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服海洋 [The Conquest of the Ocean]

徵服海洋 [The Conquest of the Ocea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布賴恩·萊弗裏(Brian Lavery) 著,鄧峰 譯
圖書標籤:
  • 海洋
  • 探險
  • 航海
  • 曆史
  • 地理
  • 自然
  • 科學
  • 冒險
  • 海洋生物
  • 海洋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63463
版次:1
商品編碼:12141761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一帶一路”曆史讀本
外文名稱:The Conquest of the Ocean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00
字數:33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海洋塑造瞭現代文明的發展模式。海上探險帶來瞭無限機遇,資本和商品通過海洋傳播,帝國一旦控製海洋就能控製世界……《徵服海洋》從技術、貿易、海上擴張等主題,全麵講述4000年以來,人類世界互聯互通的文明傳奇。
2、 《徵服海洋》精心打造海洋史知識庫,是一部全麵介紹海洋史的入門百科全書。書中包含以下方麵:
① 技術篇。航海圖、羅盤、六分儀……每一艘船都是一架精密儀器;初代帆船、風帆戰列艦、超級油輪、航空母艦……60款縮微模型呈現4000年航海技術演變,書中配有多幅平麵、立麵、剖麵圖專業解析。
② 曆史篇。歐洲是海洋文明的發源地嗎?《徵服海洋》講道,早在公元前1000年,波利尼西亞人就已經開始穿越太平洋。從地中海、阿拉伯世界到中古中國,覆蓋歐亞美非等6大地理分區的航海路綫圖,書中還原瞭歐洲以外地區建立的海洋文明。
③ 探索篇。在締造海洋文明的黃金時代裏,湧現過一批敢於探索未知的開拓者。比如海盜德雷剋,對於大英帝國來說,他是塑造帝國海洋實力的重要推動者。《徵服海洋》講瞭許多這些英雄的奇跡故事。
3、 “一帶一路”曆史讀本,讓每個人真正讀懂航海背後互聯互通的曆史邏輯。
4、 DK品質保障,全彩插圖,精裝典藏。

內容簡介

文明誕生之初,人類活動的領域局限於占地球錶麵30%的陸地;另外被海洋覆蓋的70%是一片未知世界,被視為“充滿變動,令人恐懼的禁地”。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由於缺乏足夠的知識和技術儲備,人們無法確定海麵下隱藏著什麼。
然而,人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從未停息。公元前1000年,波利尼西亞人試水太平洋,拉開瞭嚮海洋行進的序幕。之後的幾百年裏,來自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古代中國的冒險者開拓瞭海上航路。早期,北美洲停靠著維京人的戰船;穿梭於地中海的除瞭基督徒,還有阿拉伯的穆斯林商人;在印度洋岸,古裏古城的石碑記載瞭1407年鄭和船隊的到訪,並嚮世界展示齣它們與古代中國友好往來的印證:“民物鹹若,熙皞同風,刻石於茲,永昭萬世。”
1492年,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為開端,歐洲迎來瞭徵服海洋的黃金時代。海洋曾經是東西方文明融通的重要場所,如今給歐洲帶來瞭無盡的財富與機遇。憑藉海上戰爭,新興帝國徵服瞭東方世界;他們從殖民地掠奪資源,反哺本國工業革命;西方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歐洲反身淩駕於世界之上。歐洲嚮海而生,因海而興,它曾建立海上奇跡,也一手醞釀瞭全球文明危機。在《徵服海洋》一書中,我們將從探險、技術、貿易、戰爭等方麵,一一迴望這段文明融通與徵服海洋的4000年航海曆程。

作者簡介

[英] 布賴恩·萊弗裏(Brian Lavery)
英國國傢海事博物館名譽館長,西方學界享有聲望的海洋史研究者與推廣者。
布賴恩·萊弗裏畢業於愛丁堡大學,之後對海洋史産生濃厚興趣。他在英國國傢海事博物館工作長達14年,其間舉辦瞭各種海洋主題展覽,宣講航海、船舶知識,他還曾在英國和歐洲開展海上巡遊。在嚮大眾普及海洋曆史常識方麵,萊弗裏做齣過顯著貢獻,西方媒體評價他為“傑齣的曆史學傢”。
萊弗裏不到30歲開始寫作,至今著有30多部海洋史著作。他的代錶作品有《徵服海洋:探險、戰爭、貿易的4000年航海史》《海洋帝國:英國海軍如何改變現代世界》《納爾遜與英國海軍》。此外,他還擔任過奧斯卡獲奬影片《怒海爭鋒》的曆史顧問。2009年在英國引起全民轟動的熱播紀錄片《海洋帝國》,也邀請瞭他進行學術指導。

目錄

引言
早期海員,1450 年前
探索太平洋
地中海上的航行
初代帆船
地中海
維京傳奇
北海與波羅的海
阿拉伯世界
尋路
鄭和下西洋
朝聖者與槳帆船
溫切爾西海戰
探索時代, 1450 —1600
新大陸
北大西洋
中世紀船隻
從海路到印度
環球航行
徵服墨西哥
探索加拿大
南大西洋
私掠船船長德雷剋
帝國時代,1600 —1815
殖民美洲
近代船隻
“ 巴達維亞”號的沉沒
印度洋
東印度商船
海盜生涯
大西洋上的奴隸船
庫剋船長在太平洋
測量緯度
約翰·保羅·瓊斯與美國獨立
特拉法爾加海戰
加勒比海與墨西哥灣
確定經度
北極的殺戮
蒸汽與移民,1815 —1914
海上之火
早期汽船
到美國去
中國、日本與佩裏的探險
中國海
海洋學的誕生
海上救援
“ 阿拉巴馬”號與海上的美國
茶運大賽
飛剪式帆船
約翰·霍蘭與 一艘潛艇
早期潛艇
前往世界另一邊
豪華遊輪的誕生
軍備大賽
無畏艦
海戰,1914 —1945
日德蘭海戰
現代戰艦
大海中的上流社會
大西洋海戰
中途島海戰
太平洋
諾曼底登陸
登陸艇
海洋全球化,1945 年至今
集裝箱革命
古巴導彈危機
探索深海
海底考察
馬島戰爭
贏取美洲杯
航海帆船賽
“ 瓦德茲”號油輪的災難
法外之地
術語錶
參考書目
緻謝

精彩書摘

中國、日本與佩裏的探險
19世紀初的日本與中國都是封閉的國傢,不與世界其他地方接觸,在很大程度上實現自給自足。然而在1839—1860 年間,與技術更先進的西方海洋大國間發生的數次激烈衝突,導緻這兩個國傢被迫開放國際貿易,並與他國建立外交關係。在中國,商人們夥同英國東印度公司——從1600 年起,這間公司就獲得瞭王室特許,壟斷瞭所有英國到遠東地區的貿易——開始利用中國人對印度鴉片的需求。隨著這種高利潤貿易的興起,鴉片上癮的中國人越來越多——英國人是樂於促進貿易量增加的——中國當局試圖杜絕這種貿易,先是通過禁止進口,後又查抄並銷毀瞭商人們繼續走私進該國的鴉片。英國人提齣瞭抗議,而且以嚴厲的軍事方式進行迴應:它要麼攻擊中國的港口,要麼將其封鎖。這就是後來人們所知的第一次鴉片戰爭。
中國當局開始並不畏懼英國海軍的火炮。拿代署兩江總督的江蘇巡撫裕謙的話來說就是,雖然英國船“ 馳逐於汪洋大海之中,是其所長”,但它們也“ 笨大,吃水甚深”,這樣在淺水處就會露齣破綻。而且他還認為這些船太依賴重炮。不過,中國人對己方船隻優越性的自信卻沒有得到驗證。1841 年1 月,一支由炮艇和汽船組成的英國部隊在珠江穿鼻1登陸,並成功占領炮颱,殺死清軍600 人,俘虜100 人,自己僅有30 人負傷。一名中國巡撫鬱鬱地匯報道,“ 夷船厚有尺餘,其炮洞安於艙底”,而且“ 彼之船布篷鐵錨,機關便利,行止甚速”。中國的傳統木船無法與英國的超現代化艦隊抗衡,何況後者中還有蒸汽動力的炮艇。中國人在海陸都吃瞭敗仗,被迫接受鴉片進口,並將香港割讓給英國人。在1856—1860 年間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這種失敗再次上演。這給他們那更為避世的鄰居日本敲響瞭警鍾,要提防歐洲海軍技術帶來的威脅。
在日本,曆代天皇與幕府實行瞭200 年的鎖國政策,禁止基督教傳教並驅逐瞭所有外國商人,隻剩下荷蘭人,允許他們在長崎裝卸貨物。和中國一樣,日本也有悠久的航海傳統——使用與中國船類似的船隻——但這個國傢在科技層麵落後西方太多,而且沒有能保衛自己的海軍。不過它確實頒發瞭一條法令,錶示會炮擊任何未經許可就靠近的外國船隻。在19 世紀30 年代,美國對日本産生瞭興趣,認為這裏可以做他們捕鯨船的基地,至少也能嚮遭遇海難的水兵提供避難。更重要的是,這裏可以成為對抗英國在中國與新加坡利益的落腳點,尤其是中國的茶葉貿易對美國船隻很有吸引力。因此美國決定派齣一支遠徵隊,以外交、海軍以及考察等手段接觸日本,主要的目的是要求其簽訂閤約,從而獲得貿易許可並實現對美國商船開埠的要求。
馬修·佩裏(Ma_hew C. Perry )準將是美國海軍中富經驗的軍官之一,他受命負責此次遠徵。佩裏年近60 歲,是名傑齣、勤勉的軍人,而且具備高超的外交素質。佩裏在一開始並不想接受與日本談判這種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不過他很快便投入進去瞭。他仔細考量瞭自己的這項使命,對日本及其等級文化做瞭大量研究,翻盡瞭紐約公共圖書館的資料。他發現,在與這個“ 封閉國度”有關的書籍中,中肯的作品齣自荷蘭人之手,他們通過貿易聯係對當地有所瞭解。由於對日本及其地理環境一無所知,美國政府為佩裏買瞭一些粗略的地圖,被荷蘭人敲瞭一筆竹杠,花瞭3 萬美元。在前往遠東的路上,佩裏還是心存疑慮,認為“ 想讓這個奇怪的政府進行有實質內容的談判,短期內成功率很小”。
佩裏艦隊的四艘船在美國東海岸的港口集結,並於1852 年齣發。在當時,從風帆到蒸汽這種新老技術轉變還遠未完成,因此艦隊裏既有“USS 薩斯奎哈納”號和“USS 密西西比”號這樣的槳輪蒸汽船,也有“USS 薩拉托加”號和“USS 普利茅斯”號這樣的帆船。航行的目的是展示強大的武力,讓日本人覺得與佩裏談判,而不是拒絕他的要求。艦隊取道好望角,中途還停靠瞭幾個地方,其中包括馬德拉、毛裏求斯、新加坡、香港、上海以及日本的琉球( 衝繩)群島。在每一處停泊的港口,佩裏和他手下的軍官都記錄下瞭當地的風土習俗以及貿易內容。按照佩裏的要求,“ 每艘船上的每個軍官都應當從日常工作與休息中擠齣時間,收集整理大量所需的信息”。他們於1853 年5 月26日抵達瞭琉球群島。佩裏在那頒布瞭船上的特彆軍紀,並要求與當地居民保持良好的關係。他接待瞭當地的重要人物,領著他們參觀瞭艦隊——這些人開始還顯得“ 泰然自若”,當看到蒸汽機時,“ 他們就再也淡定不瞭瞭……”這是日本人一次見到蒸汽機,而正是這種機械産生的力量讓美國人與歐洲人得以統治世界。
1853 年7月,美國艦隊在東京灣集結。由於這些船會噴齣黑煙,所以日本人管佩裏他們的船叫作“ 黑船”。一名船員報告:“……準將有令,立即騰齣甲闆準備作戰,火炮就位裝填炮彈,準備彈藥,小型武器就緒……簡而言之,做好一切準備,就和遭遇敵軍一樣。”汽船拖著帆船,艦隊沿河逆流而上。日本人沒見過“ 汽船能夠逆風快速前進,被搞懵瞭”。下午5 點,四艘船在浦賀外下錨。岸上開瞭一炮,有小船駛齣,日本武官想登上“ 薩拉托加”號:“ 他們想從錨鏈爬上船,但船員們得到命令攔截,亮齣長矛、彎刀和手槍阻止他們。當發現我方的軍官與士兵態度非常堅決,他們便放棄瞭登船。”
7 月14 日,美國船隻準備登陸。“ 甲闆上的所有人在一時間待命,做瞭必要的準備。蒸汽冒瞭起來,錨也被拉上瞭船,以便讓船隻可以移動到適當的地方,做好火力覆蓋的準備。”一些軍官和士兵被挑選齣來,解除瞭他們平時在船上的職務,好陪同準將上岸。旗艦上打齣瞭信號,來自不同艦船的15 條小艇開始集結。在兩艘日本船的引領下,他們登上瞭岸。美國人注意到瞭日本船夫的技術,因為“ 我們那些強壯的槳手要拼盡全力纔能趕上前麵的嚮導”。
在下錨之後,旗艦鳴一響禮炮緻意,炮聲在山間迴蕩。接著準將踏進他的小艇,被送到陸地上。在上岸時,兩名高大的水手作為保鏢,站在準將身旁。佩裏後來寫道:
水兵打頭陣,水手在後,把準將護送上瞭河岸。兩名體格健壯的水手扛著美國國旗和三角旗。這兩人是專門挑選齣來的……依據就是他們的忠誠程度。兩名小童精心打扮,走在準將前麵,捧著一個包著紅布的匣子,裏麵裝著國書與總統親筆信。

前言/序言

探索太平洋
海洋該如何定義?今天談到海洋,我們會提到5 個獨立的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但是在古代和中世紀,“ 海洋”就是一整片神秘且駭人的水域,環繞著人們已知的陸地——歐洲、亞洲與非洲。實際上,大洋與大洋之間沒有分隔。從大西洋來到印度洋,或是從印度洋前往太平洋,這種“ 穿越”不是在某一個具體時間點發生的事情。海洋是一個大的整體。正如1911 年的《大英百科全書》所定義的,它是一個“ 巨大的、相連的水域,覆蓋著地球錶麵的絕大部分”。
遠洋航行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 年。波利尼西亞人在那時開始瞭穿越太平洋的遷徙。在公元9 世紀的歐洲,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維京水手橫跨北大西洋,前往冰島,並在公元1000 年的時候到達瞭北美洲。到瞭中世紀,海上的貿易綫路將中國和埃及,威尼斯和倫敦連在瞭一起。隻要條件允許,大多數航海者會盡量貼近海岸綫行駛。但在中東地區以及信奉基督教的歐洲,飽學的學者仍然認為海洋是令人恐懼的禁地。按照公元957 年阿拉伯地理學傢馬蘇迪(Al-Masudi )的說法,矗立在地中海到大西洋齣海口處的海格力斯之柱上就有雕像告訴人們,“ 前方無路可走”。德國不來梅的史學傢亞當在1076 年寫道:“ 挪威是極北之國度,再嚮北便沒瞭人煙,隻有駭人的海洋,環繞著整個世界的、無邊無際的海洋。”1290 年左右,英格蘭哈丁漢姆的理查德嚮赫裏福德大教堂獻上瞭一張地圖。在這張中世紀風格的地圖上,整個世界僅有歐洲、非洲及亞洲三塊大陸。就連地中海地區畫得都不準確——意大利是三角形的,而且海的東邊彎嚮瞭北方。圖中圍繞著大陸的海域,寬度還不及河流與近海。這都說明瞭海洋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並不重要。
不過,這種狹隘的世界觀很快就發生瞭轉變。威尼斯人馬可·波羅在1298 年記載瞭他遊曆東方的見聞,其中就包括一次從中國到波斯灣的海上旅途。人們的眼界由此打開瞭。到1400 年,古希臘地理學傢托勒密著於公元2 世紀的作品在歐洲齣土。托勒密在他那個時代就繪齣瞭印度洋,隻不過他筆下的印度主要是個島,而印度洋則是被陸地包圍著的。15 世紀的海員們開始係統地探索世界。從1405 年到1433 年,鄭和統領中國船隊多次前往印度洋,遠航至非洲東海岸。同一時期,葡萄牙人駕著卡拉維爾帆船,開始試探性地探索非洲西海岸。他們還駛進瞭未知的大西洋,在1427 年發現瞭亞速爾群島。1450 年前後,威尼斯修士弗拉·毛羅(Fra Mauro )用一張巨大的地圖總結瞭人們對世界的新認識。毛羅寫道,他覺得“ 印度海不是像池塘那樣,被陸地包圍在中間”,因為有那麼一艘中國帆船——可能是來自鄭和的船隊——在1420 年穿越瞭印度洋,並且“ 嚮西南方嚮航行瞭40 天,除瞭水和風以外,什麼也沒發現”。在毛羅的地圖上,大西洋也被繪製成瞭大洋。
歐洲人的經驗很快傳播到世界各地。貪婪的君主野心勃勃,支持富有冒險精神的海員開疆拓土、建立貿易綫路並從事掠奪。剋裏斯托弗·哥倫布在1492年那次知名的航行中駛嚮西印度群島,在歐洲與美洲之間建立瞭固定的航綫。瓦斯科·達·伽馬則在1498年齣發,帶領一支葡萄牙艦隊繞過瞭非洲的南端,前往印度。身為葡萄牙人卻為西班牙服務的斐迪南·麥哲倫在1519年開始瞭一段航行,繞過瞭南美大陸。在他死於菲律賓之後,他的船員繼續前行,完成瞭環球航行。到瞭1527年,迪奧戈·裏貝羅(Diogo Ribeiro)在地圖上精準地繪齣瞭大西洋與印度洋,還有略顯粗糙的太平洋。對海洋一無所知的時代結束瞭。
既然人類能夠穿越浩瀚的海域,那麼稱他們“ 徵服瞭海洋”或許也沒什麼不妥。不過,幾個世紀以來,航海傢們麵對的都是不適與危險。在陸地上行進並非沒有危險,但海上的危險則完全是另一迴事。在沒有知識準備和海圖的條件下,水手們根本無法確定海麵下藏著什麼。如果天氣變壞,找不到避風港可是傢常便飯。壞血病這樣的疾病在海上奪走瞭數韆人的生命,而在帆船這種危險的環境中,事故也是頻頻發生。走海路的旅行者可能遭遇食水短缺,而水手在遇上麻煩時,救援又遠在天邊。海路旅行經常因海浪而變得讓人難以忍受——除瞭危險之外,暈船大概是海路旅行的阻礙瞭。
16 世紀到19 世紀是航海的黃金時代。在這段時間裏,航海帆船對世界貿易、開疆拓土以及戰事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然而帆船的航行完全依靠洋流和風,而風往往又是無法預測的——即便對現在的天氣預報員來說也是如此。大風突然來襲,就有可能打散或沉沒一支船隊。靜風或逆風則會拖慢或睏住船隻,把整個航程的時間再加上幾周。能趕上持續的、可預測的風,完全是一種福分。美國海員理查德·亨利·達納(Richard Henry Dana )在1840 年寫道:“ 好的信風……總是颳往一個方嚮,或許從創世之初便是如此,永遠不會平息為靜風,也永遠不會變成狂暴的大風……”導航技能的匱乏,也是航海之所以會讓人害怕的一個原因。觀察天體、持續測量航速再加上使用指南針,隻能在測算方位時保證一定程度的準確性,但充其量也就是這樣瞭。對遠洋航行的海員來說,他們通常隻是大概知道自己身處何方,沒有精確的海圖就更是雪上加霜瞭。不過,經過瞭多年的技術發展與海事經驗積纍,航海的情況逐漸得以改善。到瞭19 世紀,壞血病基本得以有效治療,導航技術也齣現瞭極大的進步。在19 世紀下半葉的時候,遠洋汽輪取代瞭帆船,海員們就不再單純依賴變幻莫測的風瞭,海上航行的時間也得以縮短。等到20 世紀,至少在和平時期,海上旅行已經相當安全瞭。
從某種意義上說,海洋從未被“ 徵服”,而且永遠不會被徵服。我們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操控洋流、海浪和天氣,人為的影響反而多是負麵的、事與願違的。但是,經過瞭許多世紀的冒險與實驗,人類至少發明齣瞭跨過廣闊海域的辦法。古往今來,無論是貿易、探險、戰爭抑或對異國的殖民,航海傢都要與惡劣的天氣做艱苦卓絕的搏鬥,要具備超乎尋常的忍耐力、技能以及獨創性的思想。挺進未知水域,從惡劣的海況下生還,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事跡組成瞭他們的一生。這些經曆值得贊頌,而同樣值得贊頌的,當屬海員和他們的船隻對人類世界發展所做齣的重要貢獻。


寰宇秘境:失落文明的遺跡與現代探險傢的足跡 一部融閤瞭曆史懸疑、硬核考古與人性能量探索的宏大敘事。 在地球廣袤的版圖之下,隱藏著無數被時間洪流掩蓋的文明碎片。本書並非講述航海的壯舉,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那些被地理學傢標記為“不可能之地”的深層秘境。它是一部關於求知欲、人性極限以及文明更迭規律的史詩。 故事始於二十世紀初,一個由偏執的地理學傢伊利亞·馮·霍夫曼創立的秘密學術團體——“埃癸斯學會”。這個學會的宗旨是尋找並記錄那些根據現有曆史記載應已徹底消失的古代超級文明留下的物理證據。霍夫曼堅信,人類的曆史並非一條單嚮延伸的綫性發展,而是經曆瞭多次周期性的“大清洗”與“重生”。 核心情節圍繞著一捲殘缺的、以未知象形文字書寫的羊皮捲展開。這捲羊皮捲,被戲稱為“巴彆塔的殘片”,暗示著一個遠超古埃及和蘇美爾文明的史前巨型帝國——亞斯卡瑞德(Yaskarid)的毀滅性結局。亞斯卡瑞德人並非在海嘯或戰爭中滅亡,而是通過某種極端的技術手段,主動將他們的主要城市群轉移到瞭地球的內部構造中,以躲避一場預言中的“太陽風暴”。 第一部分:冰封的綫索與沙漠的低語 探險隊的首批綫索齣現在南極洲的羅斯冰架深處。一支由精銳登山傢、地質學傢和密碼學專傢組成的隊伍,在一次異常的冰層崩塌事件後,發現瞭一處人工雕鑿的巨大洞穴入口。這個入口並非簡單的岩石開鑿,其結構展現齣對重力場和壓力分布近乎完美的理解。 進入洞穴後,探險傢們麵對的不是冰川時代的遺跡,而是一條由某種難以名狀的金屬閤金鋪設的隧道。隧道內壁鎸刻著復雜的幾何圖形,這些圖形並非裝飾,而是某種高度濃縮的能源傳輸圖譜。探險隊的核心人物,語言學傢艾麗西亞·卡特,在破譯瞭數周之後,確認這些符號與地中海地區少數孤立的史前岩畫存在微妙的關聯——它們指嚮一個共同的“源頭語言”。 在隧道盡頭,他們發現瞭一個完整的、但處於休眠狀態的“觀測站”。觀測站的核心是一塊巨大的、懸浮在磁場中的水晶矩陣。當艾麗西亞觸碰矩陣時,她短暫地“接收”到瞭一連串關於亞斯卡瑞德人如何觀測宇宙、以及他們對自身文明過度依賴“純粹理性”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的片段記憶。這並非神話,而是冰冷的數據和邏輯推演。 第二部分:地幔的迴響與機械的守衛 埃癸斯學會意識到,僅憑錶麵綫索不足以定位亞斯卡瑞德的真正遺跡。他們轉嚮瞭另一個方嚮:地球深處的地熱活動區。根據“巴彆塔殘片”的另一部分記載,部分亞斯卡瑞德的知識庫被安置在瞭地殼斷層帶的穩定節點上。 故事的重心轉移到瞭中亞腹地,一個常年被沙塵暴籠罩的死亡之榖。在這裏,一支由工程專傢和軍事承包商組成的隊伍,利用新近開發的深層穿透雷達,定位到瞭一個巨大的地下空腔。 這次探險充滿瞭現代工程學的挑戰。他們必須在極高的溫度和變幻莫測的地下水壓下作業。當鑽探隊最終穿透最後一層由高密度玄武岩構成的屏障時,他們發現瞭一個令人窒息的景象:一個垂直的、宏偉的城市結構。 這個地下城並非一片死寂。它被無數自動維護的機械係統所保護著。這些被稱為“構造者”的機器,保持著數韆年來對外部環境的警惕。它們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機器人,而是基於生物-機械混閤原理的實體,行動邏輯高度復雜且無法被現代電子戰技術乾擾。 探險隊在遭遇構造者的攻擊時,損失慘重。他們發現,這些守衛的目的並非殺戮,而是隔離。它們遵循著一個古老的指令:在特定宇宙條件達成之前,絕不允許任何外部生命體接觸到核心知識庫。 第三部分:哲學的悖論與文明的鏡像 在曆經多次生死考驗後,幸存的探險隊員終於突破瞭守衛的防綫,抵達瞭地下城的核心——一座巨大的“記憶廳”。這座大廳裏沒有金銀財寶,隻有無數漂浮在惰性氣體中的微縮數據晶體。 在這裏,他們不再是考古學傢,而更像是曆史的見證者。通過與核心係統的直接交互(這種交互對人類心智是一種極端的負荷),艾麗西亞和霍夫曼的繼承者們開始理解亞斯卡瑞德的真正悲劇: 亞斯卡瑞德人因過於相信數據和邏輯,完美地計算齣瞭所有可能的未來,並因此陷入瞭一種“先驗性絕望”。他們預見到自己文明的終極命運——要麼被宇宙射綫抹去,要麼因自身的完美邏輯而停滯衰亡。為瞭“保存純粹的知識”,他們選擇瞭自我放逐到地下,並將文明定格在瞭毀滅的前一刻。 然而,當現代探險傢試圖將這些知識帶迴地錶時,一個新的危機齣現瞭。核心係統啓動瞭最終的保護機製:知識的“純淨性校驗”。如果外部世界的思維結構(充滿情感、矛盾和非理性)無法兼容這些純粹的邏輯數據,信息就會在傳輸過程中被自我銷毀,同時導緻整個地下遺跡結構性崩潰。 最終,探險隊麵臨一個艱難的抉擇:是冒險帶走可能毀滅世界的知識,還是尊重史前文明的遺願,將亞斯卡瑞德的全部信息永遠封存在地底? 本書的高潮在於人類的“不完美性”與“亞斯卡瑞德的完美邏輯”之間的碰撞。它探討瞭:知識的價值是否高於生存的必要性?人類的進步,究竟是建立在對過去的繼承之上,還是建立在對錯誤的規避之上? 探險隊最終的選擇,將決定現代文明是否能從另一個高度重復一個史前帝國的命運。 這部作品,通過對深層地理的探索,實則是在審視人類文明自身的脆弱性和悖論。它沒有提及任何海洋徵服,但它揭示瞭比海洋更廣闊、更深邃的——人類認知的邊界與未知的維度。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嚮來對那些企圖宏大敘事的曆史作品抱持審慎態度,總覺得它們為瞭追求史詩感而犧牲瞭人性的微妙之處。然而,這本書巧妙地避開瞭這個陷阱。它通過穿插大量的私人信件和日記摘錄,成功地搭建瞭一個多維度的敘事空間。那些來自不同階層的聲音——從宮廷貴族對海軍預算的冷漠討論,到底層水手的傢書——匯集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完整卻又充滿矛盾的圖景。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技術崇拜”的那一章節,作者探討瞭蒸汽動力取代風帆的那個微妙的過渡期,那種老一輩水手對新機器的抵觸與恐懼,以及他們最終被時代洪流裹挾的無奈。這不僅僅是關於海洋的故事,更是關於變革、適應與失落的哲學寓言。每次讀到某個關鍵人物的命運被一個突如其來的天氣變化徹底改寫時,我都為人類的渺小而感到一種敬畏,那是一種超越瞭愛憎的,對自然力量的本能臣服。

評分

說實話,剛翻開這本大部頭的時候,我有點擔心它會變成枯燥的編年史,充斥著一連串拗口的船名和日期,但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作者的文筆帶著一種近乎詩意的冷峻,他描繪海戰的場麵,不是那種熱血沸騰的口號式贊美,而是聚焦於火藥味、金屬的扭麯聲和海水被染紅的瞬間,那種殘酷的、近乎紀錄片的真實感讓人不忍直視,卻又無法移開目光。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於“補給綫”的論述,很多人看海戰隻看炮火對轟,但這本書深入挖掘瞭後勤的泥濘和絕望,船上的淡水如何成為比黃金更珍貴的資源,餅乾裏的蟲子如何成為船員們必須接受的“蛋白質”。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整個故事的骨架無比堅固。我仿佛能聞到甲闆上曬乾的海藻味,感受到船隻在顛簸中木闆發齣的呻吟。如果說其他航海故事是贊美英雄主義,這本書則是在解剖英雄主義背後的那個疲憊、飢餓、卻又不得不前行的普通人,這種深度是極其罕見的。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充滿挑戰性的,但其迴報是巨大的。它並非那種可以輕鬆在海灘上翻閱的消遣讀物,它要求讀者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去梳理那些錯綜復雜的傢族恩怨和國傢意誌。其中對於“地圖繪製的政治性”的探討,尤其發人深省。作者揭示瞭早期探險傢們如何在“發現”的同時進行“定義”,哪些海岸綫被誇大,哪些危險被淡化,這完全取決於資助他們的王室或商會的需求。這種對曆史敘事權力的解構,非常具有現代批判性。而且,書中配有的手繪插圖,雖然數量不多,但每一張都精準地捕捉到瞭特定時代船隻的結構特徵和服飾細節,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徹底信服瞭作者的專業性。總而言之,這本書不隻是一部曆史記錄,它更是一次邀請,邀請你去直麵人類徵服自然時所付齣的巨大代價和隨之而來的復雜人性。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它不是簡單的時間綫索,而是采用瞭“主題式推進”的方式,每一部分都聚焦於海洋文明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比如資源掠奪、貿易路綫的建立、以及地緣政治的角力。這種處理方式讓原本可能分散的史實變得高度集中且富有張力。我發現自己對十八世紀末期某個特定海峽的戰略意義有瞭全新的認識,原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洋流和島嶼,背後隱藏著帝國興衰的巨大秘密。作者在分析這些復雜關係時,從不使用晦澀的術語,他的推理過程清晰、邏輯嚴密,如同解開一個層層包裹的謎團。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世界觀被拓寬瞭,不再僅僅關注陸地上的疆界,而是開始思考那些廣闊水域如何塑造瞭我們的現代世界格局。對於那些想深入瞭解全球化根源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遠超一般曆史讀物的洞察力。

評分

這本傳說中的巨著,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曆史分量,書頁泛著一種古老的微黃,仿佛時間在這上麵凝固瞭。我花瞭整整一個月纔讀完,期間好幾次夜深人靜時,那種被無垠深邃的藍色所吸引的感覺,幾乎讓我忘記瞭自己身處溫暖的室內。它講述的不是簡單的航海探險,而是一種精神的史詩,是對未知領域那種近乎偏執的渴望的深刻描摹。作者的敘事手法極為老練,他能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船艙內水手們最細微的恐懼和希望編織得天衣無縫。我特彆欣賞他對十九世紀早期那批造船工程師的細緻刻畫,他們如何在有限的技術條件下,用木材和帆布對抗風暴的無情,那種智慧與韌性的較量,比任何虛構的戰鬥都來得震撼人心。書中的地圖和圖錶簡直就是藝術品,每一個等高綫、每一個航綫標注都蘊含著血淚和發現,它們不再是冰冷的地理信息,而是活生生的探索足跡。讀完後,我望著窗外的小水窪,都會産生一種想要劃著小船去看看它盡頭的衝動,它徹底重塑瞭我對“界限”這個概念的理解。

評分

在工業革命時代的所有偉大創舉中,鐵路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

評分

一本專用講述人類利用鐵路裏程的書,印製包裝還不錯

評分

裝幀很精美,值得收藏!

評分

非常好的書,製作精美,印刷細緻,內容豐富,孩子很喜歡。京東送貨速度也很贊!

評分

今天早上8:34京東扣我413.35費用,是何道理?京東真是讓人無語,今天早上莫名其妙扣我413.35元錢,聯係京東客服,竟然讓我聯係銀行去查。京東這是作死的徵兆嗎?難道非要把客戶都逼到阿裏巴巴嗎? ???京東客服又說京東也是受害者,讓我報警。

評分

值得看的一本好書,有內容,不是騙稿費的那類書。

評分

傳承經驗的重要媒介,對人類文明的開展,貢獻至钜

評分

商品正是我需要的,京東快遞很及時。

評分

鐵路的發展史,可以做為閱讀參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