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是我國較早的一部內容豐富、文字優美的國彆史,要瞭解先秦的社會和曆史,離不瞭《國語》。這部完成於二十多年前的《國語譯注》,係華東師範大學鄔國義教授的代錶作之一,他將《國語》的原文全部譯成瞭現代漢語,並加注釋。譯文以前人疏注為依據,力求做到信、達、雅。這次將此書列入《中國古籍名著全本譯注叢書》,作者又作瞭一定程度的修訂。
鄔國義,男,1951年4月生,浙江奉化人。1978年入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1988年獲曆史學博士學位。現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史學史、曆史文獻學、二十世紀學術史等。
前言1
捲一周語上1
祭公諫穆王徵犬戎1
密康公母論小醜備物終必亡5
邵公諫厲王弭謗6
芮良夫論榮夷公專利9
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11
虢文公諫宣王不籍韆畝12
仲山父諫宣王立戲17
穆仲論魯侯孝19
仲山父諫宣王料民21
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論周將亡23
鄭厲公與虢叔殺子頹納惠王25
內史過論神27
內史過論晉惠公必無後31
內史興論晉文公必霸36捲二周語中39
富辰諫襄王以狄伐鄭及以狄女為後39
襄王拒晉文公請隧45
陽人不服晉侯48
襄王拒殺衛成公50
王孫滿觀秦師52
定王論不用全烝之故54
單襄公論陳必亡57
劉康公論魯大夫儉與侈62
王孫說請勿賜叔孫僑如65
單襄公論郤至佻天之功67捲三周語下72
單襄公論晉將有亂72
單襄公論晉周將得晉國76
太子晉諫靈王壅榖水80
晉羊舌肸聘周論單靖公敬儉讓谘87
單穆公諫景王鑄大錢91
單穆公諫景王鑄大鍾94
景王問鍾律於伶州鳩100
賓孟見雄雞自斷其尾105
劉文公與萇弘欲城周107捲四魯語上111
曹劌問戰111
曹劌諫莊公如齊觀社113
匠師慶諫莊公丹楹刻桷115
夏父展諫宗婦覿哀薑用幣116
臧文仲如齊告糴118
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師120
臧文仲說僖公請免衛成公122
臧文仲請賞重館人124
展禽論祭爰居非政之宜126
文公欲弛孟文子與郈敬子之宅130
夏父弗忌改昭穆之常132
裏革更書逐莒太子僕134
裏革斷宣公罟而棄之136
子叔聲伯辭邑138
裏革論君之過140
季文子論妾馬142捲五魯語下144
叔孫穆子聘於晉144
叔孫穆子諫季武子為三軍146
諸侯伐秦魯人以莒人先濟148
襄公如楚150
季冶緻祿153
叔孫穆子知楚公子圍有篡國之心154
叔孫穆子不以貨私免156
子服惠伯從季平子如晉158
季桓子穿井獲羊161
公父文伯之母對季康子問162
公父文伯飲南宮敬叔酒163
公父文伯之母論內朝與外朝164
公父文伯之母論勞逸166
公父文伯之母彆於男女之禮170
公父文伯之母欲室文伯171
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173
孔丘謂公父文伯之母知禮174
孔丘論大骨175
孔丘論楛矢177
閔馬父笑子服景伯179
孔丘非難季康子以田賦181捲六齊語183
管仲對桓公以霸術183
管仲佐桓公為政192
桓公為政既成196
管仲教桓公親鄰國198
管仲教桓公足甲兵200
桓公帥諸侯而朝天子202
葵丘之會天子緻胙於桓公205
桓公霸諸侯207捲七晉語一210
武公伐翼止欒共子無死210
史蘇論獻公伐驪戎勝而不吉212
史蘇論驪姬必亂晉218
獻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221
獻公伐翟柤223
優施教驪姬遠太子225
獻公作二軍以伐霍228
優施教驪姬譖申生231
申生伐東山235捲八晉語二238
驪姬譖殺太子申生238
公子重耳夷吾齣奔245
虢將亡舟之僑以其族適晉247
宮之奇知虞將亡249
獻公問蔔偃攻虢何月251
宰周公論齊侯好示252
宰周公論晉侯將死254
裏剋殺奚齊而秦立惠公256
冀芮答秦穆公問265捲九晉語三266
惠公入而背外內之賂266
惠公改葬共世子268
惠公悔殺裏剋270
惠公殺丕鄭271
秦薦晉飢晉不予秦糴274
秦侵晉止惠公於秦276
呂甥逆惠公於秦281
惠公斬慶鄭284捲十晉語四288
重耳自狄適齊288
齊薑勸重耳勿懷安290
齊薑與子犯謀遣重耳294
衛文公不禮重耳295
曹共公不禮重耳而觀其骿肋297
宋襄公贈重耳以馬二十乘299
鄭文公不禮重耳301
楚成王以周禮享重耳304
重耳婚媾懷嬴307
秦伯享重耳以國君之禮311
重耳親筮得晉國314
秦伯納重耳於晉317
寺人勃鞮求見文公320
文公遽見竪頭須323
文公修內政納襄王324
文公齣陽人327
文公伐原329
文公救宋敗楚於城濮330
鄭叔詹據鼎耳而疾號333
箕鄭對文公問335
文公任賢與趙衰舉賢337
文公學讀書於臼季340
郭偃論治國之難易341
胥臣論教誨之力342
文公稱霸345捲十一晉語五347
臼季舉冀缺347
寜嬴氏論貌與言349
趙宣子論比與黨351
趙宣子請師伐宋353
靈公使鉏麑殺趙宣子355
範武子退朝告老357
範武子杖文子358
郤獻子分謗359
張侯禦郤獻子360
師勝而範文子後入362
郤獻子等各推功於上363
苗賁皇謂郤獻子不知禮365
車者論梁山崩366
伯宗妻謂民不戴其上難必及368捲十二晉語六370
趙文子冠370
範文子不欲伐鄭374
晉敗楚師於鄢陵375
郤至勇而知禮377
範文子論內睦而後圖外379
範文子論外患與內憂380
範文子論勝楚必有內憂382
範文子論德為福之基385
範文子論私難必作387
欒書發郤至之罪388
長魚矯脅欒中行390
韓獻子不從欒中行召391捲十三晉語七393
欒武子立悼公393
悼公即位395
悼公始閤諸侯399
祁奚薦子午以自代402
魏絳諫悼公伐諸戎404
悼公使韓穆子掌公族大夫406
悼公使魏絳佐新軍407
悼公賜魏絳女樂歌鍾408
司馬侯薦叔嚮410捲十四晉語八411
陽平教平公滅欒氏411
辛俞從欒氏齣奔415
叔嚮母謂羊舌氏必滅417
叔孫穆子論死而不朽418
範宣子與和大夫爭田420
訾祏死範宣子勉範獻子424
師曠論樂425
叔嚮諫殺竪襄426
叔嚮論比而不彆427
叔嚮與子硃不心競而力爭428
叔嚮論忠信而本固430
叔嚮論務德無爭先432
趙文子請免叔孫穆子434
趙文子為室張老謂應從禮436
趙文子稱賢隨武子438
秦後子謂趙孟將死439
醫和視平公疾441
叔嚮均秦楚二公子之祿443
鄭子産來聘445
叔嚮論憂德不憂貧447捲十五晉語九449
叔嚮論三奸同罪449
中行穆子帥師伐狄圍鼓451
範獻子戒人不可以不學454
董叔欲為係援455
趙簡子欲有鬥臣456
閻沒、叔寬諫魏獻子無受賄457
董安於辭趙簡子賞459
趙簡子以晉陽為保鄣461
郵無正諫趙簡子無殺尹鐸462
鐵之戰趙簡子等三人誇功465
衛莊公禱467
史黯諫趙簡子田於螻468
少室周知賢而讓469
史黯論良臣470
趙簡子問賢於壯馳茲472
竇犨謂君子哀無人473
趙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475
智果論智瑤必滅宗476
士茁謂土木勝懼其不安人478
智伯國諫智襄子479
晉陽之圍481捲十六鄭語483
史伯為桓公論興衰483
平王之末秦晉齊楚代興494捲十七楚語上495
申叔時論傅太子之道495
子囊議恭王之謚499
屈建祭父不薦芰501
蔡聲子論楚材晉用503
伍舉論颱美而楚殆509
範無宇論國為大城未有利者513
左史倚相儆申公子亹517
白公子張諷靈王宜納諫519
左史倚相儆司馬子期唯道是從523捲十八楚語下525
觀射父論絕地天通525
觀射父論祀牲529
子常問蓄貨聚馬鬭且論其必亡534
藍尹亹避昭王而不載537
鄖公辛與弟懷或禮於君或禮於父539
藍尹亹論吳將斃541
王孫圉論國之寶543
魯陽文子辭惠王所與梁545
葉公子高論白公勝必亂楚國546國語譯注目錄捲十九吳語551
越王勾踐命諸稽郢行成於吳551
吳王夫差與越荒成不盟554
夫差伐齊不聽申胥之諫556
夫差勝於艾陵使奚斯釋言於齊559
申胥自殺560
吳晉爭長未成勾踐襲吳562
吳欲與晉戰得為盟主565
夫差退於黃池使王孫苟告於周570
勾踐滅吳夫差自殺573捲二十越語上582
勾踐滅吳582捲二十一越語下589
範蠡進諫勾踐持盈定傾節事589
範蠡勸勾踐無蚤圖吳594
範蠡謂人事至而天應未至596
範蠡謂先為之徵其事不成597
範蠡謂人事與天地相參乃可以成功598
越興師伐吳而弗與戰600
範蠡諫勾踐勿許吳成卒滅吳603
範蠡乘輕舟以浮於五湖606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典文學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既能保留原文韻味,又能讓我深入理解其內涵的《國語》譯注本。《國語譯注》的齣現,簡直是滿足瞭我所有的期待。它的譯文,既有古文的典雅,又不失白話的流暢,讀起來絲毫不會感到生硬或彆扭。而注釋部分,更是令人稱道。譯者們並非照本宣科,而是根據深厚的學術功底,對原文進行考證和辨析,並輔以大量的曆史背景和文化常識。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一些隱晦的典故和春鞦時期特有的政治術語時,能夠給齣清晰易懂的解釋,讓我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原文的意思。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嚮導,帶領我深入探索《國語》的世界,讓我不僅能夠讀懂文字,更能理解文字背後所蘊含的深刻道理。每次翻閱,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發和感悟,讓我在閱讀中不斷成長。這套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其知識的傳遞,更在於它所激發的思考和對曆史的敬畏。
評分坦白說,《國語譯注》的齣現,讓我這個對古代史略知一二的普通讀者,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入門磚”。之前接觸《國語》,總覺得晦澀難懂,斷斷續續看下去,也抓不住重點。但這本書就不同瞭,譯注的團隊顯然是花瞭很多心思,力求讓最廣泛的讀者都能輕鬆理解。它不是那種隻給學界人士看的“陽春白雪”,而是真正做到“下裏巴人”也能欣賞。我尤其贊賞它在原文的標點和分段上做的處理,讓原本連貫的文字變得更有條理,更容易消化。而注釋,我隻能用“恰到好處”來形容。不會過多,也不會過少,總能在關鍵處給你靈光一閃的提示。我常常會一邊讀譯文,一邊對照注釋,感覺就像在和作者以及譯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古代的政治智慧和人性洞察,與我們今天的生活,並沒有那麼遙遠。每次讀完一部分,都會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像是解鎖瞭一個新的曆史視角。
評分我必須說,《國語譯注》是一次相當愉快的閱讀體驗。我原本以為這類古籍的譯注會比較枯燥乏味,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譯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自然,讀起來毫無障礙,仿佛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在娓娓道來。而注釋部分更是點睛之筆,它不會打斷閱讀的流暢性,而是巧妙地穿插其中,用最精煉的語言解釋瞭那些可能令人費解的地方。我尤其喜歡它在解釋一些政治術語和外交辭令時,能夠用現代的思維方式來類比,讓我更容易理解古代政治的運作邏輯。同時,這本書在對人物的刻畫上也相當到位,通過對他們言辭的梳理和分析,能夠清晰地展現齣他們的性格特點和政治立場。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閱讀古代文獻的工具書,更是一本可以讓人品味曆史、感悟人生的書籍。我曾多次因為某段話而停下來思考,迴味其中的深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精神的滋養。
評分我最近入手瞭《國語譯注》,說實話,在翻開之前,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其實並不高,覺得古代名著譯注類的書,要麼過於艱澀,要麼過於枯燥。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後,我纔發現自己錯得離譜。這套書的譯注水平真的很高,不是那種生硬地把古文轉換成白話,而是能夠精準地把握原文的意境和語氣,將那些久遠的文字賦予鮮活的生命力。每當讀到一段精彩的論述或者一段引人深思的對話,譯者的注釋都能恰到好處地點撥,讓我理解作者在那個時代所處的社會背景、政治格局,以及人物的心路曆程。更令我驚喜的是,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相當考究,紙張的質感、排版的清晰度,都透著一股子用心。捧在手裏,仿佛就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這對於一個喜歡在閱讀中尋求儀式感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滿足。我尤其喜歡它在處理一些典故和人物關係時,不僅給齣瞭字麵的解釋,還常常會延伸齣相關的曆史事件,使得閱讀體驗更加立體和飽滿。這套書讓我重新認識瞭《國語》,也讓我對中國古代文獻的研究和普及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我一直對先秦時期的曆史和思想文化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記錄著當時政治、外交、軍事策略的書籍。在眾多選擇中,《國語譯注》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原文時所展現齣的嚴謹和細緻。譯者並非簡單地將字麵意思翻譯齣來,而是深入挖掘瞭每個詞語、每句話在當時語境下的真正含義,並輔以詳盡的注釋。我尤其喜歡它對一些官職、地名、器物的解釋,往往能勾勒齣一個生動的古代社會圖景。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親眼見證著諸侯國之間的博弈,感受著士大夫們的智慧與謀略。這本書的譯注,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在你迷茫時為你指點迷津,在你睏惑時為你撥開迷霧。它沒有賣弄學問,而是真心實意地想讓讀者理解《國語》的精髓。我曾嘗試過閱讀一些其他版本的《國語》,但總覺得不夠透徹,不夠有啓發性。《國語譯注》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它讓我不僅讀懂瞭文字,更讀懂瞭文字背後的曆史和智慧。
評分此書捲一、捲二以食療、飲食製作、飲食宜忌為主要內容,列養生避忌、聚珍異饌、諸般湯煎、神仙服食、食療諸病等15大類;捲三載食物本草約200種,並附插圖,一一介紹性味、主治。全書自成體係,圖文並茂,有很高的價值。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景泰本為底本。
評分收藏瞭好久,終於拿下瞭,內容就不用贅述瞭!
評分很喜歡這些書,裝訂不錯,一次買瞭幾本,囤起來慢慢看,充實瞭我的書架,國學博大精深,值得我們靜下心來慢慢體會,學習。
評分還沒看看,心血來潮下瞭單,有時間翻翻
評分《中國古代名著全本譯注叢書:世說新語(套裝上下冊)》論述分析精闢中肯,注解簡明,譯文通俗流暢。
評分墨子為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傢,墨傢的創始人。現存《墨子》一書,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記述墨子言論兩部分組成,後世多散佚。至清編《四庫全書》時,僅存五十三篇。乾隆時,盧文昭、孫星衍互校此書,略有端緒。畢沅在盧、孫二人基礎上,“遍覽唐宋類書、古今傳注所引,正其訛謬,又以知聞疏通其惑”。張永祥所作的譯注,在每篇開頭都做解題,講明大概內容,類似於導讀;解題後為正文,正文後為簡明的注,釋梳理文字,隨後為流暢的現代漢語翻譯;每篇末尾有詳細的評析,以現代人的視角來進行古為今用的闡釋。這一係列的整理工作,非常有利於普通讀者的閱讀。
評分買過純文言版的,看不太懂。還是循序漸進的好,看繁體和古注確實需要一些基礎。
評分書的質量特彆好,而且價錢又便宜,孩子特彆喜歡,買瞭500多塊錢的吧,是打摺後的價格,人傢大概有1400左右
評分京東的快遞速度和服務態度沒有挑剔,書的質量沒話說,看瞭受益匪淺,絕對的正版,快遞小哥很有禮貌,必須贊一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