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說儒

南懷瑾說儒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穎 著
圖書標籤:
  • 儒傢文化
  • 南懷瑾
  • 傳統文化
  • 國學
  • 人生智慧
  • 哲學
  • 思想
  • 文化
  • 曆史
  • 修身養性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時事齣版社
ISBN:9787519500672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051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輕型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如南懷瑾先生言:中國文化和精深文明的主流,以儒傢“四書”“五經”為中心。本書本書甄選儒傢代錶話題,根據南懷瑾著述中有關儒傢思想的精彩論述,結閤生活與工作,介紹南懷瑾儒傢思想的精髓與現實生活中的運用,讓讀者進一步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作者簡介

  王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博士,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河南省儒學文化促進會理事,河南省中原周易文化研究院副秘書長。已齣版專著《乾隆文治與紀曉嵐誌怪創作》、《文學現代意識的發生與衝突》等。

目錄

第一章 南懷瑾談儒學中的處世哲學: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難得糊塗,不如歸去003
韆古難明,唯有自知006
凡夫重利,聖人重義009
滔滔濁世,特立獨行012
所謂大勇,能定天下015
先安身,後立命018
聖人常明,知不可為而為之021
月盈則虧,把握分寸024
藏器於身,待機而動027
送往迎來,柔遠人也030
立身處世,氣節為正033
第二章 南懷瑾談儒學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入世修行,從容中道不易為039
天命、率性、修道,天人閤一之境界043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046
緻中和,人生的大智慧049
有求皆苦,無欲則剛053
依道而行,和而不流057
君子自察內省,慎其獨也060
道不遠人,人人皆可為道063
麯高則和寡,水清則無魚066
“過”與“不及”,都是一種病069
第三章 南懷瑾談儒學中的管理智慧:
運籌帷幄之間,決勝韆裏之外
善用策略,規之以正075
柔能剋剛,學學高明的“太極拳”078
剛柔相濟,恩威並用081
仁義者,自完之道,進取之術084
兼收容量,方見仁心087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090
不遷怒,不貳過093
治國難,齊傢更難097
權智,為政的下下等境界100
大小之間,能屈能伸104
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107
縱橫之道,兩大之間難為小110
第四章 南懷瑾談儒學中的說話藝術: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巧言令色,鮮矣仁115
弗知而言為不知,知而不言為不忠118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121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124
仁者,其言也仞128
隱居,則可放言131
君子訥於言,敏於行134
第五章 南懷瑾談儒學中的學問之理:
深者不覺其淺,淺者不知其深
做學問,吾日三省吾身139
享受寂寞,為學問而學問142
追本溯源,探索曆史與文化的關係145
自幼誦讀,明心明目149
學問,乃功名之外的深意153
啓濛教育,先做人,後教學157
教育變革,循序漸進中的良性循環161
尊師重道,人類文明的共性164
溫故知新,更上一層樓167
美國文化,西方吹來的迷惘170
望子成龍,傢庭教育要反思172
第六章 南懷瑾談儒學中的修身哲學: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可逝而不可陷,此乃君子風骨177
唯淡泊以明誌180
欲壑難填,人到無求品自高183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188
“道”為體,“德”為用191
身心兼修,人身是一個小天地194
知、仁、勇,天下之達德197
誠者,擇善而固執之200
忠與信,人生的兩大修為204
小不忍則亂大謀207
量力而為之,謙虛好學之210
子與人歌而善214
第七章 南懷瑾談儒學中的生活智慧:
人生不過一念之間
享受生活,但不要玩物喪誌221
夢似人生,人生似夢225
所謂寜靜,無須用心去求228
無禍無門,惟人自召232
人生的價值,在於參贊不足235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238
苦中作樂,簞食瓢飲在陋巷241
每一刹那,皆是新的人生244
生活真諦,在於一呼一吸之間247
仁者也,不憂不懼251
第八章 南懷瑾談儒學中的生命義理:
宇宙之間,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所謂時間:吉光片羽,稍縱即逝257
成功失敗兩相依260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263
一念之間,人生成敗的關鍵266
朝生暮死,死生如在旦暮間268
貪欲,生死輪迴的根本271
生命的辯證法:光明來自黑暗273
智慧的最高境界:精義入神,以緻用也276

精彩書摘

  第一章南懷瑾談儒學中的處世哲學: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儒傢哲學zui重視處世哲學,而建立一個現世的理想社會是儒傢zui原始的關懷。為瞭設計一個完美的倫理社會,孔、孟、荀等人都不斷提齣各種有關處世倫理的觀點,這也正是儒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所關注的問題。“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他對儒學中的處世哲學做瞭詳細而生動的講述,闡發人文掌故,妙趣橫生,同時從儒傢思想中提煉齣許多人生道理,令人深思,迴味無窮。
  難得糊塗,不如歸去
  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南懷瑾
  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彆裁》裏講瞭清代纔子鄭闆橋關於“難得糊塗”的故事。鄭闆橋是江蘇人,齣身貧寒,考取功名之前全靠賣畫、教書為生。當時教書先闆橋的收入很低,所以古人纔會講“命薄不如趁早死,傢貧無奈做先生”。後來鄭生考取功名,成瞭山東濰坊的縣令。他時常教育傢中後生,不要一心想著讀書考功名,隻要規規矩矩地學個一技之長,長大瞭有口飯吃,平平安安過一輩子,就已經是莫大的幸福。所以,鄭闆橋寫下瞭“難得糊塗”四個大字。
  南懷瑾對鄭闆橋提齣的“難得糊塗”的處世態度極為推崇。何謂“難得糊塗”,就像南懷瑾說的,“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招,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福報也”。有時候,學會掩飾自己的鋒芒,以一顆清醒的愚心來麵對世間的紛紛擾擾,未嘗不是一種智慧。
  學會恕道,原諒某些冒犯
  《論語·衛靈公》中,子貢曾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這說的是,子貢曾問孔子:“老師,有沒有一個詞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準則呢?”孔子說:“那大概是寬恕吧!”人際交往中,難免會産生這樣那樣的摩擦,麵對他人的冒犯,我們無需斤斤計較,不如糊塗一點,往後退一步就會看到一片新的天地。
  諸葛亮去世後,蔣琬接任瞭宰相的位置,把持蜀國朝政。當時有一個名叫楊戲的人深得蔣琬器重,但是楊戲生性孤傲、訥於言辭,每次蔣琬與他說話都是在自說自話,楊戲一般都低頭不語。於是有些彆有用心的人就見縫插針,在蔣琬麵前嘀咕道:“楊戲這個人太不尊敬您瞭,真不像話!”每次聽到這樣的言辭,蔣琬都坦然一笑,說道:“人心不同,各如其麵,當麵順從而背後非議,這並非君子所為。楊戲這人生性坦直,反倒讓我少瞭許多對他的戒心。”麵對性格孤僻的楊戲,蔣琬沒有從陰暗麵去揣測他,也沒有和他斤斤計較,而是采取瞭一種“裝糊塗、不計較”的寬容態度來與之相處。
  就像南懷瑾先生所說,“學會寬容彆人,不要為瞭一點小事,就與彆人‘勢不兩立’”。那些能在生活中以一顆愚心麵對紛紛擾擾的人,纔是真正的有福之人;而錙銖必較的人總會為瞭一些瑣碎小事而耿耿於懷,稍不如意就會拍案而起,對他人惡語相嚮,自己的人生也會陷入斤斤計較的泥潭之中。
  不要奢望所有人都喜歡你
  人活一世,總避不開他人的目光和言論。正如孟子所言,“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所謂“惻隱之心”,不僅是指人的同情心,更確切地說是人的一種私心的偏愛。正是如此,人有私好自然也會有私惡,所謂好惡之心亦是人皆有之。
  南懷瑾先生說過,大韆世界,蕓蕓眾生,每個人都有著自己喜歡的、厭惡的,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歡你。所以,人活一世,對外要糊塗,對內要清醒,也就是說麵對他人的指指點點要糊塗一點,不要過於介懷,zui重要的是要麵對自己的內心,做好自己。
  有一位年輕的畫傢將自己非常得意的一幅畫作拿去展覽廳展覽。為瞭從他人那裏聽取意見、汲取靈感,畫傢特意在自己的畫作旁邊放瞭一支筆,希望人們可以給他提意見。晚上畫傢興衝衝地去展廳取畫,卻發現整幅畫作上被塗滿瞭各種記號,畫上的一筆一畫都遭到人們的指責。他非常沮喪,甚至一度覺得自己根本就不適閤拿畫筆。他的一位朋友聽說瞭他的遭遇,給他齣瞭一個主意。畫傢按朋友說的,臨摹瞭一幅同樣的畫作拿去展廳展齣,但是這一次他要求觀賞者在畫上標注齣他們喜歡和欣賞的地方。結果當天晚上他再次去取迴那幅畫時,發現和上次一樣,那幅畫也被塗滿瞭各種大大小小的記號。那些曾經遭到苛責的地方,如今成為另一些人眼中美的體現。
  畫傢跟他的朋友感慨道:“現在我終於明白,人不要活在他人的目光裏,因為你無論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因為在一些人眼中看起來是瑕疵的東西,在另外一些人眼中反而是美好的。”
  一些人眼中的缺點到瞭另一些人眼中可能會成為優點,因為每個人對人、對事、對物的看法都有所差彆。主觀的看法,見仁見智,難免偏頗;客觀的評價,說起來容易,真正要實施卻很難。所以,無論我們做什麼,外界對此的評價都會有好有壞。麵對他人的評價,我們不妨糊塗一點,以一顆平常心去應對,不要讓那些過眼雲煙般的評論擾亂瞭我們的心。
  ……

《南懷瑾說儒》:古老智慧的現代迴響 這部書捲,並非單純的史書摘錄,亦非艱澀的學術論著,它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對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深邃探索。它試圖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重新發掘並闡釋儒傢思想的精髓,使其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我們今天所麵臨的許多睏境,無論是個人層麵的迷茫,社會層麵的失衡,還是國傢層麵的挑戰,追根溯源,或許都能在儒傢思想中找到啓示與解決方案。 本書並非為瞭復興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為瞭展現儒傢思想的生機與活力。它將目光聚焦於儒傢思想中那些永恒的價值,例如仁愛、誠信、禮儀、智慧、責任等,並試圖說明這些價值如何在當代社會中依然具有指導意義。我們將看到,儒傢所倡導的“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的實踐路徑。個體的完善是社會和諧的基石,傢庭的穩定是國傢安定的保障。這種由內而外的層層遞進,揭示瞭儒傢思想深刻的係統性和實踐性。 書中將重點探討儒傢思想的幾個核心概念,並嘗試以現代人的視角進行解讀。 仁:愛人如己的普世情懷 “仁”是儒傢思想的靈魂,是其道德體係的最高範疇。“仁者,愛人”,這句話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意義。它不僅僅是指對他人的同情和憐憫,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推己及人的博大情懷。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黃金法則,到“泛愛眾”的廣博胸懷,儒傢倡導的“仁”是一種主動的、積極的對他人的關懷與尊重。 在現代社會,競爭與功利往往讓人們變得疏離甚至冷漠。鄰裏之間不再熟悉,同事之間更多的是競爭而非閤作。在這種環境下,重拾“仁”的精神,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它鼓勵我們放下狹隘的自我中心,將眼光投嚮他人,去理解他人的處境,去體諒他人的難處。這並非要求我們犧牲自己的利益去無私奉渡,而是提倡一種更具同理心、更富有人情味的處世之道。 書中將通過大量的案例和生動的比喻,闡釋“仁”在人際交往、傢庭教育、社會治理等各個層麵的具體體現。例如,在傢庭中,“仁”體現在父母對子女的慈愛與教導,子女對父母的孝敬與侍奉;在職場中,“仁”體現在領導對下屬的關懷與培養,同事之間的相互支持與協作;在社會層麵,“仁”則意味著我們應關注弱勢群體,承擔起社會責任,共同構建一個互助友愛的社會。 義:公平正義的社會基石 “義”與“利”的辯證關係,是儒傢思想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議題。“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子將“義”置於“利”之上,強調在利益麵前,應以道義為先。這並非否定個人利益的閤理追求,而是強調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不能損害他人的利益,不能違背公平正義的原則。 在信息爆炸、節奏加快的現代社會,利益的誘惑無處不在。商業競爭中的不擇手段,社會資源分配中的不公現象,以及個人在利益麵前的搖擺不定,都顯示齣“義”的重要性。本書將深入剖析“義”在社會運作中的作用,探討如何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公正的社會秩序。 書中將引申齣“義”在幾個關鍵方麵的意義: 公平的規則與製度: “義”要求社會建立一套公平的規則和製度,保障每個人的閤法權益,讓每個人都能在公平的起點上競爭。這包括法律的公正執行,機會的均等分配,以及對弱勢群體的保護。 責任與擔當: “義”同樣意味著責任和擔當。在個人層麵,是對自己言行的負責,是對承諾的遵守;在集體層麵,是對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是對國傢發展的貢獻。 道德的底綫: “義”是道德的底綫,是區分君子與小人的重要標準。它告誡我們在追求物質財富的同時,不能失去道德的準繩,不能為瞭利益而背棄良知。 禮:規範有序的行為準則 “禮”在儒傢思想中,既是外在的行為規範,也是內在的道德修養。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禮節儀式,更是維係社會秩序、促進人際和諧的重要手段。“不學禮,無以立”,孔子強調“禮”對於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性。 在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背後,精神文明的缺失往往成為現代社會的隱憂。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模糊,尊重與謙遜的精神日漸淡薄。本書將深入探討“禮”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 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禮”通過規範人們的行為,減少瞭不必要的摩擦和衝突,使人際關係更加融洽。例如,在商務交往中,遵守商務禮儀能夠建立信任,提高效率;在傢庭生活中,恰當的稱謂和行為舉止能夠增進親情。 社會秩序的基石: “禮”是社會有序運行的重要保障。交通規則、公共秩序、職業規範,這些都是現代社會“禮”的錶現形式。當每個人都能自覺遵守公共“禮”,社會纔能運轉得更加順暢。 內在的修養: “禮”的最高境界在於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它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模仿,更是對他人尊重的內在體現。通過學習和踐行“禮”,我們可以提升自身的品格和修養。 智:明辨是非的洞察力 儒傢思想中的“智”,並非指單純的知識 accumulation,而是強調一種明辨是非、通達事理的智慧。“智者不惑”,孔子認為真正的智慧能夠幫助人們在復雜的環境中做齣正確的判斷,不被錶象所迷惑。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辨彆真僞、去僞存真的能力尤為重要。各種信息良莠不齊,觀點魚龍混雜,人們很容易被誤導,産生認知偏差。本書將探討儒傢“智”的現代意義: 理性分析的能力: 儒傢強調通過學習和思考來獲得智慧。在麵對問題時,應保持理性,運用邏輯思維進行分析,而不是憑空臆斷或人雲亦雲。 洞察事物本質: 真正的智慧在於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理解事物的內在聯係和發展規律。這有助於我們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做齣更明智的決策。 知行閤一的實踐: 儒傢的“智”並非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強調知行閤一。智慧的應用在於實踐,在於指導我們的行動,從而解決實際問題。 信:誠信為本的立身之道 “信”是儒傢思想中尤為強調的品質,被視為“仁義禮智”的補充和基礎。“人無信不立”,缺乏誠信的個人,在社會上將寸步難行。 在現代社會,誠信的缺失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虛假宣傳、欺詐行為、違背承諾等現象,都嚴重損害瞭社會信任的基礎。本書將闡釋“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當下重建誠信: 個人信譽的基石: 對於個人而言,誠信是立身之本。一個言而有信的人,更容易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從而獲得更多的機會。 商業與經濟的活力: 誠信是商業與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石。缺乏誠信的商業環境,將導緻交易成本上升,效率低下,阻礙經濟的繁榮。 社會和諧的保障: 誠信是社會和諧的潤滑劑。當人與人之間互相信任,社會矛盾就會減少,閤作與共贏就更容易實現。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南懷瑾說儒》旨在通過對儒傢經典思想的深入解讀,幫助讀者: 認識自我,提升品格: 通過學習儒傢思想,認識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人。 處理人際關係,構建和諧社會: 掌握儒傢在人際交往、傢庭教育等方麵的智慧,改善與傢人、朋友、同事的關係,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應對現代挑戰,實現人生價值: 將儒傢思想應用於現代社會的實踐,學會理性分析,明辨是非,在激烈的競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人生的價值。 傳承中華文化,理解民族精神: 深入瞭解中華民族的精神根源,理解儒傢思想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強文化自信。 這本書不僅僅是對古代智慧的簡單迴顧,更是一次麵嚮未來的對話。它試圖證明,那些古老而樸素的道理,在今天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能夠為我們指引方嚮,提供力量。在追求物質文明的同時,我們更需要關注精神世界的豐盈。而儒傢思想,正是一座寶藏,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去實踐,去傳承。 這本書的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瞭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而是用現代人的視角和語言,去解讀那些古老的智慧。書中將穿插大量的曆史故事、人物典故以及作者自身的感悟,使得閱讀過程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它希望能夠成為一本能夠陪伴讀者思考、啓迪人生,甚至改變人生的書籍。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總是在追逐新的知識,新的潮流。然而,有時候,最深刻的智慧,恰恰蘊藏在那些看似古老的事物之中。儒傢思想,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曆經韆年而不衰,其生命力可見一斑。本書,正是希望通過現代的視角,將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重新帶到我們麵前,讓它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用戶評價

評分

三 《南懷瑾說儒》的魅力在於其融會貫通的學養和深入淺齣的講解。南師並非僅僅就儒傢論儒傢,而是將儒傢的思想融入到中國曆史、哲學、文學乃至生活之中,展現齣儒傢思想的生命力和普適性。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君子”形象的描繪,不隻是抽象的道德楷模,更是能在亂世中獨善其身,在順境中積極有為的智者。他講到“道”,並非虛無縹緲的玄學,而是體現在人生的每一個細節之中,是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根本。這本書讓我看到,儒傢思想並非束縛人性的枷鎖,而是幫助我們實現自我價值、追求人生圓滿的智慧寶典。南師的語言,時而激昂,時而溫和,卻始終飽含著對中華文化的深厚情懷,讀來令人心生敬佩。

評分

四 《南懷瑾說儒》是一本能夠“滋養”心靈的書。南師的文字,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安撫力量,仿佛能夠化解現代人內心的焦慮與浮躁。他解讀《大學》中的“格物緻知”,讓我明白瞭學習的真正意義,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對事物真相的探求,以及由此帶來的個人品格的完善。他對“中庸”的闡釋,讓我理解瞭何為恰到好處,何為大道至簡,並非平庸,而是智慧的平衡。書中對“仁愛”的反復強調,以及如何將其體現在具體行為中,對我影響很大。我開始更加關注自己對他人的態度,是否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本書並非一次性的閱讀體驗,而是可以反復品味,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和領會。

評分

五 《南懷瑾說儒》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儒傢思想離我們並不遙遠,它恰恰是指導我們安身立命、和諧處世的智慧。南師以其獨特的視角,將《詩經》、曆史故事、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現象,都巧妙地與儒傢經典聯係起來。他講到“忠”,不隻是對上司或國傢的絕對服從,更是對自己良知和職責的堅守。他對“恕”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尊重與體諒。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不是枯燥的理論講解,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實踐指導。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人生的理解更深刻瞭,對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也更有方嚮。它讓我意識到,學習儒傢,最終是為瞭更好地生活,成為一個更完善、更有智慧的人。

評分

二 《南懷瑾說儒》給我帶來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智慧上的啓迪。南師的講解,常有一種“撥雲見日”的清明感,將那些常常被現代人誤解或麯解的儒傢概念,還原其本來的麵貌。他對“孝”的探討,讓我重新思考瞭親情與責任的意義,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供養,更是精神上的理解與傳承。他會引用大量曆史典故,將先賢們的智慧與人生際遇巧妙地結閤,讀來既引人入勝,又發人深省。我特彆欣賞他對《孟子》中“性善論”的深入剖析,並非一味地強調人的善良本性,而是指齣保持善性的不易,以及後天修養的重要性。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我對人性的復雜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讀這本書,就像與一位智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引導你思考,但不直接給你答案,讓你在思考的過程中,逐漸找到自己的方嚮。

評分

一 初次翻開《南懷瑾說儒》,就被那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所吸引。仿佛一位飽學長者,在茶餘飯後,不帶一絲說教,卻能將韆年古籍中深奧的道理,用最生活化的語言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他對《論語》中“仁”的解讀,並非止於抽象的道德說教,而是落實在日常的待人接物、剋己復禮之上。他會講到,何為君子,並非高高在上,而是心懷天下,對他人抱有同情與關懷。讀他的書,總能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連接,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閤乎“仁”的境界。書中關於“禮”的闡述也讓我茅塞頓開,原來“禮”並非僵化的規矩,而是維係社會和諧、個體安寜的內在秩序。南師總能從細微處著眼,將那些看似遙遠的古老智慧,轉化為可以觸及、可以實踐的力量,讓我感覺自己離儒傢的精髓不再遙不可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