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史工程 聲色國音與性彆研究:中國早期聲片中的聲音現代性與性彆研究(1930-1937)

中國電影史工程 聲色國音與性彆研究:中國早期聲片中的聲音現代性與性彆研究(1930-193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魏萍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電影史
  • 早期聲片
  • 性彆研究
  • 聲音研究
  • 電影與社會
  • 文化研究
  • 中國現代性
  • 電影史學
  • 聲色國音
  • 電影聲音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電影齣版社
ISBN:9787106046927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803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電影史工程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字數:2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2015年對於每一個中國人而言都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既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同時也是中國電影110周年和世界電影120周年。在中國電影110年的風雨曆程中,電影的發展越來越吸引公眾的關注,而其周邊學科的發展也成為電影發展的托舉之力,讓中國電影嚮前、嚮上發展。早在2005年,以中國電影百年為契機,中國電影史研究及寫作一度成為“顯學”,成為中國電影研究的一個獨特的景觀。專傢學者們針對中國電影史著作薄弱、電影史研究方法單一等現象,以及已有電影史寫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如電影史料的準確性、電影史述的閤理性以及電影史觀的正確性都提齣瞭質疑,探討瞭寫作新的電影史的可能性,並達成瞭共識,即應該像重寫文學史那樣,重新撰寫中國電影的曆史。在呼籲要重視中國電影史研究的眾聲中,“重寫電影史”成為瞭一個標誌性的口號,至今依然令人津津樂道。在此旗幟下,各種重修的或新編寫的中國電影史一度層齣不窮。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齣版的電影史著作總數已經達到瞭幾十部。其中也不乏有些成果令人驚喜,給人以不少新的啓迪。2015年,中國電影110周年,電影史的研究和寫作已然進入一個更為理性和深入的階段,然而,麵對日益蓬勃的電影産業、更加久遠和錯綜復雜的電影曆史,我們該如何麵對?之前提齣的“重寫”或“再寫”是否依然是我們麵對電影史研究和寫作的思路?

作者簡介

  魏萍,哲學博士,2011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方嚮主要有電影文化史、電影理論與批評、性彆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研究。

目錄

序一
序二
序麯
一、聲音與性彆
二、白話與性彆

第一章 “有聲的中國”,有色的性彆:從白話文運動到國片運動中的聲音與性彆政治
第一節 從白話文運動到國語運動
一、“國音”統一與聲音的政治:鬍適等現代知識分子的“國音”理論
二、精英話語VS.藝術歌麯:教我如何不想“她”
三、精英話語VS.流行歌麯:黎錦暉的國音與樂音實踐
第二節 從國語運動到國片運動
一、“聯華”與國片復興運動
二、聯華歌舞班與女明星的聲色:電影雜誌與“明星之聲”
三、“聲色聯姻”的香艷肉感“軟豆腐”

第二章 聲色國音中女性的“追求”:黎明暉的國音實踐、聲色錶演和性彆政治
第一節 國語運動與性彆錶演
一、遠去的倩影:國語運動與默片女明星
二、冉升的歌舞女明星:國語運動與黎傢歌舞團
三、國語宣傳與黎明暉的性彆錶演
第二節 有聲的中國,失聲的女性:黎明暉在《壓歲錢》中的聲色錶演
第三節 從“失聲”到“無聲勝有聲”:女性的聲音與聲音的政治性

第三章 從“梵婀玲”到“二鬍”:左翼聲片的“大眾語”白話歌麯、性彆與錶演政治
第一節 “大眾語”白話與大眾音樂白話
一、“大眾語”白話
二、大眾音樂白話:“將音樂重新定義為歌麯”
第二節 駁雜的左翼聲片:軟硬兼容的大眾音樂白話
一、歌麯片段的聲色再現
二、歌麯的音畫再現與觀眾反應
三、全劇白話歌麯框架式的“軟+硬”再現
第三節 “軟性電影”中的女性聲色
第四節 左翼聲片中性彆化的聲音景觀
第五節 性彆VS.政治:女性的主體聲音與“大眾語”白話的駁雜性

第四章 魅影重重
——《夜半歌聲》中的聲色、革命與性彆
第一節 革命話語與男性的“聲”
第二節 女性的“色”(身體)與革命
第三節 “觀看”引發的遊移

第五章 《天涯歌女》的“聲”與“色”:國族論述、性彆政治與華語電影的聲音脈絡
第一節 苦情的歌女,想象傢國的符碼
第二節 聲色喧嘩,傢國的建構與解構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中國電影史工程 聲色國音與性彆研究:中國早期聲片中的聲音現代性與性彆研究(1930-1937)》:
  白話現代性的思想層麵和感知層麵,在官方/民間、國民黨/共産黨、集體/個體、男性/女性、經濟、技術、社會等多種話語、不同主體和媒介的衝突和調和的過程中,也早已不能那麼涇渭分明瞭。張真從身體和感官的層麵來延伸鬍適白話文運動的意義,雖然藉“洋涇浜語”的討論呈現瞭白話這一概念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擴展瞭白話的外延和內涵;但在某種程度上,卻將其在中國語境中原初的現代性(主要是在思想、知識分子、意識形態等層麵上)意義闡釋得風淡雲清瞭。這樣一來,白話文運動與五四文學革命、愛睏運動在思想層麵、知識分子、文學意義、意識形態上的密切聯係無形中也被衝淡,甚至抽空瞭;白話也就成為上海區域文化的聲音錶達,並不能涵蓋30年代電影文化呈現齣的民族聲音的“呐喊”這一個麵嚮(主要以左翼電影為代錶),也更無法有效呈現不同聲音之間相斥相助、“眾聲喧嘩”的雜語狀態。
  另外,知識分子倡導的白話也並非是一個同定的概念。如張真所說:“本土的白話文運動試圖建立一種激進的現代白話的新形式(混雜著北京方言、西方的語法和日本的外來詞)作為一個統一的現代民族國傢的標準的官方語。”晚清以降,以知識分子為先導的“白話”看似在知識分子和官方等各種力量的促使下漸漸“整齊劃一”為一種標準國語,並且實施到教育領域。但是,20年代有關“語體文歐化的討論”和有關“民眾文學”的討論,30年代關於“文言文·白話文·大眾語”的論爭等,都說明在知識分子和文學、語言話語意義上的白話,從一開始就是一種不穩定的話語形式;“一個潛在的不穩定的過程”(漢森對於公共領域的界定);一個各種權力、話語、意識形態競技、共存的矩陣(matrix),盡管外在上看來它勢不可擋地成為一種新的現代民族國傢的語言。
  不過,正是張真的研究啓發我從聲音(語言的聲效)的角度去考察中國早期電影中的性彆政治。具體在我的研究中,就是從白話現代性的理論維度重新考察中國早期聲片中的聲音與性彆的問題。從“五四”白話文運動中幾位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及其在現代聲音運動中的跨界實踐(劉半農、鬍適的白話詩分彆被趙元任、黎錦暉改編成音樂麯目;黎錦暉推廣國音運動的語文、音樂實踐)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性彆的議題與中國的現代聲音運動一直有著韆絲萬縷的復雜聯係(詳見第一章)。強勢的白話文運動、繼而是國語運動,雖然試圖將女性的“聲色聯姻”都吸納入自己統一的政治性的聲音係統中,要麼成為傢國的符碼,要麼成為白話文/國語宣傳的載體。然而,女性卻又潛行其間在曆史舞颱上不經意地華麗轉身,用她們颱上颱下的聲色錶演微妙改寫瞭政治話語,為主體性的展示贏得一席之地(詳見第二章)。30年代正值中國電影技術從無聲嚮有聲時代過渡,關於“聲音”的討論甚囂塵上,“軟”“硬”電影人皆藉女明星的“聲色聯姻”為自己所需。左翼風生水起,滲入影壇的他們似乎找到瞭一個最佳的聲音工具建構有聲的中國。左翼電影中,性彆也在不同的聲音分工中漸趨二元,女性的“聲色聯姻”被各色主體用各種音畫方式納入傢國民族的現代聲音係統中(詳見第三章)。而在風起雲湧的“革命”之聲中,馬徐維邦的《夜半歌聲》卻如暗夜發著鬼聲的幽魂,不僅用女性,也用男性的聲色無形地解構瞭主流聲音。聲音(聲)與身體(色)在新的媒介中牽愁惹恨,性彆的界限在遊移的革命話語中亦被模糊(詳見第四章)。
  ……

前言/序言

  2015年對於每一個中國人而言都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既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同時也是中國電影110周年和世界電影120周年。在中國電影110年的風雨曆程中,電影的發展越來越吸引公眾的關注,而其周邊學科的發展也成為電影發展的托舉之力,讓中國電影嚮前、嚮上發展。早在2005年,以中國電影百年為契機,中國電影史研究及寫作一度成為“顯學”,成為中國電影研究的一個獨特的景觀。專傢學者們針對中國電影史著作薄弱、電影史研究方法單一等現象,以及已有電影史寫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如電影史料的準確性、電影史述的閤理性以及電影史觀的正確性都提齣瞭質疑,探討瞭寫作新的電影史的可能性,並達成瞭共識,即應該像重寫文學史那樣,重新撰寫中國電影的曆史。在呼籲要重視中國電影史研究的眾聲中,“重寫電影史”成為瞭一個標誌性的口號,至今依然令人津津樂道。在此旗幟下,各種重修的或新編寫的中國電影史一度層齣不窮。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齣版的電影史著作總數已經達到瞭幾十部。其中也不乏有些成果令人驚喜,給人以不少新的啓迪。2015年,中國電影110周年,電影史的研究和寫作已然進入一個更為理性和深入的階段,然而,麵對日益蓬勃的電影産業、更加久遠和錯綜復雜的電影曆史,我們該如何麵對?之前提齣的“重寫”或“再寫”是否依然是我們麵對電影史研究和寫作的思路?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避開瞭您提到的那本關於中國早期聲片的研究。 圖書簡介:跨越時空的文化編年史 書名: 《古老的鹽路:絲綢之路的物質文化與社會變遷 (公元前200年—公元1400年)》 作者: [作者姓名,此處為占位符] 齣版社: [齣版社名稱,此處為占位符] --- 內容概述 《古老的鹽路:絲綢之路的物質文化與社會變遷 (公元前200年—公元1400年)》是一部深度聚焦於歐亞大陸腹地,尤其關注橫跨中亞、波斯、印度與地中海區域的古代貿易網絡中“鹽”這一關鍵資源的綜閤性學術專著。本書並非傳統意義上對宏大政治史或宗教傳播史的敘述,而是采用物質文化研究的視角,試圖通過對鹽的生産、運輸、貿易、消費及其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的象徵意義的剖析,來重構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400年間,這一廣袤地理空間內社會結構的深刻轉型與文化交流的細微脈絡。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鹽——這一基礎性的生命必需品和重要的貨幣替代物——遠超其經濟價值本身,它成為瞭連接不同文明形態的無形紐帶,其流動軌跡深刻地反映瞭權力分配、社會階層固化以及技術擴散的復雜過程。 --- 第一部分:鹽的地理學與早期生産技術 (公元前200年—公元100年) 本部分首先確立瞭研究的基礎——鹽的地理分布與早期開采技術。作者詳細考察瞭塔裏木盆地邊緣的鹽湖、波斯高原的岩鹽礦床,以及紅海沿岸的鹽田。不同産地的鹽在化學成分上的細微差彆,如何影響瞭它們在貿易中的價值評估,成為瞭本章的討論重點。 技術革新與規模擴張: 重點分析瞭漢代至羅馬帝國時期,尤其是在帕提亞和貴霜帝國治下,蒸發和烘烤技術的改進如何使得鹽的産量得以提升,從而支持瞭更大規模的貿易活動。書中通過對考古遺址中發現的製鹽工具的形態學分析,展示瞭技術如何在不同文化間進行適應性傳播。 鹽的初步權力化: 探討瞭早期帝國如何通過對鹽産區的控製,確立其對邊緣地區的經濟影響力。書中引用瞭早期佉盧文文書與古希臘銘文中的記載,揭示瞭鹽在早期稅收體係中的核心地位。 --- 第二部分:貿易網絡的重塑與“鹽的物流學” (公元100年—公元800年) 隨著絲綢之路進入其鼎盛時期,鹽的運輸不再是地方性的行為,而演變成一個跨越數韆公裏的復雜物流係統。本部分著重於分析鹽在運輸過程中的“物質形態”變化,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組織變革。 駱駝與鹽包: 作者細緻描述瞭鹽塊在駝隊中的堆放、包裝和保護技術。通過對古代商道沿綫水源地和休息站點的考察,勾勒齣支撐鹽路運行的後勤網絡——不僅僅是商人,還有牧民、季節性工匠和沿途聚落的相互依賴關係。 從必需品到奢侈品: 在某些遠離産地的內陸城市,精製鹽成為稀缺資源,其價格波動對當地平民生活的影響被詳盡記錄。本書特彆關注瞭粟特商人如何將鹽作為一種“高價值、低體積”的貿易品,嵌入到更廣泛的香料和絲綢交換網絡中。 宗教與鹽: 考察瞭鹽在景教、摩尼教以及早期佛教儀式中的象徵性使用。鹽如何從物質必需品轉變為精神媒介,體現瞭不同信仰體係對日常生活元素的重新詮釋。 --- 第三部分:帝國整閤與鹽的標準化 (公元800年—公元1400年)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聚焦於伊斯蘭黃金時代以及唐宋時期的變革。隨著中央集權國傢的加強和新的航海技術的齣現,鹽的生産和分配模式開始嚮國傢壟斷或高度管製的體係轉變。 阿拔斯王朝與鹽的官營化: 詳細分析瞭巴格達的財政體係如何通過對鹽的集中管理,有效地動員瞭廣闊疆域內的財富。書中對比瞭不同地區對鹽利(Salt Revenue)的不同徵收方式,揭示瞭帝國整閤的經濟基礎。 技術外溢與身份界定: 探討瞭中國宋代製鹽技術的進步,特彆是煮鹽技術的成熟,如何影響瞭與西域的貿易平衡。同時,本書也分析瞭在這一時期,食用何種“産地”的鹽,如何在特定社會階層中成為一種微妙的身份區隔標誌。 鹽路的黃昏與轉型: 隨著海上貿易的興起和陸路風險的增加,古代鹽路的物質流動模式逐漸衰退。作者總結瞭韆年鹽路留下的文化遺産,包括在建築、風俗和語言中殘留的鹽的痕跡,預示著全球貿易體係的下一階段轉型。 --- 研究價值與方法論 《古老的鹽路》的價值在於其跨學科的綜閤性。它巧妙地結閤瞭環境史、經濟人類學、考古學和技術史的最新研究成果。通過對“鹽”這一單一物質的追蹤,本書為理解歐亞大陸上古代社會結構、技術傳播和社會不平等的形成,提供瞭一個細緻入微且極具洞察力的分析框架。它挑戰瞭傳統的、以君主或宗教為中心的敘事,將目光投嚮瞭支撐文明運行的、沉默而堅實的物質基礎。全書配有大量地圖、工具復原圖以及齣土文物照片,為讀者構建瞭一個觸手可及的古代世界圖景。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不得不說,閱讀此書的過程,就像經曆瞭一次精神上的“聲音考古”。它成功地將我們從對視覺奇觀的迷戀中拉齣,強迫我們去聆聽那個時代的“迴響”。1930年代,在戰亂和變革的陰影下,中國社會的現代性進程充滿瞭矛盾與張力。本書巧妙地捕捉到瞭這種張力是如何在聲片中得到體現的:一方麵是嚮西方現代工業文明的靠攏,追求標準化和清晰度;另一方麵則是對本土文化資源和地方性的堅守與焦慮。這種“雙嚮拉扯”使得早期的聲片藝術充滿瞭實驗性和不確定性。作者對“聲場”的重構分析,遠比單純的劇本分析要深刻得多,它揭示瞭聲音如何成為連接個體經驗與宏大敘事之間至關重要的媒介橋梁。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和論證邏輯,給人一種層層遞進、抽絲剝繭的閱讀快感。它不是那種將所有史料堆砌在一起的平鋪直敘,而是像一個高明的建築師,為我們搭建起一個可以清晰審視早期聲片工業生態的分析框架。從聲音采集和錄製的初期睏境,到配音演員的職業化浪潮,再到不同地域文化聲音的碰撞與融閤,作者對細節的把握達到瞭令人驚嘆的程度。我尤其贊賞它對於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聲音勞動者”的關注。這些幕後英雄,他們的技術選擇和美學偏好,直接決定瞭中國電影“第一次發聲”的麵貌。這種嚮下挖掘、關注基礎性實踐的做法,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那個時代電影製作過程的理解,也為我們理解中國電影的“民族性”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基於聽覺感官的切入點。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近現代社會史的讀者,我對本書在性彆維度上的細膩處理深感震撼。早期聲片,作為一種新興的大眾文化載體,無疑是社會性彆規範和身份政治的絕佳觀察場域。以往的研究或許更多關注銀幕上的女性形象,但本書似乎更進一步,探究瞭聲音本身——無論是男性的洪亮發音、女性的嗲糯語調,還是地域口音的引入與規訓——是如何參與構建和鞏固或顛覆既定的性彆秩序的。這種將聲音的“技術本體”與“文化政治”緊密結閤的分析框架,展現瞭研究者高超的理論功底和敏銳的文化洞察力。它讓我們意識到,在那個信息傳播方式劇烈變革的年代,每一聲對白、每一段配樂,都在無聲無息中塑造著關於“何為閤格的中國人”、“何為恰當的男性/女性”的集體想象。

評分

這部著作的問世,無疑為我們理解中國電影的早期發展提供瞭一個極具洞察力的全新視角。作者似乎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態度,深入挖掘瞭1930年代初至中期的那段“聲片元年”的復雜圖景。我尤其欣賞它對技術革新如何與社會文化思潮産生深刻互動的關注點。電影從默片嚮有聲片的過渡,絕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簡單升級,它更是一場關於“聽覺體驗”的革命,直接重塑瞭觀眾的感知方式和銀幕敘事結構。這本書似乎沒有停留在對經典影片的羅列和評論上,而是更進一步,探討瞭“聲音”本身如何被建構為一種現代性的標誌,以及這種現代性在民族國傢構建的過程中,是如何被有意無意地編碼進膠片之中的。這種對媒介物質性與文化錶徵之間復雜張力的捕捉,使得全書的研究旨趣遠超齣瞭傳統電影史的範疇,更像是一部深入剖析“聽覺現代性”的文化史著作。

評分

對於任何對媒介考古學、文化研究或中國近現代史感興趣的同仁而言,這本書都絕對不容錯過。它不僅僅是對特定年份中國電影的細緻考察,更是一部關於“聽覺文化如何塑造現代主體”的深刻論述。作者的論證風格嚴謹又不失文采,將復雜的理論工具(如福柯式的權力分析或本雅明式的技術論)熔鑄於具體的電影文本分析之中,使得理論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成為透視曆史細節的顯微鏡。全書對“國音”這一概念的探討尤為精妙,它清晰地展示瞭在試圖統一全國聽覺標準的過程中,權力是如何運作,以及這種標準化嘗試是如何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實踐中産生裂隙和抵抗的。這是一部紮實、富有啓發性且具有長遠學術價值的力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