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体语境中产生的文字,一旦脱离了当时的语境,成为独立的东西,一方面是获得了某种普遍意义,另一方面,是可能显得片面和偏颇。文字的矛盾,往往如此。我在札记里记下了与现实相关的思考,也记下了很多想象性的内容,包括作为幻想的zui朴素形式的梦。那些带抒情味道的风物回忆,由于距离遥远,我相信已经变成了另一种面目的幻想。卡夫卡的许多札记已经成为格言,他触及现实的本质,也许是一个无意的行为,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渔夫无意闯入桃花源。同理,我的那些借用了格言形式的句子,不过是个人经验的一道道投影,或如人所言,是一个时代在一个人身上的微弱回声。
——张宗子
《梵高的咖啡馆》为海外作家张宗子新近的随笔和札记,由近百个短章构成,分为碎片构成的风景、另一种生活、永远在离开、繁花满枝的树、分不清行走和飞翔的人、此岸和彼岸等几部分。作者的散文明敏善悟,识见清通。他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词歌赋为底,兼得西方现代派文学、诗歌的精髓,不求学术创获,不拘套数法程,全在心灵相通。文字充满比喻和象征,虽如断片残简,却也碎金满地,另有一番高头讲章之外的好处。可以说,这本书是作者对过去生活的一个纪念,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在一个人身上的微弱回声。
张宗子,长期居住纽约,历任中文媒体编辑、编辑部主任、主编。以散文、随笔、书评及影评为主,作品多次入选海外作家选集,并有大量翻译作品发表。已经出版的作品有:《垂钓于时间之河》《书时光》《空杯》《开花般的瞻望》《一池疏影落寒花》《不存在的贝克特》《梦境烟尘》以及《花屿小记》。
1 碎片构成的风景
45 另一种生活
105 永远在离开
151 繁花满枝的树
215 分不清行走和飞翔的人
梵高的咖啡馆
坐在二楼靠窗的座位,饮茶或咖啡,最好是下午,有时光慵懒的感觉。窗外临河,那就更好了。过尽千帆皆不是,这样的词句,抛开温庭筠的闺怨,是物我了不相关的漠然之感。这漠然也便是从容,无论晴雨,时间是自由的,因此我喜欢盛夏的下午和傍晚,因为来得那么长,那么慢。如在深夜,就是你喜欢的梵高画中的街边咖啡馆。柠檬黄的灯光映照一切,天空澄澈,开着大朵的星花。澄澈天空下的房屋,有着黎明的品质,但这确实是不折不扣的夜。因为长夜,咖啡才那么温暖,说过的话才那么细碎。深夜的时间是一只无比柔顺的猫,卧在膝上,趴在我的臂弯,轻轻从身上溜下,隐入街角的暗影,只露出两只眼睛。石板路像鱼鳞一样形状,我没有见过,相信你也没有见过。看着画,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这街和咖啡馆,莫非就是筑在大鱼的脊背上?人倦而天色将明,星光隐退,街像鱼一样缓缓在夜色中游动,滑入画家无限绵延的失眠中去。没错,梵高的心非常温柔。
梵高还画了一张室内的咖啡馆,说咖啡馆,其实是酒馆,但我就当它是咖啡馆好了,大家也都这么说。它同样迷人,却是给孤独者的。是的,你说过,这一幅,你也喜欢。时钟指向十二点一刻,大部分客人离去了,剩下桌上孤零零的酒和酒杯。有人趴在桌上睡着,不知为什么他不肯回家—也许是一个行客,过路的水手?没人使用的台球桌,占据了画面中央,是困惑和孤零零的。灯光依然是柠檬的黄色,不过还更青涩而已。
在这张画里,人物各自孤立,尤其是居中守着台球桌的人。他有落寞的神情。三盏灯的强大,更加强了人物的渺小和孤单。
天气渐凉,深夜暖室的感觉会越来越好,读书,听乐,翻翻画册,整理整理旧东西,都很悠然。如果喜欢把书和杂志铺满一地,翻到喜欢的那一页,有文字,有图片,一首诗,一件玲珑的古物,有人在古器物的拓图上勾画花鸟、题款,在大幅的水墨上只单单画出一位坐在树下的红衣头陀—当然不是赵孟:落红无数迷歌扇,嫩绿多情妒舞衣—如果这样,你坐在地上,一手拄地,或者侧身而卧,电脑里轻轻吐出莫扎特的《嬉游曲》,看着这些书,这些陪伴了好多年的书,当然是铺了厚厚软软的地毯才好。铺了地毯,忽然困倦,打个盹也没关系。
父母喜欢在卧室里燃着线香,供在观音像前。我其实也喜欢。香让你把思路放慢一些,让你走而不是跑。我的习惯不好,想起事来如快马狂驰,停不下来,以至于写文章时,无论手写还是打字,都跟不上思路,一小半想法就这样遗失了。有一天我老了,我终会慢下来,对着电脑,耐心地等待着思想的灵感像月光一样,从云缝里一丝一丝地透出来。但此刻,在这样的地方,燃香是一件何等奢侈的事,奢侈,而且可笑。
梵高的室内有让人不舒服的闭塞和压抑,同时让人肃然起敬。他的室外,星空,树木,乌鸦,小教堂,弯曲的路,是自由的。但你不能屈服于他的色彩,你要单纯,澄澈,像蜻蜓一样轻盈,没有一丝戾气。你随时可达,像任意一条洁净的路,抵达任意一块洁净的草场。
梵高喜欢黄和蓝,一冷一暖,代表内心世界的两极。他没有试图将两种颜色融会在一起,造出一片春光骀荡的绿色。他是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的蓝太杳远,他的黄过于灿烂。在他的麦地里,即使作为一只麻雀,也不能不戴上墨镜,而且汗流浃背。他的紫色颠覆了过去对于世事的幻想,我怎能想到把一条河流从头顶折回去,我怎能想到爬上一座山的山顶也是坠入涧谷。梵高的旋转不是舞蹈,不是奥尔弗斯,不是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我只有在饥饿时才如此纠结,然而一杯酒就把我拉直了,就像在无人料理的废园,陌生的杂草恣意狂长,零乱而幸福地摇曳在一起。这时候,整齐和秩序便是一种罪恶,需要起码的蔑视。
梵高瘦削的脑袋留着硬胡茬似的短发,像农夫,也像囚徒,拙朴,然而坚定不移。与麦田对应的,是在如淬过火的钢一样青灰色的监狱庭院里机械地转着圈子的一群青灰色的男人—这是梵高内心的激情和焦虑。没有多少人喜欢这幅画。人物是梵高的,色彩不是。这是梵高不欲表达却又遏制不住要表达的情绪。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大堆这样的情绪,没有美好的外衣,很难博得同情,最不好的,是总是被误解。写传奇的唐朝人说过,神仙也避不开生活中的卑微细节。
是的,是的,“梵高特有的暖色与冷色各自铺开却又如此的和谐,星空透彻幽寂,小店芬芳迷人,仿佛只要一步就能踏进俗世的欢乐中去,又仿佛退一步就会被夜色的清凉浸没。然而画家只是看着,既没有前进也没有后退,几乎能感觉到笔触中的温柔眷恋”。既没有前进也没有后退,这就好,一个完美的状态,停留在那里,对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不需要趋近,也不曾离开。原地不动,是因为时间凝固了。那很少的时间,根本来不及过多回味,却因为珍惜而变得长久了。
写下这段文字的一年多以后,我在安德烈·马尔罗回忆录的结尾处读到:
1940年夏天,夜色降临时,我从夏尔特教堂里走出来,狭窄的街道已是阴影一片。一家鱼铺的橱窗里,孤零零地亮着一盏灯,一只猫全神贯注,盯着游动的鱼儿。第二天早晨,在教堂前的空地上,雄蜂在黑黄色的万寿菊周围飞舞。嗡嗡的群蜂飞舞声与从教堂传出的低沉的管风琴声混在一起……
猫,鱼,微弱的灯,阴影,夜色里的教堂—出现了这么多相同的意象。那是战时,马尔罗还写到了飞机的声音,像疮疤一样刺耳,我把它删去了。
另一个安德烈,安德烈·纪德,在《人间食粮》中也描写了阿拉伯风情的咖啡馆:喧闹的,欢快的,天方夜谭情调的,有歌女和舞女的。夜晚吹来的风热乎乎的,风中混杂着异香。我没有记住纪德,隐约想起来的时候,常常把他和洛尔迦的西班牙谣曲混在一起。但洛尔迦的美妙之夜,徘徊不去的是死亡的影子。
在《天堂电影院》——应该译作《电影乐园》——里,老阿尔弗雷多给年轻的托托讲了一个士兵爱上公主,天天在宫外守候她的故事。阿尔弗雷多的意思是,即使有青春的热情,也不要追逐太虚幻的东西。但托托以假为真,夜夜守望女孩的窗口。他的结局和士兵不同:他把幻想抱在怀里,享受了一段虚假的时光。
生活不是这样的。生活没有应该和不应该。超越死亡的唯一方式,是更多的预设。超越理想也一样。英明神武的人,不屑于预设,也就无从超越。事实上,也不需要超越。
马尔罗说:“我们与艺术最深刻的关系,离不开我们与死亡的关系。”一个多次与死神擦身而过的人,才会有这样的体验。而我们这些一直在轻佻地活着的人,却在艺术中期望永恒。
永恒,对于我们今天在美术馆拥挤着去看梵高的人,对于我们面对着不过一尺多高的画框既觉惊讶又恍然大悟的人,是夏日手中的一杯冷饮。对于梵高,全然没有意义。
而一旦我们走出生活,哪怕只是走出一点点,它也将毫无意义。
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里写道:
我想尽力表现出夜间的咖啡馆是一个能使人毁掉自己、使人发狂、使人忍不住犯罪的地方。我通过柔和的粉红色、血红色、深红的酒色和一种甜蜜的绿色互相对照来达到目的。这一切表现出一种火热的地狱气氛,惨白的痛苦和黑暗,压制着昏昏入睡的人们。
亲爱的兄弟,我在生活和艺术里没有那亲爱的上帝也很能过得去,但我作为受苦难的人,不能缺少一件比我强大的事物,它是我真正的生命,也是创造的力量……
在画面里我想说出事物,像音乐那样安慰着:我想用这个“永恒”来画男人和女人,这永恒的符号在从前是圣者的光环,而我如今在光的放射里寻找,在我们色彩的灿烂里寻找。
在每个形象里都是戏剧,甚至那些平凡的房屋,被风吹雨淋,也有独自的性格,我在它里面看到的是象征。所以,一个具有平凡形式和轮廓的人,只要真切的苦痛抓住了他,他也将成为一个独特的戏剧性人物。我有时想到今天的社会,尽管它正在没落中,而当人们把它放在任何一种变革面前来观察时,它会突然升起,成为一幅伟大的阴暗的剪影。
什么是真切的苦痛?
是赢得生命之独特价值的众多方式之一,还是唯一的方式?
回到梵高,我又想起梵高那些像外层空间的星云一样旋转着的星星,他的星星比平原上裸露的房子还大,飘浮在夜空的表面,是肆意开张的,同时极其静谧。旋转是动的感觉,舞动,或者散射。在旋转中,花萼绽吐,衣摆飞扬。
旋转的线条如果漫散开来,伸长,就成了扭曲,一种缠绕的神态。有人说那显示了他的神经质、迷惘和痛苦的感觉,是自知而不能抑制的。蓝色的鸢尾花看久了使人头晕,同样扭曲的向日葵却带着狂放的喜悦。
但在自画像中,梵高把自己的狂乱画成了复杂颜色交织下的平静。他用了很多暖色,表情是自信的平静—火山炽烈的岩浆上面盛开着油菜花和紫云英花的土地的平静。
梵高以痛苦为食,尼采鄙视黑暗。他们内心温柔,有如孩童。只有在梵高,以及尼采这里,我才愿意说,所谓“精神错乱”,不妨是一种美德。
……
这本书的标题——《梵高的咖啡馆》,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存在。它瞬间将我的思绪带到了那个充满艺术激情与时代变革的时期,让我不禁联想到梵高那些色彩斑斓、充满生命张力的画作,以及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我曾以为,这会是一本深入探究梵高生活细节,或者分析其艺术风格的书籍。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发现这本书的呈现方式更加独特,更加具有实验性。它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叙事逻辑展开,也没有直接提供所谓的“答案”。相反,作者似乎更倾向于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的意象,通过对环境、氛围的细致描摹,来构建一个属于“梵高的咖啡馆”的独特场域。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光影斑驳的空间,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耳边回响着难以分辨的低语,眼前闪过一个个模糊而熟悉的身影。书中的文字,时而如同一首无声的诗,时而又像是一个深邃的哲学谜语,不断地挑战着我的理解极限。这种阅读体验,让我既感到一丝困惑,又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必须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调动我所有的想象力,才能试图捕捉到作者想要传递的那种微妙的情感和思想。
评分《梵高的咖啡馆》,光是书名就自带了一种浓郁的、难以言喻的艺术氛围,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充满生命力的色彩,那些粗犷而又细腻的笔触,以及那个在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男人。我原以为,这本书会带我走进梵高的人生片段,或者深入剖析他那些震撼人心的画作。然而,当我沉浸在这本书的文字中时,我发现这并非是一本写实风格的传记或评论。它更像是一场由作者精心编织的、充满象征意义的旅程。书中的场景转换,往往不是连贯的,而是跳跃的,如同意识流一般。人物的对话,有时显得含糊不清,有时又蕴含深意,需要反复琢磨。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明确的解释,而是更倾向于通过描绘氛围、烘托情绪,来引导读者自行去感受和理解。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中探索,每一次拨开眼前的枝叶,都会看到不同的景象,听到不同的声音。这种阅读体验,并非是轻松的,但却充满了挑战性和启发性。它迫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用一种更感性的方式去解读文字,去感受作者想要传递的那种微妙的、难以捕捉的情感和思考。
评分这本《梵高的咖啡馆》读起来,总有一种意犹未尽、欲说还休的感觉,仿佛作者在描绘一幅幅画面,又仿佛在倾诉一段段心事,却又吝啬于直接点破,只留下大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填补。书名就足够引人遐想,梵高,这位名字本身就带着浓烈色彩和忧郁气质的艺术家,他的咖啡馆又会是什么样子?是笔触粗犷、色彩鲜艳的油画跃然纸上,还是那些关于精神疾病、孤独与创作的喃喃自语?然而,当我翻开书页,迎接我的并不是直接的艺术家生平或作品解读,而是一种更加含蓄,甚至可以说是“意境式”的叙述。作者似乎更倾向于通过场景的描摹,人物的对话,甚至是细微的环境描写,来构建一个属于“梵高的咖啡馆”的氛围。我仿佛置身于某个微雨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和一种不易察觉的忧伤,窗外是模糊的街景,屋内是若有若无的谈话声。那些零散的片段,像是打碎的镜子,折射出不同的光芒,让我试图去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形象,一个属于那个时代的,关于艺术、生活、梦想与失落的碎片。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一本实体书,不如说是“感”触一种情绪,一种文化气息。每一次翻动,都像是在探索一片迷雾,时而清晰,时而又变得更加朦胧。我不知道书中是否真的存在一个具象的咖啡馆,或者是否真的有梵高本人在那里,但这个名字,已经足够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充满故事的角落。
评分《梵高的咖啡馆》,这个书名本身就如同一个引子,轻易地勾起了我对这位伟大艺术家及其所处时代的无限好奇。我曾设想,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走进梵高那充满激情与痛苦的创作世界,揭示他画作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或是描绘他在某个特定时期,在一家充满人情味的小咖啡馆中,与人交流、汲取灵感的场景。然而,当我沉浸在这本书的文字中时,我发现它呈现出的是一种更为复杂和抽象的面貌。作者并没有选择直白地讲述故事,而是通过一系列意境化的描写、人物的剪影,甚至是虚构的对话,来构建一个笼罩着“梵高”气息的独特空间。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间古老的画廊中漫步,每一幅画作都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或浓烈,或淡雅,或鲜活,或沉寂。书中的语言,时而如同泼墨挥毫般奔放,时而又如细雨绵绵般婉约,变幻莫测,却又自成一格。我试图从中捕捉到一丝关于梵高的线索,关于艺术的真谛,关于人生的意义,但所得却常常是模糊而飘渺的。这种阅读,更像是一种对内在情感和想象力的探索,一种与作者共同完成的艺术创作。它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无数种可能性,等待着我去发掘和解读。
评分初拿到《梵高的咖啡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便是这个名字本身所带有的艺术气息和历史厚重感。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梵高那些狂放而忧郁的画作,那些充满生命力的色彩,以及他短暂而坎坷的一生。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深入剖析梵高艺术理念,或者讲述他与某家特定咖啡馆之间故事的书籍。然而,读起来却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场由作者精心策划的、跨越时空的思想实验。它没有直接铺陈史料,也没有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以一种极为巧妙的方式,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暗示和联想的空间。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潜行的侦探,在字里行间搜寻着蛛丝马迹,试图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书中的某些段落,笔触细腻得如同水彩画,将某种特定的情境勾勒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温度的变化。而另一些地方,则又充满了哲思的辩论,或是对某种抽象概念的探讨,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这种非线性、碎片化的叙事方式,虽然初读时可能会有些许的迷茫,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却逐渐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它迫使我去主动思考,去参与到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去构建属于我自己的“梵高的咖啡馆”的理解。这种阅读体验,挑战了我过往的阅读习惯,也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评分《梵高的咖啡馆》为海外作家张宗子新近的随笔和札记,由近百个短章构成,分为碎片构成的风景、另一种生活、永远在离开、繁花满枝的树、分不清行走和飞翔的人、此岸和彼岸等几部分。作者的散文明敏善悟,识见清通。他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词歌赋为底,兼得西方现代派文学、诗歌的精髓,不求学术创获,不拘套数法程,全在心灵相通。文字充满比喻和象征,虽如断片残简,却也碎金满地,另有一番高头讲章之外的好处。可以说,这本书是作者对过去生活的一个纪念,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在一个人身上的微弱回声。
评分很好的书,发货超快
评分文笔淡雅,思想深刻。
评分包装完好,质量也好,发货也快
评分《梵高的咖啡馆》为海外作家张宗子新近的随笔和札记,由近百个短章构成,分为碎片构成的风景、另一种生活、永远在离开、繁花满枝的树、分不清行走和飞翔的人、此岸和彼岸等几部分。作者的散文明敏善悟,识见清通。他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词歌赋为底,兼得西方现代派文学、诗歌的精髓,不求学术创获,不拘套数法程,全在心灵相通。文字充满比喻和象征,虽如断片残简,却也碎金满地,另有一番高头讲章之外的好处。可以说,这本书是作者对过去生活的一个纪念,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在一个人身上的微弱回声。
评分张宗子随笔,收了好几本了!
评分喜欢的书
评分超快!支持京东!
评分序言读起来很走心,很喜欢这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