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

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大卫·戴 著,李占生 译
图书标签:
  • 南极洲
  • 极地探险
  • 科学研究
  • 历史
  • 地理
  • 自然
  • 环境保护
  • 探险家
  • 极地生物
  • 气候变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579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426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历史、地理、世界政治、探险史感兴趣的一般读者
  这是第一部关于南极大陆的世界历史作品,讲述从18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到今天激烈的商业竞争和地缘政治对抗,政府官员、科学家、环保人士和石油公司之间发生的各种故事。探险家在这个世界上环境恶劣的地方谋取个人成功,表面上是关于个人冒险、商业利益和国家荣耀的争夺,但就更深层面而言,是个别国家野心勃勃不择手段地企图将南极洲据为己有。

内容简介

  自18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南极洲――那片遥远神秘的冰雪大陆的征服与探索,探险家、科学家、政府官员、环保人士、商人纷纷登场,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曲折跌宕、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本书讲述了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的探险、科考及地缘政治史。作者遍查欧洲、美洲和澳洲的图书馆、博物馆,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梳理史实,细致考证,使得南极洲两百余年的历史第1次全方位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简介

  大卫·戴(David Day),曾任剑桥卡莱尔学院研究员,都柏林学院大学、阿伯丁大学和东京大学太平洋与美国研究中心的访问教授,现为墨尔本拉筹伯大学(La Trobe)的助理研究员。其著作Claiming a Continent:A History of Australia获1998年南澳大利亚文学节非小说类大奖,John Curtin: A Life入围2000新南威尔士州总理文学奖斯图尔特奖。

  李占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大学毕业后从事海洋、南极的外事工作,多年随政府代表团出席有关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和《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的国际谈判。1988年曾新手将“中山”旗插在东南极大陆的拉斯曼丘陵上,为我国的南极“中山站”选定了站址,并参加了“中山站”建站的全过程。退休后曾应邀十次下南极,还曾两次登上北极点。译有《南极条约体系》,著有《惊险与神奇的南极大陆》《徜徉在企鹅与海豹间》。

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人类探索南极洲的历史进程,将这一宏大叙事划分为两个关键阶段:“英雄时代”与“科学时代”。通过对详实的史料、探险家的日记、官方记录以及后世学者的研究进行梳理,本书旨在描绘出人类面对地球上最极端环境时的勇气、挣扎、技术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刻认知转变。我们追溯那些早期探险家,如库克、罗斯以及最终抵达南极点的阿蒙森和斯科特,他们的事迹不仅是地理发现的里程碑,更是对人类耐力与意志的终极考验。随后,叙事转向二十世纪,阐述了从探险热潮向系统性科学考察的过渡,特别关注国际地球物理年(IGY)对全球环境科学格局的重塑,以及《南极条约》体系的建立如何塑造了这片大陆的当代政治与生态地位。 --- 第一部分:英雄的时代——征服与发现(约 18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 第一章:遥远的呼唤与早期定位 在对南极大陆的正式认知形成之前,南半球存在一片“未知南方大陆”(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的猜想已在航海学界流传数百年。本章聚焦于第一批真正触及南纬寒冷海域的探险家,他们的目标更多是确认其存在而非深入腹地。 詹姆斯·库克船长的两次航行(1772-1775年)是关键的转折点。库克首次系统性地跨越南极圈,用精确的定位和严谨的观测驳斥了“宜居的南方大陆”的浪漫想象,但他并未亲眼目睹大陆本身。本书详细分析了库克船队所依赖的航海技术、对船员心理状态的记录,以及他们如何应对持续的冰雪、风暴和物资短缺。对库克的记录进行细致解读,展现了早期探险家在信息匮乏下的决策艺术。 随后,本书将目光投向 19 世纪上半叶的“边缘发现者”。法比安·别林斯高、乔治·霍沃德、爱德华·布兰斯菲尔德等人对南极半岛及其周边岛屿的初步接触,标志着人类开始真正踏足这片冰封之地。这些早期的考察,常常与捕鲸业和海豹捕猎活动交织在一起,揭示了商业利益与科学探索之间复杂的关系。 第二章:大陆的轮廓与“大航海时代” 随着 19 世纪末科技的进步,探险的重心转向描绘南极洲的真实地理轮廓。这一时期涌现出以“探险家英雄”为核心的叙事。本书重点考察了詹姆斯·克拉克·罗斯爵士(James Clark Ross)的考察,特别是发现维多利亚地的壮举。罗斯的探险不仅在地图上填补了空白,还对南磁极的位置进行了早期推算,极大地推动了地磁学的发展。 英雄时代的叙事在 20 世纪初达到高潮,焦点集中在“速度与荣耀”——谁能第一个抵达地理南极点。阿杜森(Roald Amundsen)和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的竞争是本书的中心议题之一。我们不再将之简单视为一场竞赛,而是将其置于各自国家背景下,分析挪威对极地生存技术的掌握(如雪橇犬和滑雪)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探险精神(如马匹和机动雪橇的尝试)之间的哲学和实践差异。对斯科特“不幸的信件”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英雄主义光环下的人性脆弱与环境的无情。阿杜森的胜利,则代表了一种更注重实用主义和目标导向的科学探险模式的初步胜利。 第三章:超越冰面的生存艺术 本章侧重于分析英雄时代探险家所面对的极端生存挑战。这不仅仅是关于毅力,更是关于早期工程学和生理学的极限测试。本书细致研究了当时探险队对燃料、食物(如肉食与维生素缺乏导致的坏血病)、保暖衣物(海豹皮与羊毛的对比)以及住所(如斯科特的“探险小屋”)的设计和应用。我们探讨了这些探险队如何应对“极夜现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他们对当地动物群(企鹅、海豹)的早期、有时是破坏性的观察和利用。 --- 第二部分:科学的纪元——合作与理解(约 20 世纪初至今) 第四章:从探险到考察的范式转移 进入 20 世纪,南极研究开始摆脱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转为更加系统化、国际化的科学合作。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虽然大规模探险活动有所放缓,但对科考站的初步建立(如英国的“发现号”基地)为后续的长期研究打下了基础。 关键的转折点是国际地球物理年(IGY,1957-1958年)。本书详细阐述了 IGY 如何将南极洲转变为一个全球科学合作的典范。来自十多个国家的科学家聚集于此,不再为了插旗宣示主权,而是为了共同测量地球的物理参数——从高空物理到冰川学、地质学和气象学。我们分析了 IGY 如何催生了先进的测绘技术、极地钻探技术,并为后来的气候变化研究奠定了基线数据。 第五章:冰下的秘密与地球系统科学 科学时代的南极洲研究揭示了远超早期探险家想象的复杂性。本书探讨了冰芯钻探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古气候学的革命性贡献。对数万年前冰层样本的分析,如何让我们得以重建地球大气成分的历史轨迹,成为理解当前气候危机的关键证据。 此外,本书深入研究了南极洲在地质学上的重要性——冈瓦纳古陆(Gondwana)的拼图。对跨南极山脉的系统性考察,揭示了这座大陆在地球构造史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对冰下湖泊(如沃斯托克湖)的探索,也为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模式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第六章:环境治理与《南极条约》体系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南极洲的战略价值和脆弱性日益凸显。本章分析了《南极条约》(1959年签署)的诞生及其对国际法和全球环境治理的深远影响。条约将南极洲“非军事化”、“冻结”了领土主张,并明确规定其用途仅限于和平目的和科学研究。 本书细致梳理了条约体系的演变,特别是《环境保护议定书》(马德里议定书)的通过,它如何从单纯的“不冲突区”转变为一个具有严格环境管理框架的国际共管区。我们探讨了当代围绕旅游业管理、科研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估,以及面对全球变暖压力时,条约体系所面临的维护其“科学保护区”地位的挑战。 结语:未来视角的审视 本书最后总结了从英雄的征服到科学的理解这一历程,强调南极洲已不再是地理上的“终点”,而是全球环境监测和国际合作的“前沿”。英雄时代的探索精神塑造了我们最初的认知,而科学时代的严谨求实则决定了我们如何管理和保护这片对全球生态至关重要的冰封大陆。

用户评价

评分

在全书的收尾部分,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宏大和紧迫的未来议题,即南极洲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南极条约》体系的微妙演变。这种收束处理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对人类未来的警示和期许。我能感受到作者笔端流露出的那种对这片纯净之地的深深眷恋与担忧。他没有简单地煽情,而是冷静地分析了人类活动对这片极地生态系统可能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后果,以及国际政治力量在该地区博弈的微妙平衡。这种从“征服”到“保护”的视角转换,是整部作品思想深度的体现。它迫使我反思我们与地球最原始角落的关系,不再仅仅是探险家对未知的好奇心,而是当代人对环境责任的深刻认知。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留在我脑海中的,是那片辽阔冰原在夕阳下泛出的,既美丽又令人不安的光芒。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和思想的盛宴。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利用对比来突出主题的深刻性。当他描述那些早期的探险家们只能依靠羊皮纸地图和指南针,在白茫茫一片中摸索前进时,那种信息极度匮乏的绝望感扑面而来;而紧接着笔锋一转,描绘现代卫星遥感技术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绘制出冰盖下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时,那种技术带来的震撼感让人屏息。这种强烈的“过去与现在”的对照,使得南极洲的形象不再是单一的、静止的冰雪世界,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充满人类智慧烙印的实验场。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不同考察队间的文化交流时所使用的那种微妙的笔调,那种跨越国界的合作与竞争,为这个冰冷的世界增添了一抹复杂的人性色彩,使阅读体验变得极其丰富立体。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后半部分,笔锋从那些热血沸腾的“英雄时代”缓缓转向了更加注重系统性、更加冷静克制的“科学时代”。这种风格上的转变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生硬地割裂历史的连续性,而是展示了一种文明进步的必然轨迹——从凭勇气和直觉的试探,到依赖严谨的数据和国际合作的精确探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早期考察站的建立与运作时的那种细致入微。他们如何克服极地磁场对设备的干扰,如何建立起一套可持续的后勤保障体系,以及那些科学家们为了采集一个冰芯样本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都让人耳目一新。这种探索不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独角戏,而是体现了现代科学协作的伟大力量。整段文字洋溢着一种理性的光辉,让人感受到知识积累的厚重感和未来感,仿佛我正站在最新的科考站里,凝视着那些记录着地球过去秘密的复杂图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仿佛引领我乘坐一艘破冰船,穿梭于那片永恒的冰封大陆之上。作者在描绘早期探险家们筚路蓝缕的艰辛时,那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让人心头一紧。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些探险队如何在暴风雪中与死神周旋,物资的匮乏、导航的失误、以及人与人之间在极端环境下产生的微妙而深刻的张力,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不同于许多历史著作的枯燥罗列,这里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文字如同冰层下的暗流,推动着故事情节向前。特别是对于某些关键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剖析,比如他们面对未知时的恐惧、对荣耀的渴望以及最终选择的悲壮,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同理心和高超的笔力。读到那些关于生存极限的段落时,我不禁反复摩挲书页,仿佛想从纸张中汲取一丝暖意。这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曲献给人类不屈精神的颂歌,让人在赞叹先驱者伟大的同时,也对其命运感到深深的敬畏与唏嘘。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并没有让它变得晦涩难懂。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地理学、气候学概念时,总能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既能满足对专业知识有要求的读者,又不会让普通读者感到门槛过高。例如,他对冰川运动学的解释,总是先通过一个生动的历史事件(比如某个探险队因冰川移动而遭遇的困境)来引入理论,使得科学原理不再是抽象的公式,而是与具体的生存挑战紧密相连。这种叙事技巧非常高明,它将知识的传授融入了故事的血肉之中。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南极的历史,更像是接受了一次关于地球科学的入门培训,但过程却轻松愉悦,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这本著作在“普及”与“专业”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黄金分割点。

评分

好看 送货快 希望能多点时间读书充实自己

评分

真的是好书,印刷精美,内容精彩

评分

多读书,读好书。

评分

厚精装,活动入手,才20来块钱!

评分

还是选择自营的吧,虽然贵了点。

评分

一直很喜欢南极洲

评分

包装比原来好多了,两本也会用个小箱子

评分

包装比原来好多了,两本也会用个小箱子

评分

终于出版了,现在网上把有些书的价格都抄的离谱了!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