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文学成就毋庸置疑。她早年因《哈德良回忆录》蜚声国际,后进入法兰西文学院,成为首位绿袍加身的女性“不朽者”。她是现当代法语文学重要的代表人物,与玛格丽特·杜拉斯并称为法国文坛上的两朵“雏菊”(“玛格丽特”的法文本义)。尤瑟纳尔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还影响了王小波、余华、虹影等一批中国作家。
☆《世界迷宫》三部曲包括《虔诚的回忆》《北方档案》《何谓永恒》,作为尤瑟纳尔生前后的作品,结构恢弘,风格成熟,是尤瑟纳尔的长篇代表作,堪称历史小说和回忆录写作的典范之作。
☆《虔诚的回忆》《北方档案》《何谓永恒》,讲述的视角、焦点依次对应母系家族、父系家族、作家自己,小说的叙述是对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历史轨迹与未来命运的隐喻。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Marguerite Yourcenar, 1903-1987)
法语小说家、诗人、翻译家、文学批评家。
法兰西学院首位女性“不朽者”,现当代法语文学重要的代表人物。
一九〇三年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本名玛格丽特·安托瓦内特·让娜·玛丽·吉丝莱娜·克里韦纳克·德·克莱伊昂古尔,在法国长大,一九三九年移居美国。
一九五一年发表历史小说《哈德良回忆录》,赢得国际声誉。一九六八年出版的《苦炼》获费米娜文学奖。
一九七四年至一九八八年陆续出版自传体小说《世界迷宫》三部曲——《虔诚的回忆》、《北方档案》、《何谓永恒》。译有弗吉尼亚·吴尔夫的《海浪》、亨利·詹姆斯《梅西知道什么》等作品。
一九七〇年当选比利时皇家文学院院士。一九八〇年成为法兰西学院首位女院士。一九八七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曾获得法兰西学院大奖、荷兰伊拉斯谟奖、摩纳哥皮埃尔亲王奖等多个文学、文化奖项。
一九八七年在美国缅因州芒特迪瑟特岛逝世。
尤瑟纳尔女士说,当一个人写作或计算时,就chao越了性别,甚至chao越了人类。
——王小波
法国作家尤瑟纳尔在她的一部关于中国的故事里,一个名叫林的人在皇帝的大殿上被砍下了头颅之后,他又站到了画师王佛逐渐画出来的船上,在海风里迎面而来,林在王佛的画中起死回生是尤瑟纳尔的神来之笔,重要的是尤瑟纳尔在林的脖子和脑袋分离后重新组合时增加了一个道具,她这样写:“他的脖子上围着一条奇怪的红色围巾。”这仿佛象征了血迹的令人赞叹的一笔,使林的复活惊心动魄,也是林的生前和死后复生之间出现了差异,于是叙述就有了现实的依据,也就更加有力和合理。
——余华
有一种人年龄大了,创作的激情便会失去,作品也是走老路。还有一种人,年龄越大,内心激情不减,作品一部比一部成熟,比如尤瑟纳尔,她不断挑战自己作为作家的能力,风格多变。尤瑟纳尔说,“有些书,不到40岁,不要妄想去写它。年岁不足,就不能理解存在,不能理解人与人之间、时代与时代之间自然存在的界限,不能理解无限差别的个体。经过这许多年,我终于能够把握皇帝与我之间的距离。”
——虹影
第一部分
蒙昧时代........5
谱系网........25
第二部分
米歇尔-夏尔的青年时代........75
马雷街........121
第三部分
宿命........195
附记........287
在一部旨在与本书组成姐妹篇的作品中,我曾试着追溯“美好时代”的一对夫妇——我的父亲和母亲,然后,从他们再往上,去追溯在十九世纪的比利时安家落户的母系先辈,然后再稀稀落落地、粗线条地往上追溯到洛可可式的列日,甚至追溯到中世纪。有这么一两次,通过努力地想象,我一下子想到不再在一个家族历史硬邦邦的绳索上停留,而试图跳跃到罗马时期或先罗马时期去。在这本书中,我想采用相反的办法,直接地从遥远的未经涉猎的地方出发,后,逐渐缩小视野(但仍是精确的),更多地集中于人物身上,直写到十九世纪的里尔,直写到第二帝国时期的一个大资产者和一个坚定的女资产者——那对体面而不太和睦的夫妇,后再写到我的那位老遭放逐的父亲,再写到一位小姑娘,她在一九○三年到一九一二年之间,在法属佛兰德的一处丘陵学习生活。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的话,也许我将继续写到一九一四年,写到一九三九年,一直写到笔从我的手里滑落为止。大家等着瞧吧。
这个家族,或者说这些家族,交织在一起,组成了我的父系家世,我将试着超脱地去处理他们,把他们放在他们自己的位置上——对于无限的时间而言,他们的位置是微不足道的。这些已不复存在的人,这些尘埃,让我们跨过他们,直达尚与他们有关的那个时代吧。对于背景时代,我们也同样处置:关于那个车站广场,那个里尔的城堡,或者那个巴约勒的钟楼,那条“贵族派头”的街道,以及人们在反映当地奇观异景的古旧明信片上所见到的那座古堡和那个公园,我们把它们全丢在身后。我们就算是从先前属于西属荷兰的这个北方省份之一角起飞,然后,往上飞到勃艮第公爵、佛兰德伯爵、纽斯特里亚和比利时高卢王国的一小块土地,在它还没有居民、默默无闻的那个时代,让我们在它的上空飞翔吧。
……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为高明,它并非那种一味追求速度的快餐式阅读,而是懂得何时蓄力,何时爆发。有些章节会放缓脚步,细腻地描绘人物的内心挣扎和复杂的情感纠葛,让我们得以站在角色的立场上,去体会他们在重重压力下的抉择与痛苦。而另一些段落,情节的推进则会突然加速,如同被推入了一个失控的漩涡,各种突发的事件和意想不到的转折接踵而至,让人喘不过气来。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愉悦感和代入感,确保了故事的深度与观赏性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成功地避开了许多同类型作品中常见的叙事疲劳,让读者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在迷宫中摸索前进的探寻者,每一次呼吸都与故事的脉动紧密相连。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简直是鬼斧神工,层层叠叠的线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庞大而精密的网。它巧妙地利用了多重视角和时间线的交错,让“档案”这个概念真正活了起来,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章会从哪个时间点切入,也无法完全信任当前叙述者的立场。每一次以为自己拼凑出了事件的真相,总会有新的信息跳出来,彻底颠覆之前的认知。这种设计让读者必须全程保持高度警觉,不断地在脑海中重构情节模型。它不把答案直接摆在你的面前,而是将所有的碎片散落一地,考验着读者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耐心。这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乐趣,它将阅读的互动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读完后如同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智力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神来之笔,那种深邃的蓝与灰交织的色调,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入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未知气息的谜团之中。初次翻开,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强烈的氛围感,作者对环境的细致描摹让人如同亲临其境,无论是风声穿过残垣断壁的低语,还是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散发出的腐朽气息,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阅读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解码,而更像是一场深入骨髓的探险。故事的开篇就埋下了无数引人入胜的伏笔,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角落里被遗落的物件,都似乎隐藏着通往更高层秘密的线索。读者的好奇心被牢牢地拽住,迫不及待地想要拨开层层迷雾,去探寻那隐藏在“档案”深处的真相。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营造悬念和构建宏大世界观方面,展现了非凡的功力,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与期待。
评分从主题挖掘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类处境和历史宿命的深刻洞察。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更是在探讨一些宏大而永恒的母题,比如真相的相对性、个体在巨大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以及在无序中寻找秩序的本能。那些埋藏在“迷宫”深处的不仅仅是秘密,更是关于存在意义的拷问。每次读到那些充满哲学意味的对白或内心独白时,都会引发我对自己过往经历和价值观的反思。它具有一种超越娱乐的价值,能够触动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思考欲望,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仍然久久地沉浸在那种对世界本源的追问之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无疑是一次精神层面的洗礼。
评分语言的质感,是衡量一部优秀作品的另一重要标准,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答卷。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词汇的运用精准到位,时而如清泉般流畅自然,时而又如利刃般直指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那些抽象概念时的表达能力,比如“时间错位感”、“记忆的碎片化”这类难以言喻的体验,通过极其具象化的描述被清晰地传达给了读者。更值得称道的是,作品中穿插的那些略带古典和哲思的句子,不仅提升了作品的文学品位,也为故事增添了一层深邃的底蕴,让人在读完一个情节后,还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充满智慧的语句,品味其中更深层次的寓意。这种文字功底,是真正能够让作品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
评分书非常好,速度快,下次再买
评分尤瑟纳尔世界迷宫三部曲的第二部,还是很喜欢这位法国女作家。
评分一直想看这本书,等到再版,可惜不是精装,不过装帧也还好。
评分一直想看这本书,等到再版,可惜不是精装,不过装帧也还好。
评分最喜欢的尤瑟纳尔,今年再版
评分尤瑟纳尔作品,收集下而已,这些年没有再版过。
评分挺好的
评分世界迷宫三部曲,终于有机会拜读一下!
评分这是一部奇妙的回忆录式的作品,手法圆满细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