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體語境中産生的文字,一旦脫離瞭當時的語境,成為獨立的東西,一方麵是獲得瞭某種普遍意義,另一方麵,是可能顯得片麵和偏頗。文字的矛盾,往往如此。我在劄記裏記下瞭與現實相關的思考,也記下瞭很多想象性的內容,包括作為幻想的zui樸素形式的夢。那些帶抒情味道的風物迴憶,由於距離遙遠,我相信已經變成瞭另一種麵目的幻想。卡夫卡的許多劄記已經成為格言,他觸及現實的本質,也許是一個無意的行為,就像陶淵明筆下的漁夫無意闖入桃花源。同理,我的那些藉用瞭格言形式的句子,不過是個人經驗的一道道投影,或如人所言,是一個時代在一個人身上的微弱迴聲。
——張宗子
《梵高的咖啡館》為海外作傢張宗子新近的隨筆和劄記,由近百個短章構成,分為碎片構成的風景、另一種生活、永遠在離開、繁花滿枝的樹、分不清行走和飛翔的人、此岸和彼岸等幾部分。作者的散文明敏善悟,識見清通。他以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古典詩詞歌賦為底,兼得西方現代派文學、詩歌的精髓,不求學術創獲,不拘套數法程,全在心靈相通。文字充滿比喻和象徵,雖如斷片殘簡,卻也碎金滿地,另有一番高頭講章之外的好處。可以說,這本書是作者對過去生活的一個紀念,也可以說,是一個時代在一個人身上的微弱迴聲。
張宗子,長期居住紐約,曆任中文媒體編輯、編輯部主任、主編。以散文、隨筆、書評及影評為主,作品多次入選海外作傢選集,並有大量翻譯作品發錶。已經齣版的作品有:《垂釣於時間之河》《書時光》《空杯》《開花般的瞻望》《一池疏影落寒花》《不存在的貝剋特》《夢境煙塵》以及《花嶼小記》。
1 碎片構成的風景
45 另一種生活
105 永遠在離開
151 繁花滿枝的樹
215 分不清行走和飛翔的人
梵高的咖啡館
坐在二樓靠窗的座位,飲茶或咖啡,最好是下午,有時光慵懶的感覺。窗外臨河,那就更好瞭。過盡韆帆皆不是,這樣的詞句,拋開溫庭筠的閨怨,是物我瞭不相關的漠然之感。這漠然也便是從容,無論晴雨,時間是自由的,因此我喜歡盛夏的下午和傍晚,因為來得那麼長,那麼慢。如在深夜,就是你喜歡的梵高畫中的街邊咖啡館。檸檬黃的燈光映照一切,天空澄澈,開著大朵的星花。澄澈天空下的房屋,有著黎明的品質,但這確實是不摺不扣的夜。因為長夜,咖啡纔那麼溫暖,說過的話纔那麼細碎。深夜的時間是一隻無比柔順的貓,臥在膝上,趴在我的臂彎,輕輕從身上溜下,隱入街角的暗影,隻露齣兩隻眼睛。石闆路像魚鱗一樣形狀,我沒有見過,相信你也沒有見過。看著畫,你會情不自禁地想,這街和咖啡館,莫非就是築在大魚的脊背上?人倦而天色將明,星光隱退,街像魚一樣緩緩在夜色中遊動,滑入畫傢無限綿延的失眠中去。沒錯,梵高的心非常溫柔。
梵高還畫瞭一張室內的咖啡館,說咖啡館,其實是酒館,但我就當它是咖啡館好瞭,大傢也都這麼說。它同樣迷人,卻是給孤獨者的。是的,你說過,這一幅,你也喜歡。時鍾指嚮十二點一刻,大部分客人離去瞭,剩下桌上孤零零的酒和酒杯。有人趴在桌上睡著,不知為什麼他不肯迴傢—也許是一個行客,過路的水手?沒人使用的颱球桌,占據瞭畫麵中央,是睏惑和孤零零的。燈光依然是檸檬的黃色,不過還更青澀而已。
在這張畫裏,人物各自孤立,尤其是居中守著颱球桌的人。他有落寞的神情。三盞燈的強大,更加強瞭人物的渺小和孤單。
天氣漸涼,深夜暖室的感覺會越來越好,讀書,聽樂,翻翻畫冊,整理整理舊東西,都很悠然。如果喜歡把書和雜誌鋪滿一地,翻到喜歡的那一頁,有文字,有圖片,一首詩,一件玲瓏的古物,有人在古器物的拓圖上勾畫花鳥、題款,在大幅的水墨上隻單單畫齣一位坐在樹下的紅衣頭陀—當然不是趙孟:落紅無數迷歌扇,嫩綠多情妒舞衣—如果這樣,你坐在地上,一手拄地,或者側身而臥,電腦裏輕輕吐齣莫紮特的《嬉遊麯》,看著這些書,這些陪伴瞭好多年的書,當然是鋪瞭厚厚軟軟的地毯纔好。鋪瞭地毯,忽然睏倦,打個盹也沒關係。
父母喜歡在臥室裏燃著綫香,供在觀音像前。我其實也喜歡。香讓你把思路放慢一些,讓你走而不是跑。我的習慣不好,想起事來如快馬狂馳,停不下來,以至於寫文章時,無論手寫還是打字,都跟不上思路,一小半想法就這樣遺失瞭。有一天我老瞭,我終會慢下來,對著電腦,耐心地等待著思想的靈感像月光一樣,從雲縫裏一絲一絲地透齣來。但此刻,在這樣的地方,燃香是一件何等奢侈的事,奢侈,而且可笑。
梵高的室內有讓人不舒服的閉塞和壓抑,同時讓人肅然起敬。他的室外,星空,樹木,烏鴉,小教堂,彎麯的路,是自由的。但你不能屈服於他的色彩,你要單純,澄澈,像蜻蜓一樣輕盈,沒有一絲戾氣。你隨時可達,像任意一條潔淨的路,抵達任意一塊潔淨的草場。
梵高喜歡黃和藍,一冷一暖,代錶內心世界的兩極。他沒有試圖將兩種顔色融會在一起,造齣一片春光駘蕩的綠色。他是個充滿矛盾的人物。他的藍太杳遠,他的黃過於燦爛。在他的麥地裏,即使作為一隻麻雀,也不能不戴上墨鏡,而且汗流浹背。他的紫色顛覆瞭過去對於世事的幻想,我怎能想到把一條河流從頭頂摺迴去,我怎能想到爬上一座山的山頂也是墜入澗榖。梵高的鏇轉不是舞蹈,不是奧爾弗斯,不是貝多芬《第七交響麯》的第四樂章。我隻有在飢餓時纔如此糾結,然而一杯酒就把我拉直瞭,就像在無人料理的廢園,陌生的雜草恣意狂長,零亂而幸福地搖曳在一起。這時候,整齊和秩序便是一種罪惡,需要起碼的衊視。
梵高瘦削的腦袋留著硬鬍茬似的短發,像農夫,也像囚徒,拙樸,然而堅定不移。與麥田對應的,是在如淬過火的鋼一樣青灰色的監獄庭院裏機械地轉著圈子的一群青灰色的男人—這是梵高內心的激情和焦慮。沒有多少人喜歡這幅畫。人物是梵高的,色彩不是。這是梵高不欲錶達卻又遏製不住要錶達的情緒。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大堆這樣的情緒,沒有美好的外衣,很難博得同情,最不好的,是總是被誤解。寫傳奇的唐朝人說過,神仙也避不開生活中的卑微細節。
是的,是的,“梵高特有的暖色與冷色各自鋪開卻又如此的和諧,星空透徹幽寂,小店芬芳迷人,仿佛隻要一步就能踏進俗世的歡樂中去,又仿佛退一步就會被夜色的清涼浸沒。然而畫傢隻是看著,既沒有前進也沒有後退,幾乎能感覺到筆觸中的溫柔眷戀”。既沒有前進也沒有後退,這就好,一個完美的狀態,停留在那裏,對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不需要趨近,也不曾離開。原地不動,是因為時間凝固瞭。那很少的時間,根本來不及過多迴味,卻因為珍惜而變得長久瞭。
寫下這段文字的一年多以後,我在安德烈·馬爾羅迴憶錄的結尾處讀到:
1940年夏天,夜色降臨時,我從夏爾特教堂裏走齣來,狹窄的街道已是陰影一片。一傢魚鋪的櫥窗裏,孤零零地亮著一盞燈,一隻貓全神貫注,盯著遊動的魚兒。第二天早晨,在教堂前的空地上,雄蜂在黑黃色的萬壽菊周圍飛舞。嗡嗡的群蜂飛舞聲與從教堂傳齣的低沉的管風琴聲混在一起……
貓,魚,微弱的燈,陰影,夜色裏的教堂—齣現瞭這麼多相同的意象。那是戰時,馬爾羅還寫到瞭飛機的聲音,像瘡疤一樣刺耳,我把它刪去瞭。
另一個安德烈,安德烈·紀德,在《人間食糧》中也描寫瞭阿拉伯風情的咖啡館:喧鬧的,歡快的,天方夜譚情調的,有歌女和舞女的。夜晚吹來的風熱乎乎的,風中混雜著異香。我沒有記住紀德,隱約想起來的時候,常常把他和洛爾迦的西班牙謠麯混在一起。但洛爾迦的美妙之夜,徘徊不去的是死亡的影子。
在《天堂電影院》——應該譯作《電影樂園》——裏,老阿爾弗雷多給年輕的托托講瞭一個士兵愛上公主,天天在宮外守候她的故事。阿爾弗雷多的意思是,即使有青春的熱情,也不要追逐太虛幻的東西。但托托以假為真,夜夜守望女孩的窗口。他的結局和士兵不同:他把幻想抱在懷裏,享受瞭一段虛假的時光。
生活不是這樣的。生活沒有應該和不應該。超越死亡的唯一方式,是更多的預設。超越理想也一樣。英明神武的人,不屑於預設,也就無從超越。事實上,也不需要超越。
馬爾羅說:“我們與藝術最深刻的關係,離不開我們與死亡的關係。”一個多次與死神擦身而過的人,纔會有這樣的體驗。而我們這些一直在輕佻地活著的人,卻在藝術中期望永恒。
永恒,對於我們今天在美術館擁擠著去看梵高的人,對於我們麵對著不過一尺多高的畫框既覺驚訝又恍然大悟的人,是夏日手中的一杯冷飲。對於梵高,全然沒有意義。
而一旦我們走齣生活,哪怕隻是走齣一點點,它也將毫無意義。
梵高在給弟弟提奧的信裏寫道:
我想盡力錶現齣夜間的咖啡館是一個能使人毀掉自己、使人發狂、使人忍不住犯罪的地方。我通過柔和的粉紅色、血紅色、深紅的酒色和一種甜蜜的綠色互相對照來達到目的。這一切錶現齣一種火熱的地獄氣氛,慘白的痛苦和黑暗,壓製著昏昏入睡的人們。
親愛的兄弟,我在生活和藝術裏沒有那親愛的上帝也很能過得去,但我作為受苦難的人,不能缺少一件比我強大的事物,它是我真正的生命,也是創造的力量……
在畫麵裏我想說齣事物,像音樂那樣安慰著:我想用這個“永恒”來畫男人和女人,這永恒的符號在從前是聖者的光環,而我如今在光的放射裏尋找,在我們色彩的燦爛裏尋找。
在每個形象裏都是戲劇,甚至那些平凡的房屋,被風吹雨淋,也有獨自的性格,我在它裏麵看到的是象徵。所以,一個具有平凡形式和輪廓的人,隻要真切的苦痛抓住瞭他,他也將成為一個獨特的戲劇性人物。我有時想到今天的社會,盡管它正在沒落中,而當人們把它放在任何一種變革麵前來觀察時,它會突然升起,成為一幅偉大的陰暗的剪影。
什麼是真切的苦痛?
是贏得生命之獨特價值的眾多方式之一,還是唯一的方式?
迴到梵高,我又想起梵高那些像外層空間的星雲一樣鏇轉著的星星,他的星星比平原上裸露的房子還大,飄浮在夜空的錶麵,是肆意開張的,同時極其靜謐。鏇轉是動的感覺,舞動,或者散射。在鏇轉中,花萼綻吐,衣擺飛揚。
鏇轉的綫條如果漫散開來,伸長,就成瞭扭麯,一種纏繞的神態。有人說那顯示瞭他的神經質、迷惘和痛苦的感覺,是自知而不能抑製的。藍色的鳶尾花看久瞭使人頭暈,同樣扭麯的嚮日葵卻帶著狂放的喜悅。
但在自畫像中,梵高把自己的狂亂畫成瞭復雜顔色交織下的平靜。他用瞭很多暖色,錶情是自信的平靜—火山熾烈的岩漿上麵盛開著油菜花和紫雲英花的土地的平靜。
梵高以痛苦為食,尼采鄙視黑暗。他們內心溫柔,有如孩童。隻有在梵高,以及尼采這裏,我纔願意說,所謂“精神錯亂”,不妨是一種美德。
……
《梵高的咖啡館》,光是書名就自帶瞭一種濃鬱的、難以言喻的藝術氛圍,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些充滿生命力的色彩,那些粗獷而又細膩的筆觸,以及那個在藝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男人。我原以為,這本書會帶我走進梵高的人生片段,或者深入剖析他那些震撼人心的畫作。然而,當我沉浸在這本書的文字中時,我發現這並非是一本寫實風格的傳記或評論。它更像是一場由作者精心編織的、充滿象徵意義的旅程。書中的場景轉換,往往不是連貫的,而是跳躍的,如同意識流一般。人物的對話,有時顯得含糊不清,有時又蘊含深意,需要反復琢磨。作者似乎並不急於給齣明確的解釋,而是更傾嚮於通過描繪氛圍、烘托情緒,來引導讀者自行去感受和理解。我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充滿迷霧的森林中探索,每一次撥開眼前的枝葉,都會看到不同的景象,聽到不同的聲音。這種閱讀體驗,並非是輕鬆的,但卻充滿瞭挑戰性和啓發性。它迫使我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去用一種更感性的方式去解讀文字,去感受作者想要傳遞的那種微妙的、難以捕捉的情感和思考。
評分初拿到《梵高的咖啡館》這本書,最吸引我的便是這個名字本身所帶有的藝術氣息和曆史厚重感。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梵高那些狂放而憂鬱的畫作,那些充滿生命力的色彩,以及他短暫而坎坷的一生。我本以為會是一本深入剖析梵高藝術理念,或者講述他與某傢特定咖啡館之間故事的書籍。然而,讀起來卻發現,這本書更像是一場由作者精心策劃的、跨越時空的思想實驗。它沒有直接鋪陳史料,也沒有生硬地灌輸知識,而是以一種極為巧妙的方式,將讀者引入一個充滿暗示和聯想的空間。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潛行的偵探,在字裏行間搜尋著蛛絲馬跡,試圖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核心。書中的某些段落,筆觸細膩得如同水彩畫,將某種特定的情境勾勒得淋灕盡緻,讓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的味道,感受到溫度的變化。而另一些地方,則又充滿瞭哲思的辯論,或是對某種抽象概念的探討,讓人忍不住停下來,反復咀嚼。這種非綫性、碎片化的敘事方式,雖然初讀時可能會有些許的迷茫,但隨著閱讀的深入,卻逐漸展現齣一種獨特的魅力。它迫使我去主動思考,去參與到作者的創作過程中,去構建屬於我自己的“梵高的咖啡館”的理解。這種閱讀體驗,挑戰瞭我過往的閱讀習慣,也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新鮮感。
評分這本《梵高的咖啡館》讀起來,總有一種意猶未盡、欲說還休的感覺,仿佛作者在描繪一幅幅畫麵,又仿佛在傾訴一段段心事,卻又吝嗇於直接點破,隻留下大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填補。書名就足夠引人遐想,梵高,這位名字本身就帶著濃烈色彩和憂鬱氣質的藝術傢,他的咖啡館又會是什麼樣子?是筆觸粗獷、色彩鮮艷的油畫躍然紙上,還是那些關於精神疾病、孤獨與創作的喃喃自語?然而,當我翻開書頁,迎接我的並不是直接的藝術傢生平或作品解讀,而是一種更加含蓄,甚至可以說是“意境式”的敘述。作者似乎更傾嚮於通過場景的描摹,人物的對話,甚至是細微的環境描寫,來構建一個屬於“梵高的咖啡館”的氛圍。我仿佛置身於某個微雨的午後,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咖啡香和一種不易察覺的憂傷,窗外是模糊的街景,屋內是若有若無的談話聲。那些零散的片段,像是打碎的鏡子,摺射齣不同的光芒,讓我試圖去拼湊齣一個完整的形象,一個屬於那個時代的,關於藝術、生活、夢想與失落的碎片。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讀”一本實體書,不如說是“感”觸一種情緒,一種文化氣息。每一次翻動,都像是在探索一片迷霧,時而清晰,時而又變得更加朦朧。我不知道書中是否真的存在一個具象的咖啡館,或者是否真的有梵高本人在那裏,但這個名字,已經足夠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個充滿故事的角落。
評分《梵高的咖啡館》,這個書名本身就如同一個引子,輕易地勾起瞭我對這位偉大藝術傢及其所處時代的無限好奇。我曾設想,這本書或許會帶領我走進梵高那充滿激情與痛苦的創作世界,揭示他畫作背後隱藏的深層含義,或是描繪他在某個特定時期,在一傢充滿人情味的小咖啡館中,與人交流、汲取靈感的場景。然而,當我沉浸在這本書的文字中時,我發現它呈現齣的是一種更為復雜和抽象的麵貌。作者並沒有選擇直白地講述故事,而是通過一係列意境化的描寫、人物的剪影,甚至是虛構的對話,來構建一個籠罩著“梵高”氣息的獨特空間。我感覺自己像是在一間古老的畫廊中漫步,每一幅畫作都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或濃烈,或淡雅,或鮮活,或沉寂。書中的語言,時而如同潑墨揮毫般奔放,時而又如細雨綿綿般婉約,變幻莫測,卻又自成一格。我試圖從中捕捉到一絲關於梵高的綫索,關於藝術的真諦,關於人生的意義,但所得卻常常是模糊而飄渺的。這種閱讀,更像是一種對內在情感和想象力的探索,一種與作者共同完成的藝術創作。它沒有標準答案,隻有無數種可能性,等待著我去發掘和解讀。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梵高的咖啡館》,無疑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存在。它瞬間將我的思緒帶到瞭那個充滿藝術激情與時代變革的時期,讓我不禁聯想到梵高那些色彩斑斕、充滿生命張力的畫作,以及他那充滿傳奇色彩的個人經曆。我曾以為,這會是一本深入探究梵高生活細節,或者分析其藝術風格的書籍。然而,當我真正開始閱讀時,我發現這本書的呈現方式更加獨特,更加具有實驗性。它並沒有按照傳統的敘事邏輯展開,也沒有直接提供所謂的“答案”。相反,作者似乎更傾嚮於通過一係列象徵性的意象,通過對環境、氛圍的細緻描摹,來構建一個屬於“梵高的咖啡館”的獨特場域。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光影斑駁的空間,空氣中彌漫著濃鬱的咖啡香,耳邊迴響著難以分辨的低語,眼前閃過一個個模糊而熟悉的身影。書中的文字,時而如同一首無聲的詩,時而又像是一個深邃的哲學謎語,不斷地挑戰著我的理解極限。這種閱讀體驗,讓我既感到一絲睏惑,又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我必須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調動我所有的想象力,纔能試圖捕捉到作者想要傳遞的那種微妙的情感和思想。
評分很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多搞一些圖書優惠活動
評分喜歡的書
評分張宗子隨筆,收瞭好幾本瞭!
評分序言讀起來很走心,很喜歡這本書。
評分正版書籍,內容不錯,快遞給力!
評分很好的書,發貨超快
評分序言讀起來很走心,很喜歡這本書。
評分超快!支持京東!
評分《梵高的咖啡館》為海外作傢張宗子新近的隨筆和劄記,由近百個短章構成,分為碎片構成的風景、另一種生活、永遠在離開、繁花滿枝的樹、分不清行走和飛翔的人、此岸和彼岸等幾部分。作者的散文明敏善悟,識見清通。他以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古典詩詞歌賦為底,兼得西方現代派文學、詩歌的精髓,不求學術創獲,不拘套數法程,全在心靈相通。文字充滿比喻和象徵,雖如斷片殘簡,卻也碎金滿地,另有一番高頭講章之外的好處。可以說,這本書是作者對過去生活的一個紀念,也可以說,是一個時代在一個人身上的微弱迴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