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战诏书(1945-8-15) [Imperial Rescript on Surrender (August 15,1945)]

终战诏书(1945-8-15) [Imperial Rescript on Surrender (August 15,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宗远,李庆辉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
  • 日本
  • 历史
  • 诏书
  • 1945年
  • 战争结束
  • 天皇
  • 广播
  • 政治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ISBN:97875533151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4802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Imperial Rescript on Surrender (August 15,1945)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南京出版社在2015年推出的“降书系列”,以其珍贵的史料价值,精彩的专家点评以及新颖的设计风格,进入市场后,受到关注与好评。2016年,这个系列将延续下去,推出日本天皇在1945年8月15日发布的《终战诏书》手写原件。影印天皇亲笔书写的诏书副本,并配上精美的老照片、背景链接以及专家点评,在还原历史真相、普及历史知识上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内页插图


硝烟的彼岸:战后日本社会、政治与文化转型研究(1945-1955) 著者: [此处可替换为虚构的作者姓名,例如:佐藤健一] 出版社: [此处可替换为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明治大学出版局] 出版年份: [此处可替换为虚构的年份,例如:2023] 页码: 约 680 页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二战结束后的十年——即1945年至1955年——日本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领域深刻变革的学术专著。它旨在剥离战争结束的表层叙事,深入剖析一个帝国是如何在被占领和民主化进程中,痛苦而又迅速地重塑自身身份与国家形态的复杂历程。本书的视角是宏观历史与微观社会调查的结合,避免了对单一历史事件的过度聚焦,转而探讨结构性转变对普通民众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废墟上的重建与占领的序曲 (1945-1947) 本部分详述了日本在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SCAP)指导下的初期治理与社会剧变。我们不再仅仅描述“投降”本身,而是聚焦于投降后即刻发生的权力真空与秩序重构。 权力结构的颠覆与重塑: 详细考察了天皇地位的法律与象征性转变,从“现人神”到“人”的跨越过程及其在民众心理层面的冲击。重点分析了战前由内阁、军部、贵族院构成的旧有权力中枢是如何被解散、清洗(公职追放令)以及被新兴的官僚体系与占领军代表所取代。 经济形态的巨变: 探讨了战后初期恶性通货膨胀、物资匮乏与黑市经济的盛行。不同于单纯的经济数据罗列,本书着重分析了“配给制度”在社会公平与腐败滋生之间的张力,以及重建基础工业和农业改革(如土地改革)对社会阶层固化的瓦解作用。这些改革如何为后来的经济奇迹埋下基础,同时也制造了新的社会矛盾。 社会心理的断裂: 深入研究了战争宣传机器瓦解后,知识分子、教师和普通民众在“国家神道”信仰崩塌下面临的集体性精神危机。探讨了“自责论”与“受害者意识”的早期萌芽,以及对战争责任的集体性逃避倾向如何在战后初期悄然形成。 第二部分:民主的硬性植入与社会张力的浮现 (1948-1952) 此阶段,占领政策从“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核心转向了“反共化”和“经济稳定化”的务实路线,这一微妙的政策转向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分析场域。 宪法与政治生活的制度化: 细致考察了《日本国宪法》的起草与通过过程,但焦点在于宪法精神是如何在地方政治实践中被打折扣或被扭曲的。分析了女性参政权的初步行使、地方自治体的建立,以及新政治家群体(如鸠山一郎、吉田茂等)在旧体制精英与占领军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的政治手腕。 教育系统的重构与文化冲突: 聚焦于教育委员会制度的建立,以及基于美国模式的“6-3-3”学制推行所遇到的文化阻力。详细分析了教科书审查制度如何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线。此外,本书探讨了美军基地周边社区的形成、跨文化交流中的性别动态,以及流行文化(如爵士乐、好莱坞电影)对传统日本审美观的冲击与融合。 劳工运动的兴衰与冷战的阴影: 描绘了战后初期蓬勃发展的工会运动(特别是矿工和铁路工人的激进左翼倾向),以及占领当局如何通过“赤化清洗”和“生产力安定政策”对其进行有效遏制。冷战态势的明确化如何使日本的“民主化”进程开始向“反共同盟者”的角色倾斜,是本部分的关键论点。 第三部分:主权回归的序曲与身份的再确认 (1952-1955)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审视了《旧金山和约》签署后的“黎明期”,即日本在形式上恢复主权后,如何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并初步界定其未来国家身份。 “旧金山体系”下的外交困境: 考察了日本在美日安全保障条约框架下重新武装的早期争议(警察预备队到保安队的过渡)。分析了日本对亚洲邻国(特别是中国和韩国)赔偿与关系正常化的迟滞,以及国内围绕“战争遗忘”与“历史认知”展开的初步争论。 文化心理的“脱亚入美”倾向: 分析了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日本文化界对西方现代性的追逐与对本土传统的疏离。探讨了文学、电影(如小津安二郎后期作品中的家庭结构变化)和建筑设计如何反映出对“稳定”和“秩序”的强烈渴望,以及对激进思想的退却。 地方经验的多元化: 穿插了对特定区域(如冲绳、北海道)在战后十年中所经历的独特社会经济过程的个案研究,以展现全国性政策在不同地方肌理上的异质性反应。 --- 核心观点与学术贡献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1945年至1955年的日本并非被动地接受了外部的“民主化”灌输,而是在占领者的框架内,积极地进行了一场“有选择的现代性重塑”。日本精英阶层利用了占领政策的矛盾性——一方面推行激进的民主改革,另一方面又需要一个稳定的反共伙伴——来保存并重塑了其核心的官僚能力与工业基础。这种复杂的互动,而非简单的“接受与反抗”,最终塑造了战后日本政治文化的基调,即对稳定的极度偏好,以及对军事冲突的长期心理抗拒。本书力求超越传统上“美军改造论”或“日本抵抗论”的二元对立,提供一个更具层次感的历史解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语言风格上讲,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但绝非那种矫揉造作的学院派文风。作者在转述和分析那些官方文书时,保持了一种近乎于新闻报道般的冷静和克制,但在描述历史人物的内心挣扎时,又流露出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糊地带时的那种“不轻易下结论”的态度。面对复杂的动机和多方利益的纠缠,书中的论述往往停留在对史实的梳理和对当时情境的还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无奈与抉择。这种克制的写作风格,反而比那种充满激昂情绪的评判更具力量,它迫使读者必须以一种更加成熟和审慎的态度去面对历史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深沉的墨绿色调,象征着历史的厚重感,中央烫金的标题“终战诏书(1945-8-15)”在光线下闪烁着一种肃穆而复杂的光芒。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处理得非常考究,略带粗粝的触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那个特定年代的空气。排版上,作者(或编者)的用心可见一斑,对关键段落的处理尤其精妙,采用了更为简洁的字体和留白,使得原本可能显得生硬的历史文献在视觉上更具呼吸感。特别是对于附录中那些历史照片和手稿的收录,清晰度和还原度都非常高,这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享受。装帧上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处理和封底的简短引言,都烘托出一种庄重、不容置疑的历史重量感,让人在拿起这本书时,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对那个关键时刻的沉思之中,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历史纪念品。

评分

这本书在历史学界的影响力,或许可以通过其对“瞬间”的深度挖掘来体现。很多关于终战历史的书籍都倾向于关注战争的开端或结束的宏大场面,但此书却将聚光灯聚焦在了1945年8月14日深夜到15日白天的几个关键小时之内。作者似乎在探究,在那个被时间凝固的时刻,究竟是哪些微小的、几乎不为人知的互动,最终导致了那个石破天惊的决定。书中对于电报传递的延迟、不同派系之间微妙的权力平衡、以及某些关键人物在最后一刻的犹豫不决的描摹,达到了近乎于舞台剧的精细程度。这种对“决定性时刻”的微观解剖,为我们理解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具操作层面的视角,拓宽了我们对历史转折点研究的维度。

评分

此书最令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理解”的呼唤而非“认同”的强迫。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教科书,更像是一部深入骨髓的时代体验报告。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是阅读了一份历史文献的解读,更是与那个时代的人们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所呈现的,是关于战争、和平、荣耀与屈辱之间所有可能存在的灰色地带。它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或情绪化的宣泄口,反而让你带着一堆未解的疑问和更深的敬畏感离开。这种阅读体验是持久的,它会让你在平静的生活中,偶尔也会想起那个夏末的午后,以及那些在命运十字路口上做出艰难抉择的灵魂。它成功地将历史的“事实”转化为了具有生命力的“经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时间线索平铺直叙,而是选择了一种碎片化的、多视角的构建方式。它似乎更像是一部“记忆的拼图”,通过对大量未曾公开或少有关注的档案的重新组织,构建出一种扑朔迷离又极其真实的氛围。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很擅长运用对比手法,将决策层的激烈辩论与普通民众在同一时期的日常片段穿插起来,这种高低起伏的叙事节奏,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代入感。例如,某一章节对御前会议的紧张描写之后,紧接着就是一段关于战后物资短缺的民间记录,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宏大叙事不再是冰冷的口号,而是渗透到每一个微小个体生命中的真实体验。这种编排手法,无疑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来串联线索,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层层剥开真相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