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太平洋
海洋該如何定義?今天談到海洋,我們會提到5 個獨立的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但是在古代和中世紀,“ 海洋”就是一整片神秘且駭人的水域,環繞著人們已知的陸地——歐洲、亞洲與非洲。實際上,大洋與大洋之間沒有分隔。從大西洋來到印度洋,或是從印度洋前往太平洋,這種“ 穿越”不是在某一個具體時間點發生的事情。海洋是一個大的整體。正如1911 年的《大英百科全書》所定義的,它是一個“ 巨大的、相連的水域,覆蓋著地球錶麵的絕大部分”。
遠洋航行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 年。波利尼西亞人在那時開始瞭穿越太平洋的遷徙。在公元9 世紀的歐洲,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維京水手橫跨北大西洋,前往冰島,並在公元1000 年的時候到達瞭北美洲。到瞭中世紀,海上的貿易綫路將中國和埃及,威尼斯和倫敦連在瞭一起。隻要條件允許,大多數航海者會盡量貼近海岸綫行駛。但在中東地區以及信奉基督教的歐洲,飽學的學者仍然認為海洋是令人恐懼的禁地。按照公元957 年阿拉伯地理學傢馬蘇迪(Al-Masudi )的說法,矗立在地中海到大西洋齣海口處的海格力斯之柱上就有雕像告訴人們,“ 前方無路可走”。德國不來梅的史學傢亞當在1076 年寫道:“ 挪威是極北之國度,再嚮北便沒瞭人煙,隻有駭人的海洋,環繞著整個世界的、無邊無際的海洋。”1290 年左右,英格蘭哈丁漢姆的理查德嚮赫裏福德大教堂獻上瞭一張地圖。在這張中世紀風格的地圖上,整個世界僅有歐洲、非洲及亞洲三塊大陸。就連地中海地區畫得都不準確——意大利是三角形的,而且海的東邊彎嚮瞭北方。圖中圍繞著大陸的海域,寬度還不及河流與近海。這都說明瞭海洋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並不重要。
不過,這種狹隘的世界觀很快就發生瞭轉變。威尼斯人馬可·波羅在1298 年記載瞭他遊曆東方的見聞,其中就包括一次從中國到波斯灣的海上旅途。人們的眼界由此打開瞭。到1400 年,古希臘地理學傢托勒密著於公元2 世紀的作品在歐洲齣土。托勒密在他那個時代就繪齣瞭印度洋,隻不過他筆下的印度主要是個島,而印度洋則是被陸地包圍著的。15 世紀的海員們開始係統地探索世界。從1405 年到1433 年,鄭和統領中國船隊多次前往印度洋,遠航至非洲東海岸。同一時期,葡萄牙人駕著卡拉維爾帆船,開始試探性地探索非洲西海岸。他們還駛進瞭未知的大西洋,在1427 年發現瞭亞速爾群島。1450 年前後,威尼斯修士弗拉·毛羅(Fra Mauro )用一張巨大的地圖總結瞭人們對世界的新認識。毛羅寫道,他覺得“ 印度海不是像池塘那樣,被陸地包圍在中間”,因為有那麼一艘中國帆船——可能是來自鄭和的船隊——在1420 年穿越瞭印度洋,並且“ 嚮西南方嚮航行瞭40 天,除瞭水和風以外,什麼也沒發現”。在毛羅的地圖上,大西洋也被繪製成瞭大洋。
歐洲人的經驗很快傳播到世界各地。貪婪的君主野心勃勃,支持富有冒險精神的海員開疆拓土、建立貿易綫路並從事掠奪。剋裏斯托弗·哥倫布在1492年那次知名的航行中駛嚮西印度群島,在歐洲與美洲之間建立瞭固定的航綫。瓦斯科·達·伽馬則在1498年齣發,帶領一支葡萄牙艦隊繞過瞭非洲的南端,前往印度。身為葡萄牙人卻為西班牙服務的斐迪南·麥哲倫在1519年開始瞭一段航行,繞過瞭南美大陸。在他死於菲律賓之後,他的船員繼續前行,完成瞭環球航行。到瞭1527年,迪奧戈·裏貝羅(Diogo Ribeiro)在地圖上精準地繪齣瞭大西洋與印度洋,還有略顯粗糙的太平洋。對海洋一無所知的時代結束瞭。
既然人類能夠穿越浩瀚的海域,那麼稱他們“ 徵服瞭海洋”或許也沒什麼不妥。不過,幾個世紀以來,航海傢們麵對的都是不適與危險。在陸地上行進並非沒有危險,但海上的危險則完全是另一迴事。在沒有知識準備和海圖的條件下,水手們根本無法確定海麵下藏著什麼。如果天氣變壞,找不到避風港可是傢常便飯。壞血病這樣的疾病在海上奪走瞭數韆人的生命,而在帆船這種危險的環境中,事故也是頻頻發生。走海路的旅行者可能遭遇食水短缺,而水手在遇上麻煩時,救援又遠在天邊。海路旅行經常因海浪而變得讓人難以忍受——除瞭危險之外,暈船大概是海路旅行的阻礙瞭。
16 世紀到19 世紀是航海的黃金時代。在這段時間裏,航海帆船對世界貿易、開疆拓土以及戰事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然而帆船的航行完全依靠洋流和風,而風往往又是無法預測的——即便對現在的天氣預報員來說也是如此。大風突然來襲,就有可能打散或沉沒一支船隊。靜風或逆風則會拖慢或睏住船隻,把整個航程的時間再加上幾周。能趕上持續的、可預測的風,完全是一種福分。美國海員理查德·亨利·達納(Richard Henry Dana )在1840 年寫道:“ 好的信風……總是颳往一個方嚮,或許從創世之初便是如此,永遠不會平息為靜風,也永遠不會變成狂暴的大風……”導航技能的匱乏,也是航海之所以會讓人害怕的一個原因。觀察天體、持續測量航速再加上使用指南針,隻能在測算方位時保證一定程度的準確性,但充其量也就是這樣瞭。對遠洋航行的海員來說,他們通常隻是大概知道自己身處何方,沒有精確的海圖就更是雪上加霜瞭。不過,經過瞭多年的技術發展與海事經驗積纍,航海的情況逐漸得以改善。到瞭19 世紀,壞血病基本得以有效治療,導航技術也齣現瞭極大的進步。在19 世紀下半葉的時候,遠洋汽輪取代瞭帆船,海員們就不再單純依賴變幻莫測的風瞭,海上航行的時間也得以縮短。等到20 世紀,至少在和平時期,海上旅行已經相當安全瞭。
從某種意義上說,海洋從未被“ 徵服”,而且永遠不會被徵服。我們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操控洋流、海浪和天氣,人為的影響反而多是負麵的、事與願違的。但是,經過瞭許多世紀的冒險與實驗,人類至少發明齣瞭跨過廣闊海域的辦法。古往今來,無論是貿易、探險、戰爭抑或對異國的殖民,航海傢都要與惡劣的天氣做艱苦卓絕的搏鬥,要具備超乎尋常的忍耐力、技能以及獨創性的思想。挺進未知水域,從惡劣的海況下生還,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事跡組成瞭他們的一生。這些經曆值得贊頌,而同樣值得贊頌的,當屬海員和他們的船隻對人類世界發展所做齣的重要貢獻。
我嚮來對那些企圖宏大敘事的曆史作品抱持審慎態度,總覺得它們為瞭追求史詩感而犧牲瞭人性的微妙之處。然而,這本書巧妙地避開瞭這個陷阱。它通過穿插大量的私人信件和日記摘錄,成功地搭建瞭一個多維度的敘事空間。那些來自不同階層的聲音——從宮廷貴族對海軍預算的冷漠討論,到底層水手的傢書——匯集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完整卻又充滿矛盾的圖景。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技術崇拜”的那一章節,作者探討瞭蒸汽動力取代風帆的那個微妙的過渡期,那種老一輩水手對新機器的抵觸與恐懼,以及他們最終被時代洪流裹挾的無奈。這不僅僅是關於海洋的故事,更是關於變革、適應與失落的哲學寓言。每次讀到某個關鍵人物的命運被一個突如其來的天氣變化徹底改寫時,我都為人類的渺小而感到一種敬畏,那是一種超越瞭愛憎的,對自然力量的本能臣服。
評分說實話,剛翻開這本大部頭的時候,我有點擔心它會變成枯燥的編年史,充斥著一連串拗口的船名和日期,但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作者的文筆帶著一種近乎詩意的冷峻,他描繪海戰的場麵,不是那種熱血沸騰的口號式贊美,而是聚焦於火藥味、金屬的扭麯聲和海水被染紅的瞬間,那種殘酷的、近乎紀錄片的真實感讓人不忍直視,卻又無法移開目光。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於“補給綫”的論述,很多人看海戰隻看炮火對轟,但這本書深入挖掘瞭後勤的泥濘和絕望,船上的淡水如何成為比黃金更珍貴的資源,餅乾裏的蟲子如何成為船員們必須接受的“蛋白質”。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整個故事的骨架無比堅固。我仿佛能聞到甲闆上曬乾的海藻味,感受到船隻在顛簸中木闆發齣的呻吟。如果說其他航海故事是贊美英雄主義,這本書則是在解剖英雄主義背後的那個疲憊、飢餓、卻又不得不前行的普通人,這種深度是極其罕見的。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充滿挑戰性的,但其迴報是巨大的。它並非那種可以輕鬆在海灘上翻閱的消遣讀物,它要求讀者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去梳理那些錯綜復雜的傢族恩怨和國傢意誌。其中對於“地圖繪製的政治性”的探討,尤其發人深省。作者揭示瞭早期探險傢們如何在“發現”的同時進行“定義”,哪些海岸綫被誇大,哪些危險被淡化,這完全取決於資助他們的王室或商會的需求。這種對曆史敘事權力的解構,非常具有現代批判性。而且,書中配有的手繪插圖,雖然數量不多,但每一張都精準地捕捉到瞭特定時代船隻的結構特徵和服飾細節,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徹底信服瞭作者的專業性。總而言之,這本書不隻是一部曆史記錄,它更是一次邀請,邀請你去直麵人類徵服自然時所付齣的巨大代價和隨之而來的復雜人性。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布局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它不是簡單的時間綫索,而是采用瞭“主題式推進”的方式,每一部分都聚焦於海洋文明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比如資源掠奪、貿易路綫的建立、以及地緣政治的角力。這種處理方式讓原本可能分散的史實變得高度集中且富有張力。我發現自己對十八世紀末期某個特定海峽的戰略意義有瞭全新的認識,原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洋流和島嶼,背後隱藏著帝國興衰的巨大秘密。作者在分析這些復雜關係時,從不使用晦澀的術語,他的推理過程清晰、邏輯嚴密,如同解開一個層層包裹的謎團。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世界觀被拓寬瞭,不再僅僅關注陸地上的疆界,而是開始思考那些廣闊水域如何塑造瞭我們的現代世界格局。對於那些想深入瞭解全球化根源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遠超一般曆史讀物的洞察力。
評分這本傳說中的巨著,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曆史分量,書頁泛著一種古老的微黃,仿佛時間在這上麵凝固瞭。我花瞭整整一個月纔讀完,期間好幾次夜深人靜時,那種被無垠深邃的藍色所吸引的感覺,幾乎讓我忘記瞭自己身處溫暖的室內。它講述的不是簡單的航海探險,而是一種精神的史詩,是對未知領域那種近乎偏執的渴望的深刻描摹。作者的敘事手法極為老練,他能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船艙內水手們最細微的恐懼和希望編織得天衣無縫。我特彆欣賞他對十九世紀早期那批造船工程師的細緻刻畫,他們如何在有限的技術條件下,用木材和帆布對抗風暴的無情,那種智慧與韌性的較量,比任何虛構的戰鬥都來得震撼人心。書中的地圖和圖錶簡直就是藝術品,每一個等高綫、每一個航綫標注都蘊含著血淚和發現,它們不再是冰冷的地理信息,而是活生生的探索足跡。讀完後,我望著窗外的小水窪,都會産生一種想要劃著小船去看看它盡頭的衝動,它徹底重塑瞭我對“界限”這個概念的理解。
評分在工業革命時代的所有偉大創舉中,鐵路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
評分一本專用講述人類利用鐵路裏程的書,印製包裝還不錯
評分裝幀很精美,值得收藏!
評分非常好的書,製作精美,印刷細緻,內容豐富,孩子很喜歡。京東送貨速度也很贊!
評分今天早上8:34京東扣我413.35費用,是何道理?京東真是讓人無語,今天早上莫名其妙扣我413.35元錢,聯係京東客服,竟然讓我聯係銀行去查。京東這是作死的徵兆嗎?難道非要把客戶都逼到阿裏巴巴嗎? ???京東客服又說京東也是受害者,讓我報警。
評分值得看的一本好書,有內容,不是騙稿費的那類書。
評分傳承經驗的重要媒介,對人類文明的開展,貢獻至钜
評分商品正是我需要的,京東快遞很及時。
評分鐵路的發展史,可以做為閱讀參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