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16 [Report on China Justice Index 2016]

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16 [Report on China Justice Index 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保生,张中,吴洪淇 等 著
图书标签:
  • 司法
  • 法治
  • 中国
  • 报告
  • 指数
  • 2016
  • 法律
  • 社会治理
  • 公共政策
  • 数据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732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147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Report on China Justice Index 2016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3
字数:2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在全国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编制,自2014年起每年一卷,是显示全国各地司法文明建设水平的一种法治量化评估工具,是体现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指示器。它将对法治中国建设发挥促进作用,有助于各级政策制定者、公安和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公众辨别各地司法文明建设的强项和弱项,并可为学者、学生、商业投资者、移居者乃至旅游者等各界人士深入了解全国各地司法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发展提供全面的基础性数据和资料,描述随时间变化而呈现出的司法文明进步轨迹。
  《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16》在2015年指标体系、问卷设计、调查方法的基础上作了如下重要改进:一是将原来的36个二级指标缩减至32个,并将原来的74个问卷题目重新设计压缩为70个;二是将问卷调查的范围扩展到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司法文明指数概论
一、司法文明
二、司法文明指数
(一)主要特点
(二)主要功能
三、司法文明指数与法治指数的关系
(一)司法文明指数与国内法治指数的关系
(二)司法文明指数与世界法治指数的关系

第二章 司法文明指数设置
一、司法文明指标体系
二、司法文明的4个领域
(一)司法制度
(二)司法运作
(三)司法主体
(四)司法文化
三、司法文明指数一级指标
(一)司法权力
(二)当事人诉讼权利
(三)民事司法程序
(四)刑事司法程序
(五)行政司法程序
(六)证据制度
(七)司法腐败遏制
(八)法律职业化
(九)司法公开与司法公信力
(十)司法文化
四、司法文明指数二级指标
指标1 司法权力
1.1 司法权力依法行使
1.2 司法权力独立行使
1.3 司法权力公正行使
指标2 当事人诉讼权利
2.1 当事人享有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
2.2 当事人享有获得辩护、代理的权利
2.3 当事人享有质证权利
2.4 当事人享有获得救济的权利
指标3 民事司法程序
3.1 民事审判符合公正要求
3.2 民事诉讼中的调解自愿、合法
3.3 民事诉讼裁判得到有效执行
指标4 刑事司法程序
4.1 侦查措施及时合法
4.2 审查起诉公正有效
4.3 刑事审判公正及时有效
指标5 行政司法程序
5.1 行政审判符合公正要求
5.2 行政诉讼裁判得到有效执行
指标6 证据制度
6.1 证据裁判原则得到贯彻
6.2 证据依法得到采纳与排除
6.3 证明过程得到合理规范
指标7 司法腐败遏制
7.1 警察远离腐败
7.2 检察官远离腐败
7.3 法官远离腐败
指标8 法律职业化
8.1 法律职业人员获得职业培训
8.2 法律职业人员遵守职业伦理规范
8.3 法律职业人员享有职业保障
……

第三章 司法文明指数项目
第四章 司法文明指数数据报告

前言/序言

  司法文明指数项目是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承担的一项重大研究任务。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是教育部、财政部2013年第一批认定的“2011计划”14个协同创新中心之一。该中心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瞄准司法文明这一法治文明传承创新的重大需求,以中国政法大学为牵头高校,吉林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为主要参与高校,并联合了各级司法机关和法律行业组织等38个国内协同单位,以及16个国外协同机构(含11个国外大学、研究所、国际组织和5个国外教授单位)。该中心的宗旨是:促进国家司法文明建设,提升中国司法文明在当代世界司法文明体系中的认同度和话语权,推进中华民族早日跻身世界司法文明先进行列。该中心肩负“五大任务”:一是理论创新,探索科学的司法理论;二是制度创新,建构先进的司法制度;三是实践创新,促进公正的司法运作;四是教育创新,造就卓越的司法精英;五是文化创新,培育理性的司法文化。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正和法治的最后一道防线。进入21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已逐步进入“诉讼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与司法供给的矛盾愈加突出,司法机关成为各种利益的竞技场、各种矛盾的集散地。然而,愚昧司法、野蛮司法、司法腐败、冤假错案等现象,严重损害了中国司法的公信力,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自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把法治建设和公正司法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更加明确地把“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大任务之一,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因此,司法文明传承创新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中国司法文明指数”(China Justice Index)作为法治建设的一种量化评估工具,在“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方面可以发挥如下作用:首先,对于各级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而言,本指数报告可为其加强司法文明建设提供一面自我对照的“镜子”。该指数地区排名可反映各地司法文明建设的强项和弱项,为各地司法文明建设具体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实证数据。当然,我们也要申明该指数功能的有限性,它并未给各地如何加强司法文明建设提供一个完整诊断或现成的“药方”,而仅仅是为描绘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司法文明状况提供了基础数据。各地司法机关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多维度的综合分析和深入研究,才能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具体方案。其次,对于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而言,本指数报告可为其提供一种可靠和中立的数据资源,为学者和学生们探索司法文明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提供实证研究方面的条件。
  司法文明指标体系和调查问卷设计了一批客观数据,并试图以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9:1的比例,在指数评估中有机地加入这些客观数据。然而,在司法文明量化评价方法中,客观数据是否真的客观?被调查者的主观感受是否可靠?司法文明指数主要依靠人民群众满意度调查是否可信?这些都是值得法学理论界、司法实务界和本指数项目研究团队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方面,我们的法学研究和法律实务都还存有迷信客观性的传统;另一方面,我们对域外民意测验、支持率调查、选民心态和选举活动等理论和实践均缺乏深入研究。但是,我们相信,司法文明一定是人民群众可以认知和感受的东西,而不是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东西。我们要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精神,就要重视调查普通民众和法律职业群体对本地司法现状的亲身感受,以及他们对本地司法工作的满意度。我们还坚信,人民群众满意度评价是衡量“公正司法”和“司法公信力”的最高标准。
  《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16》,展现了本指数项目研究团队2016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成果。本项目实施第三年,在司法文明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仍带有试验探索的性质,所以,无论是指标体系设计,还是指数调查和分析方法,仍有很多值得改进之处,恳请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以便我们继续完善。
法治的脉络与时代的印记:一部洞察中国司法变迁的深度研究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年份的司法量化评估,而是一部宏大叙事与微观剖析并重的法律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专著。它致力于勾勒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后,中国司法体系在法律信仰、制度构建、人员素质及社会接受度等多个维度上经历的深刻转型与复杂张力。 第一部分:历史回溯与理论溯源——在时代洪流中重塑司法理念 本书的开篇,旨在为理解当代中国司法提供必要的历史纵深感。它详尽考察了从建国初期“革命司法”思想到“文革”后恢复和发展司法制度的曲折历程。重点分析了1980年代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后,中国司法实践如何逐步从政治运动的附庸转向以宪法和法律为基石的独立运行轨道。 更重要的是,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司法现代化进程中对西方司法理论的吸收、本土化改造与批判性继承。研究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引进了哪些概念,而是细致梳理了“程序正义”、“司法独立”(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核心理念,是如何在中国特有的政治体制和法律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具体要求相遇、碰撞,最终形成一套具有本土特征的司法价值体系。 书中辟出一章专门讨论“法律文化”的变迁。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法律学人乃至普通民众对“法”的认知变化进行考察,揭示了从“人治色彩浓厚”向“规则导向”转变过程中,社会心态的微妙变化。这为理解当前社会对司法公正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第二部分:制度的演进与结构的重构——从条文到实践的鸿沟 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于对中国司法制度的结构性变革进行细致的解剖。它避开了对具体法院判例的简单罗列,转而关注支撑这些判决的制度框架的变动。 在审判组织与职权配置方面,本书详细分析了人民法院的组织结构如何适应社会治理复杂化的需求。例如,对行政诉讼法的修改、环境法庭的设立、知识产权审判庭的专业化发展,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研究者强调了“一审终审制”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平衡效率与公正,以及上诉审、再审程序的启动条件如何影响案件的最终流向。 在证据规则与诉讼程序方面,本书着重探讨了“疑罪从无”原则在刑事司法中的贯彻难度与进展。通过对数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刑事案件(不涉及具体年份的评估数据)的程序性争议进行分析,揭示了非法证据排除、律师会见权保障等关键环节,在理论与实际操作中的张力。在民商事领域,则侧重分析了证据开示制度、举证责任倒置等新规则如何重塑当事人之间的权力平衡。 在司法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上,本书关注了法官的选拔、培训与职业伦理建设。它探讨了法官职业化进程中,如何平衡“政治素养”与“法律专业能力”,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司法问责机制,以确保法官的独立判断不被外界不当干预。 第三部分:社会关系的重塑与司法回应——现代性困境下的司法能动性 司法并非悬浮于社会之上的真空结构,它深刻地嵌入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动之中。本书的第三部分,着眼于司法如何应对中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各类新型冲突。 一是经济关系的复杂化与商事纠纷的爆发。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兼并重组、金融创新带来的合同风险、公司治理争议等层出不穷。本书分析了最高人民法院在指导地方审判时,如何通过司法解释来填补立法滞后留下的空白,以稳定市场预期。研究者批判性地审视了“地方保护主义”在商事审判中残留的影响,并探讨了仲裁、调解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对法院体系的冲击与补充。 二是社会矛盾的法治化疏导。 针对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医疗纠纷等群体性事件,本书探讨了司法在维护社会稳定与保障公民权利之间的微妙平衡。分析了司法公开(如裁判文书公开制度)对提升透明度和公众信任的作用,同时也指出了信息公开在执行层面遭遇的阻力。 三是权利意识的觉醒与司法救济的边界。 随着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对人身自由、隐私权、名誉权等新型权利的司法保护需求日益增加。本书通过对相关典型案例的宏观分析,评估了司法系统在回应公民对“美好生活”中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时,其能动性与局限性。 结语:面向未来的司法理念构建 全书最终回归到对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展望。它强调,司法文明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的线性过程,而是在不断的自我修正与社会反馈中螺旋上升的实践。本书的结论认为,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司法文明,关键在于持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强化法治的内在逻辑自洽性,并最终实现法律的权威与人民的信任的统一。它呼吁学界和实务界继续在理论创新与制度完善上不懈努力,以期构建一个更可预测、更公正、更具韧性的司法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16》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宏大的视野,它触及的“司法文明”概念,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司法文明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关乎法律条文的制定和执行,更深入到司法文化的塑造、司法人员的素质以及司法信息的公开透明。报告中对“司法文明”的解读,是否会从这些多维度进行切入?我尤其想知道,报告中是否有对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能力以及人文素养进行评估的内容,因为在我看来,一个公正高效的司法体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同时,司法公开和透明度也是衡量司法文明的重要指标,我想了解报告是否能够量化这些信息,并分析其对提升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的作用。

评分

读完《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16》的介绍,我首先联想到的是报告中对“司法效率”的评估。在当前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司法效率的提升无疑是许多人都关注的焦点。效率并非仅仅意味着快审快判,更在于如何在保证程序公正的前提下,缩短案件审理周期,减少当事人奔波之苦,从而提升司法的公信力。我很好奇,报告中是如何界定和衡量“司法效率”的?是通过案件平均审理天数,还是通过诉讼成本的降低?它是否能够揭示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案件在效率方面存在的差异,并进而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2016年,国家大力推行各项司法改革的背景下,报告中是否能捕捉到这些改革对司法效率产生的实际影响,为我们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证据和思考方向,而不是仅凭感觉来评判。

评分

从《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16》的书名来看,它似乎提供了一个评估中国司法体系健康状况的独特视角。我作为一个关注社会发展的普通市民,对于“司法可及性”这个概念尤其感兴趣。我常常思考,法律是否真正能够触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是否每一个公民在遭遇法律困境时,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报告是否能够通过量化的指标,展现出中国司法在消除地区差异、打破身份壁垒、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比如,它是否能揭示出在法律援助、诉讼服务等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空间?我希望报告能给我一个更清晰的答案,让我了解在2016年,中国司法在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上,究竟走到了哪一步。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法治进程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到了《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16》的目录,仅仅是那些条条框框的章节标题,就足以激起我想要深入了解的欲望。首先吸引我的是报告中可能涉及到的“司法公正”与“社会信任”之间的关联。我一直认为,司法公正不仅仅是程序正义的实现,更是公众对法律体系信任的基石。报告是否能够量化这种联系,通过数据分析揭示出社会大众对司法公正的感知程度,以及这种感知又如何反哺司法体系的健康发展,这对我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尤其关心,在2016年这个时间节点,中国司法在保障人权、维护公平正义方面,是否展现出了令人欣慰的进步,又或者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报告里呈现的“指数”是否能够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图景,让我们这些局外人也能窥探到司法文明建设的真实脉络,而非仅仅停留在宏观的口号层面。

评分

《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16》这个名字,让人联想到的是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评价体系。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法治建设的读者,我特别想知道报告中关于“司法规范化”的部分。我理解的司法规范化,不仅仅是程序上的严谨,更包含了对法律的忠实执行,以及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报告是否能够通过分析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案例,来评估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以及司法人员在处理案件时是否 adherence to established procedures and principles?我尤其关心,报告是否能深入探讨在2016年,中国司法在打击司法腐败、防止权力滥用、以及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是否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我期望的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能从中看到中国司法体系在朝着更加公正、透明、可信赖的方向不断迈进的生动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