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太平洋
海洋该如何定义?今天谈到海洋,我们会提到5 个独立的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但是在古代和中世纪,“ 海洋”就是一整片神秘且骇人的水域,环绕着人们已知的陆地——欧洲、亚洲与非洲。实际上,大洋与大洋之间没有分隔。从大西洋来到印度洋,或是从印度洋前往太平洋,这种“ 穿越”不是在某一个具体时间点发生的事情。海洋是一个大的整体。正如1911 年的《大英百科全书》所定义的,它是一个“ 巨大的、相连的水域,覆盖着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远洋航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 年。波利尼西亚人在那时开始了穿越太平洋的迁徙。在公元9 世纪的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维京水手横跨北大西洋,前往冰岛,并在公元1000 年的时候到达了北美洲。到了中世纪,海上的贸易线路将中国和埃及,威尼斯和伦敦连在了一起。只要条件允许,大多数航海者会尽量贴近海岸线行驶。但在中东地区以及信奉基督教的欧洲,饱学的学者仍然认为海洋是令人恐惧的禁地。按照公元957 年阿拉伯地理学家马苏迪(Al-Masudi )的说法,矗立在地中海到大西洋出海口处的海格力斯之柱上就有雕像告诉人们,“ 前方无路可走”。德国不来梅的史学家亚当在1076 年写道:“ 挪威是极北之国度,再向北便没了人烟,只有骇人的海洋,环绕着整个世界的、无边无际的海洋。”1290 年左右,英格兰哈丁汉姆的理查德向赫里福德大教堂献上了一张地图。在这张中世纪风格的地图上,整个世界仅有欧洲、非洲及亚洲三块大陆。就连地中海地区画得都不准确——意大利是三角形的,而且海的东边弯向了北方。图中围绕着大陆的海域,宽度还不及河流与近海。这都说明了海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不重要。
不过,这种狭隘的世界观很快就发生了转变。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在1298 年记载了他游历东方的见闻,其中就包括一次从中国到波斯湾的海上旅途。人们的眼界由此打开了。到1400 年,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著于公元2 世纪的作品在欧洲出土。托勒密在他那个时代就绘出了印度洋,只不过他笔下的印度主要是个岛,而印度洋则是被陆地包围着的。15 世纪的海员们开始系统地探索世界。从1405 年到1433 年,郑和统领中国船队多次前往印度洋,远航至非洲东海岸。同一时期,葡萄牙人驾着卡拉维尔帆船,开始试探性地探索非洲西海岸。他们还驶进了未知的大西洋,在1427 年发现了亚速尔群岛。1450 年前后,威尼斯修士弗拉·毛罗(Fra Mauro )用一张巨大的地图总结了人们对世界的新认识。毛罗写道,他觉得“ 印度海不是像池塘那样,被陆地包围在中间”,因为有那么一艘中国帆船——可能是来自郑和的船队——在1420 年穿越了印度洋,并且“ 向西南方向航行了40 天,除了水和风以外,什么也没发现”。在毛罗的地图上,大西洋也被绘制成了大洋。
欧洲人的经验很快传播到世界各地。贪婪的君主野心勃勃,支持富有冒险精神的海员开疆拓土、建立贸易线路并从事掠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1492年那次知名的航行中驶向西印度群岛,在欧洲与美洲之间建立了固定的航线。瓦斯科·达·伽马则在1498年出发,带领一支葡萄牙舰队绕过了非洲的南端,前往印度。身为葡萄牙人却为西班牙服务的斐迪南·麦哲伦在1519年开始了一段航行,绕过了南美大陆。在他死于菲律宾之后,他的船员继续前行,完成了环球航行。到了1527年,迪奥戈·里贝罗(Diogo Ribeiro)在地图上精准地绘出了大西洋与印度洋,还有略显粗糙的太平洋。对海洋一无所知的时代结束了。
既然人类能够穿越浩瀚的海域,那么称他们“ 征服了海洋”或许也没什么不妥。不过,几个世纪以来,航海家们面对的都是不适与危险。在陆地上行进并非没有危险,但海上的危险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在没有知识准备和海图的条件下,水手们根本无法确定海面下藏着什么。如果天气变坏,找不到避风港可是家常便饭。坏血病这样的疾病在海上夺走了数千人的生命,而在帆船这种危险的环境中,事故也是频频发生。走海路的旅行者可能遭遇食水短缺,而水手在遇上麻烦时,救援又远在天边。海路旅行经常因海浪而变得让人难以忍受——除了危险之外,晕船大概是海路旅行的阻碍了。
16 世纪到19 世纪是航海的黄金时代。在这段时间里,航海帆船对世界贸易、开疆拓土以及战事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帆船的航行完全依靠洋流和风,而风往往又是无法预测的——即便对现在的天气预报员来说也是如此。大风突然来袭,就有可能打散或沉没一支船队。静风或逆风则会拖慢或困住船只,把整个航程的时间再加上几周。能赶上持续的、可预测的风,完全是一种福分。美国海员理查德·亨利·达纳(Richard Henry Dana )在1840 年写道:“ 好的信风……总是刮往一个方向,或许从创世之初便是如此,永远不会平息为静风,也永远不会变成狂暴的大风……”导航技能的匮乏,也是航海之所以会让人害怕的一个原因。观察天体、持续测量航速再加上使用指南针,只能在测算方位时保证一定程度的准确性,但充其量也就是这样了。对远洋航行的海员来说,他们通常只是大概知道自己身处何方,没有精确的海图就更是雪上加霜了。不过,经过了多年的技术发展与海事经验积累,航海的情况逐渐得以改善。到了19 世纪,坏血病基本得以有效治疗,导航技术也出现了极大的进步。在19 世纪下半叶的时候,远洋汽轮取代了帆船,海员们就不再单纯依赖变幻莫测的风了,海上航行的时间也得以缩短。等到20 世纪,至少在和平时期,海上旅行已经相当安全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洋从未被“ 征服”,而且永远不会被征服。我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操控洋流、海浪和天气,人为的影响反而多是负面的、事与愿违的。但是,经过了许多世纪的冒险与实验,人类至少发明出了跨过广阔海域的办法。古往今来,无论是贸易、探险、战争抑或对异国的殖民,航海家都要与恶劣的天气做艰苦卓绝的搏斗,要具备超乎寻常的忍耐力、技能以及独创性的思想。挺进未知水域,从恶劣的海况下生还,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迹组成了他们的一生。这些经历值得赞颂,而同样值得赞颂的,当属海员和他们的船只对人类世界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我向来对那些企图宏大叙事的历史作品抱持审慎态度,总觉得它们为了追求史诗感而牺牲了人性的微妙之处。然而,这本书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陷阱。它通过穿插大量的私人信件和日记摘录,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叙事空间。那些来自不同阶层的声音——从宫廷贵族对海军预算的冷漠讨论,到底层水手的家书——汇集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却又充满矛盾的图景。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技术崇拜”的那一章节,作者探讨了蒸汽动力取代风帆的那个微妙的过渡期,那种老一辈水手对新机器的抵触与恐惧,以及他们最终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奈。这不仅仅是关于海洋的故事,更是关于变革、适应与失落的哲学寓言。每次读到某个关键人物的命运被一个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彻底改写时,我都为人类的渺小而感到一种敬畏,那是一种超越了爱憎的,对自然力量的本能臣服。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但其回报是巨大的。它并非那种可以轻松在海滩上翻阅的消遣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去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家族恩怨和国家意志。其中对于“地图绘制的政治性”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作者揭示了早期探险家们如何在“发现”的同时进行“定义”,哪些海岸线被夸大,哪些危险被淡化,这完全取决于资助他们的王室或商会的需求。这种对历史叙事权力的解构,非常具有现代批判性。而且,书中配有的手绘插图,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一张都精准地捕捉到了特定时代船只的结构特征和服饰细节,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彻底信服了作者的专业性。总而言之,这本书不只是一部历史记录,它更是一次邀请,邀请你去直面人类征服自然时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随之而来的复杂人性。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索,而是采用了“主题式推进”的方式,每一部分都聚焦于海洋文明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比如资源掠夺、贸易路线的建立、以及地缘政治的角力。这种处理方式让原本可能分散的史实变得高度集中且富有张力。我发现自己对十八世纪末期某个特定海峡的战略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洋流和岛屿,背后隐藏着帝国兴衰的巨大秘密。作者在分析这些复杂关系时,从不使用晦涩的术语,他的推理过程清晰、逻辑严密,如同解开一个层层包裹的谜团。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被拓宽了,不再仅仅关注陆地上的疆界,而是开始思考那些广阔水域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现代世界格局。对于那些想深入了解全球化根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远超一般历史读物的洞察力。
评分说实话,刚翻开这本大部头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变成枯燥的编年史,充斥着一连串拗口的船名和日期,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文笔带着一种近乎诗意的冷峻,他描绘海战的场面,不是那种热血沸腾的口号式赞美,而是聚焦于火药味、金属的扭曲声和海水被染红的瞬间,那种残酷的、近乎纪录片的真实感让人不忍直视,却又无法移开目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补给线”的论述,很多人看海战只看炮火对轰,但这本书深入挖掘了后勤的泥泞和绝望,船上的淡水如何成为比黄金更珍贵的资源,饼干里的虫子如何成为船员们必须接受的“蛋白质”。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整个故事的骨架无比坚固。我仿佛能闻到甲板上晒干的海藻味,感受到船只在颠簸中木板发出的呻吟。如果说其他航海故事是赞美英雄主义,这本书则是在解剖英雄主义背后的那个疲惫、饥饿、却又不得不前行的普通人,这种深度是极其罕见的。
评分这本传说中的巨著,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书页泛着一种古老的微黄,仿佛时间在这上面凝固了。我花了整整一个月才读完,期间好几次夜深人静时,那种被无垠深邃的蓝色所吸引的感觉,几乎让我忘记了自己身处温暖的室内。它讲述的不是简单的航海探险,而是一种精神的史诗,是对未知领域那种近乎偏执的渴望的深刻描摹。作者的叙事手法极为老练,他能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船舱内水手们最细微的恐惧和希望编织得天衣无缝。我特别欣赏他对十九世纪早期那批造船工程师的细致刻画,他们如何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用木材和帆布对抗风暴的无情,那种智慧与韧性的较量,比任何虚构的战斗都来得震撼人心。书中的地图和图表简直就是艺术品,每一个等高线、每一个航线标注都蕴含着血泪和发现,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地理信息,而是活生生的探索足迹。读完后,我望着窗外的小水洼,都会产生一种想要划着小船去看看它尽头的冲动,它彻底重塑了我对“界限”这个概念的理解。
评分经常在京东买书,信赖京东
评分书挺好的,质量不错。
评分包装完好,送货速度快,一直在京东购买。
评分内容翔实,图文并茂……
评分第一次在网上买书,感觉挺好;包装、书籍本身的装订等无较大毛病,证明快递人员无违规操作乱像,给京东快递点赞!!
评分这本书挺不错的,老公很喜欢
评分一本不错的历史读物,喜欢火车头的朋友们多看看
评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开展,贡献至钜
评分这次又买了好多波多书,这次是冰山一角;几年看不完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