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來龍去脈
第一章 新供給創造新需求
第一節 供給與需求關係中的主導地位
一、經濟學思想史上的供給與需求關係
二、供給在與需求的關係中處於主導地位
三、“供給自動創造自身等量需求”隻是一種理想狀態
第二節 新供給創造新需求
一、新供給
二、新供給形成的影響因素
三、新供給創造新需求
四、供給升級引領消費升級
第二章 新供給經濟周期
第一節 新供給經濟周期理論
一、從傳統經濟周期理論到新供給經濟周期理論
二、新供給經濟周期
第二節 新供給形成
一、供給創造需求的能力
二、新供給形成的市場條件
三、供給和供需的關係
四、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第三節 供給擴張
一、供給創造需求的能力
二、供給擴張的“量能”
三、供給擴張階段的競爭格局和廠商決策
四、供給和供需的關係
五、對失業率和經濟增長的影響
第四節 供給成熟
一、供給創造需求的能力
二、供給成熟階段的競爭格局和市場特徵
三、供給和供需的關係
四、供給成熟階段的經濟增長:潛在增速下降
第五節 供給老化
一、供給創造需求的能力
二、供給老化階段的競爭格局和廠商決策
三、供給和供需的關係
四、供給老化階段的經濟增長
第三章 經濟增長動力與模式
第一節 經濟增長的五大財富源泉
一、從二維的生産要素理論到三維的財富增長源泉
二、從新古典增長方程到“新供給剩餘”
第二節 從供給側劃分的31種經濟增長模式
一、從供給側劃分的31種經濟增長模式
二、經濟學說史上比較有代錶性的三種增長理論
和增長模式
三、如何看待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
及未來增長的潛力
第三節 經濟長期增長的供給擴張原理
一、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本質:技術革命引起的
新供給擴張長周期
二、新供給長周期的供給擴張時間:康德拉季耶夫
周期純粹是偶然巧閤
第四章 行政性供給約束
第一節 直接供給約束與間接供給約束
一、直接供給約束
二、間接供給約束
第二節 行政管製
一、供給數量的管製對有效供給的影響
二、供給價格管製對有效供給的影響
第三節 行政壟斷
一、産品壟斷對有效供給的影響
二、交易壟斷對有效供給的影響
三、價格壟斷對有效供給的影響
第四節 高稅收成本約束
一、稅收的必要性和閤理限度
二、過度徵稅易緻“雙輸”
三、減稅的效果——供給麯綫彈性越大,
減稅效果越明顯
第五節 高融資成本約束
一、有效供給的融資成本約束麯綫
二、融資成本對於新供給和老供給的影響
第五章 要素供給條件與供給抑製
第一節 人口與勞動的供給抑製
一、勞動供給條件的三要素分析
二、勞動存在供給抑製時的産齣變化
第二節 土地與資源的供給抑製
一、土地與資源供給的三要素分析
二、土地與資源存在供給抑製時對産齣的影響
第三節 金融與資本的供給抑製
一、資本供給的三要素分析
二、金融抑製資本供給時的産齣分析
第四節 技術創新的供給抑製
一、技術創新的三個要素
二、技術對産齣的影響
三、技術創新存在供給抑製時的情景分析
第五節 製度與管理的供給抑製
一、製度的效率
二、製度與管理對有效供給的作用原理
三、製度與管理在供給抑製時的情景分析
第六章 結構性改革與供給升級
第一節 供給結構老化的影響
一、供給老化會降低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
二、供給老化經濟vs新供給擴張經濟
三、供給結構老化與供給升級
第二節 供給升級過程中的新舊轉換
一、供給升級是一個“破壞性創造”的過程
二、培育新供給、新動能與推動老供給退齣的關係
第三節 結構性改革推動産業升級
一、政府乾預供給結構調整應避免兩個誤區
二、結構性改革的六個政府角色
第七章 放鬆行政性供給約束
第一節 放鬆行政管製
一、哪些土壤滋生行政管製——以中國為例
二、放鬆行政管製,增加有效供給
三、放鬆管製的一般性操作模式——以中國齣租車
牌照限製為例
第二節 放鬆行政壟斷
一、行政壟斷的形成和影響
二、放鬆行政壟斷的政策選擇
第三節 放鬆高稅收成本約束
一、中國高稅收成本約束的現狀
二、減稅促增長不是西方國傢的專利
三、減稅政策的可選組閤
第四節 放鬆高融資成本約束
一、中國高融資成本的現狀
二、高融資成本的形成原理
三、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影響和政策組閤
第八章 解除要素供給抑製,釋放供給潛力
第一節 解除人口與勞動的供給抑製
一、從人口控製政策到人力資本戰略
二、促進人口流動,提高供給效率
三、建立完善的用工法律環境,降低勞動供給成本
第二節 解除土地與資源的供給抑製
一、拓展用地空間,盤活存量用地
二、改革土地審批製度,提高土地的供給效率
三、完善土地供應製度有利於降低企業用地成本
四、優化農業土地供給結構,通過市場化手段實現
土地閤理流轉
第三節 解除金融與資本的抑製
一、拓寬金融供給渠道,增加資本的有效供給量
二、改革金融製度,優化資本供給結構,提高資本
供給效率
三、有效降低資金供給成本
第四節 解除技術創新的供給抑製
一、以創新導嚮,推進教育、科研體製改革
二、營造良好環境,提高科技與創新成果供給量
三、提高技術創新的轉化效率
第五節 解除製度與管理的供給抑製
一、解除製度供給抑製,保障要素的閤理流動
和配置
二、降低製度成本,提高製度和管理的供給效率
第九章 影響物價波動的供給衝擊模型
第一節 供給成本衝擊——原材料成本對物價的影響
一、原材料成本的價格傳導係數
二、生産率提升會對衝原材料成本上漲的影響
三、下遊過度競爭擠壓廠商利潤,抑製終端消費品
價格漲幅
第二節 供給成本衝擊——勞動成本對物價的影響
一、勞動供給成本變化對不同行業的價格影響
二、勞動生産率提高可以過濾部分勞動成本上漲壓力
三、競爭格局對勞動成本上升的過濾
第三節 供給周期的影響——以農産品價格變化為例
一、生長期決定價格波動周期
二、供求缺口決定價格波動方嚮
三、價格彈性決定價格波動幅度
四、供給結構決定瞭物價穩定性
第四節 供給升級及其他因素對物價的影響
一、供給升級的物價影響
二、商業環節成本對物價的影響
三、稅收和融資成本對物價的影響
四、預期對物價的影響
五、貨幣對物價的影響——從單位GDP貨幣供應量到
單位産能貨幣供應量
第五節 新供給經濟學的物價管理思想
一、新供給經濟周期不同階段的物價波動本質
二、降低供給成本是穩定物價的根本齣路
三、調整供給結構,降低供給周期對物價的影響
四、正確認識貨幣對物價的影響,管理好預期
五、擺脫凱恩斯主義關於控物價和穩增長的矛盾
——增加有效供給
六、兼論中國的房價管理:限製需求vs增加有效供給
第十章 以“供給要素貢獻”為核心的收入分配機製
第一節 按供給要素貢獻分配的原理
一、按五大要素分配的原則
二、勞動、土地、資本的邊際生産率
三、新供給剩餘——技術與管理的附加價值
四、要素成本的影響
第二節 市場按照要素稀缺性分配的原理
一、要素稀缺性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二、稀缺性要素報酬
三、稀缺性超額報酬
第三節 兼顧效率與平等的收入分配模式
一、效率與平等對經濟持續增長的影響
二、效率與平等的收入分配模型
三、兼顧效率與平等的收入分配模式
四、如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以中國為例
後記 新供給主義經濟學與其他學派的區彆
參考文獻
第一章
新供給創造新需求
第一節 供給與需求關係中的主導地位
供給與需求的關係不僅決定瞭經濟的均衡,而且還與經濟增長的持續性有關。那麼到底是供給決定需求,還是需求決定供給?
一、經濟學思想史上的供給與需求關係
在經濟學史上,有兩個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傢及其代錶的學派更加強調需求的主導作用,一個是奧地利經濟學傢卡爾·門格爾,一個是英國經濟學傢梅納德·凱恩斯。前者建立瞭著名的效用價值論,後者建立瞭以總需求管理為主的宏觀經濟學體係。但是更多更早的經濟學傢,如薩伊、亞當·斯密、馬剋思、庫茲涅茨、熊彼特等都更加強調供給和生産的主導作用。
在19 世紀法國經濟學傢薩伊看來,供給和需求的關係中,無疑是供給處於主導地位,供給可以創造自身的需求。薩伊在其著作《政治經濟學概論》中認為,“一種産物一經産齣,從那時刻起就給價值與它相等的其他産品開闢瞭銷路”。薩伊論述道,“一般地說,生産者在完成他的産品的最後一道加工後,總是急於把産品賣齣去。因為他害怕産品在自己手中會喪失價值。此外他同樣急於把齣賣産品所得的貨幣花掉,因為貨幣的價值也易於毀滅。但想要擺脫手中的貨幣,唯一可用的方法就是拿它買東西。所以,單單一種産品的生産,就給其他産品開闢瞭銷路”。
薩伊認為,“市場有時充斥貨物無法脫售的現象是局部的、暫時的”。“在一種貨物虧本的同時,必有彆的貨物賺到過度的利潤。由於過度的利潤一定會刺激有關貨物的生産……一種産品供給不足而另一種産品充斥過剩的現象,絕不會永久繼續存在。”“如果對生産不加乾涉,一種生産很少會超過其他生産,一種産品也很少會便宜到與其他産品價格不相稱的程度。”薩伊的觀點被後來的經濟學傢們總結為“薩伊定律”,即“供給創造自身的需求”,成為古典供給學派的基礎。
馬剋思在《資本論》中指齣,生産力與生産關係是物質資料生産方式方麵的內容,是人類存在與發展的基礎。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的關係側重於說明經濟領域,生産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生産關係,反過來生産關係對生産力具有反作用。對於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馬剋思把其歸因於相對生産(供給)過剩。
從經濟增長的動力研究看,大多數經濟學理論都是從“供給”的角度解釋經濟增長並提齣各自的政策主張。早在240 年前,亞當·斯密發錶的《國富論》中就從勞動的供給質量和供給數量角度分析瞭製度和社會分工對生産力的促進作用。熊彼特從技術創新的角度分析經濟增長過程,認為生産技術的革新是驅動經濟螺鏇式發展的核心力量,企業通過創新獲取壟斷利潤,進而擴張市場份額,實現新産品對於老産品的替代,認為技術和製度的破壞性創新纔是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庫茲涅茨則更多地從投入産齣角度分析人口增長、生産效率等提升帶來的經濟增長。
無論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薩伊的《政治經濟學概論》、馬剋思的《資本論》、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還是庫茲涅茨的《國民收入和資本形成》,實際上都更注重從供給側研究財富的生産、流動、分配規律。當然,供給和需求是一隻手的手心和手背,門格爾、凱恩斯也研究供給規律,亞當·斯密、薩伊、馬剋思、熊彼特、庫茲涅茲的著作中,也有需求規律,比如亞當·斯密對利率與消費的關係就有與現代經濟學教科書很不同的描述,馬剋思也強調生産關係對生産力的反作用,庫茲涅茲在研究要素投入增加、不同要素投入的生産效率在推動經濟增長的核心作用的同時,還假定瞭開放市場等需求側的條件。但是在經濟哲學上到底是認為供給主導,還是需求更重要,每個經濟學傢都有自己的哲學認識和基本假設,並不是一句“互相影響”或“供給與需求並重”所能迴避的。
二、供給在與需求的關係中處於主導地位
供給最原始的含義就是財富的生産,而經濟學中的需求受到現實支付能力的約束。迴顧人類發展的曆史,生活得更豐裕、更方便、更舒適的需求一直存在。然而那些沒有現實供給或現實購買力的需求,更準確的說是“欲望”。人們的欲望五花八門,無所不包,而且是螺鏇式上升,永遠不會滿足。不斷上升的欲望,驅使人們追求更多的財富。但這與經濟學中探討的供給與需求並不是一迴事。經濟學研究的是有現實産品或服務支持的供給,和有現實支付能力和支付意願的需求。雖然對“更好的産品、更好的服務”的潛在心理欲望始終存在,但是如果沒有適當的技術生産齣我們所需要的産品或者服務,這種需求就隻能永遠是“心理”的,而不是物質的,隻能是“潛在”的,無法轉化為現實購買力——在這一對矛盾中,隻有當新供給齣現,新需求纔會被創造齣來。
舉例來說,在汽車發明之前,人們也希望“跑得快”,但這種需求並不能創造具體的供給,但是隻有當德國人發明齣世界上第一輛汽車的時候,汽車纔創造瞭自身的需求;在天空飛翔是人們韆年的夢想,但是在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之前,人們隻能通過嫦娥奔月這樣的神話來幻想飛翔。隻有當技術不斷發展,不斷創造齣某一種“新供給”時,這種“新供給”對應的對某項産品的支付意願纔是經濟學意義上的“新需求”。
在一個人們都不穿鞋子的部落,應當說是存在著巨大的對鞋子的潛在心理需求,但是為什麼多年都沒有創造齣鞋子的供給?是因為當地的技術落後,沒有生産齣鞋子的可能性,所以潛在的心理需求無法創造齣鞋子的供給。當製鞋公司把鞋子運到這個沒人穿鞋的部落時,鞋子的現實供給就會創造齣對鞋子現實的需求。因此,抽象的欲望不能創造滿足自身的供給,而現實的供給卻能創造實實在在的需求。
又比如滴滴齣行軟件的産生,人們幾乎可以隨時隨地選擇快車、專車、順風車、拼車等最適閤自己的齣行方式。如果沒有滴滴齣行這種新供給的齣現,人們依舊可以乘傳統的齣租車、開車或者乘坐地鐵、公交車等,人們的生活也不會受到影響。而當滴滴齣行齣現之後,人們的“精細化”齣行需求被創造齣來。在供給和需求的時間匹配上,滴滴齣行基本可以做到乘車和等候的無縫銜接,人們不用在寒風或烈日中苦苦等候,司機也不用毫無目標地尋找客戶。在供需的空間匹配上,人們可以在時間、價格、服務上麵進行自由選擇,對於時間和服務要求較高的顧客可以選擇快車,對於價格比較敏感的顧客可以選擇專車或順風車,等等。
對很多知識産品、信息産品、文化産品、金融産品、服務産品而言,人們對這些産品或服務的需求並不像吃飯、住房那樣不可或缺,甚至在某一刻,人們對這類産品的需求並不存在。但隻要供給一經産生,並加以宣傳,就會創造自身的需求。比如,《哈利·波特》這本小說在作者創作齣來之前,這個世界對它的需求根本不存在,但是被創作並宣傳之後,需求自然産生。
當然,就中短期而言,需求也會影響供給,如果沒有足夠的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或齣口需求,廠商生産的産品不能及時賣齣去,就會影響到生産者的積極性,短期的供給也會受到影響而下降。因此,對於供給和需求這一對矛盾範疇的關係,可以概括為:長期,供給創造需求;短期,需求影響供給。
三、“供給自動創造自身等量需求”隻是一種理想狀態
在古典經濟學派代錶人物薩伊看來,“供給能夠創造自身的需求”。每1000 單位的産品銷售收入都會自動變為等量的要素所有者收入,勞動、資本、土地分彆通過工資、利息、地租的方式,再消費形成1000 單位的等量支齣。即便在有剩餘的情況下,儲蓄也會通過銀行等金融體係轉化為等量的投資,即使有稅收,也會通過政府支齣轉化為需求。薩伊所處的年代,正值拿破侖執政時期,生産力還欠發達,而且當時麵臨著嚴重的通貨膨脹,過多的貨幣在追逐著稀缺的商品,産品的銷售不成問題,但是貨幣的價值卻朝不保夕。
新供給主義經濟學認為,“供給自動創造自身等量需求”隻是一種理想狀態。在一定的條件下,供給可以創造與自身等量的需求,當這些條件不具備時,供給將不能創造與自身等量的需求,甚至完全不能創造需求。
供給創造自身等量的需求是有條件的,那麼是什麼導緻瞭供給不能創造自身等量的需求呢?
(一)供給過剩造成供給不能創造等量的需求
從收入的角度研究整個經濟的總量,那麼勞動、土地和資本獲得的收入,應當等於收入總和,即:總收入= 工資+ 租金+ 利潤;但實際上,當經濟處在供給過剩階段時,這個公式就應當錶現為:總産齣= 工資+ 租金+ 利潤+ 存貨。在供給過剩的情況下,經濟的供給量大於需求總量,體現為産能過剩、庫存積壓、價格下跌等現象,過剩的供給顯然不能夠創造齣自身的需求。
(二)供給老化降低供給創造需求的能力
即使在經濟總體不過剩的情況下,當齣現産品的供給老化時,也會齣現滯銷的現象,造成局部供給過剩,降低供給創造需求的能力。正是由於中國很多消費類産品供給老化,纔會齣現中國消費者在中國不肯買,到瞭國外就開始瘋狂買的現象,老化的供給顯然也不能夠創造齣自身的需求。
第二節 新供給創造新需求
一、新供給
新供給是能夠持續創造新需求、形成新市場的一種新技術、新産品或新的商業模式或管理模式。在喬布斯創造蘋果手機之前,世界對它的需求是零, 而一旦蘋果手機麵世,新的需求就被源源不斷地創造齣來。正如喬布斯所言,蘋果公司“重新發明瞭手機”。蘋果手機的觸屏操作方式、iOS 操作係統、App Store 功能,不僅使人們重新認識瞭手機,同時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方式。
新供給可以是像蘋果手機一樣的新技術、新産品,也可以是新的商業模式或管理模式。比如Uber 或滴滴齣行,它不是通過設計齣新的産品進行銷售,而是通過新的商業模式將現有資源進行整閤,與不同行業形成協作互補,同時運用互聯網創新技術,為用戶提供專車、快車、順風車、代駕等全麵的齣行服務,解決瞭大城市多年來“打車難、打車貴”的問題。
新供給對新需求的持續創造能力形成新的市場。一種供給的産生會對上下遊供給産生帶動作用。一項産業的新供給不僅可以創造齣對於該項産業的新需求,往往還會産生引緻消費帶動相關配套産業的需求,通過産業鏈而輻射到上下遊産業,進而輻射整個經濟,通過供給擴張的帶動作用創造齣成倍的新需求。仍以蘋果手機為例,蘋果不僅創造瞭自身的需求,還通過其操作係統和App Store 軟件付費下載係統,形成瞭iOS 生態圈。蘋果手機作為整個蘋果生態鏈中移動設備的核心樞紐,通過軟件升級和不斷研發,不斷提升用戶體驗,創造齣持續的新需求,形成新的市場。
二、新供給形成的影響因素
新供給形成並創造新需求往往會通過自然規律的認識、新要素的發現、新技術的應用、新的製度和管理方式創新等方式産生,並受到國傢的經濟政策和人文環境等因素製約。
首先,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導緻對資源應用能力的提高,進而形成新的供給創造新的需求。比如人們認識瞭自然生物,通過采摘天然果子和捕獲野生獵物來獲取食物。之後通過對動植物繁殖規律的掌握,使得人們能夠人工種植果樹和莊稼,飼養牲畜和傢禽。食物的來源被拓展,人們對於食物的新需求也隨之被創造齣來,不再局限於偶然的捕獵,而是更有目的性地養殖和培育。
其次,新化學元素或資源要素的發現形成新的供給,提升供給創造需求的能力。比如地質學傢發現瞭石油,使得人類基礎能源得到瞭拓展,新的需求産生。再比如新大陸的發現,提高瞭商業産品的供給能力,形成瞭新的市場。
第三,新技術的産生和應用,也能夠形成新的供給。比如化學提取分離技術在石油方麵的應用,化學傢從石油中分離齣汽油、煤油,閤成瞭染料、香料和醫藥,供給能力得到瞭進一
步的提升。石油化工業的快速發展,逐漸使人類衣食住行中直接、間接來自石油的比重超過瞭所有農産品的總和。再比如,地理大發現時,早期的帆船和指南針、工業化時期的輪船和電報機的發明,在海洋國傢的國傢貿易中得到廣泛應用,提高瞭相關技術應用國傢的供給能力。
第四,製度性變革也會提高資源利用能力,進而形成新的供給。比如20 世紀80 年代初,中國采取瞭“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改革。在土地、勞動、技術等要素短期均沒有變化的情況下,通過極大地刺激要素的生産效率,形成瞭新的供給能力。
第五,如果說通過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新要素的發現、新技術的應用、新製度和管理方式的創新等是形成新供給的“硬件”的話,那麼一個國傢的經濟政策和人文環境則是影響新供給形成的“軟件”。比如,1821 年,頁岩氣第一次作為資源在美國紐約州的Fredonia 的淺層裂縫中被采掘齣來,但由於技術限製,産氣量少,直到20 世紀70 年代末期,年産量也隻有約19.6 億立方米,沒有達到工業生産的規模,新供給無法形成。但1980 年,美國政府開始加大對頁岩氣開采的政策扶持力度。比如,通過瞭《能源意外獲利法案》,為鼓勵國內非常規能源的生産,實行稅收補貼等一攬子優惠政策,個彆州甚至對頁岩氣開發免徵生産稅。另外,通過設立非常規油氣研究基金的方式加大研究投入,天然氣研究所(GRI)開始對頁岩氣進行係統研究,極大推進瞭頁岩氣開采技術進步,導緻新的發現不斷産生並使頁岩氣産儲量進一步提高,促進瞭頁岩氣工業的發展,新供給形成。
每一項新供給的産生方嚮都具有其不確定性,正如航海大發現的時間具有偶然性,礦産資源的勘探、工業革命技術創新的時點等,都很難準確預測。但新供給一定會以新産品或新商業模式的形式齣現,並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通過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工業生産的産齣效率、供給要素比例關係等,進而創造齣新的需求和新的市場。
三、新供給創造新需求
新供給創造新需求體現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和人們生活的很多方麵。比如在狩獵時代,人們對馬匹的交通運輸需求為零;在汽車被發明之前,人們對該項交通工具不可能有需求;在點蠟燭讀書、飛鴿傳書的年代,人們對於電燈和手機的需求也不存在。而一旦交通工具、照明技術和通信産品作為一種新的技術或産品形成,新的需求就會被創造齣來。
下麵以蘋果手機産業鏈為例,來看一下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的實現過程。
第一,新的商業價值附加是新供給形成的基礎。新的商業價值一般體現在兩個方麵:有一定的潛在消費群體,且成本控製在閤理範圍內。當蘋果公司推齣蘋果手機前,按鍵類功能手機仍在持續穩健發展,智能手機星星點點開始齣現,但並未主導行業的發展。蘋果手機打造瞭一個全新的移動平颱和生態係統使得上網、聊天、視頻等功能從PC 端走入移動端,這將使人們擺脫對電腦和桌麵的依賴,獲得更自由、便利的信息交互體驗。當這種改變的成本,比如操作軟件、觸摸屏創新開發的成本,控製在定位消費人群的購買力以內,那麼就具有瞭新的商業價值。
第二,持續的研發投入和體驗改進能夠提高供給的創造能力。比如,在蘋果公司的曆史上,它數次采用新的操作係統和新的芯片構造,不斷推陳齣新,提高用戶體驗。比如將屏幕尺寸提升到寸、加入土豪金和玫瑰金版本、提高硬件配置和軟件開發,等等。通過持續的市場營銷和産品優化,蘋果手機在消費者中創造瞭巨大的新需求。iPhone 和iPad 在全球受到瞭狂熱的追捧,根據蘋果公司發布的財報,2014 年度蘋果公司共售齣瞭1.692 億部蘋果手機,其中第四季度售齣3930 萬部,銷售額增長瞭13%,蘋果公司一年的營業收入就已經超過瞭新西蘭同期所有貨物和服務的總價值。
第三,打造瞭上下遊生態鏈,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形成新市場。蘋果手機通過建立一個多元化的平颱,讓産品之間形成瞭更深層次的整閤。比如蘋果手機上有來電或短信時,iPad 和MacBook 也會同步提示,備忘錄、通信錄、照片、軟件應用都可以進行雲同步,等等。同時,圍繞蘋果手機上綫的應用商城的設計和開發應用也隨之形成,蘋果公司2014 年公布的數據顯示,iOS 生態係統在美國創造齣超過62.7 萬個職位A。
第四,相對開放的貿易環境和完善的配套設施有利於拓展供給創造的市場空間。比如,國際全球貿易使得蘋果手機的銷售市場和生産工廠的全球布局成為瞭可能,最大程度上拓展瞭企業渠道,降低瞭企業的生産成本。良好的網絡支持也是蘋果手機不斷拓展市場空間的關鍵。比如如果第二代蘋果手機不支持3G 網絡,與其他手機的比較優勢在當時就很難發揮齣來。
第五,加速供給創造需求效率的乘數效應是新供給形成新動力、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蘋果公司的蘋果手機等産品,和其他周邊相關産品的銷售收入,分彆轉化成公司利潤、
股東紅利、員工薪酬、銀行利息、房地租金等要素報酬,再次進入美國的經濟循環,加速瞭供給創造自身需求的宏觀循環,從而推動美國經濟走齣衰退,形成復蘇。
無論是新供給的形成,還是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的過程,都伴隨著資本、資源、勞動等嚮新供給集中的過程,需要一個與之適應的製度環境,進而産生持續的需求創造能力,從微觀上錶現為生産效率的提升和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從宏觀上錶現為恢復“供給與需求的自動均衡狀態”。
前言
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來龍去脈
學術探索與理論影響
長期以來,基於“消費、投資、齣口”的總需求管理一直是我國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手段,但近年來,我們卻發現僅靠刺激消費、投資、齣口已經不能夠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瞭,換句話說,雖然把“油門”踩到底瞭,“車子”依然減速,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看看“發動機”是否齣瞭問題,即需要迴到財富的本源找答案。
究竟是什麼創造瞭財富?財富的本源是什麼?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在哪裏?帶著這樣的問題,我經過多年學習、研究後於2006 年齣版瞭拙作《新財富論》,從人口與勞動、土地與資源、金融與資本、技術創新、製度與管理等供給側的財富源泉齣發,開始瞭對增長模式、供給潛力、財富分配等方麵的相關研究探索,十多年間,又先後齣版瞭《財富的覺醒》《民富論——新供給主義百年強國路》《軟財富》《供給側改革》《供給側的覺醒》《供給側改革下一步怎麼辦》等初步研究成果,完成瞭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準備。
2012 年11 月,我發錶瞭《新供給主義宣言》,指齣宏觀政策不能僅限於總需求乾預,而應該多重視供給側,強調瞭供給創造財富、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並從五大財富源泉和三大增長模式齣發,呼籲推動供給側改革,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
在《新供給主義宣言》正式發錶之前,我專門去徵求一位曾經長期服務於最高決策層的老前輩的意見,前輩充分肯定瞭文章的內容和對推動改革的價值,並指點說,第一,最好不要用“主義”,這樣容易引起望文生義者的批評;第二,不要批評前期的政策,這樣領導看瞭好批示;第三,題目前麵最好加上“中國式”,錶明是區彆於西方而根植於中國實踐。當時聽到這樣推心置腹的指點,我的內心充滿敬佩與感激之情。但是,當我嚮前輩匯報瞭我創辦獨立智庫的初衷後,他也錶示瞭理解和支持。的確,如果《新供給主義宣言》隻是一篇麵麵俱到、沒有棱角的文章,即便是領導批示瞭又有什麼意義?反之,一篇讓決策者看瞭內心有痛感的文章,隻要能産生積極的實際影響,就已經體現瞭獨立智庫的價值。至於題目上的“主義”二字主要是對應著正文內容所區彆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這裏的“主義”是學術思想而不是政治意識形態主張,如果不是有意歪麯,也沒啥“小辮子”給人抓。結果,一石激起韆層浪,文章發錶後,對於《新供給主義宣言》所呼籲的內容,社會上絕大部分反饋都是正麵和積極的。
2013 年,我又陸續發錶《以新供給主義推動中國深層次改革》《解除供給抑製,釋放財富源泉》《中國宏觀調控應從需求轉嚮供給》《從供給側著手重啓改革》《放鬆供給約束、解除供給抑製》《新供給主義穩增長三大主張》《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啓經濟增長新周期》等二十多篇文章,初步形成瞭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粗淺的理論體係。
2013 年7 月,我齣版瞭《民富論——新供給主義百年強國路》一書,探討瞭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理論如何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閤,圍繞五大財富源泉,在放開人口控製政策、改革戶籍製度、推動土地産權改革和土地流轉、金融改革、産權製度改革等方麵做瞭具體研究和闡述。
2013 年11 月,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告》發布,開篇即旗幟鮮明地提齣“讓一切勞動、知識、資本、技術、管理等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讓改革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不但與新供給主義“五大財富源泉”的經濟分析框架一緻,而且與此書的許多觀點不謀而閤。
2015 年11 月9 日,我參加瞭李剋強總理召開的國務院經濟形勢分析會,並做瞭《從供給側改革,全麵降低企業運行成本,開始增長新周期》的書麵和口頭匯報。11 月中旬,中央明確提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2 月,我為深圳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門負責人作瞭題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扭轉經濟頹勢、重聚改革共識的戰略性選擇”的報告。2016 年,又多次應邀為多部委和地方的乾部學習做瞭關於“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相關學術匯報。
2016 年1 月,我與國務院研究室、科技部、國土資源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批專傢學者共同齣版瞭《供給側改革》一書,成為多個省市黨政乾部研討供給側改革的參考書目。
新供給主義經濟學與供給側改革
作為一個普通經濟學者,在每一次應邀給地方政府、部委領導乾部或行業協會匯報新供給主義經濟學對供給側改革的理解時,我都首先聲明我所講的隻是一個學者的一孔之見,是“學術淺見”而不是“政策解讀”。當然,如果聽者通過從新供給主義經濟學原理這樣一個側麵齣發,更深刻全麵地理解瞭中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取嚮,那是他們自己的智慧。
雖然離不開現實的土壤,但經濟學術研究更偏重於從特定的哲學認知和邏輯推理齣發,分析現實問題,抽象齣一般性原理,解釋經濟現象,並不排除從理論方麵提齣改變現實的原理性建議;而政府的經濟決策和改革行動,則是從經濟現實、政治政策現狀齣發,在權衡長期、短期和各方麵利益後所做齣的政治行為選擇,這其中雖然也可能吸收某個學者的學術主張或思想——但隻要決策本身對客觀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對經濟運行有好處,經濟政策和改革措施完全沒必要拘泥於任何學術概念,而且必然是綜閤瞭不同經濟理論,包含著各種必要訴求的政治、政策混閤體。
既然經濟政策本身沒必要拘泥於任何學術概念,那麼學術研究也必須有獨立性、領先性,而且不應該為瞭迎閤短期決策需要而打扮成與政策相似的樣子,更不應該放棄瞭原本的學
術創新方嚮——隻有這樣,越是有獨立性、創新性的研究,反而對決策越有價值。當然,經濟學者的獨立性和創新性不能脫離現實的土壤,有價值的經濟學術創新必須能夠解釋現實、改變現實。然而,能夠在眾多的學術思想中選齣有價值的學術思想加以藉鑒,那其實更多是決策者的智慧。
正因為如此,新供給主義經濟學雖然較早呼籲“供給側改革”這樣的學術概念,但並不能把這些學術概念等同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概念;新供給主義經濟學雖然於2012 年提齣瞭“新供給創造新需求”這樣的微觀理論,但是中央經濟政策提齣的如何“創造新供給,釋放創造新需求”則更多是決策者的智慧;新供給主義經濟學中雖然有新供給周期、更新供給結構、結構性改革推動供給升級等理論,但是並不能自詡為任何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基礎;新供給主義經濟學雖然主張減少壟斷、放鬆管製、大規模減稅等“放鬆行政性供給約束”的理論主張,但是現實中知易行難,政府能夠落實簡政放權、結構性減稅等現實任務也需要真正統一認識以及強大的政治執行力;新供給主義經濟學圍繞“五大財富源泉”“解除要素供給抑製”等理論提齣的改革要素市場、全麵降低企業成本的學術理論雖然很有邏輯上的完美性,但是國務院關於全麵降低企業成本的具體部署顯然不僅從理論深度齣發而且必須從現實可操作性齣發,因此需要把“降電價”這樣的操作性行政命令等都算進去;而從供給側劃分的“31 種增長模式組閤”,以及從中國實踐總結齣的“三大增長模式”,能否為決策層提齣的創新增長方式提供學術上的些許啓發,那就要看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理論說服力;還有新供給主義經濟學以“供給衝擊模型”為基礎的物價管理思想、從要素貢獻齣發的分配理論,等等,也僅停留在學術探討層麵,與産生決策影響還有距離……總之,理論是抽象的,現實是具體的;理論隻負責按照理想的方嚮做研究,而政策則必須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並對結果負責。
新供給主義經濟學與國內其他新供給學的關係
2013 年以來,很多媒體文章都深度報道瞭我的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相關學術主張。但是也有不少媒體混淆瞭新供給主義經濟學和其他“新供給經濟學”的關係,其中混淆比較多的是與賈康先生的“中國式新供給經濟學”的關係。
2012 年11 月,我發錶瞭《新供給主義宣言》。之後不久,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前所長賈康也發錶瞭《中國式新供給經濟學》,提齣“八雙”的政策主張,後來又改為“八雙、五並重”。2013 年我與賈康先生有過交流,但是經過深入瞭解後發現其“八雙、五並重”的經濟政策建議與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理論體係不是一迴事,且在供給的主導作用、減稅、政府規劃的作用等方麵的認識都大不相同。2015 年以來,賈康先生的文章和演講中,開始多次齣現“放鬆供給約束,解除供給抑製”等內容,這完全沿用瞭我在2013 年十幾篇文章的提法;之後在其著作和演講中,也開始多次齣現瞭與我在2012 年以來提齣的“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五大財富源泉等分析框架相類似的錶述,我很高興看到這樣的“所見略同”。
還有很多學者在新供給學方麵的探索值得我們學習,有的偏重於政策,有的偏重於供給管理,都各具特色、各有韆鞦。這麼多的學者在同一個時代走到同一個方嚮,實際上反映瞭從供給側推動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經濟政策的一種必然選擇,而對於具體如何從供給側推動改革,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任何一種新思想、新理論的産生,總要經曆孤獨、被認可、被效仿、被質疑、一擁而上等階段,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産生與發展也不例外。也正因為如此,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纔能在決策層、在學術圈、在社會上産生如此多的共鳴,獲得如此多的支持。但是也有個彆學者不太遵守學術規範,例如某學者2015 年以來多次生硬抄襲本人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相關提法,但是既不注明引用齣處,又不能正確解讀其中深意。還有個彆學者把我2012 年來關於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相關文章未經同意就收到他們的著作中。對此我一方麵非常感謝這些學者的厚愛,另一方麵也期待經濟學界治學之風更加嚴謹。此外,雖然當前學界對於供給側改革的高度關注和熱情總體上有利於學術創新和改革實踐,但也齣現瞭“新供給是個筐,什麼都往裏麵裝”的情況,需要學界關注和政界識彆。“假學術、真忽悠、亂抄襲、瞎解釋”的學術投機,一方麵擾亂瞭經濟學術創新,另一方麵也會對中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部署産生負麵影響。“供給側改革”的經是部好經,被念歪瞭就可惜瞭。
在這樣的背景下,完整地闡述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就變得十分迫切瞭。隻要在經濟原理上厘清現實,給改革實踐者提供透視現實的理論工具,中國的決策部門和執行部門自然會創造齣各種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生在這樣的偉大時代,我堅信,作為學者,隻要不忘初心,不忘本心,心懷國傢,本著有創新、有擔當、有建設性、可操作性的原則紮紮實實地探索,中國的經濟學就一定能為中國改革實踐和全球經濟學的發展做齣貢獻。
最後,我要衷心感謝關注、支持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前輩們和好友們:首先要感謝我的博士生導師伍貽康先生,伍老師在復旦大學任教期間就以創新性思辨聞名,他曾經在1988 年擔任領隊,與王滬寜先生(擔任辯論隊教練)共同帶領復旦大學辯論社贏得第一屆華人國際大專辯論賽冠軍。他在20 世紀90 年代主持上海市高教局工作期間(伍貽康先生擔任高教局常務副局長,徐匡迪市長兼任局長),也支持發現瞭很多“韆裏馬”。如今他以80 歲的高齡,仍然積極關注時事,每天都把他認為有獨立創新思想的文章通過微信發送給我,支持我學習、研究,讓我的思想不敢有絲毫的懶惰和停留。
我還要感謝萬博研究院的顧問、中歐商學院名譽院長劉吉先生,劉老具有豐富的從政和決策經驗、開放的思想和推動改革的精神。他在“十八大”召開之前在《文匯報》發錶的《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不動搖》和《堅持鄧小平理論不動搖》三篇整版文章,産生瞭非常積極的影響。在重要文章發錶之前,我會飛到上海嚮劉老請教,他每一次高屋建瓴地提點和鼓勵,都讓我受益匪淺。2015年,劉老以79 歲高齡居然前往南極考察並順利歸來,讓我輩更是欽佩不已!
感謝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世界經濟研究》的前總編張幼文先生。2013 年12 月,經張幼文先生推薦,《世界經濟研究》刊登瞭我的長文《放鬆供給約束,解除供給抑製,更新供給結構——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理論探索》,並把該文作為當期的頭篇文章,這是新供給主義經濟學首次在中國經濟學核心期刊上展現。
最後,要感謝萬博研究院的院長助理劉哲女士。這本《新供給主義經濟學》,我從2012 年開始動筆,盡管當年就初步寫瞭十萬多字,但中間寫寫停停、停停寫寫,三四年還不成形,感謝劉哲女士在2016 年幫我把這些思想逐漸完整地整理並展現齣來。還要感謝萬博研究院的院長助理張海冰先生,研究員趙靜、王嬌等人為本書所做的大量研究輔助工作。
本書第一章提齣瞭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微觀理論基礎——“新供給創造新需求”,論述供給在供需關係中處於主導地位,指齣“供給自動創造自身等量需求”隻是一種理想狀態,通過分析新供給形成的五大條件,呈現瞭新供給是如何通過創造新需求,以及供給升級如何引領消費升級的微觀脈絡。
第二章新供給經濟周期揭示瞭一個經濟體的供給結構所決定的“供給創造需求能力的變化”是形成經濟周期波動的主要力量,並以此為基礎揭示瞭經濟周期處新供給形成、供給擴張、供給成熟和供給老化四個不同階段的經濟特徵,這也是本書第六章提齣的通過結構性改革,推動供給升級政策主張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從加入時間坐標的“三維空間”闡述瞭以“五大財富源泉”為基礎的經濟增長理論,提齣瞭從供給側劃分的31種增長模式,並揭示瞭經濟增長的供給擴張原理。第四章和第五章重點研究瞭行政性供給約束和製度性要素供給抑製如何減少有效供給的經濟學原理,並基於此在第七章和第八章揭示瞭放鬆行政管製、行政壟斷、高稅收成本和高融資成本的行政性供給約束,所能獲得的短期增長空間,以及解除人口與勞動、土地與資源、金融與資本、技術創新、製度與管理等五大要素供給抑製所能帶來的長期經濟增長潛力。
新供給主義經濟學還建立瞭物價管理的供給衝擊模型,揭示瞭全麵考慮供給側影響後的物價波動本質,並提齣按照“供給要素貢獻”的收入分配理論主張。這些學術探索在第九章和第十章分彆進行瞭論述。
由於新供給主義經濟學是從經濟哲學、微觀經濟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以及物價和分配領域的全新探索,中間很多理論模型都是初創並在過去四五年間一步步調整優化的結果,不成熟和錯誤之處歡迎學界同仁批評!
滕泰
2016 年11 月
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細細讀~
評分給朋友買的,他很喜歡。
評分好
評分很好啊,簡單的讀瞭一下很不錯哦
評分全書內容新穎。
評分學習瞭!拜讀瞭!
評分不錯的圖書,買來屯著,慢慢看?
評分學習瞭!拜讀瞭!
評分超級喜歡這個牌子的東西。超級喜歡這個牌子的東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