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古史集刊(第3辑)

中国中古史集刊(第3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小华 著,中国中古史集刊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中古史
  • 中古史
  • 历史研究
  • 学术期刊
  • 史学
  • 中国历史
  • 集刊
  • 第三辑
  • 历史文献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00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337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中古史集刊》(第三辑),共收录《从塑造到瓦解:汉代居住区形态的一种解说》、《译经与元魏齐周隋佛学演进之关系探析》等论文16篇,同时收录有《评〈天圣令〉与唐宋法制考论》等书评4篇,年表1篇。包括中古时期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等诸多方面,涉及面广,新论叠出,夹杂着宗教史、民族史、简牍学等一系列的学问。其中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论文主要讨论了汉赵封国与天下秩序的建构、译经与元魏齐周隋佛学演进之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隋唐史方面则涉及斗鸡台事件再探讨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简介

苏小华,陕西省岐山县人。1998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教育学士,2002年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所文献学硕士,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2005年,加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从事魏晋南北朝史和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以中古史政治文化史、中古宗教文献整理与研究为主。有专著《北镇势力与北朝政治文化》和论文《试论尔朱氏集团的兴亡》、《唐代洛阳的地域文化与职官制度》等多篇。

目录

论文
从塑造到瓦解:汉代居住区形态的一种解说 沈刚
秦汉的女子参战与亲属随军 孙闻博
论董卓集团的兴亡及其控制下的东汉政局 范鹏伟
新见“劝农掾料核军吏父兄子弟木牍文书”补释 凌文超
汉赵封国与天下秩序的建构 王安泰
疫病爆发时的东晋南朝社会:从太元五年的事件说起 肖荣
刘孝标《辩命论》写作年代新证 赵灿鹏
译经与元魏齐周隋佛学演进之关系探析 苏小华
唐代墓葬中的胡人与骆驼形象及其意义 杨瑾
甘州回鹘建国前史钩沉
——以甘州回鹘的渊源为中心 李军
唐京兆府畿县辖乡、里、村名新证
——借助新出唐人墓志的考察 徐畅
斗鸡台事件再探讨
——从《段文楚墓志》论唐末河东政局 胡耀飞
前蜀王建拓展成都子城的时间与影响 吴羽
与神为亲:地方神祗陈靖姑与五代闽国政治 葛洲子
唐宋间文人园林审美旨趣略论 耿元骊
唐代宦官监军使年表 黄楼

域外学术经典译传
征服王朝的中国化政治体制
——两个早期中古史的案例 韩大伟

书评
宫宅潔《中国古代刑制史研究》 马力
森安孝夫《东西回鹘与中央欧亚》 冯培红
金子修一《大唐元陵仪注新释》 刘可维
赵晶《(天圣令)与唐宋法制考论》 杨晓宜

编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中古史集刊(第3辑)》:
  一、聚散有常:秦汉居住形态补说
  对于秦汉居住形态的完整叙述来源于《汉书·食货志》中一段话:“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户也。邻长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级,至乡而为卿也。于是里有序而乡有庠。序以明教,庠则行礼而视化焉。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轻重相分,班白不提挈。”这段话描绘上古时期居民的居住管理模式,是井田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食货志》中的井田制杂糅了((周礼》、《公羊传》等先秦典籍,如此整齐划一的形式很容易令人怀疑其中有多少是主观臆想的成分。然而张家山汉简中一条律文却与此十分相似,“自五大夫以下,比地为伍,以辨券为信,居处相察,出入相司。有为盗贼及亡者,辄谒吏、典。田典更挟里门籥(钥),以时开;伏闭门,止行及作田者;其献酒及乘置乘传,以节使,救水火,追盗贼,皆得行,不从律,罚金二两”。这是汉初的法律摘抄汇编,有的放矢,为政府对现实生活的规定。它应该具有普适性,因为同样在《二年律令》中,《行书律》中有邮驿设置的法律:一邮十二室。长安广邮廿四室,敬(警)事邮十八室。这里针对长安广邮和警事邮这种特殊情况单独提出来,为特制。《二年律令》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则意味着所述情况没有特例。准此原则,也就意味着当时的居住区都是如此整齐划一的。然而,在幅员广大、南北殊俗、生业各异的秦汉帝国,这种整齐划一的类似现代小区的居住模式是否遍布于整个帝国的疆土呢?所以尽管法律中有明确的说明,但还是难以让人放心地认为这就是当时的实情。
  2003年三杨庄遗址发掘材料的公布也对这种里居模式提出了挑战。这批材料,据刘海旺先生介绍:
  在三杨庄汉代遗址100万平方米范围内,经过考古勘探,发现有14处汉代同时期建筑(宅院)遗存、一处窑址、3条东西向道路,以及一些低洼的池塘。其中的一条东西向道路宽达20米。从已经过考古发掘的四处宅院遗址看,它们均坐北朝南,方向一致;相互距离或远或近,中间隔以农田;面积大小接近,宅院部分一般为900平方米,若加上门前水井所处的活动空场地,总面积在1300平方米左右(第二处庭院较为特殊,宅院前活动场地面积较大),大致与汉代二亩半宅大小吻合。这种瓦屋顶的房屋,住房、厢房结合,水井、厕所俱全,院墙封闭,树木环绕,还出土了大量的生产、生活用具等,它们显然不是临时性的房舍,而应当是常年居住的宅院。
  ……
中国中古史集刊(第3辑) 《中国中古史集刊》第三辑 隆重问世,汇聚了一批学者在中古史研究领域内取得的最新、最富洞见的学术成果。本辑延续了集刊一贯的严谨学术态度与开放的研究视野,力图为中国中古史研究的深化与拓展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史料补充。 本辑收录的论文,涵盖了中古史研究的多个重要面向,既有对传统热点问题的深度挖掘,也有对新兴研究领域的积极探索。学者们运用多元的史学方法,如文本分析、比较研究、社会史视角、物质文化研究等,对中古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文化思潮、宗教信仰、边疆民族关系以及域外交流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政治制度方面,本辑有多篇论文聚焦于中古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有研究深入剖析了府兵制在不同时期的调整与衰落,揭示其背后复杂的经济与军事因素;另有论文则考察了唐代后期藩镇割据的形成机制及其对中央集权的影响;还有学者尝试从制度的细节处,如官僚体系的运作、监察制度的演变等方面,探究中古时期国家治理的特点与局限。 经济史领域,本辑同样呈现出丰硕的研究成果。部分论文关注中古时期的农业技术、土地制度以及手工业的发展。例如,对中古时期水利灌溉技术的考察,揭示了其对农业生产力提升的贡献;对租庸调制、两税法等赋税制度的研究,则进一步阐明了中古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与结构;此外,对瓷器、丝绸等商品的生产与贸易的研究,也展现了中古时期商品经济的活跃与区域性市场的形成。 社会史方面,本辑的论文视角更加多元。一些研究将目光投向了中古时期的社会分层与阶层流动。例如,对中古时期士族的兴衰变迁的研究,揭示了门阀政治的特点与瓦解;对中古时期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及其群体认同的研究,则提供了理解中古 urban life 的鲜活视角;此外,对中古时期妇女地位、家庭结构以及婚姻习俗的考察,也为我们勾勒出中古时期社会关系的复杂图景。 文化与思想领域,本辑的论文展现了中古时期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活力。有学者深入探讨了中古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本土化过程,分析了不同佛教宗派的传播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另有论文则关注儒学在中古时期的复兴与转型,以及其在政治、教育、伦理等方面的地位;对中古时期文学艺术,如诗歌、绘画、书法以及雕塑等的研究,也展现了中古时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精神。 边疆民族关系与域外交流是本辑的另一亮点。多篇论文聚焦于中古时期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互动。例如,对唐朝与吐蕃、回纥等民族关系的考察,揭示了其间的政治、军事与经济往来;对中古时期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的研究,则有助于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同时,本辑也有论文关注中古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探讨了中国与域外地区的物质文化交流、宗教传播以及技术互动,为理解中古时期的全球联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值得一提的是,本辑收录的许多论文,都充分利用了近年来新出土的文献资料,如墓志铭、敦煌文书、简牍等,并结合传统的史书文献,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与辨析,在史料的运用上展现了学术的创新性与严谨性。学者们在分析问题时,也注意将中古史研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之中,与其他时期的历史发展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更具普遍意义的结论。 《中国中古史集刊》第三辑的出版,不仅是对中古史研究现状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一次有力引领。本辑所收录的论文,既有对既有成果的进一步深化,也有对全新议题的开辟,相信能激发更多学者的兴趣,推动中国中古史研究不断迈向新的高度。无论您是从事中古史研究的学者,还是对这一时期历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本辑都将为您带来一场充实而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对中古城市发展和乡村社会的研究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对于长安、洛阳等大都会的规划与管理,以及乡村的宗族组织、民俗风情等,都有详细的描述。我一直对古代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充满好奇,这本书中的一些文章,通过对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的结合,为我展现了中古时期繁华的城市生活和生动的乡村图景,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评分

这本书还让我对中古时期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有了新的认识。书中对唐律的形成和影响,以及宋初刑罚的特点进行了探讨。我一直觉得,法律是反映一个时代社会面貌的重要窗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方面的求知欲。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我能感受到中古时期法律的严谨与灵活,以及统治者如何利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

评分

总而言之,《中国中古史集刊(第3辑)》是一部内容丰富、学术扎实、视角新颖的中古史研究著作。它不仅汇集了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而且在史料运用和论证方法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于任何对中国中古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它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深入思考历史、理解时代变迁的能力。

评分

我尤其钟情于其中关于中古时期士族阶层兴衰的探讨。书中对门阀制度的演变、士族与皇权的关系、以及士族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桓温的跋扈到谢安的谢绝,再到后来士族逐渐被科举制度所取代,这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作者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的史书、笔记、碑刻等文献,并通过逻辑严密的推理,勾勒出了一个清晰而生动的士族群像。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以门第定贵贱的时代,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评分

对于中古时期宗教信仰的演变,这本书也给予了我很多启发。书中不仅探讨了佛教在中国中古时期的传播和本土化过程,还涉及了道教的兴起以及民间信仰的多样性。我一直对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感到好奇,而这本书中的文章,从寺院经济的兴盛到僧侣阶层的社会角色,再到佛教艺术的独特发展,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读。同时,对于儒、释、道三教的互动与融合,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古社会的思想文化,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评分

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中古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研究。无论是诗歌、书法,还是绘画、音乐,这本书都提供了不少精彩的论述。比如,对唐诗的风格演变,对书法艺术的大家风范,以及对壁画艺术的时代特色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阅读这些内容,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古时期文化的繁荣与辉煌,以及这些艺术形式如何成为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

评分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中古时期社会经济变迁的细致描绘。比如,关于均田制和租调制在不同时期的实施情况及其影响,关于土地兼并的问题,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中古社会的基础和稳定性至关重要。作者通过对经济制度的分析,揭示了社会阶层分化、农民生活状况以及国家财政收入的变化,这些细节使得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有了更为具体的感知。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对中古时期边疆民族关系的论述。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历史,不能脱离其多元的民族构成和复杂的边疆史。书中对北朝的鲜卑族、突厥族,以及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文章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更是对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以及国家认同形成的复杂过程的深刻剖析。通过阅读,我更能理解汉族文化如何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壮大,也更能体会到中古时期中国作为区域性帝国所具有的包容性和影响力。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中国中古史研究领域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我一直对那个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时代充满了好奇,从北朝的民族融合到隋唐的统一盛世,再到五代十国的乱世,每一个时期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深邃的社会变革。当我翻开这本《中国中古史集刊(第3辑)》时,立刻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新颖的研究视角所吸引。文章的选材非常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而且许多论点都基于对一手史料的深入挖掘和重新解读,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但热衷于历史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中古世界的大门。

评分

对于女性在中古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本书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其中对贵族女性、宗教女性以及民间女性的生活状况和权力格局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多元的中古女性群像。我一直对历史中的女性角色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中的一些文章,通过对史料的细致解读,打破了我以往对女性在历史中边缘化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她们在不同层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