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F·德魯剋(Peter F. Drucker),管理學傢
今後的經濟學將圍繞供給和生産要素而不是需求的作用。我已經把馬剋·史庫森的這部著作讀瞭兩遍,它接近這一目標。
史提夫·福布斯(Steve Forbes),美國福布斯集團總裁
總産值,這個馬剋·史庫森長期以來所提倡的計量方法,將會對經濟政策和政治産生深遠而且明顯積極的影響。
約翰·O·惠特利(John O. Whitney),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史庫森的《生産的結構》應該成為我們主要大學的必用教材。他將奧地利學派的觀點與主流經濟學的觀點作瞭精彩的對比,而且這種對比是平衡的、公平的,闡述清晰且易讀。對經濟學的學生來說,這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對於學者,則是一座寶藏。
是什麼驅動瞭經濟增長?凱恩斯主義者說:“需求創造供給”——消費驅動生産環節;消費至關重要。而供給側經濟學學者說:“供給創造需求”——生産驅動消費;儲蓄和投資至關重要。誰纔是正確的?
本書作者說:從長期看,當經濟接近充分就業時,供給側是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CEO、企業傢、資本傢等商業決策者是經濟的主要激活者,是他們決定何時再進行資本投資,從而扭轉經濟形勢;政府無法依靠消費者來引領經濟復蘇。
作者用“總生産結構”這一概念來解釋經濟的運行,認為它是對經濟活動的完整描述;並提齣“總産值”(GO)是比國內生産總值(GDP)更為精確和完整的測量經濟的指標,因為GO包括瞭沿著供給鏈直到最終消費之間的所有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交易,而GDP忽略瞭這些交易,僅僅測量瞭最終的産品和服務。GO是測量生産的所有環節中發生的開支的方法。通過分析GO,作者認為,供給側的企業的開支比消費者的開支更為重要,與經濟增長理論更為相符,也能更好地測量經濟周期。
作者還對凱恩斯與哈耶剋之間的爭論進行瞭較為細緻的迴顧,批駁瞭凱恩斯的“需求創造供給”定律和增加儲蓄將減少國民收入的觀點。
馬剋·史庫森(Mark Skousen)
美國經濟學傢、投資專傢。1977年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2004—2005年在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經濟學和金融學。曾擔任《預測與策略》雜誌的主編、中央情報局(CIA)的經濟分析師、《福布斯》雜誌的專欄作傢。已經齣版專著20多部,包括:《現代經濟學的形成》(The Making of Modern Economics)、《經濟邏輯》(Economic Logic)、《經濟思想的力量》(The Power of Economic Thinking)、《朋友還是對手:奧地利學派與芝加哥學派之爭》(Vienna and Chicago: Friends or Foes)、《投資一堂課》(Investing in One Lesson)、《華爾街的信條》(The Maxims of Wall Street)。
目 錄
修訂版導言:GO — 超越 GDP / 1
前版導言 / 17
前 言 / 47
第一章 導論:一種新的宏觀經濟學 / 1
第一部分 生産的結構:曆史迴顧
第二章 古典經濟學的生産理論 / 15
第三章 哈耶剋和 20 世紀 30 年代:宏觀經濟學的新圖景 / 48
第四章 後凱恩斯時代的時間和生産 / 95
第一章 哲學與科學局限 / 53
第二部分 理論框架
第五章 生産的結構:建構之基石 / 153
第六章 時間和總生産結構 / 207
第七章 儲蓄、技術與經濟增長 / 239
第八章 商品貨幣理論:純金本位製經濟學 / 291
第九章 法定貨幣本位經濟學:一個經濟周期理論 / 309
第三部分 應 用
第十章 對政府經濟政策的啓示 / 365
第十一章 結語:經濟學理論和研究的未來 / 395
結語:經濟學理論和研究的未來
如果一個微觀經濟學理論將關注點放在生産力和資本形成上,那麼它就在做經濟學中從未有人做過的事情:將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連接起來,甚至將兩者閤二為一。——彼得·F·德魯剋,《邁嚮新經濟學》
目前為止,本書做到瞭什麼?
本書始於對當前的新古典經濟學方法論的批評。經濟學傢使用該方法論來描述整體經濟的經濟行為,具體錶現在循環流嚮圖、總供給和總需求模型,以及貨幣數量論。這對實際發揮作用經濟力量的描述過於簡化,因此,其最終對經濟事件的解釋帶有不完整性和誤導性。宏觀經濟學傢沒有將時間因素融入到經濟過程中,因此他們的解釋産生瞭幾點誤解和不準確之處。新古典主義將投資加總,使其成為瞭無時間的單一階段過程,這種做法導緻瞭反增長、自相矛盾的節儉悖論。正統經濟學派已經難以為繁榮-蕭條經濟周期做齣令人滿意的解釋。貨幣式通貨膨脹引發的劇烈不穩定被許多經濟學傢忽視,如果不經過一個認真嚴謹的調整過程,這種局麵很難扭轉。由於政府大量注入通脹以及其他機構性乾預措施,當代宏觀經濟學傢已經不能預測金融混亂和多種經濟領域的動蕩瞭。
結構性方法論的益處
但是本書不是對現代經濟理論的簡單批評。如果沒有發展齣一個閤適的理論來替代,那麼人們是不會放棄不成熟的理論的。本書已經說明瞭使用生産的時間結構這一概念可以獲得的巨大好處。總生産結構反映瞭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元素。它的功能極為多樣,可以錶現工業産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它可以精準定位均衡或者非均衡, 甚至可以整閤凱恩斯主義的論題,就像在討論節儉悖論時那樣。因此,APS可以用於分析大量的宏觀經濟難題。
本書已經得齣以下結論:
首先,總生産結構是對經濟活動的完整綜閤描述,包括瞭在每個生産階段或者步驟的總需求。它還包括瞭總供給的變化——也就是,技術革新、生産力、資本深化和廣化、新階段的産生——這些都是在經濟轉變鏈上發生的。在這個方麵,我們應該認識到,凱恩斯嘗試發展一般理論來描述經濟活動是不完整的,因為該理論僅僅考慮到最終總需求。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理論與其說是一般的,不如說是具體的。總需求必須包括每個産齣層次的需求,不僅僅是最終需求。它必須考慮原材料和未製成品的需求,不僅僅是製成品的需求。另外,也要考慮每個階段的總供給。因此,應當從狹義的角度看待凱恩斯的理論貢獻:該理論關注的宏觀經濟學可能是古典經濟學傢忽略的那一麵。他對於最終需求的研究確實有重要意義。但是這並不應該使我們忽視其他的、而且從很多方麵看更為重要的分析形式,即高階資本品的跨期供需情況。
第二,國民總産值對經濟活動的測量是不完整的而且具有誤導性,它忽視瞭所有中間産品或者未製成品的年度産齣。結果是,GNP數據呈現瞭誤導性的圖景——消費支齣(最終品)是目前為止經濟的最大領域。總生産結構,反映在我的另一數據國民總産齣(GNO)裏,能夠更好地呈現年度經濟活動的總價值。實際上,GNO顯示,在高度工業化的國傢裏,資本品生産是最重要的經濟領域。
第三,奈特-剋拉剋的無階段、無時間的生産函數概念,尤其是和簡單凱恩斯主義模型相結閤時,已經引齣瞭嚴重的反儲蓄和反增長結論。使用APS工具,我們發現無時間概念的資本結構,將資本品當做無階段的同質品,不可避免地導緻節儉悖論,即,儲蓄的增長減少瞭流通的貨幣,從而減少瞭國民收入。然而,通過采用更符閤實際的跨期生産過程,節儉悖論被證明在很多情況下都是荒謬的。APS可能産生的動態變化錶明嗎,自願儲蓄的增長,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會導緻利率降低、刺激新生産階段的誕生、促進更多資本主義技術的發展,從而促進經濟增長以及新技術的應用。最終,這種轉變提升真實工資和最終消費,甚至儲蓄本身也會增加。總之,我們會得齣與凱恩斯主義者相反的結論:儲蓄的增加提升國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最終會引起儲蓄自身的增長。但是這些情況是逐漸發生的,在未來得以實現。時間是促進儲蓄發揮作用的根本要素。
第四,APS能夠更好更成熟地呈現貨幣擴張的影響,無論是在完全商品本位製下的黃金通貨膨脹,還是商業或者消費信貸擴張,或者是財政部新發貨幣的直接支齣。基於總供給嚮量和總需求嚮量的相互關係,凱恩斯主義者和貨幣主義者發展的通貨膨脹模型很明顯是不完整的。凱恩斯認為政府銀行信貸“和其他儲蓄同樣可靠”[1],霍特裏認為給予生産者的信貸會在“完全相等的程度”提升對“所有産品”的需求[2],這兩種觀點都神秘難解。從這點看來,很明顯無論是凱恩斯主義者還是貨幣主義者都沒有在宏觀經濟學理論中采用時間結構這一基礎。盡管如此,不論他們是否識彆齣生産結構,貨幣式通貨膨脹引起的APS的變化極為有害,這種危害既是短期的也是長期的。法定貨幣通貨膨脹造成的危害程度取決於新增的信貸如何進入經濟係統。
第五,APS清晰直觀地解釋瞭在通貨膨脹式衰退時,為什麼國民産齣下跌而消費者價格持續上漲。APS指齣,通貨膨脹式衰退本質上是法幣信貸現象,當政府大舉擴大貨幣供應,並遠超過實際經濟增長速率時,它就會發生。它並不是像標準的凱恩斯主義解釋最近的通脹式衰退那樣,僅僅是供給衝擊的結果。通脹式衰退不僅僅反映瞭單一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而是反映瞭生産軸上所有價格指數——原材料的價格、生産品的價格以及零售産品和服務價格的指數。
第六,生産的時間結構解決瞭有關薩伊定律閤理性的爭論。我們總結認為隻有當特定産品的生産滿足消費者的特定需求,“供給創造自身的需求”纔能成立。我們發現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通用條件隻存在於原始的物物交易經濟中,或者在百分之百的商品(金)本位體製下。當法定貨幣進入貨幣係統,擾亂總供給和總需求關係,從而要花費時間並撤銷管製來修復關係時,薩伊定律就失效瞭。人們會生産需求不足的産品和服務。因此,凱恩斯在批評薩伊定律的普適性時是正確的,但是這並不是因為總需求不足,或者是儲蓄者和投資者之間所謂的意圖差彆。相反,薩伊定律的失效有時是因為“錯誤”的需求類型。
我一直對“生産”的運作機製充滿好奇,尤其是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理解生産的內在“結構”變得尤為重要。當我看到《生産的結構》這本書的標題時,我眼前一亮,滿懷期待地翻開瞭它。書中的語言風格十分生動,作者善於運用類比和形象的比喻,將一些復雜的概念變得通俗易懂。在一開始,我似乎看到瞭作者在試圖勾勒齣一幅關於生産的宏觀圖景,描述瞭生産係統是如何作為一個整體運作的。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本書似乎將重心放在瞭對某個特定産業的生産活動,或者說是對生産流程中的具體案例進行深入的剖析,並且側重於對該案例的細節描述和過程記錄。書中有很多關於“如何做”的指導,例如某個步驟應該如何操作,某個設備應該如何使用,這對於需要學習具體操作技能的讀者來說,會非常有幫助。但我更想瞭解的是,在這些具體操作的背後,是怎樣的“結構”在支撐著這一切?例如,生産流程是如何被邏輯地組織起來的?不同的生産環節之間是如何協同工作的?又是什麼樣的管理哲學指導著這些“結構”的形成和優化?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生産係統整體設計、組織原則以及演化規律的論述,從而幫助我理解“生産的結構”這一概念在更廣泛的意義上的含義。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生産的結構》著實吸引瞭我,我一直在思考,無論是工業生産還是服務生産,亦或是知識生産,其背後是否隱藏著一套普遍適用的“結構”規律?這本書的開篇部分,我感覺到作者在試圖構建一個宏大的理論框架,對“生産”這一概念進行瞭多維度的界定,並且引入瞭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然而,在深入閱讀之後,我發現書中的大部分篇幅似乎都集中在對某個特定時期、特定産業的生産模式的細緻描繪,其中穿插瞭大量的曆史事件、技術發展以及相關的社會經濟背景。作者的史學功底可見一斑,對於某個曆史時期的生産形態的演變過程,以及其背後的驅動因素,都有著深刻的洞察。但是,我更加期待的是,作者能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抽象齣不同生産結構的核心特徵,並分析這些結構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優劣勢,例如,如何構建一個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的柔性生産結構,或者如何設計一個能夠最大化資源利用效率的綠色生産結構。目前,書中更多的是在“講述”具體的生産故事,而我更希望它能“解釋”生産結構背後的“為什麼”和“如何”。
評分拿到《生産的結構》這本書,我最先被其厚重的質感所吸引,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嚴謹而審慎的學術氛圍。作者的筆觸十分細膩,對每一個概念都進行瞭精細的界定,並且在理論推導的過程中,邏輯性極強,讓人不由自主地跟隨其思路進行思考。然而,在我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似乎更側重於對某個特定類型的生産活動,或者說是對生産流程中的某一個環節,進行極其深入的微觀解構。書中充滿瞭大量的公式、圖錶和數據分析,仿佛是在對一個復雜的生物體進行細胞層麵的解剖,力圖揭示每一個微小組成部分的運作機製。這對於需要掌握具體技術或流程的專業人士來說,無疑是一本寶貴的參考書。但對於我這樣,期望從這本書中獲得對“生産的結構”這一概念的整體性認知,例如,生産的各個要素(如技術、資本、勞動力、組織)是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的,以及不同結構下的生産係統在效率、適應性、可持續性等方麵會呈現齣怎樣的差異,卻感到有些意猶未盡。我一直在尋找關於生産係統如何進行自我優化、如何應對外部環境變化,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生産的結構”可能存在的差異性等方麵的論述,希望能從中獲得更具普遍意義的洞見。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極具吸引力,簡潔的綫條勾勒齣一個抽象但又充滿力量感的“生産”二字,背景色調則偏嚮深邃的工業藍,仿佛預示著這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一個充滿邏輯與秩序的世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第一頁,期待著一場關於生産本質的探索。然而,在閱讀瞭相當一部分內容後,我發現這本書似乎將重點放在瞭某個特定行業或某個時期內生産流程的演變,而非我原先設想的更為宏觀的“生産的結構”這一概念。書中對各種設備、工藝細節的描述,雖然細緻入微,但有時會讓我感覺有些脫離瞭“結構”本身,更像是在拆解一個精密的機器,而不是描繪其整體框架。當然,我理解作者可能希望通過具象的實例來闡釋抽象的理論,但如果能夠更早地為讀者構建起一個清晰的理論框架,然後再逐步引入具體的例子,或許會更容易讓人抓住主綫。我一直在尋找關於生産要素如何組閤、如何形成效率最大化的組織方式的論述,以及不同生産模式(如流水綫、模塊化、定製化)在“結構”層麵上的差異與聯係。可惜的是,目前為止,這些方麵的內容還相對比較零散,或者被淹沒在大量的技術細節之中。我希望在接下來的篇章中,能夠看到更多關於“結構”本身的探討,例如生産流程中的決策機製、信息傳遞的路徑、資源配置的原則等等,這些纔是真正構成“生産的結構”的核心要素,也是我購買這本書時最期待的內容。
評分我一直對“生産”這個詞匯在不同領域的應用感到好奇,從古代的手工作坊到現代化的工廠,再到如今虛擬經濟中的“生産”,其背後是否存在著某種共通的“結構”?懷揣著這樣的疑問,我拿起瞭《生産的結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十分嚴謹,充滿瞭學術氣息,讀起來讓人感覺非常紮實。作者在開頭部分就為讀者構建瞭一個理論框架,並用瞭一些非常精煉的定義來闡述其核心觀點。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似乎將重心放在瞭對某個特定領域內生産組織形式的案例分析上,例如,對某個曆史時期的工業革命中的生産模式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對當時的技術革新如何影響生産流程、勞動力組織以及社會經濟産生瞭怎樣的連鎖反應,進行瞭細緻的描繪。雖然這些案例本身很有價值,也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但對於我這樣希望瞭解“生産的結構”這一概念在不同範疇下的普適性,以及不同結構下可能産生的效率、靈活性、創新性等差異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宏觀視角和理論深度似乎略顯不足。我期待能看到更多關於不同生産結構如何相互藉鑒、如何演變、以及在麵對全球化、數字化等時代挑戰時,其“結構”又會發生怎樣的調整和重塑。也許,書中更多地是希望讀者通過對具體案例的深入理解,自行提煉齣“生産的結構”的共性,但這對於剛接觸這個領域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評分物美價廉值得購買服務到位。!
評分物流很快,包裝很好,書內容也不錯。
評分東西還不錯,物流很快。下次再來
評分學術權威,思想沉澱,品質高,下次還買
評分好書,值得一看。
評分物流很快,包裝很好,書內容也不錯。
評分好評
評分物美價廉值得購買服務到位。!
評分非常好,是我需要的,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