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洲:從英雄時代到科學時代

南極洲:從英雄時代到科學時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澳] 大衛·戴 著,李占生 譯
圖書標籤:
  • 南極洲
  • 極地探險
  • 科學研究
  • 曆史
  • 地理
  • 自然
  • 環境保護
  • 探險傢
  • 極地生物
  • 氣候變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2579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4268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6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曆史、地理、世界政治、探險史感興趣的一般讀者
  這是第一部關於南極大陸的世界曆史作品,講述從18世紀新航路的開闢到今天激烈的商業競爭和地緣政治對抗,政府官員、科學傢、環保人士和石油公司之間發生的各種故事。探險傢在這個世界上環境惡劣的地方謀取個人成功,錶麵上是關於個人冒險、商業利益和國傢榮耀的爭奪,但就更深層麵而言,是個彆國傢野心勃勃不擇手段地企圖將南極洲據為己有。

內容簡介

  自18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的今天,人類從未停止過對南極洲――那片遙遠神秘的冰雪大陸的徵服與探索,探險傢、科學傢、政府官員、環保人士、商人紛紛登場,上演著一幕幕驚心動魄、麯摺跌宕、波瀾壯闊的曆史場景。本書講述瞭南極洲從英雄時代到科學時代的探險、科考及地緣政治史。作者遍查歐洲、美洲和澳洲的圖書館、博物館,以翔實的史料為基礎,梳理史實,細緻考證,使得南極洲兩百餘年的曆史第1次全方位展現在世人麵前。

作者簡介

  大衛·戴(David Day),曾任劍橋卡萊爾學院研究員,都柏林學院大學、阿伯丁大學和東京大學太平洋與美國研究中心的訪問教授,現為墨爾本拉籌伯大學(La Trobe)的助理研究員。其著作Claiming a Continent:A History of Australia獲1998年南澳大利亞文學節非小說類大奬,John Curtin: A Life入圍2000新南威爾士州總理文學奬斯圖爾特奬。

  李占生,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係。大學畢業後從事海洋、南極的外事工作,多年隨政府代錶團齣席有關南極礦産資源活動管理和《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的國際談判。1988年曾新手將“中山”旗插在東南極大陸的拉斯曼丘陵上,為我國的南極“中山站”選定瞭站址,並參加瞭“中山站”建站的全過程。退休後曾應邀十次下南極,還曾兩次登上北極點。譯有《南極條約體係》,著有《驚險與神奇的南極大陸》《徜徉在企鵝與海豹間》。

南極洲:從英雄時代到科學時代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人類探索南極洲的曆史進程,將這一宏大敘事劃分為兩個關鍵階段:“英雄時代”與“科學時代”。通過對詳實的史料、探險傢的日記、官方記錄以及後世學者的研究進行梳理,本書旨在描繪齣人類麵對地球上最極端環境時的勇氣、掙紮、技術進步以及由此帶來的深刻認知轉變。我們追溯那些早期探險傢,如庫剋、羅斯以及最終抵達南極點的阿濛森和斯科特,他們的事跡不僅是地理發現的裏程碑,更是對人類耐力與意誌的終極考驗。隨後,敘事轉嚮二十世紀,闡述瞭從探險熱潮嚮係統性科學考察的過渡,特彆關注國際地球物理年(IGY)對全球環境科學格局的重塑,以及《南極條約》體係的建立如何塑造瞭這片大陸的當代政治與生態地位。 --- 第一部分:英雄的時代——徵服與發現(約 18 世紀中葉至 20 世紀初) 第一章:遙遠的呼喚與早期定位 在對南極大陸的正式認知形成之前,南半球存在一片“未知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的猜想已在航海學界流傳數百年。本章聚焦於第一批真正觸及南緯寒冷海域的探險傢,他們的目標更多是確認其存在而非深入腹地。 詹姆斯·庫剋船長的兩次航行(1772-1775年)是關鍵的轉摺點。庫剋首次係統性地跨越南極圈,用精確的定位和嚴謹的觀測駁斥瞭“宜居的南方大陸”的浪漫想象,但他並未親眼目睹大陸本身。本書詳細分析瞭庫剋船隊所依賴的航海技術、對船員心理狀態的記錄,以及他們如何應對持續的冰雪、風暴和物資短缺。對庫剋的記錄進行細緻解讀,展現瞭早期探險傢在信息匱乏下的決策藝術。 隨後,本書將目光投嚮 19 世紀上半葉的“邊緣發現者”。法比安·彆林斯高、喬治·霍沃德、愛德華·布蘭斯菲爾德等人對南極半島及其周邊島嶼的初步接觸,標誌著人類開始真正踏足這片冰封之地。這些早期的考察,常常與捕鯨業和海豹捕獵活動交織在一起,揭示瞭商業利益與科學探索之間復雜的關係。 第二章:大陸的輪廓與“大航海時代” 隨著 19 世紀末科技的進步,探險的重心轉嚮描繪南極洲的真實地理輪廓。這一時期湧現齣以“探險傢英雄”為核心的敘事。本書重點考察瞭詹姆斯·剋拉剋·羅斯爵士(James Clark Ross)的考察,特彆是發現維多利亞地的壯舉。羅斯的探險不僅在地圖上填補瞭空白,還對南磁極的位置進行瞭早期推算,極大地推動瞭地磁學的發展。 英雄時代的敘事在 20 世紀初達到高潮,焦點集中在“速度與榮耀”——誰能第一個抵達地理南極點。阿杜森(Roald Amundsen)和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的競爭是本書的中心議題之一。我們不再將之簡單視為一場競賽,而是將其置於各自國傢背景下,分析挪威對極地生存技術的掌握(如雪橇犬和滑雪)與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探險精神(如馬匹和機動雪橇的嘗試)之間的哲學和實踐差異。對斯科特“不幸的信件”的深入剖析,揭示瞭英雄主義光環下的人性脆弱與環境的無情。阿杜森的勝利,則代錶瞭一種更注重實用主義和目標導嚮的科學探險模式的初步勝利。 第三章:超越冰麵的生存藝術 本章側重於分析英雄時代探險傢所麵對的極端生存挑戰。這不僅僅是關於毅力,更是關於早期工程學和生理學的極限測試。本書細緻研究瞭當時探險隊對燃料、食物(如肉食與維生素缺乏導緻的壞血病)、保暖衣物(海豹皮與羊毛的對比)以及住所(如斯科特的“探險小屋”)的設計和應用。我們探討瞭這些探險隊如何應對“極夜現象”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以及他們對當地動物群(企鵝、海豹)的早期、有時是破壞性的觀察和利用。 --- 第二部分:科學的紀元——閤作與理解(約 20 世紀初至今) 第四章:從探險到考察的範式轉移 進入 20 世紀,南極研究開始擺脫個人英雄主義的色彩,轉為更加係統化、國際化的科學閤作。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雖然大規模探險活動有所放緩,但對科考站的初步建立(如英國的“發現號”基地)為後續的長期研究打下瞭基礎。 關鍵的轉摺點是國際地球物理年(IGY,1957-1958年)。本書詳細闡述瞭 IGY 如何將南極洲轉變為一個全球科學閤作的典範。來自十多個國傢的科學傢聚集於此,不再為瞭插旗宣示主權,而是為瞭共同測量地球的物理參數——從高空物理到冰川學、地質學和氣象學。我們分析瞭 IGY 如何催生瞭先進的測繪技術、極地鑽探技術,並為後來的氣候變化研究奠定瞭基綫數據。 第五章:冰下的秘密與地球係統科學 科學時代的南極洲研究揭示瞭遠超早期探險傢想象的復雜性。本書探討瞭冰芯鑽探技術的發展及其對古氣候學的革命性貢獻。對數萬年前冰層樣本的分析,如何讓我們得以重建地球大氣成分的曆史軌跡,成為理解當前氣候危機的關鍵證據。 此外,本書深入研究瞭南極洲在地質學上的重要性——岡瓦納古陸(Gondwana)的拼圖。對跨南極山脈的係統性考察,揭示瞭這座大陸在地球構造史中的核心地位。同時,對冰下湖泊(如沃斯托剋湖)的探索,也為生命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模式提供瞭新的研究視角。 第六章:環境治理與《南極條約》體係 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南極洲的戰略價值和脆弱性日益凸顯。本章分析瞭《南極條約》(1959年簽署)的誕生及其對國際法和全球環境治理的深遠影響。條約將南極洲“非軍事化”、“凍結”瞭領土主張,並明確規定其用途僅限於和平目的和科學研究。 本書細緻梳理瞭條約體係的演變,特彆是《環境保護議定書》(馬德裏議定書)的通過,它如何從單純的“不衝突區”轉變為一個具有嚴格環境管理框架的國際共管區。我們探討瞭當代圍繞旅遊業管理、科研活動的環境影響評估,以及麵對全球變暖壓力時,條約體係所麵臨的維護其“科學保護區”地位的挑戰。 結語:未來視角的審視 本書最後總結瞭從英雄的徵服到科學的理解這一曆程,強調南極洲已不再是地理上的“終點”,而是全球環境監測和國際閤作的“前沿”。英雄時代的探索精神塑造瞭我們最初的認知,而科學時代的嚴謹求實則決定瞭我們如何管理和保護這片對全球生態至關重要的冰封大陸。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這本書的後半部分,筆鋒從那些熱血沸騰的“英雄時代”緩緩轉嚮瞭更加注重係統性、更加冷靜剋製的“科學時代”。這種風格上的轉變處理得非常巧妙,它沒有生硬地割裂曆史的連續性,而是展示瞭一種文明進步的必然軌跡——從憑勇氣和直覺的試探,到依賴嚴謹的數據和國際閤作的精確探索。我特彆欣賞作者在介紹早期考察站的建立與運作時的那種細緻入微。他們如何剋服極地磁場對設備的乾擾,如何建立起一套可持續的後勤保障體係,以及那些科學傢們為瞭采集一個冰芯樣本所付齣的巨大努力,都讓人耳目一新。這種探索不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獨角戲,而是體現瞭現代科學協作的偉大力量。整段文字洋溢著一種理性的光輝,讓人感受到知識積纍的厚重感和未來感,仿佛我正站在最新的科考站裏,凝視著那些記錄著地球過去秘密的復雜圖錶。

評分

在全書的收尾部分,作者將目光投嚮瞭更為宏大和緊迫的未來議題,即南極洲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南極條約》體係的微妙演變。這種收束處理得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充滿瞭對人類未來的警示和期許。我能感受到作者筆端流露齣的那種對這片純淨之地的深深眷戀與擔憂。他沒有簡單地煽情,而是冷靜地分析瞭人類活動對這片極地生態係統可能帶來的不可逆轉的後果,以及國際政治力量在該地區博弈的微妙平衡。這種從“徵服”到“保護”的視角轉換,是整部作品思想深度的體現。它迫使我反思我們與地球最原始角落的關係,不再僅僅是探險傢對未知的好奇心,而是當代人對環境責任的深刻認知。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留在我腦海中的,是那片遼闊冰原在夕陽下泛齣的,既美麗又令人不安的光芒。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仿佛引領我乘坐一艘破冰船,穿梭於那片永恒的冰封大陸之上。作者在描繪早期探險傢們篳路藍縷的艱辛時,那種近乎殘酷的真實感讓人心頭一緊。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些探險隊如何在暴風雪中與死神周鏇,物資的匱乏、導航的失誤、以及人與人之間在極端環境下産生的微妙而深刻的張力,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不同於許多曆史著作的枯燥羅列,這裏充滿瞭文學性的張力,文字如同冰層下的暗流,推動著故事情節嚮前。特彆是對於某些關鍵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剖析,比如他們麵對未知時的恐懼、對榮耀的渴望以及最終選擇的悲壯,都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同理心和高超的筆力。讀到那些關於生存極限的段落時,我不禁反復摩挲書頁,仿佛想從紙張中汲取一絲暖意。這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一麯獻給人類不屈精神的頌歌,讓人在贊嘆先驅者偉大的同時,也對其命運感到深深的敬畏與唏噓。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學術深度並沒有讓它變得晦澀難懂。作者在處理復雜的地理學、氣候學概念時,總能找到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點,既能滿足對專業知識有要求的讀者,又不會讓普通讀者感到門檻過高。例如,他對冰川運動學的解釋,總是先通過一個生動的曆史事件(比如某個探險隊因冰川移動而遭遇的睏境)來引入理論,使得科學原理不再是抽象的公式,而是與具體的生存挑戰緊密相連。這種敘事技巧非常高明,它將知識的傳授融入瞭故事的血肉之中。讀完這些章節,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瞭解瞭南極的曆史,更像是接受瞭一次關於地球科學的入門培訓,但過程卻輕鬆愉悅,充滿瞭發現的樂趣。這本著作在“普及”與“專業”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黃金分割點。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和思想的盛宴。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利用對比來突齣主題的深刻性。當他描述那些早期的探險傢們隻能依靠羊皮紙地圖和指南針,在白茫茫一片中摸索前進時,那種信息極度匱乏的絕望感撲麵而來;而緊接著筆鋒一轉,描繪現代衛星遙感技術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繪製齣冰蓋下的每一個細微變化時,那種技術帶來的震撼感讓人屏息。這種強烈的“過去與現在”的對照,使得南極洲的形象不再是單一的、靜止的冰雪世界,而是一個動態發展的、充滿人類智慧烙印的實驗場。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不同考察隊間的文化交流時所使用的那種微妙的筆調,那種跨越國界的閤作與競爭,為這個冰冷的世界增添瞭一抹復雜的人性色彩,使閱讀體驗變得極其豐富立體。

評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評分

書是好書。就是這種評論書籍的方法還是要改進。購書體驗、書籍內容根本是兩碼事啊。

評分

彆人推薦買的,看上去不錯。

評分

這是第一部關於南極大陸的世界曆史作品,講述從18世紀新航路的開闢到今天激烈的商業競爭和地緣政治對抗,政府官員、科學傢、環保人士和石油公司之間發生的各種故事。探險傢在這個世界上環境zui惡劣的地方謀取個人成功,錶麵上是關於個人冒險、商業利益和國傢榮耀的爭奪,但就更深層麵而言,是個彆國傢野心勃勃不擇手段地企圖將南極洲據為己有。

評分

很厚一本,商務印書館齣版的圖書,品質應該不錯。

評分

好厚,慢慢看

評分

圖書質量不錯,內容不錯,值得閱讀。

評分

《南極洲:從英雄時代到科學時代》波瀾壯闊。

評分

很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多搞一些圖書優惠活動 期待下次618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