骨窗和软组织窗,以及MRI中的T1加权和T2加权成像。 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够亲手操作这些昂贵的医学影像设备,是至关重要的学习环节。这本书通过模拟的实验环境,让我能够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反复练习各项操作,从而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技巧。书中的每一个实验都附带了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等要素,让我不仅知道“怎么做”,还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以及“看到的结果代表什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图像分析部分,书中给出了很多示例图像,并对图像中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常见的病变进行了标注和说明。这对于我理解实验结果、初步掌握影像判读非常有帮助。虽然书中没有深入讲解影像判读的理论,但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入门引导,让我对疾病在不同影像设备上的表现有了初步的认识。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实践型教材,它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为医学影像学初学者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实践平台。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正在学习医学影像学的同学,它一定会让你在实操技能上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我最近刚拿到手,本来是想找一本能够深入了解各种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和操作的书,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拿到手后,我第一时间翻开了目录,看到里面涵盖了X射线、CT、MRI、超声等各个主要影像学领域的实验内容,这让我非常期待。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更侧重于实验操作的流程和步骤,对于这些设备背后复杂的物理学原理、信号处理方法以及图像重建算法的讲解,相对而言就显得比较浅显了。 比如,在介绍CT成像原理的部分,书中列出了详细的步骤,从X射线的产生、穿透,到探测器的接收,再到数据的采集和重建。但是,对于CT值是如何计算的,不同组织密度如何影响X射线衰减系数,以及迭代重建和滤波反投影等算法的核心思想,都没有做更深入的阐述。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想要理解“为什么”而不是仅仅“怎么做”的读者来说,感觉有些意犹未尽。我更希望能看到一些图示来更直观地解释X射线束的扇形扫描和投影过程,以及傅里叶变换在图像重建中的作用。 另外,关于MRI的部分,实验流程也写得很清楚,包括梯度磁场的使用、射频脉冲的施加、回波信号的产生和接收等。但是,对于T1和T2弛豫时间为何不同,以及不同成像序列(如SE、FSE、GRE)是如何利用这些弛豫时间差异来产生不同对比度的图像,书中提到的内容并不多。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生动的类比,或者更详细的数学推导,来帮助我理解磁共振信号的本质。 在超声部分,虽然也包含了基本的二维成像和多普勒血流探测的实验,但对于声阻抗、声传播的物理特性,以及超声换能器的工作原理(压电效应等),讲解得比较概括。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超声波束形成、聚焦技术以及伪影产生原因和避免方法的深入探讨。 总的来说,这本书作为一本实验指导手册是非常合格的,它能有效地引导读者完成各项实验。但如果读者像我一样,希望在动手实践的同时,也能对医学影像设备的底层原理有更深厚的理解,那么这本书可能需要与其他更理论化的书籍结合阅读,才能达到我预期的学习效果。它更像是一份操作指南,而非一本深入的理论解析。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医学影像设备学实验教程》时,首先被其厚重的篇幅和详尽的目录所吸引。作为一名有着一定理论基础但缺乏实践经验的医学影像专业人士,我迫切地希望找到一本能够让我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教材。这本书的内容安排确实非常丰富,涵盖了从X射线到超声的各种主流医学影像设备的实验操作。 然而,在我深入阅读和尝试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于理论知识的挖掘深度,与我对“教程”一词的期待存在一定的偏差。例如,在介绍CT成像原理时,书中详细列出了扇形扫描、投影数据采集、滤波反投影等步骤,但对于这些步骤背后的数学模型,例如 Radon 变换的数学意义,以及滤波反投影算法中卷积核的选取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并没有进行详细的数学推导和深入的分析。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因为我渴望了解这些设备“如何工作”的深层机制,而不仅仅是“如何操作”。 书中对于MRI的梯度场、射频脉冲和回波信号的描述,也偏重于实验过程的呈现,对于不同脉冲序列(如自旋回波、梯度回波)的物理基础,以及它们如何产生具有不同对比度的图像,讲解相对简略。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于 Bloch 方程的应用,以及脉冲序列设计与图像形成之间关系的详细阐述。 在超声部分,对于压电效应、声阻抗匹配、以及不同频率超声波在组织中的衰减特性等方面的讲解,也比较概括。虽然实验操作清晰,但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于超声波束形成和聚焦的物理原理,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参数来优化图像质量的更深入指导。 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精心编写的实验手册,它能够很好地指导读者完成各项实验操作,并提供清晰的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但如果读者对医学影像设备的物理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有更深层次的探究需求,那么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可能需要与其他更侧重理论分析的文献相辅相成。它更适合作为实践操作的起点,而非深入探究理论的终点。
评分说实话,拿到《医学影像设备学实验教程》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挺复杂的。一方面,作为一名在影像科摸爬滚打了几年的技师,我深知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所以立刻被它“实验教程”的定位吸引了。书中涵盖的X射线、CT、MRI、PET-CT、SPECT、超声等设备,几乎囊括了临床上常用的大部分影像设备,光是看目录就觉得内容非常丰富。 我特别仔细地翻看了X射线的部分,书里对球管的构造、X射线的产生机制、不同靶材和滤波器的作用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并且提供了非常规范的曝光参数设置表格,这对于我日常工作中优化成像质量非常有指导意义。接着又看了CT的部分,书中对于重建算法(比如FBP、迭代重建)的介绍,虽然没有深入到数学公式层面,但用了大量的图示来解释投影数据和重建图像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做得非常出色,让我这个之前对重建算法感到模糊的人,一下子豁然开朗。 在MRI章节,书中对梯度磁场的作用、射频脉冲的产生以及不同成像序列(比如T1W、T2W、PDW)的特点和应用场景,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讲解,并且配有大量的对比图像,让我在理解不同序列的图像差异时,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MRI伪影的章节,列举了各种常见的伪影类型,并给出了产生原因和避免方法,这对于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减少伪影,提高图像质量非常有帮助。 还有超声部分,书中对于各种探头的频率特性、成像模式(B超、M超、彩色多普勒)以及超声波的衍射和干涉等物理现象的解释,都非常生动易懂。特别是对于血流信号的采集和处理,书中的讲解让我对多普勒超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将复杂的影像设备原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以实验操作为载体,进行了非常清晰和系统的讲解。它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设备“为什么”这么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教材。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医学影像工作,或者对此领域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收到《医学影像设备学实验教程》这本书,我一直将其视为提升我作为一名影像诊断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工具。我期待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是操作流程,更是对影像形成背后的科学原理的洞察。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于不同影像设备(X射线、CT、MRI、超声等)的实验环节描述得非常详尽,从准备工作到具体的操作步骤,都可谓是细致入微。 然而,在我试图深入探究某些关键的成像机制时,我感到有些不足。例如,在CT成像原理的实验部分,书中虽然详细介绍了投影数据采集和图像重建的步骤,但对于CT值(Hounsfield Unit)的具体计算方式,以及不同物质的X射线衰减系数差异如何体现在CT值上,没有做更深入的数学推导和物理阐述。我希望能够看到更详细的公式,以及通过实例来演示CT值与物质密度的对应关系。 在MRI章节,书中对于梯度磁场对相位和频率编码的原理介绍,虽然给出了流程,但对于磁共振信号产生的根本原因,即核自旋在磁场中的量子行为,以及T1和T2弛豫时间在成像中的具体物理意义,讲解得相对概括。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 Bloch 方程的详细解释,以及不同脉冲序列设计如何巧妙地利用弛豫时间差异来生成具有特定对比度的图像。 对于超声部分,书中对压电效应的解释比较基础,但对于超声波束的衍射、干涉以及声阻抗匹配在能量传输中的作用,并没有进行充分的数学建模和理论分析。我希望能够理解声束的聚焦原理,以及不同成像模式(如谐波成像)的物理基础。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实验指导书,它能够帮助读者扎实地掌握各项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有初步的认识。但如果希望对医学影像设备学有更深刻的理论理解,尤其是在物理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层面,这本书的深度可能需要与其他更偏重理论研究的文献相补充。它在实践操作层面表现出色,但在理论深度挖掘方面,还有进一步的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